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實踐論讀后感300字篇一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認識毛澤東,我們都知道,沒有毛澤東就沒有新中國。因此,我們的老師家長們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讓我們認識到了毛澤東同志的偉大。毛澤東同志究竟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為什么古往今來這么多人都失敗了,而他卻成功的解放了中國,建立新中國,給中國以及無數社會主義國家帶來了希望。我認為,這都與他的先進的思想脫不了干系。
在以前,我的正義感是我對光明與黑暗、善與惡能夠明確分辨,追求前者而厭棄后者。但我從沒有想過怎樣去改變這現實中的一些丑惡現象。我知道依靠個人奮斗,掌握實在的技能、本領,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做一個清白的、有用的、爭氣的人。讀了本文,我的思想也有了一些改變,我感到要改變一些東西,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團結周圍的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改變。
“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每個問題的由來,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有效的解決掉它。我們大學生現在逃課已經司空見慣,而且很多人是經常性的逃課,我也問過一些逃課的同學,其主要原因是迷茫,大學生的迷茫。逃課的同學認為這門課程對其將來的發展帶不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所以感覺該課程學與不學已經不重要,在我看來,逃課問題的解決
主要還在于改變同學們的看法。課程老師要給同學們講清該課程對其將來發展的幫助,而不是只強調點名,掛科。
人生之中,處處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貫穿于我們人生的全過程,存在于我們人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等一切關系中,無處無時不存在著矛盾。
作為二十一世紀青年的我們,正處于熱情與激情似火的時期。這也意味著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的矛盾更是復雜多樣,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們必須學會正確的運用矛盾分析法去對待所遇到的問題。特別是當我們在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物質與精神等這些方面上的矛盾時,更要學會運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分析法去對待和處理。
在理想與現實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理想是根植于現實之中的,但同時,我們的理想又指引和推動著我們現實生活的前進。我們大學生應在人生中創造出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大學生活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然而學習是個不斷前進的過程,我們不可能從頭到尾都是一馬平川的,在這期間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在阻礙我們前進。我們需要解決一個又一個學習矛盾,我們才能不斷進步,達到我們自身的要求,才能達到給我們自己設立的目標。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要求我們大學生既要看到問題對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問題統一的一面,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實踐論讀后感300字篇二
在共產黨的執政歷史上,曾有過一段,因為不切實際而損失巨大的歷史。由于中國共產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思想,使中國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極大的損失。于是毛澤東同志吸取了歷史的教訓,并且創作了一部偉大的著作《實踐論》。
《實踐論》是毛澤東關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代表著作。寫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該著以實踐觀點為基礎,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一為中心,系統地論述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它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社會實踐有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其中階級斗爭給人的認識發展以深刻的影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認識外界的真理性的標準;實踐還是認識的目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最顯著的特點。
然而,也正是這樣一部著作將實踐這一重要事物重新帶入大眾的視野,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實踐的重要性。至于如何實現這一問題,毛澤東同志也在實踐論中做出了詳細的解答,首先觀察事物的外在特性:盡可能多地從不同的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作文吧詳細列舉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其次觀察事物的內在特性:探尋事物內在特性,盡可能多地列舉事物的特性的各個要素。然后還需要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即探尋事物特性如何隨推演變化的。劃分事物的變化階段、描述每個階段的事物特性的變化。
所以說實踐并非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它需要準確的認識清醒的頭腦。當然既然是實踐,它就包括了失敗的過程。失敗有時候也是一種實踐。但如果不實踐,就永遠不可能成功。后漢書上寫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陸游曾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絕知此事要躬行”。茅盾也說過“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確實,實踐就像走路,只有走過它才能成路。
實踐不僅對于國,對于社會很重要,對于家,對于個人同樣重要。一個人能走多久,走多遠,走到哪,也都要看他自己的行動。這馬上就讓我想到了李時珍。李時珍在年輕的時候就聽人說,有一種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羅,李時珍費了一些周折,終于找到了這種植物,他為了探明究竟,親自服下了曼陀羅,發現它有麻醉和使人興奮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后來曼陀羅被廣泛用于制造麻醉劑。正是實踐成就了麻醉劑,成就了李時珍。
實踐可以很偉大,也可以很渺小。然而不管是渺小還是偉大實踐都是必不可少的。
實踐論讀后感300字篇三
朱熹曰:“知與行,功夫須著并到。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
知和行一直以來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很多人把“知行合一”簡單化成為了知道了道理就要按照這個去做,或者進一步者認為不但“知”限制“行”,同時“行”致“知”,這種理解思路就有點“克己復禮”了,在讀完《實踐論》全文之后,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毛澤東的《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一顆明珠,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正確處理認識和實踐關系的工具。全文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系。它指出,人們的認識運動,首先經歷由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即在實踐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能動的飛躍;經過實踐得到的理性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中去,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能動的飛躍,是更重要的飛躍。它還深刻地指出,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是“左”傾錯誤的認識論根源。人類認識發展的全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使實踐和認識的每一循環的內容進入高一級的程度。
《尚書·說命中》:“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我們感知一件事情并不算太難,真正困難的是要去做這件事情,可見實踐要是脫離了正確的認識,就會給我們造成阻礙。
“行”離不開“知”。《實踐論》教給我們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們在認識事物時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的區別聯系。從文中我們可以總結出認知的辯證關系:理性認識依賴感性認識,只有透過現象才能揭示本質,只有通過對感性認識進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認識,離開感性認識就沒有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是對事物現象的反映,不能很好地指導人們的實踐。只有反映事物本質的理性認識,才能很好地指導人們的實踐,所以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總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行”推動“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認知外界真理的標準。就現階段正在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而言,我們就是通過實踐,才對新型冠狀病毒有了從未知到慢慢認識的過程,隨著病毒株的提取,還有病毒基因組序列的采集,我們對它的認識逐漸深入,是實踐產生認識,同時實踐也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認識的最終目的也是實踐,通過對病毒的認知,我們采取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又結合實踐,總結經驗,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我們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抗擊充分展示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我們知道:事物是在不斷運動發展的,因為運動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質的運動中,矛盾不斷推動事物之間的聯系發生變化,從而使事物聯系的形式——現象更加趨于復雜。我們要想得出事物之間的真理,只有知道:“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我們需要保持行為的目的和思想一致,到達完美才可以止步,可以通過實踐來認知世界,感知一些未知的事物和關系,當然,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存在主觀性,只有通過不斷的檢驗,來更新認知,感性和理性認識相結合,我們才能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知。最終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真理,才會隨著時間的延長仍舊歷久彌新。
當今時代,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發展,通過閱讀《實踐論》這樣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經典著作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啟示。同時,我們也能認識到,《實踐論》等經典著作中的諸多思想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原因在于它很好地闡述了“知”和“行”的關系,使得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能夠跨越時代發揮其對現實的指導作用。今后,《實踐論》將持續指導黨和國家的發展,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建設提供理論基礎。作為當代的大學生,該著作值得我們仔細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