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春節美食初中篇一
春節,不僅意味著張燈結彩,收紅包,更是舌尖上的一次享受。置辦年貨可少不了買美食,年夜飯更是大廚們的招牌菜煉成的。民間的春節美食,也足以讓你的味蕾盡享舌尖上方的春節。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家家戶戶的農村式年夜飯,絕對讓你大飽口福。烹羊宰牛那都為了“樂”。每年外婆家還沒到大年夜就熱鬧起來,親戚們都聚在外婆家包團子呢。
別人家一般也就包個5籠,但外婆起碼要15籠。包完了就分給親戚姐妹,街坊四鄰,所以包團子的陣容可龐大啦。
今年外婆又開始包團子啦!我趕到那兒時,大家早就忙開了。六七個包團子的高手圍坐在一張圓桌邊,一邊拉家常,一邊包團子。外公在后院生起了火,紅艷艷的'火苗映紅了外公的臉龐。一大籠團子正在爐子上蒸著,冒著縷縷白煙和熱氣,熏得人睜不開眼。舅舅、姨夫從一大袋米粉中倒出一部分,然后加開水,攪拌均勻后,奮力地和起面來。手上沾滿了黏糊糊的面粉,臉上這一塊那一塊的干米粉,真滑稽。外婆樂呵呵地把做好的餡料搬出來,添了一大勺子在正忙得不可開交但卻不亦樂乎的包團子高手的盆子里。高手不愧是高手,那動作別提有多么嫻熟了,她們靈巧的手指這一搓,那一捏,又轉了轉,不一會兒就做出了一個精致的團子。她們從已經等分的一大堆面團中取出一份,在手中搓了搓,讓有的僵硬的面團變柔軟。再搓成球狀,把兩手大拇指在上面按一個小洞,伸進去。然后很迅速地用其余手指邊轉面團邊把它捏成一個薄薄的小碗。放一些餡料進去,最后完成很關鍵的一步:封口。只見高手們用大拇指和食指很輕巧地在“碗口”轉著,“碗口”漸漸變小了,這時一定要耐心地慢慢搓,不能太用力。“碗口”慢慢消失了,變成了一個尖尖的頂,像一個沒有涂胭脂的素顏小桃子。
很快,一個個團子在他們手中誕生啦。這時,媽媽那了一個蒸籠和一塊濕漉漉的白紗布走來,她把堆積如山的團子小心翼翼的控制好間距,一個個平整地擺在蒸籠里。一個個小巧玲瓏的團子們幸福地躺在蒸籠中,等待著進爐子。媽媽把蒸籠端到爐子上。還沒開始蒸呢,幾個饞嘴的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圍在蒸籠邊等著團子蒸熟,想在打開蓋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抓一個新鮮出爐的團子嘗嘗鮮。15分鐘過去了,揭開蓋子,乳白色的熱氣撲面而來,弄得大家臉上全是水汽。外婆趕忙拿來扇子,把熱氣全部扇掉。這時的團子表皮亮亮的,晶瑩剔透,讓人垂涎欲滴。孩子們耐不住了,抓起一個塞進嘴里,黏黏糯糯的面皮一口咬下去,細膩香甜的豆沙餡或者芝麻陷,也許是鮮香的蘿卜肉絲餡總在口中誘惑著你的味蕾,讓你吃了還忍不住再吃一個。
民間的春節美食不僅讓人大飽口福,更讓人在盡享家人團圓的天倫之樂時,更對春節留下“美味”的記憶。
春節美食初中篇二
金犬辭舊歲,瑞豬迎新春。一年一度的`春節又要到了!過了小年,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年貨。
今天,姥姥教我炸果子,它是北方過年的一種傳統美食。
姥姥先用面粉加水把面和好,并特別強調,和面時一定要加黃酒!因為這樣炸出來的果子才會酥脆。一個小時后,等醒完了面,姥姥把面拿出來反復揉,我試了下,面像膠水一樣總是沾手,起初很難揉,姥姥說,等面揉得光滑細膩且不沾手時,面就揉好了!
揉好面后,我把它切成小塊搟了起來,等搟到像墊板那么薄時,再每五毫米切一段,六段切一個長方形的面片。切完之后,拿著中間的兩根翻轉一下,就把果子編好了!就像我們編麻花辮一樣。等果子全編完,油熱之后,就可以下鍋炸了!
一個個果子放入沸騰的油鍋里,仿佛在歡快地跳舞,炸開的果子好像公主展開了的裙擺。等果子變成金黃色的時候,就可以出鍋了!炸熟了的果子吃起來焦香酥脆,滿口留香,回味無窮!
姥姥說,果子纏繞在一起,代表團團圓圓、果實累累,象征著來年都有收獲!此刻,這滿滿的果子便給我帶來了很多收獲:只有付出辛勞,才能收獲美好!
春節美食初中篇三
今天是除夕,也是吃團圓飯的時候,按照我們東北老家的習俗,半夜還要吃餃子,所以下午吃過晚飯后,我便開始和媽媽、奶奶一起包餃子。
奶奶把面和餡都準備好后,還讓我準備了一些硬幣,我們便開始包餃子。
媽媽讓我搟皮,我把一個小小的面團輕輕一壓,然后又用力的搟下去,結果變成了長條,也沒成圓形,試了好幾次也沒做好,我都有些灰心了。媽媽告訴我搟皮時要輕輕的,一下一下的來,在媽媽的幫助下,我的餃子皮終于搟好了。我按照媽媽教的方法,把餃子餡放在皮上,然后把兩個邊合上,一下一下的捏起來,雖然包的不是很好看,但我依然很高興,因為這是我成功包出的第一個水餃,里面我還放了一個硬幣呢。奶奶說:吃到硬幣的明年就會發大財,我心里偷偷的想:我一定要吃到,明年一定發大財。
餃子代表了團圓,一家人一起吃餃子,也代表了團團圓圓,我希望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我們一家人永遠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團團圓圓,幸福的在一起!
春節美食初中篇四
今年,我過了一個有趣的春節,我隨著媽媽一起包元宵。別看這元宵小小的,其實包也不容易呢!
首先是和面,把水和面粉倒在一個盆里,揉來揉去,原本十分松散的面粉不一會兒就成了一個面團,我也來試試和面,面可真軟,我只用一點力氣就把面壓了下去,可提上來卻不那么容易,我費了好大力氣才把手給提了上來。我又和了好長時間,終于好了。現在要發面了,把面放在盆里,放了好幾個小時面就發好了。
終于開始包元宵了。我從面團里揪了一點兒出來,把這個面團中間按一個洞,在里面放上白糖,再把元宵揉成一個圓球,這樣一個元宵就做好了。后來,我又做了好多元宵,看著這些包好的元宵,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開始煮元宵了。在煮元宵的過程中,感覺時間好漫長啊!“啊,元宵熟了!”我馬上去盛了一碗元宵,我細細地觀賞著元宵,像是在觀賞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都不忍心把這個元宵吃下去。我輕輕地咬了一口,“嗯,簡直是美味!”把元宵咬在嘴里,糖的味道瞬間充滿了口腔。這種味道就是人間美味,就是一場盛宴。
我慢慢地品味著盛宴。在這一刻,時間仿佛時間已經停滯了,我存在于元宵的世界里。
年在不知不覺中來了,也在不知不覺中離去了。
春節美食初中篇五
大年初一,也就是春節。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當然是春節的美食。
說到美食,就肯定少不了年糕。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作為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還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并且年糕還含有糖類和蛋白質,可以補充碳水化合物。營養又健康。
除了年糕,春卷也是一種春節的美食。春卷,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流行于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國南方,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和芝麻湯圓。不僅可以供自家食用,也用于待客。并且春卷是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的,也是對身體有幫助的食物。
除此之外,還有炒安豆苗、炒水芹、紅燒魚、紅燒肉、獅子頭等等,都是春節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春節的美食各種各樣,不僅有著美好的寓意,更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節美食初中篇六
春節的特色食品1:餃子
餃子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飲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必定成為年夜飯上不可缺少的佳肴。
春節的特色食品2:年糕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說年糕最早是用來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的,后來才發展成為春節食品。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春節的特色食品3:元宵
元宵,在歷史上有很多名稱,而南北方對其稱呼也各不相同。各地制作的種種元宵,雖然風味各異,但均帶有團圓的寓意和象征,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已經成為元宵節不可或缺的節日美食。
春節的特色食品4:臘八粥
臘八粥現又稱八寶粥,用料以桂圓、苡米、麥片、糯米、綠豆、紅豆、蕓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選自己喜愛的如芡實、栗子等)。
春節的特色食品5:春餅
漢族立春飲食風俗。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里,成為“春盤”。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春節的特色食品6:糖瓜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很多地方有著吃糖瓜祭灶王爺的習俗。傳說這一天灶王爺要返回天庭向玉帝稟報你家的情況,于是,家家戶戶都用糖瓜來祭灶王爺,讓他嘴里甜甜蜜蜜上了天庭只說好話,以討來年越過越甜。
春節的特色食品7:屠蘇酒
據說是我國漢末名醫華佗創制,由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苃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醫孫思邈將其流傳開來。屠蘇,意為屠絕鬼氣,蘇醒人魂,飲屠蘇酒也是過年的一種風俗。據說于正月初一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
春節的特色食品8:二米子飯
在中國北方,有的人家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做“隔年飯”,意思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這盆飯通常用大米、小米混合做成,俗話叫“二米子飯”,又叫“金銀飯”。
春節的特色食品9:七寶羹
舊俗,農歷正月初七日要采七種菜蔬拌和米粉作羹,稱“七寶羹”。由于各地物產不同,“七寶羹”所用的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一般常見果菜包括芥菜、芥藍、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等。
春節的特色食品10:五果湯
五果湯是在廣東省潮汕地區,尤其陸豐市東海鎮人民最愛的傳統宵夜之一,春節時常用來招待客人。由薏米、芡實、桂圓肉、蓮子和小豆煮成,有的不用蓮子,加柿餅煮時加入白糖,清潤可口。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里發財。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春節吃年飯時,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魚,取年年有余之意。在我國的南方,魚是整個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并不是真正的去吃這一道菜,只是端上來擺擺樣子,象征意義更足,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
春節美食初中篇七
北方除夕夜吃水餃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團年的水餃,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它象征著一家人的團團圓圓,祈福未來生活幸福美滿。
大年三十下午,奶奶、媽媽和我一起準備年夜飯,一起包水餃。我第一次包水餃,很好奇也很激動。奶奶提前和好面,調拌好水餃餡,做好準備后,我們就開始了。媽媽搟水餃皮,奶奶教我包水餃。我仔細看奶奶包水餃的過程。只見奶奶左手拿起水餃皮,用筷子取適量的餡,把餡放在水餃皮的中間,然后把水餃皮往中間對折,手順著邊緣捏起來,捏的時候可以疊著捏出花紋,一個漂亮的餃子就包好了。
我覺得簡單極了,馬上學著奶奶的動作去做。可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真難。水餃皮一不小心就讓我扯破了,要么就是餡放多了,包不起來。
奶奶提醒我,剛開始包,餡不用放很多,水餃皮拖著,不要用力扯。在奶奶的指導下,我一步一步地去做,終于成功的包出了一個水餃。雖然水餃的樣子不是那么的漂亮,但我還是挺開心的,因為我嘗試了、努力了,也最終學會了。
水餃出鍋了,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著熱騰騰的水餃,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那一刻,我們都一起祝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幸福安康。
春節美食初中篇八
過節了,每家都會做些好吃的美食,當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今天我給大家介紹我家的`美食——炸麻花。
第一步驟呢就是活面,奶奶說這麻花好吃不好吃關鍵就在這一手。只見奶奶從冰箱里拿出十幾個雞蛋打在盆里,并順時針打了起來,雞蛋打均勻后備用。現在準備適量的面粉、芝麻、鹽、和油。
開始活面了,奶奶往面粉里放入少許的鹽、芝麻和花椒面,攪拌后一點點倒入雞蛋和油,面粉在媽媽的反復攪拌下變成一塊塊固體,媽媽揉呀揉呀把面揉成了一塊大大的、黃黃的、圓圓的面團團。
奶奶說,這麻花想要好搓,就得“省xing”好面,也就是說面塊要等待幾個小時以達到融合變軟的道理。
第二步驟就是搓麻花了,在等等四五個小時后,我終于可以大展身手了,奶奶把面切成了一小斷一小斷,只見奶奶迅速一搓就成了細條條,然后三五下掂起就旋轉成了麻花。我一看:啊哈這么簡單,看我的。我使勁一按一搓,面竟然斷了,我大惑不解,我又試了幾次還是老樣子,看來這姜呀還是老的辣,我求助于奶奶,奶奶邊搓邊給我講解,我看得認真,聽得仔細。
我先把雙手放在面塊中間,手輕輕按住,從中間向外用勁慢慢滑動,面在我手中來回滑動同時也慢慢變長了,這時我高興極了,我小心地搓著,生怕又斷了,我反反復復搓了好幾個來回,終于成功了。
我學著奶奶的樣子,用左手按著面不動,用右手給面上勁,細長的面條變得短而有力,這時雙手掂起面條兩頭懸空,面條就自已纏繞在一起。然后再重復上勁,再掂起,把一頭穿進另一頭里,一個麻花就完成了。
看著自己做的麻花雖說外觀粗糙,但是我還是非常有成就感,我幫著奶奶搓了好多好多,隨著做得多了也就熟能生巧了。
第三步驟就是炸麻花了。油熱了,奶奶從鍋的邊緣把麻花一個個滑進鍋里,麻花一下子就淹沒滾燙的油中,油迅速沸騰起來,滾出一個個油泡泡。剛落鍋的麻花是乳白色的,隨著油的升溫慢慢把麻花中的水份一點點蒸發掉,麻花也慢慢變黃變硬。變黃的麻花會浮在油面上,像一艘艘金黃色的小船。等麻花身旁的油花不見時,一個麻花就炸好了。之后把它放入盆里晾涼。
最后一個步驟當然就是吃了,這自己做的麻花就是不一樣,吃到嘴里香脆可口、外焦里酥、香氣十足。那感覺,那口感只有自己親自做了才能感覺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