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孩子不會寫的原因篇一
孩子缺乏交友能力的第一原因可以認為是自發性發育遲緩。
自發性成長順利的孩子不僅很調皮,而且到了三四歲會變得非常積極地想尋求朋友。由于自我主張的相互碰撞,他們常常一會兒吵嘴、打架,一會兒快樂地淘氣。這正是交友能力形成的基礎時期。幼兒園從3歲的孩子收起,其中一個原因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并且,自發性發育順利的孩子,到了小學二三年級時會與伙伴們結成“黨徒”到處玩耍,迎來了與朋友玩耍的最高峰時期,也即“團伙時代”。
但是,如果把淘氣當做壞事加以禁止的話,孩子的自發性便得不到發展,到了三四歲也沒有尋求朋友的愿望,甚至看到別的小朋友在調皮,他會覺得那是在做壞事情,而不跟那樣的孩子一道玩耍。進了幼兒園之后,他也只會在一旁看著別的孩子玩,卻不加入玩耍的行列。
孩子這種情況的出現,顯然是自發性沒有成長起來造成的,所以,第三章所講的“壓制自發性成長的育兒方法”就必須停止。也就是說,不要再把孩子塞入“好孩子”的框框里,不要再過度保護,而要盡量地給孩子自由。
獲得自由的孩子,最初會表現出迷茫,但其自發性會逐漸地抬頭,即便是已經成了中學生,也會變得積極地尋求朋友的。不會交朋友的原因之二缺乏體諒孩子不會交朋友的另一個原因,可以說是體諒他人之心沒有培養起來。
沒有體諒之心的孩子會時不時地對小朋友用一下壞心眼,或者是攻擊一下小朋友等等。比如,故意推倒小朋友在沙坑里做的小山包;把小朋友的手工制品弄壞掉;別的孩子正在玩得好好的,他硬要搗亂等等。 ? 分析這樣的孩子,第一個值得考慮的,就是孩子在家里是否不被爸爸媽媽疼愛,因此情緒處于不安定狀態。我們甚至可以說,做出這種行為,正是孩子發出的. “救救我”、“再喜歡我一點”的紅色信號。
當媽媽和孩子間的感情聯結不夠充分時,孩子的情緒不是不安定,就是已經變得僵化了。情緒不安定的孩子,將失去與他人之間的祥和、穩定的關系;情緒僵化的孩子,大都很少有笑容,而且沉默寡言,即使讓他參加游戲,也不會表現出多少快樂,并且,這樣的孩子本身也不會主動找朋友玩耍。
攻擊性行為是孩子發出的紅色信號
那就是周圍的大人們都應懷著體諒的心情來溫和地對待這個孩子,要加強撫觸。對孩子的壞心眼和攻擊性行為不加斥責,理解孩子寂寞的心。開始時孩子可能會表現出抵抗情緒來,但隨著次數的增多,他會變得主動地要求撫觸,伴隨著這一切,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將逐漸減少。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由于各種原因,家長對孩子的撫觸不能充分實現;另一種情況是,有些信奉“管束主義”的母親把接受孩子身體上的撒嬌當做“嬌慣”,從而嚴加拒絕。
這兩種情況,會導致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所以,希望父母們能夠理解孩子紅色信號的意義,對過去缺乏撫觸的孩子給予足夠的補償,在孩子的心中培養體諒。
其實,交友能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只要我們不去用早期教育和過多的技能學習、學習強化班等束縛孩子,并容許他們淘氣,注意對他們多加撫觸,讓他們自由地與小朋友玩耍,就能夠使孩子的交友能力自然地得到充分的發展。
對于不會交朋友的孩子,成人應該盡早地改變教育方針,讓孩子早日品嘗到與朋友玩耍的樂趣。否則的話,孩子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后,也不擅于與人交往,并會因此而深感煩惱,甚至不能充分地將自己的技能貢獻于社會。
孩子是不可能離開自己的群體而僅僅在父母和其他大人的圈子中獲得全面發展的。孩子就是要在孩子中間,通過嬉戲、玩耍,發展體諒他人、自發性、適應能力這些重要的素質。
孩子不會寫的原因篇二
為什么寶寶不會說話?主動說話是指當人有需求時,在別人不提示的情況下,把需求向別人表示出來。那為什么寶寶不會說話呢?家長要注意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就來介紹寶寶不會說話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語言發育遲緩最常見的原因是智力低下。智力與語言有極密切的關系,語言較其他方面更能反映寶寶的智力水平。智力低下的寶寶不能注意別人對他說些什么,精神不能集中,模仿別人的語言的能力也差,不能表達和理解詞的意義。
智力低下的寶寶開始說話的年齡晚,而且不能用詞來表達其意。在大的寶寶表現為說話不切題,模仿語言,把別人間他的話重復一遍作為答復,而且常常有重復語言,一句話翻來復去地的說。智力低下的寶寶開始說話時,有時雖然也能說情楚某個詞,但不久往往又忘掉了,以致幾個月內又聽不到這個詞了。
聽力缺陷也會影響語言的發育,嚴重聽力喪失的寶寶無法學習說話,若聽力·喪失不太嚴重,還可以看著別人口唇動作學著發音,口形變化明顯的容易學,如“撥、夫、嗚”等音,但對一些依靠舌頭運動發出的聲音,如“哥、勒、了”等,由于看不見舌頭的運動,學起來就困難了。若在會說話以后出現聽力障礙,一般不影響說話,但若在寶寶早期,即使是輕微的聽力障礙世會影響說話。
家族因素與說話早晚也有關系。有些寶寶智力發育正常,又沒有聽力障礙,也沒有找到其他疾病,僅僅是說話晚。這種寶寶與家族遺傳有關,寶寶的父母說話可能也晚。
環境因素對寶寶語言的發育影響很大,據有關報道,在西方社會,慈善機構里撫養成長的寶寶,語言發育較一般家庭的寶寶要晚,開始學習說話和組成句子也都比較晚。
父母的教育文化水平、對子女的關心程度都影響著寶寶的語言發育。有的家長整天不停地批評寶寶的說話方式或語調、模仿譏笑寶寶不正確的發音,或很少與寶寶說話,這都會影響寶寶說話的積極性,不利于語言發育。有些人認為,對寶寶照顧過多,在寶寶沒提出要求以前就把東西準備齊全了,這樣會影響他學說話,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還有人認為,寶寶不學說話是因為他太懶了,這種說法也不對,寶寶不說話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還不會說話。
在寶寶還未發展說出完整句子之前,我們可以一些單音的字和疊音來入手,在跟寶寶玩游戲的過程中,可以誘導寶寶發一些簡單音,如:啊、一等。有這些音開始入手,當寶寶可以輕松說出這些音以后,就可以教學一些轉換音了,例如:媽、爸、呀等。這時也可以適當加入一些疊音,例如:媽媽,爸爸等。切記,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據寶寶的情況設定目標,這樣寶寶才會有所改善。此外,可將發音與具體人事物結合,同時提高寶寶的認知水平,如指著爸爸的照片叫“爸爸”等。
1、不會運用發音器官
2、口部肌肉力量薄弱
3、心理因素不愿與人交流
4、家庭因素,父母沒有及早發現,及早應對干預,或父母太過看重寶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給予說話的機會。
1、及早干預,可到像東方啟音這樣的正規言語機構咨詢了解
2、針對不會運用發音器官和口肌力量薄弱的寶寶可進行口肌的訓練,在家可多進行喂吃訓練等。
3、多與寶寶講話,多陪寶寶玩,建立互動表達。
4、改變家庭教養模式,給予寶寶說話的機會。
導致寶寶說話晚或不會說話的原因有很多,家長應該重視,及時帶寶寶去醫院診斷并咨詢言語治療師的意見,按照言語治療師的訓練計劃,除了在言語治療課上進行訓練,還要積極配合在家進行訓練。
孩子不會寫的原因篇三
1、不要立即當眾指責或教訓他,最好是另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單獨與孩子談。要仔細了解孩子說謊的潛在原因,比較小的孩子由于判斷不準,往往把心里想的當作事實說出來,家長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的內心需求,而不是簡單責備孩子說假話,并且耐心教導孩子區分現實與幻想;如果撒謊是為了避開痛苦的經驗或回憶則應該真誠關懷他,指導他直面問題,敢于承擔責任。
2、應獎賞孩子的真話,不用打罵、懲罰、斥責等消極方式對待孩子。有的孩子撒謊是為了逃避處罰,家長應該忽視孩子的謊言,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容許孩子犯錯,讓孩子有說實話的勇氣,說實話時要多加獎勵;不要嚴厲處罰,用嚴厲的懲罰來威脅孩子,往往會讓孩子說更多的謊,更加狡猾,以便不被你發現3、成人要以身作則,給兒童樹立正確的榜樣。教導孩子認識和適應社會,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區分交際語言和說謊的不同。
如果孩子還是一再地說謊,最好是找心理專家幫助你的孩子。
1、他們說謊有時是由于不讓他們說真話。
有些家長常以打、罵等懲罰手段來對待孩子的錯誤。一個孩子打破了一個花瓶,媽媽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媽媽,可媽媽一聽珍愛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惱火,把孩子狠狠地訓斥了一通。從此,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為了逃避懲罰,就采取說謊來保護自己。想讓孩子避免說謊,父母不但要聽得進孩子令人高興的真心話,也聽得進令人傷心的真心話。
2、被家長哄騙之后心態發生改變。
孩子的感情體驗無論是積極的、消極的,或是矛盾的,都不應該鼓勵他按照父母的意愿來說,而應該按照孩子自己的體驗去說。例如,孩子生病時,不想服藥,家長騙他說藥不苦;不想打針,家長騙他說打針不痛。這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說謊的方法欺騙別人,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和實現自己的意愿。
3、家長所謂的權宜之計往往會成為孩子說謊的樣板。
如有人敲門找爸爸,爸爸不愿見,就叫孩子告訴找他的人說:“爸爸不在家”。家長騎車帶孩子,被民警發現并批評時,家長就對民警說:“孩子生病,急著送醫院”。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景,情急之下就會說謊。所以,家長平時應該時刻留心自己的言行,切斷孩子說謊的隱性心理動機,為孩子做出誠實的榜樣。
4、在家長的誘導和刺激下說謊。
母親急著催孩子起床去上學,孩子還想睡一會,哼哼唧唧的一臉苦相。母親不應提示說:“是不是肚子疼?”孩子為了達到目的,就會按母親的提醒順桿爬,謊稱肚子疼得利害。如果真的`肚子疼,孩子會主動說出來的。
孩子和玩伴打架了,有的母親會不由自主地鼓勵孩子說謊:“是不是他先打你?”,“是他先惹你的,對不對?”,“你沒有打他,他就哭了,對不對?”,“他頭上的包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對不對?”這樣的提示絕不會使孩子誠實地說出事實真相“不,他是我打哭的”。刺激孩子說謊的家長往往自食其果。
5、孩子的愿望得不到實現,孩子內心有一種渴望。
孩子由于判斷不準,把心里想的當作事實說出來,說出自己對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的一種想象,如“我看見一只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飛”,“我爸爸有一把槍”,或是把鄰居奶奶送的東西說成是自己的奶奶送的。這種謊言說出了孩子希望的事實和渴望的場景。這時候,審慎的家長就會理解孩子的心理希望和動機,而不是簡單責備孩子說假話。從謊言中了解到的情況可以用于幫助孩子分清現實和希望。
總而言之,父母的態度和言行不應該引起孩子用謊言為自己辯護的心理動機,也不應該有意提供說謊的機會。發現孩子說謊,我們的反應不應該是斥責和懲罰,而是就現有的事實向孩子講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沒有必要對我們說謊。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
孩子不會寫的原因篇四
;媽媽總是想
給寶寶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偶然或者必然。
我們遇見繪本,
這mix圖畫和文字藝術的美麗讀物。
可是,茫茫書海中
如何找到
最適合寶寶年齡段&性格特質的優秀繪本呢?
有哪些繪本是寶寶的美麗人生不可錯過的呢?
看看hers為你奉上的最中肯建議吧!
讓寶寶的童年更有趣、更陽光、更溫暖。
編輯、文"畫眉 圖|蒲蒲蘭繪本館提供
hers:如果孩子1歲以后才開始接觸繪本,會不會有點晚了?
林靜:不晚,對于每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繪本都有其特別的意義。
hers:你心目中的好繪本什么樣?
林靜:(1)富有真情實感。兒童跟成人不一樣,對抽象化的東西接受起來比較難。通過藝術的形式用兒童能夠理解的語言展現出來的繪本,連閱歷頗豐的成年人都能夠感受到它是真實的:“嗯,它就是這樣的”。這樣的繪本讓父母和孩子心靈相通,能夠看得到彼此心中的風景。(2) 美的。講道理是很枯燥的,直接說道理孩子會難以理解。好的繪本表達方式是藝術化的,孩子能夠捕捉到這種美,并且理解、懂得。(3)好繪本是文字和圖像結合的藝術。文字有文學之美,圖像有圖像藝術表達的特點,好的繪本中文字和圖像的表達絕對不是說明性的,而是相結合的。
林靜:閱讀習慣會不同。如果寶寶從1個月大就開始閱讀,長大后對書本興趣度和專注力會更強。像我們家,老大比老二更喜歡讀書,很多時候她會用書里的故事向我表達心里的感受。她現在11歲,能一個人把《戰馬》那樣很厚的純文字書讀完。很大原因就是她小時候,正是我最初接觸繪本的時段,給她提供的繪本閱讀氛圍好像轟炸似的。
hers:通常新手媽媽們給孩子選繪本有什么誤區?
林靜:首先是過早把文字書給孩子。包括出版業也有這個誤區,很多低幼繪本文字量太大。其次家長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比較迷茫,不太相信自己的感受,而是相信專家和廣告宣傳的所謂標準,還有什么大獎、書單推薦,請記住:真正能打動自己、表達自己情感的繪本,就是好繪本。沒有功利性。很多父母把繪本神化,期待寶寶們讀了繪本,寫字能力、繪畫能力什么的都會提高,其實是賦予繪本太多東西了。讀繪本就像游歷世界,會令孩子眼界和心境不一樣,想象力更發達。好繪本令孩子對美的東西更敏感,情感更細膩豐富。但這不一定體現在學業上,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注重邏輯性。讀繪本就像喝水吃飯一樣,營養是潛移默化慢慢滲入到孩子的人生中,不可能幾次就有什么顯著效果。很多東西你是看不到的,但會在心里播下一粒種子。
hers:寶寶們喜歡同一個故事讀很多遍,令很多父母很頭疼啊。
林靜:哈,這是因為喜歡。就好像你很喜歡一個朋友,不是說見過一次就不想見了,而是一次次想見他。孩子在世界上知道的事物還很少,但他知道這個繪本的結局是什么,這讓他有安全感。還有,孩子們第一遍讀,跟第十遍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他會慢慢吃透這個故事。
hers:對不同年齡段選擇繪本有什么建議?
林靜:0~6個月的寶寶對情節不是很理解,而對有節奏感的、童謠式的語言更容易接受。像《蹦》這本書,第一頁是青蛙在蹦,第二頁是貓在蹦,最后一頁的高潮換成了小孩子在蹦。繪本有翻頁的藝術。對嬰幼兒來說,能夠從翻動的畫面中看到變化、受到吸引,就是閱讀了。
隨著年齡增長,繪本故事里給予的壓力、緊張感是遞增的。對于小寶寶來說,可能拉、冰淇淋掉在地上就是一種考驗,再大一點可能妖怪的出現是一種考驗。孩子們需要幫助他心靈成長的書。就好像成人要經歷很多苦難才能成長的道理一樣,書里有一些壓力、緊張的情節,最后化解了,能讓孩子在心靈上受到歷練。一派祥和環境中出來的孩子,跟大風大浪中出來的堅忍的孩子是不一樣的,后者對事情看得更開。
hers:什么情形下給寶寶讀繪本效果更好?
林靜:建議睡前讀繪本,因為孩子睡覺前需要安全感。還有,一些媽媽會帶著寶寶一起讀繪本,一次讀兩三本,好像一起去看一部電影,令孩子們懂得更好地把感情抒發出來,更有集體意識,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社交。因為孩子年齡段不同,小的會被大的孩子帶動,坐得更久。
誠意推薦
《魯拉魯先生》系列3本(日)伊東寬 文、圖
適合年齡:2歲以上
推薦理由:把深刻的人生道理,通過特別詼諧的方式表達出來。
《天空在腳下》 (美)麥卡利 文、圖
適合年齡:5~6歲
推薦理由:人要克服自己的局限和恐懼,這本書能夠給予孩子們力量。
“卡梅拉”系列(法)克利斯提昂兄弟 文、圖
適合年齡:3歲
推薦理由:這套書講的是夢想和冒險,讓孩子們敢于認知,并且承認自己的獨特。與眾不同不代表不守規則,“我表達我的情感,但沒有冒犯你”,這是需要平衡的藝術。卡梅拉與眾不同,但沒有傷害別人,沒有侵犯性。
“巴巴爸爸”系列(德)安娜·緹森、德魯斯·泰勒 文、圖
適合年齡:3歲以上
推薦理由:就是我們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一個大家庭里,爸爸給予安全感,媽媽給予溫柔的愛,有的孩子愛美,有的愛動物……這會讓孩子們看的時候特別有帶入感:嗯,這個人像我。它的形象是無形的,變化多端。還有很多現實的元素,環保啊、學校教育啊。
相關熱詞搜索:;孩子不會寫的原因篇五
帶著這個問題,我立即上網查找。原來,螞蟻是社會性很強的昆蟲,彼此通過身體發出的信息素來進行交流溝通,當螞蟻找到食物時,會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別的螞蟻就會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東西拖回洞里去。當螞蟻死掉后,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當有別的.螞蟻路過時,會被信息素吸引,但是死螞蟻不會像活的螞蟻那樣跟對方交流信息(互相觸碰觸角),于是它帶有信息素的尸體就會被同伴當成食物搬運回去。通常情況下,那樣的尸體不會被當成食物吃掉,因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窩的螞蟻都有自己特定的識別氣味,有相同氣味的東西不會受到攻擊,這就是同窩的螞蟻可以很好協作的基礎。
為了證實這個結論,我做了兩個實驗。首先抓了一只大螞蟻,放到離蟻巢一百米后的地方,放在地上,然后用手指畫了畫,螞蟻就左轉右轉,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再做第二次實驗,在蟻巢近一點的地方,用事先準備好的圓筒圍住一群螞蟻,只讓他們看見天空,螞蟻仍然能準確地認清前進的方向。
通過這兩次實驗,我終于知道并驗證了螞蟻為什么不會迷路了。原來螞蟻是根據氣味來辨別方向的。但我還在想:我們是否可以制作一種螞蟻跟蹤的東西呢?當螞蟻走到跟蹤的東西附近時,跟蹤的東西會聞出螞蟻的氣味,然后發出訊息,我們就知道螞蟻跑到那里去了。當然,我想暫時我還不能發明出來,所以我要多學些知識,多動手實驗,以后才能發明這樣有趣的跟蹤的東西。
孩子不會寫的原因篇六
愛,為什么會讓孩子感覺到窒息呢?不可置信,爸爸媽媽對孩子都是滿滿的愛,但是這種愛卻讓孩子感覺到窒息,一起看看這位媽媽的真實案例吧,或許你能明白點什么。
愛,為什么會讓孩子感覺到窒息呢?不可置信,爸爸媽媽對孩子都是滿滿的愛,但是這種愛卻讓孩子感覺到窒息,一起看看這位媽媽的真實案例吧,或許你能明白點什么。
在深圳生活的幾年里,我每天早上要去菜場買菜。一天清晨,天空下了一點稀稀拉拉的毛毛雨,雨點時有時無。我沒有帶雨傘,反正雨點也不會打濕衣服。我走到菜場需要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買完菜走出菜市場,雨也基本停止了,空氣非常潮濕,感覺很悶。
這個時候,我看到兩個年輕女人推著一個童車走了過來。她們沒有打雨傘,邊走邊聊天,很悠閑。我推測一個是童車里孩子的媽媽,一個是照顧孩子的保姆,看樣子她們是去菜場附近的早餐店吃早餐。童車里有一個一歲左右的孩子,可能是因為擔心雨點打濕孩子衣服的原因,照顧孩子的女人把童車的白色透明塑料雨篷放了下來。這個雨篷將孩子嚴密地保護起來了,沒有透氣的窗口,空氣完全不流通。
此時,我發現孩子在童車里很煩躁,不停地轉頭看自己的媽媽,表情很痛苦的樣子。孩子舉起雙手想去抓塑料雨篷,但又抓不住,于是在被雨篷束縛的空間里亂舞。一會兒,孩子便哭了起來。我站在他們旁邊,看看孩子,又看著兩個女人。她們發現了孩子在哭,彎腰看著孩子,隔著塑料雨篷,安慰孩子“不哭不哭,乖啊!”孩子的眼神在乞求,期望她們把自己抱出這個密閉的空間,能夠有新鮮的空氣呼吸。但兩個女人沒有看懂孩子的眼神,也沒有聽懂孩子的哭聲。
我感覺到這個孩子因為空氣不足,在密閉的童車里悶熱而難受。于是,我對這兩個女人說:“孩子悶在里邊,沒有空氣很難受,把這個雨篷收起來,這樣他就不會哭了。”兩個女人看著我,眼神里流露出“多管閑事”的意思。但她們還是對我解釋:“下雨了啊,孩子凍著怎么辦?衣服會弄濕的!”我說:“你們也沒有打雨傘嘛,雨都停了,這么悶熱的天氣,孩子不會凍病的。”兩個女人白了我一眼,推著童車走了。我轉身看著她們,她們沒有理睬孩子在童車里的掙扎,孩子依然被悶在塑料雨篷里。至今,孩子掙扎著想拉開雨篷的情景一直都還留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
這兩個女人,她們在雨已經停止的時候,假設孩子會被雨滴弄濕并由此得病,她們就有了充足的'理由來讓孩子密閉在一個塑料空間里,不得呼吸自由新鮮的空氣,而這樣的行為被人們用偉大的“愛”來包裝著。這種被“愛”包裝的禁錮,給孩子帶來的是無法掙脫的窒息感!
很多時候,父母愛孩子就像這兩個女人的思維,我們不屑也不愿意去體會孩子當下的感受,不去體會孩子內心的世界有沒有新鮮的空氣讓他們自由地呼吸。我們每天的念叨、對孩子未來的描述、對孩子的好,統統都變成了一個假設:“如果現在不努力,將來就考不上好大學,然后就沒有好工作,就沒有高收入,最終也就沒有了幸福的生活,這輩子就完蛋了!”這樣的假設就像童車上的那個白色塑料雨篷,讓孩子的心靈窒息,讓生命的靈氣枯萎!
父母這樣的假設也讓自己心靈的眼睛被蒙蔽,感受孩子的能力被禁錮,從此,我們看不到孩子眼神里漸漸褪去的光芒,看不到孩子臉上漸漸消失的笑容,看不到孩子對自己生命的希望,看不到孩子內心的寧靜和幸福感,我們更加無法感受到孩子內心對未來的掙扎。即使我們偶爾發現了,也會用一個念頭來麻痹自己“以后等他出人頭地就好了,現在熬著吧。”我們所有對孩子進行的傷害都有了一個道貌岸然的詞語“愛”!于是,我們每次傷害孩子后都會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將來有好的前途啊!”這就像童車里的孩子被愛窒息著,媽媽還說是為了他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