演講稿也叫演講詞,是指在群眾集會上或會議上發表講話的文稿。演講稿是進行宣傳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演講的作用是表達個人的主張與見解,介紹一些學習、工作中的情況、經驗,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演講的直觀性使其與聽眾直接交流,極易感染和打動聽眾。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黨員抗日故事演講稿篇一
大家好!
能夠作為優秀教職工黨員代表在里發言,我感到非常的榮幸和珍惜,珍惜的不僅僅是“優秀共產黨員”這一榮譽,更多的是和各位同事交流學習的機會,能夠讓更多的朋友來了解輔導員的工作與生活是我這次發言的主要目的,所以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四年的青春,澆鑄輔導員的責任與榮譽”。
我是x年9月來紫金工作的,轉眼之間已經是四個年頭了,說真的時間過得飛快,至今我還沒有適應自己的學生馬上就要畢業的事實。還記得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親手迎來了自己的495名學生,那時的他們就像剛剛破殼的雛雞一樣,對大學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而那時的我就充當了老母雞的角色,大一那年,印象最深的就是軍訓了,每天早晨六點鐘就去吹起床哨,七點半將學生帶入訓練場,晚上七點和他們一起練歌或打掃內務,深夜11點看著他們熄燈入睡,然后自己回到班部去回復學生的軍訓日記。軍訓那半個月,幾乎每天都是凌晨一兩點才回到宿舍,然后倒頭就睡,那個時候的我們真的就像打了雞血一樣,有用不完的精神。在軍訓結束后的評比表彰大會上,八項評比我們連隊拿到了七面錦旗,也正是軍訓當中與學生一道不怕苦不怕累的經歷,才凝聚了整個教育班的人心,才建立起我與學生之間的感情與信任,為日后四年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風建設是輔導員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每一個輔導員都放大力氣的工作,我們教育班當然也不例外。大一之初,我就將“經世濟民,厚德篤行”最為教育班的班訓,將培養“本三的學生,本一的素質”作為我教育學生的目標,并將他貼在班部的墻上,一起鞭策我和我的學生。學工處領導說過:學風建設沒有什么特別討巧的方法,日常的查課等檢查工作是最有效的,對此我深有體會。雖然我本人不喜歡查課,但是大一大二的時候我幾乎是每節課都會去查,我們教育班共有八個小班,課多的時候都跑不過來,但是去得多了,那些學生喜歡逃課自己也就心里有數了,每次只需要看看這幾個孩子到了沒有就可以了。對于一些重要的課程,也可以借查課的機會和任課老師多交流交流,也能對班上的上課效果起到一定的監控作用。不光查課,日常的查房工作也是非常繁瑣的,每天晚上查房,轉上一圈至少要三個小時,不到11點宿管員阿姨關門,幾乎離不開學生宿舍,查房的時候,能和孩子們近距離的聊聊天,不僅能加深感情,更能了解教育班的實際狀況,遇到問題能現場解決,省去很多麻煩。時間長了,我的孩子們都養成了習慣,每天晚上只要看到辦公室的燈亮著,就基本能斷定我在辦公室,有事沒事的時候,總會有學生來找我聊天,對此我從不厭煩,反倒覺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各位任課教師的辛勤施教下,在孩子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教育班大學英語四級的首次通過率達到了70%,計算機二級的首次通過率超過了50%,輕松完成了董事會下達指標,到目前為止,我們教育班的四級通過率已經超過了85%,二級通過率也超過了70%,大大縮小了與一本院校的學生的差距。
回想四年來,教育班獲得的榮譽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江蘇省先進班集體、江蘇省社會實踐優秀團隊等省市級集體榮譽,也不乏國家獎學金、數學競賽、省級優秀志愿者等個人獎項,在這四年里,我時而作為領路人,時而作為參與者,時而作為導演,時而又作為觀眾,不斷變幻的角色中不變的是我是一名輔導員,是學生的老師,是學生的兄長,是學生的朋友。如今,我的學生們都在為踏入社會而積極準備著,他們或是在工作,或是在尋找工作的路上,而此時的我,依舊努力的為他們服務著,為他們減少一些麻煩,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我也盡情的期待著,期待著他們都能有一個好的歸宿。
今天能夠得到這樣的榮譽,我自己感到非常的自豪,我要真摯的感謝支持我工作的領導和同事,感謝你們對輔導員工作的支持、幫助和理解;我還要感謝我們06四教493名可愛的學生,正是因為他們的信任、支持和四年的守候,才成就了06四教這樣一個優秀的集體,才使我能有發揮自己能力的機會與舞臺。輔導員工作的內容真的還有很多很多,短時間內我著實無法全面的展現,我也深深地知道,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甚至比我更加優秀更加努力的輔導員同事們,正奮斗在學生工作的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實踐著輔導員的責任與榮譽,在平凡的崗位上,為紫金學院更加輝煌的明天貢獻力量!
謝謝大家!
黨員抗日故事演講稿篇二
為了迎接黨的生日,西安機務段在近一段時間以來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并在7月1日這極具紀念意義的一天,以“迎七一·好黨員講好故事”為載體,結合“轉觀念、闖市場、增效益”主題教育活動,舉辦了“西機黨員聽我講——迎接建黨95周年安全創效大講堂”。各生產車間和機關黨總支、支部共計有53名干部職工參與,段黨委書記劉振民出席了本次講堂并作了講話,段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易民、副段長李振義參加并聆聽了先進黨員的演講。
本次講堂由段黨委從各黨總支、支部推薦的黨員中,甄選出“設備養護專家”——整備車間扳道員蘆愛群、“平穩操縱精英”——寶雞運用車間機車乘務員張鵬飛、“節能降耗能手”——貨機運用車間內燃機車乘務員肖劍、“修舊利廢達人”——設備車間電力組工長鄭長順以及“科技創新尖兵”——檢修車間材料配送組副工長陸燕。5名先進黨員在充滿振奮精神的音樂中登場,在飽含奮進動力的背景音樂中慷慨發聲,以“好黨員講好故事”的形式,向大家傾情講述自己的工作經歷、安全感悟、創效之路,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技巧,并時而與臺下進行充滿輕松歡快氛圍的互動。
講堂上,干部職工們還觀看了段新近拍攝的“科技保安全、智慧創效益”主題宣傳片——《智慧引領、科技前行》。
講堂上,段黨委書記劉振民向大家講述和分享了自己從年輕剛剛入路工作至今40年來的經歷感悟,對登臺演講的5位先進黨員講述的親身故事進行了悉心的點評,并號召廣大干部職工認清當前形勢,樹立危機意識,向先進黨員學習,立足崗位保安全、搞創新、增效益,劉振民還專門指出,健康也是創效,希望廣大職工在勤奮工作的同時,一定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只有保證了身體健康,才能有美好的生活,才能有保安全創效益的基礎。
為了使本次大講堂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延續,在講堂最后,干部職工們還在主持人的引導下,舉起手機掃描大屏幕上的二維碼,紛紛加入了“西機職工創效聊一聊”微信群,使大家獲得了更快捷、更方便的創效交流方式。干部職工們紛紛表示,本次講堂辦的充滿朝氣、飽含正氣、很接地氣,希望以后經常舉辦這種給干部職工鼓勁打氣的講堂。
據悉,段黨委舉辦本次講堂的目的,就是以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引導廣大干部職工立足崗位、堅守職責、勤于鉆研、提升素質、執行標準、落實工藝、追求細節、保障安全、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節支降耗、創效增收,促進全段形成“轉觀念、闖市場、增效益”的良好氛圍,激勵干部職工主動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爭當先進,為段安全、穩定、科學、持續發展作貢獻。
黨員抗日故事演講稿篇三
那是一個炎日難耐的酷暑,我到聯盟村參加黨員的培訓,聽說在馬村灣有位七十多歲的黨員患重病,兒女雙雙外出打工,身邊無人照料,只與老伴相依為命,生活十分困難,我便與支書一同前去看他,跨進低矮的小屋,我的眼睛好一陣才適應了屋里的昏暗。見著我們來探望他,他分外激動,硬是不顧我們的阻攔,掙扎著從床上坐起來,握著我的手老淚縱橫:“小莫,感謝組織還記掛我,感謝你們來看我。這次呵,我可能是真老了,活不了多久,這是我今年的黨費,我提前把它交給你轉交組織。”他用手抖抖索索地從貼身的衣袋中摸出一個看不出顏色的手巾包,一層一層慢慢打開,把一疊票子給了我,我一看,全是一角、二角的零票,數了數,整整六元!“家里沒有其它來源,平時省吃儉用積攢的!我這一輩子,沒有啥值得驕傲的,當了四十幾年的黨員,繳了四十幾年的黨費,只有這一點讓我感到驕傲和自豪!”聽著這句樸實的語言,攥著這皺巴巴尚還帶著老人體溫的角票,淚水,不聽使喚的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模糊了近在咫尺的老人身影!這六元錢變得如此的沉重,變得格外的尊貴,它讓人難以承載一個老共產黨員四十余年始終不變的愛黨情懷。也許,有人會不屑一顧,僅六元錢而已,有什么值得如此高歌?如此張揚?我隨便留一點,也是這個數的幾倍、幾十倍乃至幾百倍……是的,六元錢微乎其微,可是,那些拿著高薪、衣食無愁,卻想方設法少交黨費的人,你敢捫著你的良心,拍著你的胸膛,掂一掂你對黨的感情嗎?!你……不敢!
這樣的例子俯首皆是,這樣的人隨口道來。他們只是六千六百多萬名黨員中普普通通的一員,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干著平凡的事,但他們卻又那樣無私地奉獻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熱,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留下燦爛的腳印。我們因他們而驕傲、而自豪!
這一批黨員在黨的隊伍前列,以堅定而執著的步伐一往直前。奮力拼搏,書寫著愛黨的一腔摯誠。盡管,經濟的發展為農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一些邊遠的農村,尚有較大部分地方發展滯后,一部分人民群眾還被貧困這個惡魔所困擾。
以實際行動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實現新世紀頭二十年的奮斗目標,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新時期每一個基層干部的奮斗目標。有這樣一批共產黨員,為我們率先垂范,有這樣一批共產黨員,成為我們行動的楷模,愚公尚能移山,精衛也可填海,那么,有什么樣的河不能淌,什么樣的山不能登,前途光明,道路漫漫,朋友,讓我們攜起手,拿出抗洪災,防“非典”的豪情,勇往直前吧!
黨員抗日故事演講稿篇四
體育文化傳媒系2014新聞團支部在一次學習雷鋒精神團日活動中了解到“希望工程”,進而了解到希望工程發源地河北省淶源縣山區貧困兒童的生存現狀。在2016年暑假期間,我支部五名同學邢義剛、李翎、楊悅怡、阮潮駿、呂舟借專業實踐活動,跟隨指導老師孟瀅前往河北淶源縣開展貧困山區兒童生存情況調研并代表支部同學奉獻一份力量。
7月17日,農歷六月十三。天津最低氣溫24℃,五位支部同學卻絲毫感受不到“三伏天”的惡意,在16℃的“初秋天氣”中,同淶源弘愿安老服務隊一起,前往煙煤洞鄉南李家莊白窯子村和東團堡鄉的多個村落,進行走訪。我們在調研的同時,奉獻著自己的愛心。我們搭乘服務隊的車輛,8:20從淶源縣城出發,17:20返回賓館。行車百余公里,途經七八個村鎮,探訪困難家庭20余戶,與多名貧困學生和留守兒童進行深入交流,捐助優質圖書30余本。
此次愛心之旅的目的地主要是白窯子村。這里地處大山深處,距淶源縣城約有45公里,其中包含了10多公里的山路。整個路程看似不長,卻足足開了兩個多小時。坡度奇大的盤山公路和凹凸不平的鄉間小道讓我們也吃了些苦頭。6名隊員和2名當地義工擠在小小的面包車里,還攜帶著我支部同學準備捐贈的書和采訪使用的設備。一路下來,大家都感到幾分疲憊。
農歷六月十三恰是東團堡鄉一年一度“過廟”的日子(即廟會),對當地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節日。我們在顛簸的路途中也感受到小鎮的熱鬧。一路顛簸后,我們于10:40左右抵達白窯子村。大概是知道今天有愛心人士要來,村民們都集中在了村口。孩子們歡快地跑來跑去,揮著玉米桿打鬧著。
據村民介紹,白窯子村約有60戶人家,200余人,其中有近30名兒童。村里大部分是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兒童,男人們在外打工,養活全家。這是淶源縣最貧窮的地方之一。
在與孩子們的交談中,我們走進了他們的童年。10歲的閆欣怡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她有些怕生,和我們聊天時那雙大眼睛有些閃躲。當問到她"你最喜歡吃什么",她的回答竟是一句簡單的“不知道”。楊悅怡驚訝不已,“這怎么會不知道呢?”小欣怡沉默了幾秒,小聲說:“嗯……因為都吃不到。”孩子的話語,將當地貧困的現實擺在了眼前。
13歲的趙中巍和12歲的郭浩是從小玩到大的好伙伴。下半年,他倆就要升入六年級了。兩人平時不住在村子里,都在縣城上小學,只有放假才回家。兩個小兄弟的家庭條件都很不好。小趙的媽媽兩年前不幸罹患精神分裂癥,爸爸迫不得已從外地趕回來照顧家庭。失去了生計來源,爸爸有時還需要借錢為媽媽治病。
小郭的父親在城里打工時受過傷,老板跑了,工資和醫藥費都沒了著落,直到現在他還不能干太重的活,只能做點小買賣補貼家用。小郭自己有比較嚴重的鼻竇炎,經常會頭疼,然而做手術需要一萬多元,這對他的家庭來說是無法承受的重擔。他們快要步入初中,如果得不到社會的資助,他們的求學之路將蒙上陰霾。在現場,我們支部五個人召集起這些小朋友,教他們唱紅歌,和他們一起玩兒起了游戲,他們的純真和樸實也感染著我們,讓我們體會了童年的記憶。
午飯過后,服務隊幫助我們把村里的適齡兒童集中在一起。我們舉行了一個小小的儀式,為孩子們贈送了嶄新的圖書。這些圖書,是2014級新聞團支部的同學精心為他們篩選、購買的書籍。
我們小組呂舟看到一個小男孩捧著剛剛拿到的書,一頁頁地翻看,就走近他,詢問他是否會寫自己的名字,孩子搖搖頭。呂舟耐心地教孩子寫自己的名字。孩子的小手輕輕地握著筆,一筆一劃地寫下去。他的字很稚嫩,但我們看到他認真的樣子,都微微地笑了。這也許是他第一次寫下自己的名字,也許他還不知道這個名字的含義,但是從今以后如果有人問他同一個問題,我們相信他會點點頭。
孩子們眼里的期待與喜悅讓我們明白了一個真理:每一個孩子都渴望知識,渴望更好的生活,只是他們的那份渴望,比我們更加迫切。
村莊四周群山環繞,給人一種莫名的壓抑感。若是沒有來時的路,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會困居于此,山外的世界便也無從知曉。值得欣慰的是,這里的孩子大多可以在淶源縣城內接受教育,這也讓他們的未來充滿希望。
這次行程,我們遇到了來自保定的大愛菩提慈善公益組織的成員們,他們共有20余人,以家庭為單位,自駕前來為村民捐贈物資,主要包括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據了解,每家為貧困村民購置物資花銷均在2000元以上。他們同弘愿安老服務隊一起將物品送到困難戶的家中。
事實上,還有很多人都在關注著這些大山里的人們,關注著這些艱難前行的普通群眾。
回到學校后,我支部五名同學通過舉辦支部攝影展覽、設計新媒體平面作品等形式向師生充分展現了貧困山區兒童的生存現狀。我們寫下的新聞報道在當地報紙發表引起一定的社會反響。
我們的力量是微小的,微小到或許只能寫下我們的所見所聞。但是,我們希望這份微小的力量能發揮出作用,讓外界可以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與切實的幫助。真正的愛心不是單靠衣物和米面糧油維系的,更深層次的扶持、更持久而精準的接濟才是他們更加需要的。
黨員抗日故事演講稿篇五
崔琪同志自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積極與鄉村干部、老黨員、普通群眾溝通交流,了解村情民情,征求意見建議,掌握第一手資料,撰寫《楊雙樓村精準扶貧調研情況》,扎實開展好駐村各項工作。
加強村級活動場所建設。過去,楊雙樓村村部門窗破損,衛生間蚊蠅滋生,沒有便民服務中心,嚴重制約村“兩委”辦公、開展活動。為改變村部破舊面貌,崔琪同志積極爭取上級和社會捐助資金8萬元,更換門窗、維修衛生間、增添辦公設施,建立便民服務站,修建了1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通過整修和改造,村部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了黨員活動中心、村民議事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教育培訓中心和文化娛樂中心,戰斗堡壘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加強基層基礎設施建設。為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崔琪同志積極向縣扶貧辦爭取并實施整村推進項目,修建村級生產路4公里,成功申報村組道路建設項目和李營村民組生產橋改造項目,圍繞改善村民生產生活設施條件,不斷提高整村發展能力。
加強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崔琪同志與領村干部一道,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復核,對查找出不符合貧困戶條件的90戶,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進行調整,及時錄入扶貧管理系統,建好貧困戶檔案,完善了《市派第一書記入戶檔案》、《扶貧手冊》等檔案資料,制作了《楊雙樓村精準扶貧明白卡》,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精準化幫扶。
加強產業扶貧實施推動。按照“政府產業扶持+金融精準扶貧+公司產業發展”的路子,依托潢川縣九龍春天農業科技公司,建設全縣首個食用菌產業扶貧和金融精準扶貧示范點,擬建600畝食用菌產業扶貧基地,把貧困人口就地轉化為新型職業農民,實現產業致富。截至目前,成立了潢川縣潢川龍楊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啟動了300畝菌棚建設。積極聯系華英集團、文堯水產等企業,幫助貧困勞動力人口找工作,實現4名貧困戶轉移就業脫貧,并計劃2019年再轉移就業50名貧困勞動力人口,以就業增收實現穩步脫貧。
解決困難群眾生活難題。崔琪同志心懷困難群眾冷暖,凝聚各界幫扶力量,為困難群體做實事、辦好事。他多方努力、四處奔走,先后為楊雙樓村31戶因病致貧人口辦理了大病臨時救助和低保,為2名家庭困難的兒童圓了上學夢,為特困老人和兒童募集過冬的新棉衣、棉被,讓困難群眾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對未來有期盼,重新燃起對美好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