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寄語精神,展現青春擔當主題班會總結 重溫寄語精神,展現青春擔當的心得體會篇一
擔當,是為自己,無悔一生,步伐那樣瀟灑。
三百多個單杠上的回環,無數鏗鏘有力的正步,落在操煉場上的滴滴汗水悄然繪制成他擔當的畫卷。許三多,那一種對自己人生擔當的力量,無堅不催,每一個訓練任務,他無畏擔當。如此擔當,他只為自己,為自己能無愧于心,無愧于身上的迷彩軍裝。看他,踏著矯健的步伐,因擔當而無悔一生!百廢待興的ebay網,一個無人欲及的挑戰,而她卻選擇擔當。或許要問為何?她說:為自己,為不遺憾。梅格,那個全球最大拍賣網的總裁,因為自己擔當而創出了瀟灑人生。
擔當,是為他人,那一種情深意切,感動天地。
是誰在當戶織?是誰在嘆息?是誰奔走在市場買鞍買鞭?是誰披上戎裝代父從軍?是木蘭!雖為女兒身,卻也敢擔當。為免除年邁父親的出征之苦,卸下紅裝換戎裝。花木蘭的擔當是為父親,那份濃厚的親情怎能不感天動地?一匹馬兒為伴,一曲山歌自聊,雖是一份孤寂,卻是如此深情。為了山里人,王順友數十年如一日地來往于山里山外,為人們送信。這份信使的擔當,是為了他人,而令人倍生敬意。
擔當,是為國家,那一句豪言壯語,驚天動地。
背上的“精忠報國”是母親的教誨,戰場上的拼死殺敵是對國家的擔當。岳飛,一個民族英雄,一個國家的壯士,他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書寫了為國擔當的戰歌。楊立偉,出征前的誓言回響天地,那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失重的痛苦與不適卻沒有擊敗他的心。面對航天任務,他擔當,為國家,為了中國在航天事業的飛躍。這一份擔當,足令天地動容。
人生區區數十載,不要少了擔當,那一份為己,為人,為國的擔當,就此書寫著人生的不凡樂章,是那樣恢弘,是那樣壯麗,音音扣人心弦。
學寄語精神,展現青春擔當主題班會總結 重溫寄語精神,展現青春擔當的心得體會篇二
千古一人毛主席曾在20余歲寫下《心之力》,至今仍為我輩參修勤學之勉勵!他深刻的指出了當時青年人的現狀,國難當頭徘徊猶豫;卻有新青年獻身于理想之中,仍有有志之青年受命于危難之間。
不管過去多少年,他們的名字依然深深地烙在了人民群眾的心中,他們是豐碑上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
時光流逝,在新時代面臨新的挑戰中,青年人又有了新的愛國使命和五四情操。
汶川,雅安,玉樹……。
這一次次救助,一場場無硝煙的戰場上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些英雄用無畏的獻身主義精神,掀起了新時代下的青年愛國主義浪潮。
正是因為這一場場“戰役”讓全世界的人們對中國、對中華民族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有這樣的青年人,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民族是任何災難無法戰勝的。
我們為犧牲的烈士沉默,在沉默中奮起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催人淚下…生生不息;我們在沉默中低下了額頭,但是我們揚起的卻是人性的光輝;我們回降了五星紅旗,但是我們再次升起來的卻是華夏民族之魂魄。
這個時候讓全世界都懂得了一件事,那就是隨著歲月的變遷,我們沒有忘記1919年5月4日國難當頭青年愛國人士那種樂于獻身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精神被應用在新時期,并呈現出新一代青年人的愛國情操。
學寄語精神,展現青春擔當主題班會總結 重溫寄語精神,展現青春擔當的心得體會篇三
青年是國家發展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春由磨礪而精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青年一代已經展示出了我們這一代頑強的斗志與高昂的熱情,不管是在疫情阻擊戰還是決勝全面小康還是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新一代的青年已經承擔了許許多多的責任,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展現了當代青年的擔當精神,贏得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贊譽。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深感要腳踏實地,我會一直堅持繼承并發揚五四精神,堅定教書育人的理想信念,在一方講臺之上,練就過硬本領,幫助學生學習,培養學生成長,努力投身強國偉業。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我會保持艱苦奮斗的前進姿態,同億萬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
在這次疫情中,無數青年英勇挺身而出,我深受感動。我認為作為青年教師,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我更是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腳下的三尺講臺就是我的要堅守的陣地,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做好本職工作,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作為少先隊輔導員,我們肩負的是教育祖國未來棟梁的光榮使命,肩負起黨賦予的光榮職責,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我一定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寄語新時代青年,我認為青年人要不忘初心,要始終保持先進性,廣大團員青年堅定跟黨走,就是初心。回望百余年前的中華大地,民生凋敝,民族陷于危亡與苦難之中。青年學生肩負時代的重任,扛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開展了五四愛國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光陰荏苒,物換星移,新一代的青年人告別了曾經的戰爭與苦難,告別了物資的困乏,告別了信息的閉塞,擁有了幸福的生活,擁有了豐富的知識,擁有了開闊的視野。這一切不僅得益于時代賦予的機遇,更是因為當代青年人生長在一個和平與繁榮發展的國度。
學寄語精神,展現青春擔當主題班會總結 重溫寄語精神,展現青春擔當的心得體會篇四
五四運動不是憑空發生的,更不是靠什么人的主觀意愿和決心才出現的,它是歷史大趨勢的產物!
愛國主義是五四運動最深厚的精神底蘊,文明和變革是五四運動的內在追求。啟蒙與救亡同在,絕望與希望共存。五四運動的直接起因,固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某些西方列強散布一些冠冕堂皇的言論,中國人民原本認為作為戰勝國之一,中國能在巴黎和會上收回一些主權,最起碼也能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攫取的特權收回,但是結局卻是,巴黎和會不僅把中國代表的要求棄之不理,而且還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交給了日本。原來抱著很高熱情期待的“公理戰勝強權”,至此全部化為泡影。失望帶來的痛苦格外強烈,憤怒終于像火山那樣爆發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自19世紀末起,中國開始遭遇來自西方文明的綜合沖擊與挑戰,不斷重復屈辱和失敗的現實使每個有血性的中國人在愛國和進步的民族傳統作用下,對這種屈辱和不幸格外感到無法忍受。國勢的危急、民族的苦難,使人痛苦,也催人奮進。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從祖國苦難境遇激發出來的滿腔悲憤中,生發出的創造合理新社會的強烈追求。也就是說,中華民族愛國和進步的優良傳統是五四運動能夠發生的內在動力和最深厚的精神底蘊。
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完全形成,并作為新生的社會形態開始引領人類社會向前發展,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這時,在其上層建筑思想文化領域,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占據了主導地位,伴隨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始向廣大的殖民地迅猛擴張。相對于中世紀封建社會的最大弊病——專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學觀念立即凸顯出來,成為一種新的世界潮流走向世界各地。恰值此時,中國辛亥革命結束了古老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這個新潮便以新文化運動的形式進入中國并迅速傳播,由漣漪成為大潮,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中國社會和中國民眾。初期的新文化運動是宣傳以個人為中心的“獨立人格”和“個性解放”,以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和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及其附帶的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主要針對封建專制和維護封建專制的鬼神迷信思想。受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其著眼點主要是個人權利,是引導人們擺脫封建專制制度、封建禮教和觀念的束縛,不可能讓人們從本質方面認識社會和自然,從根本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指明真正的出路。但它畢竟還是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讓人們覺醒,成為自己的主人。因此民主和科學觀念的傳播,構筑了五四運動內在精神的靈魂,讓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中國勞動階級通過五四運動登上政治舞臺,并且顯示出蘊藏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巨大力量,同時促使社會上的人們更深一步地認識和理解民主和科學理念。
五四精神的實質,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經過五四運動一場暴風雨式的群眾運動的沖刷,人們在短時間內思想上發生劇烈的震動。在群眾運動的沖擊震蕩下,整個中國從沉睡中復蘇了,開始煥發出青春的活力。這一時期,風云際會,西方各種社會思潮蜂擁而至,廣為流傳,其中有胡適宣傳的實用主義,梁啟超、張東蓀宣傳的基爾特社會主義,劉師復、黃凌霜等宣傳的克魯泡特金無政府主義,周作人宣傳的新村主義,王光祈宣傳的工讀主義,陳獨秀、李大釗宣傳的馬克思主義等。其中,關于社會主義的爭論規模空前,影響深遠,爭論的焦點是中國的發展前途。經過論戰,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人物堅定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信心。
這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不是拋棄了民主和科學的旗幟,而是在民主和科學的大旗下繼續奮斗,并且賦予它們以新的更加完整的內容。這個新內容不是抹殺個性,而是把個性解放和社會改造這個大目標融合在一起;不是僅僅從接受自然和社會的科學知識層面理解科學,而是要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去揭示事物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新文化運動的這個進步,也被納入了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內涵,并且成為五四精神本質的構成因素之一。這種進步在中國當時的先進分子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正在學習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瞿秋白在五四運動后不久寫道:“從入北京到五四運動之前,共三年,是我最枯寂的生涯。友朋的交際可以說絕對的斷絕。北京城里新官僚‘民國’的生活使我受一重大的痛苦激刺。厭世觀的哲學思想隨著我這三年研究哲學的程度而增高。”“五四運動陡然爆發,我于是卷入旋渦。孤寂的生活打破了。”我“抱著不可思議的‘熱烈’參與學生運動。我們處于社會生活之中,還只知道社會中了無名毒癥,不知道怎么醫治”。“有‘變’的要求,就突然爆發,暫且先與社會以一震驚的激刺”“趁著學生運動中社會心理的傾向,起翻天的巨浪,搖蕩全中國。當時愛國運動的意義,絕不能望文生義的去解釋他。中國民族幾十年受剝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況味。帝國主義壓迫的切骨的痛苦,觸醒了空泛的民主主義的噩夢。學生運動的引子,山東問題,本來就包括在這里。工業先進國的現代問題是資本主義,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國主義,所以學生運動倏然一變而傾向于社會主義,就是這個原因。”事情很清楚,經過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的先進分子對民主和科學的認識,比以前更加深刻、更加切合實際了,《國際歌》中的幾句歌詞可以代表他們的這種理解和認識:“奴隸們起來,起來!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讓思想沖破牢籠!”伴隨著民主和科學這股新潮,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的馬克思主義,也日益深入人心,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傳播。
很顯然,五四運動凝聚的五四精神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但是,只要我們能夠在全面理解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進行深刻分析,就可以發現,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有一個共同的源頭,就是渴望民族復興的情懷,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就是要踏上正確的民族復興之路,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改造中國、改造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五四精神的實質,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在五四運動發生后的百年中,留下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清晰軌跡。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五四精神的承繼者,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五四運動凝聚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才能逐步變為現實,五四精神的火炬才能始終高揚并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