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愛深秋散文篇一
時令 已是深秋。
昨晚,一場秋雨夾一著電閃雷鳴降臨江南大地。
今天依舊是個晴天。早晨,燦爛的陽光帶著一絲絲的清冽,透過玻璃窗照進陽臺上。天空仍是那樣的明朗而高遠,猶如無痕的秋水,透出蔚藍至極的深邃。
其實早就想寫一點關于秋天的文字了。
入秋以來,看到不少空間朋友用濃墨重彩的文筆寫意了秋天。他(她)們筆下的秋天,或絢麗多彩,或成熟厚重,或熱烈浪漫,或寂寥傷感……每每拜讀,總是驚羨不已,感嘆不已!
驚羨感嘆之余,竟也有點蠢一蠢一欲一動。
然后一直沒敢輕易動筆,其原因有三:一是因為心里很有點怯,擔心自己的筆太拙,描繪不出秋天的韻味。二是,每當敲下“秋天”兩字,總會讓我聯想到不少與此有關的話題,感覺憑自己貧乏的語言淺薄的思想,難以將秋的內涵詮釋;還有,就是擔心自己的信口胡言,拂了大家賞秋的雅興。
說實話,對于秋天,我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唯一喜歡的,就是它恰到好處的氣溫。進入秋天,大多是晴好天氣,但太陽早已失去夏日里的威力,白天暖意融融,夜晚涼風習習,真的是冷暖適宜,穿著也輕便隨意。因了這個原因,我這個怕冷又怕熱還討厭陰雨天氣的人就喜歡上了這個季節。僅此而已。
俗話說:情由境發,境由情生。
時光常常在我們不知不覺的時候帶走很多,也改變很多。它可以讓涌動的激一情日漸消退沉淀,也可以讓許多縈繞的憂傷慢慢飄散蒸發。人到中年,內心越來越淡定平和,所以,不論怎樣的秋風秋雨,怎樣的秋花秋葉,在我眼里都是大自然給人類的饋贈,也就是純自然的風景,因此,對于秋景的演變,沒什么特別的喜愛迷戀,也無所謂傷感遺憾的了。
不過,有時覺得,秋天倒是可以帶給我們一點人生哲思。
秋天還是一位閱歷豐富的智者,在給走進秋天的人們講述著一個意味悠長的故事。
置身秋天,常常還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自己的中年人生。因為人到中年,生命的季節已進入了秋季!
于是不免感嘆人生無常,生命脆弱,于是常常感慨要好好愛自己。
意識到生命的季節是極其重要的。人生不是競技場,不必追求最早到達終點,到了秋季,人就不必過于匆匆地趕路,有時也要停下腳來細細欣賞并享用沿途的風景;人生的秋季與自然界的秋季又有不同,自然界的秋去秋會還,可人生的季節沒有回頭路,過去了就永遠不回來,倘若不好好珍惜,便只有永遠的遺憾了。
因此,我們當下必須認認真真地把握現在——人生的秋天,這生命中最重要的季節。
明白了這些,就讓我們一起沐浴著秋陽,來細細品嘗人生之秋的滋味,踏踏實實地過好以后的每一天吧!
寫在后面的話:
今天已是農歷九月廿一,眼看著秋撒開腿腳一步步走向冬季,我不禁有點惶惶然。是的,秋日所剩不多,要不了多久它就會和我揮手作別。若再不留下點什么,時過境遷,就更寫不出什么了。我知道此刻我的思緒仍是零亂不堪,可還是決定如實做一點記錄,權當為這個季節留下一點紀念吧。
我愛深秋散文篇二
深秋的田地,勞累的村莊人已經回到了村莊,玉米跟著村莊人的腳步,也回到了村莊。田地寂靜起來,它必須耐著性子,獨自挨過漫長的冬天,才會再次迎來從土炕上睡醒的村莊人,和一粒粒在麻袋里睡醒的玉米種子。
田地是誠實的,值得人與它深交。春天,村莊人向土窩里撒幾粒玉米,它就老老實實地長出一地的玉米,從來不會耍心眼,偷懶給自己多留一絲力氣。現在,它用血肉結出的玉米已經被村莊人運回了村莊,它想必有些難受,有些失落,所以,這時我有必要來到田地里,去給它一點點的安慰。
我赤著手,向田地里走,與那些返回村莊的人和玉米擦肩而過。他們用奇怪的目光打量著我,卻不發聲詢問,仿佛在村莊里從來不曾見過我,只把我當做一個陌生的路人,從遙遠的村莊來,恰巧路過這里,去往另一個遙遠的村莊。我走在田間的土路上,路上滿是牛的蹄印,和深深的車轍,這些痕跡,必須要用一整冬的時間,才能被風抹平,或是被雪填平。
我發現了一穗掉隊的玉米,躺在深深的車轍里,半邊身子被壓進了泥土,半邊身子在太陽下閃著金光。我俯下身,土地和玉米像磁石的兩極,緊緊地吸在了一起,我費了半天勁,才把它從土里摳出來。我把它舉在眼前,仔細地端詳。它有一尺多長,上面一行行地排列了將近二十行玉米粒,這些都是由一粒玉米轉化而來的,這一刻,我無法不對玉米肅然起敬。我對著這穗玉米沉思了一會,我不能把它帶回村莊,它既然在這里掉隊,也許就是它想留在土地里,我要尊重它的選擇。
我舉起這穗玉米,后撤、仰身、投擲。玉米以最優雅的姿勢在藍天下劃出了一道美麗的弧線,落在了遠處的田地里,又蹦跳了兩下,像孩子在撒歡。我幫助它完成了心愿,這之后,它也許會被兩只田鼠合力拖回洞去,作為冬天的儲備;也許會被一只花喜鵲看中,成了一頓不錯的午餐;也或者它在大雪下熬到了春天,然后發芽,撥節,接穗,重新來個生命的輪回。但無論它有怎樣的結局,我想,作為一粒糧食來說,它都是快樂的。
深秋,天慢慢地抬高著自己,不斷地拉大著與田地間的距離。云可以飄得更高了,鳥也可以飛得更高了,就連我的呼吸也比從前順暢了許多。我仰躺在兩條田壟之間,我兩邊是枯黃的玉米秸,它們的孩子都走了,它們無力把長大了的孩子留在身邊,只能站在田地里,看著孩子們越走越遠的身影。它們會有些憂傷,但更多的卻是欣喜,就像多年前娘看著我離開村莊,走向另一個陌生的世界一樣。
我知道,用不了多久,這些玉米秸就會被大火焚毀,它們曾經是土地的一部分,也畢將要重新歸于土地。秋風吹來,干透了的玉米葉子嘩啦啦地響,這是它們最后時刻的私語。對于它們來說,生命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因為每一刻都是開始,每一刻又都是結束,就像住在不遠處的村莊人一樣,一茬茬、一代代,任誰也理不清他們的脈絡。
我靜靜地躺著,一只螞蟻爬了過來,它被我驚到了,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一條多大的蟲子?!它爬上了我的腳,又沿著我的大腿向前爬,一路爬過我的肚子、我的胸脯,直到爬上我的臉才停下來。它晃著頭上的觸須,搖著小黑腦袋,好長時間才從狂喜中恢復平靜。足足過了五分鐘,它才順著我的耳根爬了下去,又跌跌撞撞地向家跑去,要去召集更多的螞蟻,來搬運我的身體。
一連串悉悉索索的聲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側過頭去,在不遠處,一只棕黃色的田鼠正在玉米葉子下翻找幾粒玉米。察覺到我的'存在,它猛地向旁邊竄了幾步,看我沒動,又停下來,歪著腦袋,用一雙黑溜溜的小眼睛上上下下地打量著我。我沖它笑了笑,想解除它對我的戒備。這塊土地本來就是它們的,多年以前,村莊人從遙遠的地方而來,不斷地在這里開墾著土地,將它們一點點地攆到了南山坡下。是村莊人搶奪了它們的家園,現在它們無處可走了,又返回到了田地里,村莊人默許了它們的歸來,因為他們都知道,田地其實也有田鼠一小份。這只田鼠看了我一會,發覺我并無惡意,于是又壯著膽子,返身回到了玉米葉子那,繼續它的工作。
我站起身來,為了躲避一大群即將到來的螞蟻。田地里靜得出奇,只有玉米葉子被風吹動的聲音。“嗒嗒——嗒嗒”,我站住了腳,我前面不遠處,一只黑白花的小啄木鳥,正攀在一株玉米秸上,用尖銳的嘴鑿著玉米秸表面的光滑硬皮。它十分投入,甚至看不見我的到來,也或者它看見了我,卻只把我當做了另一株特殊的玉米秸。是的,我粗糙而樸素,有著玉米秸的膚色,也有著玉米秸的氣味,就跟所有的村莊人一樣,具有玉米的一切品質。一連鑿了幾十下,這只啄木鳥終于叨出了一根肥胖的小蟲子。它心滿意足,連一眼都沒有看我,拍著翅膀飛走了。
在田地里,我還遇到了一大群羊,它們邊走邊吃著干枯的玉米葉子。它們是田地的最后收獲者,必須趕在大雪落下來之前,把所有的玉米葉子吃光。羊群從我兩旁走過,像流水繞過一塊石頭,在流水的后邊,我看見了羊倌。他慵懶地扛著一把鞭子,看見我,停了下來,遞給我一支煙卷。
“地都收完了,你還來干啥?”他問。
“我想看看地。”我吸著煙,煙霧像羊群一樣白。
“地有啥看的,它跟咱們老農民一個樣。”他說,吸著煙,煙霧也像羊群一樣白。
我愛深秋散文篇三
秋雨既沒有春雨的柔,細,密;也沒有夏雨的猛,急,烈。而淅淅瀝瀝的秋雨給人更多的是凄冷,尤其是深秋的雨。
如今又到深秋了,往年這個季節父親總是會回到老家,在我們家的棗園里摘許多香甜可口的大紅棗等著我們回家,而今年連綿的秋雨早已打落了所有的棗子,就連棗樹的葉子現在也已經變成了黃色。連綿的秋雨讓這個秋天顯得更加蕭條,面對路邊枯黃的樹葉以及衰敗的花草總讓人感到一種接近日暮的蕭條。而秋卻總是不失時節的來臨著,一年又一年。
今年的秋天好像比以往來的更早了些,那連綿不斷的秋雨蕭殺著一切,自然界的萬物以及人的心靈。
許是往年的秋天我回家的次數比較少吧,秋給我的這種蕭條并沒有今年這么強烈;也許是我今年的心情和往年的不同,總的這個秋天讓我感受到無盡的傷感。面對著在秋雨中瑟瑟發抖的枯葉,以及由于連日的秋雨早已變成了赭紅干癟的棗子,我的心就會有一種難言的糾結。往年這應該是老家最熱鬧的時刻,老幼婦孺早已成群結隊的去棗園看棗打棗了,整個村子里人聲鼎沸,時不時都會傳來男人們爽朗的笑聲,大家都沉浸在收獲的喜悅中,可是今年連綿的秋雨早已封殺了這一場面。
棗子是很怕雨的,尤其是連綿不斷的秋雨,而這個秋天老天爺好像得了傷風似的隔三差五就流起了眼淚,所以在老家這個出產紅棗的地方今年是再也看不到紅瑪瑙樣的大紅棗了。而就是在這個秋天我也失去了這個世界上最疼愛我的父親,如今父親離開我們已經一個月了,每次回家給父親燒紙,走在父親曾經栽種的棗園里,我都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棗園還是這個棗園,棗園里的一草一木都和往日沒有什么不同,而那個整日在里邊勞作的身影卻已經再也看不到了。
對于秋天的故鄉,對于秋天的棗園,在我的記憶中從來都是清晰的。盡管這十多年我很少回來,但是故鄉留給我的印象總是蔥郁的,溫馨的。但現在的故鄉,今秋的棗園總給我一種不真實的感覺,這還是我十多年前在的故鄉嗎?由于多年來的風吹日曬,處處可見的破敗的舊院落,也因為久無人住里邊長滿了雜草,就連那時我家那個住著十幾口人的老屋,現在也長滿了雜草,顯得一派蕭條了。棗園也不像我十多年前所在的棗園了,也許因了這連綿的秋雨,也許一切早已變成了如此,只是很少回家的我以前沒感到而已,想到此處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眼淚不由的就要流了下來。我想更多的也是因為我這次回老家的心情所致吧,而我寧愿真是如此。
這次回故鄉我是為了父親的喪事而來的,在親戚鄰居的照料下我們把父親送回了老家,送回了這個父親曾經生活了近七十個年頭的故土,送進了父親曾經天天勞作過的棗園。送走父親的第二天天氣又下起雨來,謝過所有幫忙過的鄰居,就到了父親的七日。所幸父親七日這日天氣終于轉晴了,給父親燒完紙錢,我們就匆匆的離開了老家,故鄉于我也就漸漸的遠了。父親走了,再也沒有人修護棗園了,而我更不可能再次吃到脆生生的大紅棗了,老屋也已經幾乎不存在了。而這一路的秋雨更是拉開了我和故鄉的距離,在我的印象里故鄉再也不是原來的故鄉了,棗園和老屋這些我曾依戀過的一切也在我的印象中也變得模糊起來。
雨仍舊那么時不時的下著,我真想這一切都只是一個夢,夢醒時分一切又都能回到從前。這能是個夢嗎?我不由得問自己。
滿目蕭條秋雨中,此歲憑添個中愁。
哀鳴南燕有回時,來年何處問親音。
我愛深秋散文篇四
院里的樹葉黃了,像蝶兒一樣飛舞著,柿子樹只剩下紅燈籠一樣的柿子,高高掛在枝條上,南瓜、冬瓜秧也慢慢枯萎了。
唯有房檐下那架佛手瓜,獨自在院子撐起一片醉人的綠。在寒風中搖曳的藤蔓,像堅強的戰士,守護著身后的綠葉,架下玲瑯滿目的大大小小的佛手瓜在瘋狂地生長著,唯恐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
今年,是我家第一次種植佛手瓜。這,還得益于兒媳婦。
山東長大的兒媳婦酷愛佛手瓜,以往都是網上成箱子購買。苦于沒有佛手瓜種子,早春,兒媳婦從網上以每棵9.9元的價格購買了3棵秧苗。據說,佛手瓜不同于其它瓜類,需要把整個成熟的佛手瓜挖深坑種下,因為佛手瓜種瓜不好保存,只能買秧苗。待到秧苗長得壯實,陽光日益溫暖了,我們分別把它們栽種在兩個院子里,一顆長得最好的種在小樓前的院子里,剩下的兩顆載在老家大院子里。
樓前小院的佛手瓜秧,在我的小心呵護下,五角形的葉片像一藤綠蘿,從根部一直延伸到頂部,精致地串連在藤蔓上,鮮綠端莊,猶如小家碧玉般美麗。看著它一天天長大,心中暗想,待到佛手瓜長大,一定送給鄰居們嘗嘗鮮。一個月過去了,黃瓜開花結果了,豆角都炒了幾次。唯有佛手瓜只顧得瘋長葉子,一個個藤蔓還想偷窺外面的世界,伸長手臂努力地向外攀爬著,不見一個花朵,我想,是不是瓜秧也有公母之分?難道這顆秧子不會結瓜了?兒媳說不要著急,佛手瓜要等8月份才結瓜吶。
綠色賦予生命。坐在床上就能欣賞到這滿架的綠,小院因佛手瓜而充滿了無限的生機。
夏日的夜晚,獨坐小院,借著柔和的月光,凝視著蒼翠欲滴的葉子,心中滋生出一絲淡淡的涼意,感覺心靈被這綠色的甘露滌蕩著,好生愜意呀!
轉眼到了8月份,瓜秧更茂盛了,還沒見瓜。遺憾的是,小樓轉讓了,連同我心愛的佛手瓜一起轉讓了。我對新主人不斷叮囑,一定照顧好這佛手瓜。
就這樣,希望一下子就轉移到了老家。
老家的佛手瓜原本種在南墻北,跟南瓜并排,當南瓜秧如火如荼地瘋長時,那佛手瓜似乎沒有任何動靜,兒媳回家一看,說是佛手瓜喜陽,在背陰地方不長。兩顆佛手瓜不得已,又一次搬了家,搬到了月臺下面,跟冬瓜共享一個瓜架。
冬瓜長勢喜人,可佛手瓜不溫不火慢騰騰地生長著,碩大的冬瓜摘了一個又一個,可佛手瓜連一個花苞都不見。兒媳說:“別急,可能是因為搬家的緣故,掛果要晚一些。”那就等吧。
每次回老家,我都會像盼望新生兒一樣去觀察它。
阿彌陀佛,佛手瓜,終于在我們全家人的期盼中降生了。細細端詳,感覺就是不一樣,以前喜歡的那是別人家的孩子,今天撫摸的是自家孩子呀。那胖胖的小手合攏在一起,大慈大悲的樣子,多像是在祝福呀!難怪有人叫它“福壽瓜”。鮮嫩得一碰就要流汁液的佛手瓜,讓人不忍采摘。
國慶長假,老家小住,佛手瓜依舊滿架灑滿綠意,架下琳瑯滿目。摘幾個或素炒,或涼拌,或煮湯,脆嫩鮮美,不一樣的美味呀!
庭院里的佛手瓜,已成為一道心醉情迷的靚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