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祖父的園子讀后感400字篇一
近期我讀了蕭紅的文章,《祖父的園子》,作者在不到32年的生命里,留下了近70萬字的創作,剛柔并濟的語言風格,獨特的寫作視角和巧妙的行文結構,對后世產生一定影響。
《祖父的園子》文字清新活潑,讓我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雖然作者一生坎坷,但是在祖父的園子里度過的童年時光是那么的美好,快樂,令人向往,令人心動,她筆下流暢的童年時光是自由的,品味著書中的句子,我眼前浮現出一個扎著辮子,穿著紅裙子的小女孩,咧著嘴,開心的在倭瓜棚里捉迷藏,在黃瓜架下啃黃瓜,在玉米地里捉螞蚱……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無邪,那么純真。
在我的童年里也有這么一個園子,每年暑假我都會去鄉下姥爺家,到了姥爺家,我總是直奔園子。
一天園子里剛剛下過一場小雨,園子里的一切都煥然一新,綠色的生命在輕輕抖掉身上的雨水,挺直身子。泥土散發出一陣陣幽香。蝴蝶,蜜蜂跳著優美的舞蹈,你猜這時我在干什么?“噓,別出聲。”我在捉螞蚱,只見一只螞蚱在菜葉上一動不動,我猛地撲上去,追著它滿園子亂蹦,我最喜歡園子里的菜棚,躺在菜棚下,吃著甜滋滋的西紅柿,悠閑的享受著園子里生機勃勃的綠色,清新的空氣,蟲兒的低語。
姥爺的園子如《祖父的園子》,那里有我有趣的,美妙的,難忘的童年。我想很多人都會向往這種恬靜自然的生活,童年是短暫的,美好的回憶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祖父的園子讀后感400字篇二
今天,我們學習了《祖父的園子》一文,感觸頗深。
課文講了:祖父的園子里有許多小昆蟲,許多花草樹木,”我“童年時常常在這兒玩耍、瞎鬧,祖父總是慈愛地看著”我“,不責備,不生氣。這時,心中會泛起一層層漣漪,像一個個泡泡,簡單而美好,課文孩子氣十足的筆調寫了件小事,把狗尾草當作了谷穂,使人嘎然失笑。
掩卷沉思,此刻,心中是對蕭紅自由自在地童年生活的一種向往。跟著祖父在菜園里”摘花、種草、澆水“這并不是勞動,純屬于”瞎鬧一氣“,至于捉螞蚱,更是孩子的玩鬧。蕭紅在園子里添亂,祖父并沒有責怪,只有笑,對這一切寬容地笑,因為祖父,蕭紅更獲得一種真正快樂的童年生活,渡過了一段屬于兒童的幸福時光,在那里,蝴蝶、倭花、小鳥……是自由的,不受拘束的,所以,童年在蕭紅眼中,是快樂的,帶有一種夢幻般的顏色。
祖父的園子是色彩明麗的園子,快樂的園子,自由的園子,蕭紅是自由的,快樂的,祖父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蕭紅,曖融融的,蕭紅在童話般的園子里度過了童年,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在祖父的愛中快樂、健康的成長。
新世紀的我們呢?迎接我們的是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補習班,考不完的試。我真希望——能像蕭紅一樣度過個可愛的童年。
我希望純真的童年可以一直與我們同在。
祖父的園子讀后感400字篇三
《當下的力量》是德國心靈導師eckharttolle所著。從一個焦慮到想自殺的人,到成為現在的心靈導師,他是如何擺脫內心的痛苦,找到心靈的平靜呢?答案就在《當下的力量》這本書里。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還蘊含著活生生的能量。這種能量已經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軌跡。
我們為什么會痛苦?作者指出,人類受苦的根源來自于我們大腦中的思維。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維,反而一直處在“思維”的控制下。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大腦,淪為“強迫性思維”的奴隸。可能有人會對作者的觀點有疑問,認為“大腦是我的,當然是我在控制大腦呀!”如果是我們在利用大腦來處理問題,那問題解決后它的任務就應該結束了,可是,你能找到讓大腦停止思考的方法嗎?你注意過你腦中那個一刻不停息的聲音嗎?
我發現,我根本就沒有能控制過我的大腦。我的煩惱都是源于大腦的思維。白天某個人惹惱了我,到了晚上躺在床上,我還在翻來覆去氣得睡不著。記得之前學生上課跟我頂嘴,朝我發脾氣,我失眠了一個星期,每天躺在床上就想到這個學生的行為,心煩意亂。現在我發現,真正讓我心煩的不是那件事和那個人,因為那件事已經過去了。是我的思維在反復的重現,把我帶到那件事情里去,當我不想那件事的時候,我是不煩的。我明白了痛苦都是“想”出來的。
我們以為是自己在思考,并在無意識中認同了大腦中的聲音。這個聲音總是不停地在批判、比較、抱怨、指責、懊悔,它讓你不斷地回憶起過去的經歷,陷在痛苦的泥沼里不能自拔;也經常想象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好的事,使你被恐懼籠罩:它喋喋不休,使我們的心里難有片刻的安寧。
問題是思維創造的,思維只能存活在過去或未來中。思維忘不掉過去,更擔心未來。通過向當下臣服,我們才能找到力量的源泉,發現平和與寧靜的入口。在那里,我們便放下焦慮和壓力,獲得內在的智慧和真正的喜悅。作者還指出,實際上,我們所能擁有的一切,只有當下。一切都是在當下發生的,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幻象。我感覺這句話像一把利劍直擊我的心靈深處。我明白了幸福的生活是過好每一個當下。
當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當下時,我的生活有了兩個明顯的改變。第一個是我的拖延癥大大的緩解了。以前,面對幾項事情要做的時候,比如要備課,要做迎檢的資料,要安排課表,我就感覺頭皮發漲,心里很煩。知道自己有這么多事要做,但就是沒有心力去做。一邊玩手機,一邊焦慮著。等到實在拖不下去的那一刻,才不得不匆忙去做。我也知道拖延不好,但就是沒有力量去做。因為我大腦中背負著很多件在未來將會或必須做的事情的重擔,卻沒有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我現在就能做的事情上。我最煩惱的時候,是在我想到要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而當我專注于做一件事的時候,我是感受不到煩惱的。于是當我再想到做一件事情有壓力的時候,我就會去做。因為專注當下做的時候,我不煩,做完就更加不煩了。第二個改變是我更容易入睡了。以前,盡管勞累了一整天,可是一躺在床上,腦子里的想法就特別活躍,一會想到明天的工作怎么做,一會又想到怎么策劃一個方案。在床上躺一個小時,都睡不著。現在,我會意識到,我又在被思維利用了,我現在并不需要思維。然后我會通過關注呼吸的方式臨在當下。當我停止思維的時候,很快就睡著了。
因為我們被思維利用慣了,進入當下是需要練習的。作者在書中有很詳盡的冥想方法,教我們進入當下,培養更多的覺察力。我認為最簡單又有效的方式是關注呼吸。觀察我們呼吸的節奏,感覺空氣的流入流出。每次當我的思維又喋喋不休時,我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內心就會平靜下來。
為什么把注意力放在當下會有解決煩惱的力量?我想給大家分享這本書開篇的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乞丐坐在路邊乞討了三十年。一天一個陌生人經過,這位乞丐依舊向他乞討,陌生人沒有施舍任何東西,而是問起乞丐坐著的是什么。乞丐說只是一個什么也沒有的舊箱子。陌生人繼續追問,“你打開過箱子嗎?”乞丐說沒有。然后陌生人堅持讓乞丐打開箱子,奇跡發生了,箱子里竟然裝滿了金子。
作者說,那些沒找到他們真正財富,也就是本體的喜悅以及與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就是乞丐,即使他們有很多物質上的財富。他們四處尋找成就,安全感,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不僅已經擁有了所有的這些東西,而且還擁有了比這些更為珍貴的東西。
我發現原來自己和乞丐一樣,看不見自己已擁有的價值,而在拼命向外尋求認同感。比如我特別在乎別人的評價,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努力變得優秀,更多時候不是我享受做這件事,而是我覺得我做了,會得到一個好的評價。
作者通過乞丐的故事,向我們展示存在于我們體內的道路、真理和光明。我們內在本身就是平和,喜悅,有價值的,我們不用向外尋求真理,我們只要走進我們內在已經擁有的東西。我們不用向外尋找力量,關注當下能讓我們停止向外的追求,讓生命本身的力量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