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比朗誦更自然,更自由,可以隨著講稿的內容而變化站位。一般說來,不要在演講人前邊安放講桌,頂多安一個話筒,以增加音量和效果。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演講稿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演講稿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天工開物的演講稿篇一
《天工開物》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寫的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收錄了農業、手工業、工業――諸如糧油、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如今科技發展先進,《天工開物》里的許多在作者看來當時先進的知識與技能,都已落后,不再能當做工藝說明書使用。可作者認真嚴謹的寫作態度仍是值得肯定的。書中的知識是前代人給留下的寶貴遺產,有許多還值得現在的人參考。尤其是作者提倡的“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的觀點,更值得我們后人推崇重視。
當讀到用澄清過的黃泥水過濾出白如霜雪的蔗糖時,當讀到那些細分的農作物品種及其種植灌溉施肥收獲和加工方面的知識時,當讀到那些治煉養蠶提花紡織印染等技能時,不得不慨嘆古人心思之細密精巧。大呼一句,原來先祖們曾這么能干!
一部華夏古代史,不只是正史所記載的那些帝王將相的爭權奪利,燭影搖紅,居然有如此多的能人異士,不圖顯達,在底層默默做事,當著國家的基礎柱石,才于千難萬險的風雨飄搖中支撐起龐大的五千年傳奇!明確點說,那些被歌頌被稱揚的明君賢臣們,他們對生產和科學發展起到的破壞和阻礙作用遠比促進作用要大。
以前為建筑學家梁思成畫的那些精工細描的古建筑圖驚訝過,看到《天工開物》里的插圖,才明白,古人在以前那種科技條件落后的條件下,治學精神遠比今人更為嚴謹,所謂民國大師,只是離我們的年代近些,宣傳的多些,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能工巧匠或高知文人,化做春泥,才培育出現代文明這枝艷麗奪目的牡丹花!
以前曾為幾百斤重的精密機械圖紙被當作廢紙,直接送往紙廠回爐惋惜過,看過《天工開物》,才明白,這個世上被浪費的,豈止是那些圖紙!八股取士的落后制度,對國家的危害不是一般的大。宋應星這樣的人才,居然考五次會試都不成功,最高官銜不過是個知府。生時寂寞,成名后依然寂寞,到如今,未見有過特別推薦贊許這種科學精神的電視劇或是文學作品出現。
看過《天工開物》,才明白,原來胡麻又名脂麻,今人有注釋說是芝麻。聽朋友說,胡麻是北方寒冷地區的油料作物,與芝麻不同,在晉北見過。胡麻油味道有點嗆人,較棉籽油好,但遠不及芝麻油。想來這位朋友說的是對的,眼見為實。無論是芝麻香油還是胡麻油,這位匯通天下的喬大商人,真是舍得下本錢造啊!
正風不行,正道不彰,不以科學為重,用著先進的互聯網,傳播著各種封建迷信落后的思想行為,沒見到大力宣傳公民的各種權利義務,提倡科學民主發展,成天就是用各種下作的玩意兒麻醉愚弄著社會大眾。
火熱的直播平臺上,不僅有會說么么噠,會撒嬌要打賞的美女,一臉皺紋的算命先生也要來湊個熱鬧,居然戴個眼鏡,利用直播平臺現場給人算命!這個時代,真是讓人無話可說了!知識和文化,應該用在促進人類發展進步,與自然和諧共處,讓美好生活得以延續更長時間上,而不是用于奢侈享樂,掠奪大自然的資源以供短期的受用上。
污染水源,污染空氣,用各種有毒的化學藥劑促進動植物產量的提高,靠提前透支子孫后代那份來維持現在的生活水平,絕不是什么好事。或許,幾十年后,能留下的,只有滿目瘡痍的水泥路面,殘墻斷壁的鋼筋水泥建筑,野草荒城,黑水白沙。后人唯有大罵而已,還能說啥呢!
天工開物的演講稿篇二
1. 進一步打文言基礎,諸如文中的文言實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 把握說明文的特點:被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
3. 學習《〈天工開物〉兩則》,了解封建時代文人沖破科舉考試的束縛,轉而關注民生問題,獻身科技事業的偉大精神,認識中國古代科技曾經有過的輝煌成就。
:本文是古代科技方面的經典,涉及中國古代工業文明,雖然行文簡單,但也可以反映古代說明文的一種面貌。課文較簡單,不必做過多講解,可由學生借助注釋疏通文意,體會古代科技著作的語言特點和敘述風格。另外,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認識中國古代科技曾經有過的輝煌成就。
討論,點撥。
請同學逐段疏通,老師點撥,主要是為打好文言基礎,掌握文意。
說明方法:作比較、列數據
說明順序:工藝流程(工序)
本文被說明對象的特征:巧(介紹作者的技術思想:法、巧、器)
課文反映了明代以前中國在手工技術上的.科學成就。這些科學成就,是在幾百年前被總結描述出來的,與現代科學相比,當然有它落伍的一面。所以,教學這個單元,一定要引導學生從科學史的角度看問題。一方面要看到這些科技著作在當時世界范圍內的領先之處,另一方面要學習科學家在艱苦惡劣的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當中勇于求索的精神。要把學習的重點放在“科學人文”的探求上,真正了解中國科學文化在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以及它永不磨滅的文化價值。
學習本單元,如果能結合所學內容,做一些社會調查或實地考察,比如,調查一下《天工開物》中所記述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哪些至今仍活躍在民間。若能把這些調查或考察的結果總結出來,形成文字,必然會增進學生對科學文化的熱愛和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冶x
授課教師 xxx
二〇xx年三月二十四日
天工開物的演講稿篇三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的作者是誰呢?以下是小編帶來的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天工開物》的作者為明朝科學家。
《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書名取自《尚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辭》“開物成務”,作者說是“蓋人巧造成異物也”(《五金》)。全書按“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序》)分為《乃粒》(谷物)、《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煅》、《燔石》(煤石燒制)、《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顏料)、《曲蘗》(酒曲)和《珠玉》。
《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上卷記載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開物》中分散體現了中國古代物理知識,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在《五金》篇中,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并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
《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
天工開物的演講稿篇四
《天工開物古今圖說》的作者潘偉作客嘉賓訪談室,在線暢談《天工開物古今圖說》誕生歷程,謝謝關注!
主持人余錦婷:年前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非常引人關注,這本書名叫《天工開物古今圖說》,是以翔實的攝影圖集記錄和展示了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在現代社會的生存狀況,對我們直觀了解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習性很有幫助。今年,我們有幸邀請到了清遠市政協副秘書長,原清遠日報社社長、總編輯,也就是《天工開物古今圖說》的作者潘偉老師作客南方網嘉賓訪談室,與網友們在線聊聊《天工開物古今圖說》這本書的誕生歷程,以及創作過程中的有趣故事。
潘偉:是第二次了。
主持人余錦婷:那也是我們的老朋友了。給我們的網友們打聲招呼吧!
潘偉:各位網友,大家上午好!我2017年來過一次,寫了一本書叫《民間一瞥》,就這本書作了一次訪談,所以真的是老朋友了!
潘偉:寫這本書一開始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有偶然也有必然吧,可以說我和《天工開物》是有緣分的,甚至和作者宋應星也是有緣分的,所以我在書里面稱宋應星為“應星兄”,我是晚輩,他是前輩。
主持人余錦婷:這個緣分是怎么來的?
潘偉:80年代初期我在一個舊書攤里發現了一本《天工開物》的上集,是清華大學機械廠工人理論小組注釋的,也沒認真看,只是看插圖,當時是學美術,覺得里面木刻版的白描很有趣,我就在書攤里買了回來。
潘偉:對。后來我偶爾發現我拍的一些照片跟《天工開物》的一些插圖很相似,我記得在湖南江華拍的打枷,好像雙節棍那樣,怎么我拍的兩個人也像《天工開物》里面的插圖,工具是一樣,人數也一樣,動作也一樣,后來我也發現我拍的好幾張圖片都相似,比如用水車,也是跟《天工開物》插圖一樣,后來我才很認真地看這本書。有了這種想法以后,就想能不能用現在的圖片和文字和宋應星展開一場跨越將近42017年的對話,所以這個想法應該是將近十年前就有了。
潘偉:前后接近2017年,2017年底2017年初就有這個想法,當時有幾張照片很類似,但是當時沒有深入地研究,后來陸陸續續拍了一些照片,當時我還在《清遠日報》當總編輯,我在那里開了一個專欄,當時那個欄目叫《天工開物古今版》,開了幾期還是有一些反響,當時廣州美術學院有一個教授叫譚秀江,他看了我們的報紙,說我用的《天工開物》的插圖版本不對,那是重刊本,不是明代的那個版本,他說他有個光盤,他在海德堡大學圖書館刻了一個明代初刻版的光盤,他后來把它寄給我,做了第10期以后,我重新改成了明代的初刻版的插圖。
潘偉:主要還是獨立完成,當然它也得到了一些幫助,比如在采訪過程中,或者有些專業知識,找到一些農業部門的專家,但主要還是個人來完成,我也是翻閱了大量的古今資料,比如說明代的《東魯王氏農書》,它涉及到很多生產方式和工具,特別是工具一直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考工記》或者北魏的《齊民要術》,跟它有關的書都要很認真地去細讀。一開始覺得很容易,但后來發現包括我在報社開專欄的時候所寫的一些東西有些觀點、有些考證是不準確的,后來出書的時候我再重新做。
潘偉:廣西師大出版社在網上發現我做的《天工開物古今版》時,現在本書的責任編輯羅財勇兩年前就跟我聯系了,他一直跟蹤這本書,他覺得現在還有人做這種沒名沒利的事情,覺得很感動,花這么多的功夫去考察、考證、拍照,而且都是自費的。
主持人余錦婷:全是出于自己的愛好,一份熱心。
潘偉:因為這件事情是斷斷續續業余去做的,包括農業生產場景是有季節性的,比如要做收獲要等到秋天拍,春天不能拍,周期非常長,錯過了季節、錯過了地點就采訪不到。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前年去河南去拍耬車,就是播種的,剛開始找不到,我跟一個朋友去的,那個朋友說叫一個農民在那演示給我看,但我覺得這個不真實,出50、100塊去給我做一遍,當然有的農民說得也很幽默,他說“我的種子怎么能播到別人的田里呢”,農民都不答應,但再等一個禮拜遍地都是,方圓幾百里都是用這種耬車來播種。
潘偉:對,我的攝影包里隨時都有紅包,到農村采訪先給一個紅包。我帶了煙,到農村采訪男人時要先敬煙。
主持人余錦婷:也就是拉近與農戶的關系。
潘偉:對,真正的走基層。
:年前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非常引人關注,這本書名叫《天工開物古今圖說》,是以翔實的攝影圖集記錄和展示了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在現代社會的生存狀況。
天工開物的演講稿篇五
鹽產
食鹽的種類很多。大體上可以分為海鹽、池鹽、井鹽、土鹽、崖鹽和砂石鹽等六種,但是東部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樹葉鹽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光明鹽還不包括在其中。在我國的廣闊幅員之中,海鹽的產量約占五分之四,其余五分之一是井鹽、池鹽和土鹽。這些食鹽有的是靠人工提煉出來的,有的則是天然生成的。總之,凡是在交通運輸不便、外地食鹽難以運到的地方,大自然都會就地提供出食鹽以備人之用。
海水鹽
海水本身就具有鹽分這種咸質。海濱地勢高的地方叫做潮墩,地勢低的地方叫做草蕩,這些地方都能出產鹽。同樣是用海鹽,但制取海鹽所用的方法卻各不相同。一種方法是在海潮不能浸漫的岸邊高地上取鹽,各戶都有自己的地段和界線,互不侵占。估計第二天會天晴,于是就在當天將一寸多厚的稻、麥稿灰及蘆葦、茅草灰遍地撒上、壓緊并使其平勻。第二天早上,地下濕氣和露氣都很重,灰下已經結滿了鹽茅。等到霧散天晴,過了中午就可以將灰和鹽一起掃起來,拿去淋洗和煎煉。另一種方法是,在潮水淺淺的地方,不用撒灰,只等潮水過后,如果第二天天晴,半天就能曬出鹽霜來,然后趕快掃起來,加以煎煉。還有一種方法是在能被海潮淹沒的地方預先挖掘一個深坑,上面橫架竹或木棒,竹木上鋪葦席,葦席上鋪沙。當海潮蓋頂淹過深坑時,鹵氣便通過沙子滲入坑內,將沙子和葦席撤去,用燈向坑里照一照,當鹵氣能把燈沖滅的時候,就可以取鹵水出來煎煉了。總之,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天晴,如果陰雨連綿多日,鹽被迫停產,這就叫做“鹽荒”。在江蘇淮揚一帶的鹽場,人們靠日光把海水曬干,這種經過日曬而自然凝結的鹽霜好像馬牙似的,就叫做“大曬鹽”,不需要再次煎煉,掃起來就可以食用了。此外,利用海水中順風漂來的海草,人們撈起來熬煉而制出的鹽叫做“蓬鹽”。
鹽的淋洗和煎煉的方法是挖一淺一深兩個坑。淺的坑深約一尺左右,上面架上竹或木,在上面鋪蘆席,將掃起來的鹽料(不論是有灰的還是無灰的,淋洗的方法都是一樣的),鋪在席子上面,四周堆得高些,做成堤壩形,中間用海水淋灌,鹽鹵水便可以滲到淺坑之中;深的坑約七到八尺深,接受淺坑淋灌下的鹽水,然后倒入鍋里煎煉。
煎鹽的鍋古時候叫做“牢盆”,這種牢盆的周長有好幾丈,直徑也有一丈多,只有兩種規格和形制。其中一種是用鐵做的,把鐵錘打成葉片,再用鐵釘鉚合,盆的底部像盂那樣平,盆深約一尺二寸,接口處經過鹵汁結晶后堵塞住,就不會再漏了。牢盆下面砌灶燒柴,灶眼多的能有十二三個,灶眼少的也有七八個,用柴火同時燒煮一個鍋。南海地區還有另外一種制法,那是用竹篾編成一個鍋圍的,鍋圍的直徑約一丈、深約一尺。在鍋圍上糊上蛤蜊灰并銜接在鍋的邊上。鍋下燒火到使鹵水沸騰,一直到逐漸結成鹽。這種盆也叫做“鹽盆”,但總的來說不如用鐵片做成的鍋那樣方便省事。煎煉鹽鹵汁的時候,如果沒有即時凝結,可以將皂角舂碎摻和小米糠一起投入沸騰的鹵水里攪拌均勻,鹽分便會很快地結晶成鹽粒。加入皂角而使鹽凝結,就好像做豆腐時使用石膏一樣。
江蘇淮揚一帶出產的鹽,又重又黑,其他地方出產的鹽則是又輕又白。從重量上比較,淮揚鹽場的鹽,一升重約十兩,而廣東、浙江、長蘆鹽場的鹽就只有六七兩重。蓬草鹽的來源不太可靠,蓬草有時好幾年來一次,也有時一個月就來好幾次,因此不能經常指望它。
鹽遇到水后就會溶解,遇到風后就會流鹽鹵,碰上火卻愈發堅硬。儲藏鹽不必用倉庫。鹽的特性是怕風吹但不怕地濕,只要在地上鋪三寸來厚的稻草稈,任憑地勢低濕也沒有什么妨害的。如果周圍再用磚砌上,縫隙用泥封堵上,上面蓋上一尺多厚的茅草,這樣即使放置一百年也不會發生變質。
池鹽
我國有兩個池鹽產地,一處是在寧夏,出產的食鹽供邊遠地區食用;另一處是山西解池,出產的食鹽供山西、河南各郡縣食用。解池位于河南安邑、猗氏和臨晉之間,它的四周筑有城墻用來防衛保護鹽池。池水深的地方,水呈現為深綠色。當地制鹽的人,在池旁耕地耕成畦壟,把池內清水引入畦壟之中。但是要注意提防濁水流入,否則就將造成泥沙淤積鹽脈。
每到春季就要開始引池水制鹽,時間太晚了水就會變成紅色。等到夏秋之交南風勁吹的時候,一夜之間就能凝結成鹽,這種鹽名叫“顆鹽”,也就是古書上所說的“大鹽”。因為海水煎煉的鹽細碎,而池鹽則成顆粒狀,所以得到了“大鹽”的稱號。池鹽一經凝結成形后就可掃起供人食用。制鹽的人,制成一石鹽上交給官府,也不過只得幾十文銅錢而已。在海豐和深州地區,把海水引入池內曬成的鹽,凝結后掃起就可食用了,而不需再煎煉加工,這一點和池鹽是一樣的。但成鹽的時間,以及它不需依靠南風吹這兩點,就跟池鹽大不相同了。
井鹽
云南和四川兩省,離海濱距離很遠,交通也不便利,地勢又很高,因此那兩個省的鹽就蘊藏在當地的地下。在四川離河不遠的石山上,大多都可以鑿井取鹽。鹽井的圓周不過幾寸,鹽井的上口用一個小盂便能蓋上,而鹽井的深度必須要達到十丈(三十多米深)以上,才能到鹽鹵水層,因此鑿井的代價很大,要花費很長時間,也很艱難。
鑿井的工具,使用的是鐵錐,鐵錐的形狀很像碓嘴,要把鐵錐的尖端做得非常堅固鋒利,才能用它在石上沖鑿成孔。鐵錐的錐身是用破開兩半的竹片夾住,再用繩纏緊做成的。每鑿進數尺深,就要用竹竿子把它接上以增加它的身長。起初的這一丈多深,可以用腳踏碓梢,就像舂米那樣。再深一些就用兩手將鐵錐舉高然后再用力夯下去,這可能把石頭舂得粉碎,隨后把長竹接在一起再捆上鐵勺,把碎石挖出來。打一眼深井大約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而打一眼淺井一個多月就能夠成功了。如果井眼鑿的過大,鹵氣就會游散,以致不能凝結成鹽。當鹽井鑿到鹵水層能打出水后,挑選一根長約一丈的好竹子,將竹內的節都鑿穿,只保留最底下的一節,并在竹節的下端安一個吸水的單向閥門以便汲取鹽水入筒。用長繩拴上這根竹筒,將它沉到井底之下,竹筒內就會汲滿了鹽水。井上安裝桔槔或轆轤等提水工具。操作方法是套上牛,用牛拉動轉盤而帶動轆轤絞繩把鹽水汲上來。然后將鹵水倒進鍋里煎煉(只用中等大小的鍋,而不用牢盆),很快就能凝結成雪白的鹽了。
四川西部地區有一種火井,非常奇妙,火井里居然全都是冷水,完全沒有一點熱氣。但是,把長長的竹子劈開去掉竹節,再拼合起來用漆布纏緊,將一頭插入井底,另一頭用曲管對準鍋臍,把鹵水接到鍋里,只見熱烘烘的,鹵水很快就沸騰起來了。可是打開竹筒一看,卻沒有一點燒焦的痕跡。看不見火的形象而起到了火的作用,這真是人世間的一大奇事啊!
四川、云南兩省的鹽井,很容易逃避官稅,難以追查。
末鹽
用地堿煎熬的鹽,除了并州的粉末鹽之外,家住河北沿渤海灣一帶的人們,也經常刮取地堿熬鹽,但是這種鹽含有雜質,顏色比較黑,味道也不太好。
崖鹽
陜西省的階州、鳳縣等地區,既沒有海鹽又沒有井鹽,但是當地的巖洞里卻出產食鹽,看上去很像紅土塊兒,任憑人們刮取食用,而不必通過煎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