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談談美食武漢篇一
“哎呀,老爸,你能不能不要再吃牛肉粉了?”牛肉粉就有這么好吃嗎?連爸爸都頂不住誘惑。沒錯,牛肉粉就是這么好吃!
好不容易輪到了我們,端著牛肉粉,我們來到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我的碗里有各種各樣的佐料:香蔥、芫荽、酸菜和牛肉,拌著白白的米粉……爸爸媽媽狼吞虎噎地吃起來,而我卻慢慢地品嘗。這米粉軟軟的,酸菜脆脆的、酸酸的,芫荽也很清香可口,牛肉又軟又香,湯有些麻辣味,這味道:爽!
“老爸,我想吃牛肉粉!”“老婆,我想吃牛肉粉了……”媽媽聽了,一人一巴掌打了過來。
談談美食武漢篇二
大家好!
我來談談自己家鄉的美食吧。我是一名客家人,客家美食有很多,如釀豆腐、釀苦瓜、鹽焗雞等等。
客家地區最有名的美食是釀豆腐。每到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時,釀豆腐是客家人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相信很多人都吃過釀豆腐,但是,如果不是在客家地區,恐怕很難能夠吃上正宗的釀豆腐。人們在城市餐廳里點的釀豆腐往往是不正宗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商家為了節約成本,往往隨便把肉餡塞進豆腐里。這樣就吃不出香脆的味道。因為釀豆腐是非常講究手藝的,而且消耗的時間也比較長。來說說釀豆腐的過程吧。
首先,要把一塊方形的豆腐分成兩小塊。接著還要準備好肉餡。肉餡通常由五花肉、香菇、蔥等組成。把這些材料放進一個盤子里不斷攪和,最終才能形成像樣的肉餡。豆腐、肉餡都準備好了,接著才是重頭戲。用筷子把豆腐挖一個坑,然后把肉餡夾進豆腐坑里。這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還真不容易。用力過大會把豆腐坑弄穿,肉餡也就掉了。太過溫柔的話,不僅很難把肉餡塞進去,而且又浪費時間。所以說,釀豆腐這道手藝是非常有講究的。別看它麻煩,正宗的釀豆腐可好吃了。這絕對算得上是我家鄉的特色美食。
當然,除了釀豆腐,釀苦瓜和鹽焗雞也很有名。比起釀豆腐,釀苦瓜相對來說會簡單一些。通常在端午節的時候會吃釀苦瓜。至于鹽焗雞,在老家算不上逢年過節的必備佳肴,但正宗的鹽焗雞還是非常爽口的。
吃過這么多的美食,慢慢地,我發現:美食不僅僅是菜肴,同時也是一種文化。
謝謝大家!
談談美食武漢篇三
你們好!
我的家鄉是四川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鎮,它雖然毫不起眼,但是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
我最喜歡吃酸辣粉和麻辣燙了,將光滑、雪白的粉條倒進沸騰的開水中煮一會兒,待粉條煮熟了以后,就被倒進干凈的瓷碗中,在上面撒上蔥呀、蒜泥呀、胡椒粉等作料,再將鮮紅的湯汁倒進半碗進去,就這樣,一碗美葉的酸辣粉就做好了。麻辣燙的做法更簡單,將粉紅的火腿呀什么的串在干凈的竹簽上,放進鍋里鍋邊用夾子把竹簽夾著,防止它整個兒都進了鍋里,鍋內鮮紅的湯汁翻滾著,湯面上密密麻麻地漂浮著花椒、辣椒,以及一些我叫不出名的作料,過了一會兒,麻辣燙煮熟了,將它從鍋里撈出來就可以吃了。
小孩子特別愛吃麻辣燙,不管是上學還是放學,他們都要買上一串在路上吃。大人們比起麻辣燙來,似乎更愛吃酸辣粉一些。難道不是嗎?不論是下雨還是別的什么壞天氣,小店里的人總是滿滿的。而且坐在桌旁埋頭吃酸辣粉的總是大人們,在熱氣騰騰的鍋旁等候的除了幾位給孩子買麻辣燙的大人和幾名中學生外,大多數是活潑的孩子。
遇到人滿的時候,我總是把嘴一噘,站在一旁,責怪媽媽誤了時間。這時,和藹可親的老板娘總會過來打圓場:“小姑娘,別生氣了,是我的錯,是因為我這店太小了!”那幽默風趣的話逗得我導火線涕為笑。
人少下來的時候,我和媽媽就坐在位子上,津津有味地吃著。酸辣粉的味道好極了,酸酸辣辣的,讓人忍不住吃了還想吃。吃完粉后,我總會多要幾串麻辣燙在回家的路上細細品嘗,可最后的一串我絕對會風卷殘云般地把它吃得干干凈凈。
啊!家鄉的美食!
談談美食武漢篇四
佛跳墻是福州人都知道閩菜,而占據閩菜頭把交椅的佛跳墻就是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家鄉美食。
關于“佛跳墻”這個名字還有一個小故事:清朝某寺院旁有一個聚春園酒家,一天大廚用山珍海味秘制的一道菜,做完時香傳十里,禪僧聞得其香,竟不顧佛門戒律,放下木魚,越墻前來覓食。故得其美名。
剛開始,我還不相信這個故事,可親自品嘗后才有所體會。有一次爺爺生日,我們到位于東街口的聚春園吃飯,爸爸特地點了佛跳墻,不一會兒,一個大壇子端了上來,服務員剛打開蓋子,濃香四溢,久久沒有散去。我不禁產生疑問:“這是用什么時候東西做的?一問才知道,原來是用魚翅、海參、鮑魚、干貝、火腿、雞鴨、羊等十幾種食材做主料,加之花菰、冬筍、紹酒、桂皮、姜片、白蘿卜為輔料,經過蒸、炸、泡等幾種方法烹制,封貯于壇中,食前用谷糠皮文火煨熱,啟壇時香傳十里。我的天哪!這么多種食材,這么多道程序,我可要好好品嘗一下閩菜的頭把交椅——佛跳墻。
我連忙用勺子舀了一碗,魚翅xx滑嫩,海參有嚼頭……吃完后口齒留香,回味無窮,難怪寺中和尚越墻覓食。也難怪佛跳墻揚名海內外,來福州的中外游客,無不以品嘗“佛跳墻”為樂。
今天的家鄉美食,都要歸功于家鄉的先人,如果沒有他們閩菜能成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嗎?所以,愛家鄉的美食,也要愛家鄉,多了解家鄉!
談談美食武漢篇五
我和媽媽來到那個店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終于決定,要點脆皮雞這道菜。
好不容易把脆皮雞盼來了。脆皮雞的雞皮色澤紅亮,它被切成小塊小塊的,整整齊齊排在晶亮的長碗中,仿佛在排著隊伍等待著人們享用呢!在紅得發亮的大雞塊上,點綴著翠綠的蔥花,還撒上了一小撮嫩黃色的姜碎。不僅如此,廚師還把他晶亮的棕色秘制醬汁也淋在了脆皮雞上,看起來更加讓人食欲爆滿!
等老媽拍好照,發朋友圈時,我悄然夾起一場冒著熱氣、散發著鮮番的脆皮雞塊,放入嘴中。哦!這味道真是妙不可言啊!舌尖最先觸碰到的是雞皮,雞皮的鮮美的味道立刻在舌頭上綻放。細細品味,一股甜絲絲的味道便在嘴中游走。雙重口味,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若是用力一咬,xxx嗞xxx的一聲,雞肉中飽含的雞汁便噴射出來,咸咸的味道在口里翻滾,最后,由一塊白嫩的雞肉收尾。飽滿的雞肉散發出香味,一嚼,雞肉的鮮嫩在口中爆炸,熱乎的雞汁溢滿全身。仔細品嘗,就會感到雞肉又滑又嫩,口感非常好。
如果不想一點一點細細品嘗,那么把紳士或淑女氣勢拋開,一口一塊雞肉。那么,口腔中會像投入了一顆美食炸彈,甜的、咸的、鮮的,各種味道在口中爆炸,時不時來一次雞汁的沖蕩。溫暖的味道溢滿全身,無孔不入,實在是xxx只可意會,不可言傳xxx啊!
吃完后,我一直沉醉與美味之中。你也來嘗一嘗幸福的味道吧!
談談美食武漢篇六
提到重慶的美食,不得不說到火鍋。無論走到哪里,都會飄來陣陣火鍋的香味,聞香望去,每一家火鍋店里都擠滿了人。而經常吃火鍋的人,怎么也不會膩它。
這個周末,我提議去吃火鍋,爸爸媽媽同意了。剛進一家火鍋店,那迷人的香味就飄到了我的鼻子里。本來就肚子餓的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吃了。可惜老板告訴我們,已經沒有座位了。這里的生意這么紅火呀?我們馬上又換了一家,這家只有一張桌子沒有坐人。我們立刻坐下,卻被服務員叫了起來:“嘿!干什么呢?這兒已經被別人預訂啦!一會兒就要來呢!”我們只好又去了另一家,但是一樣是滿人。這下我可喪氣了。爸媽又帶著我去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吃火鍋,沒想到,人一樣多!不過這家火鍋開得夠大的,我們總算坐下來了。
媽媽邊點餐邊說:“你知道火鍋怎么來的嗎?”“媽媽,我不知道。”“告訴你吧,很早以前,沿江的漁民長久呆在船上,難免風吹雨淋的,得了風濕病,于是他們就把去寒氣的花椒、辣椒……,以及各種菜帶到船上,用一個鍋煮來吃,這樣吃不但能讓人身體暖和,還能消除風濕的疼痛,后來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到了冬天,就喜歡吃火鍋來驅寒,火鍋就是這樣來的。”哦,原來如此。
吃完火鍋,我總結出火鍋的三大特點:一麻、二辣、三燙。我們一家開開心心地走出了火鍋店。重慶的火鍋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許多顧客,真是讓人吃了還想再吃一次!
談談美食武漢篇七
美食者,食者心美嘴爽也!美食的要旨在于色響味型,在當今年代還要加上營養合理。所謂色香味型,就是看著養眼,嗅著誘人,吃著爽人,而且造型要帥!所謂營養合理,就是要搭配得當。我認為平實而不昂貴的,才能成為美食,健康也很重要。關鍵是要用心來去烹飪。
中國菜以色、香、味、形俱佳而聞名中外。長期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利用各種豐富的物產,創造出多種多樣的具有地方風味特色的菜肴和與之相適應的各種烹調方法,從而形成了中國獨有的飲食文化。地方菜中比較的有京菜、川菜、粵菜、滬菜等,都有自己的特色。如京菜擅長炸、溜、爆、烤,菜肴取其脆、嫩,口味重于香鮮;川菜以干燒、干炒、魚香、宮爆最為突出,菜肴入味,口味重于酸、辣、麻、香等。這些地方菜肴的不同風味特色,構成了我國烹調技術豐富多采的景象。
山西的面食甲天下,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山西的特色,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面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歡迎。它同北京的打鹵面、山東的伊府面、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面,同稱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譽。
刀削而對和面的技術要求較嚴,水、面的比例,要求準確,一般是一斤面三兩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團,然后用濕布蒙住,餳半小時后再揉,直到揉勻、揉軟、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時容易粘刀、斷條。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萊刀,要從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時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團,右手持刀,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對著湯鍋,嚓、嚓、嚓,一刀趕一刀,削出的面葉兒,一葉連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象銀魚戲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廚師,每分鐘能削二百刀左右,每個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夠參觀廚師削面,無異于欣賞一次藝術表演。
談談美食武漢篇八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或陰差陽錯或機緣巧合,來到了一個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從此嬉笑怒罵,喜怒哀樂,都與這座城市有關。
我就是如此,高考前,我有想過或許我會到北京感受百年名都的歷史厚重感;或許會到上海體會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繁華;或許會在大連享受碧海藍天,潮起潮落的閑適.....卻從未想過來到武漢這樣一個只有冬夏的地方,可是,我就是來了。
開學后,起初的好奇漸漸被想念所替代,想念媽媽做的拉面,想念散落在各地的小伙伴,想念曾經一起上課的時光。十一有同學從外地趕來看我,他走的時候我忍不住號啕大哭,忽然間的一個人讓我無所適從,孤獨感把全身覆蓋,那時的我真的好討厭武漢。討厭聽不懂的武漢話、討厭每次吃飯都把自己辣個半死,討厭陰晴不定的天氣,討厭沒有暖氣讓人瑟瑟發抖的冬天,討厭一堵就堵很久的交通......轉眼間學期過半,繁忙的學業和頻繁的社團活動,讓我無暇為我的孤獨而多愁善感。漸漸的,我發現我在適應這個城市的時候也漸漸愛上了它,一出狀況隨叫隨到的室友讓我不再那么孤獨;和小伙伴出去迷路急的團團轉被好心人帶到公交站讓我心里一陣溫暖;測量時,校車擋住視線,小心翼翼讓師傅換個位置,雖然被批沒預先設定好路線,但師傅還是把車移開,讓我體會到了武漢人的刀子嘴豆腐心;二食堂二樓的大嬸偶爾也會不動聲色地給我多加一個煎包,心里一陣暖流。再后來,我不再害怕一個人出去,不在看著周圍車水馬龍而心生孤獨。我會想,武漢這么大,但仍然有個地方屬于我,我晚回寢室的時候,除了父母還會有人擔心我;外出時,不再擔心迷路了找不回來;放眼四周,這個城市不再那么的陌生和冷漠,相反,它是那么的溫暖。這時的我才明白,原來愛上一座城,是因為愛上這座城市的人。來到這里將近一年多了,發現武漢這座城市,如一杯濃香的茶,慢慢品才能發覺他獨特的味道,夏天走在武大的林蔭大道上,滿眼的綠色讓心情不再煩躁,秋天看著信操道路旁一半綠色一半金黃的樹木,內心分外開心;冬天坐在開著空調的自習室,一本書,一杯白開水,原來生活可以這么簡單,自在。
閑暇時,攜三兩個小伙伴,去戶部巷嘗嘗美食,去曇華林寄幾張明信片,去漢口江灘看看一望無際的蘆葦蕩,順便領略下具有民國風情的漢口建筑,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鮮和隨意,似乎讓人討厭的霧霾也變得可愛起來。雖然現在偶爾我也會吐槽她的交通,時而抱怨下陰晴不定的天氣,但是現在,我知道,我在愛著她。遇見,武漢,遇見,溫暖,遇見,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