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山海經》讀后感受 山海經讀后感200字篇一
長媽媽有些習慣確實招人煩:嘮嘮叨叨、大字型睡姿、各種古怪的禮節……全文中并沒有怎么介紹阿長的優點,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形象鮮明的真實的人。
慢慢的,她開始讓我又愛又恨。
她相信夢想、相信許愿,帶著一顆純真的心在這個復雜的世界里生活。最令我感動的便是她買《山海經》那一段。作者沒有寫這樣一個不識字的人是怎么買到這本識字的人都很難買到的書的,誰又知道她走了多少路、問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一個把“山海經”念成“三哼經”的人是怎么買到的,也許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答案,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長媽媽。這個長媽媽雖然有很多缺點,有時還會像個小孩子一樣,但這都無關緊要。
因為她有一顆善良的心。
一些平平淡淡的事,一份真真切切的情。
《山海經》讀后感受 山海經讀后感200字篇二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古典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舊說本書為夏禹時作,不可信,大約出于周秦時期,成書非一時,作者非一人,到西漢劉秀校書之時才合編在一起。
《山海經》全書18篇,約31000字。《五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4篇,《大荒經》4篇,《海內經》1篇。全書所及內容,范圍廣泛,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記錄珍寶奇物,異方所生。
所記載的神話傳說更多地反映了我國上古勞動人民和自然界的斗爭和社會斗爭。例如在我們教學中涉及到的成語“精衛填海”,“夸父逐日”,讀好本書對幫助我們認識很多神話傳說故事的緣起,也對我們對先秦文化,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文明的認識有很大提高。
《山海經》雖是古典神話傳說類書籍,但是有記錄,記載的特性。目前考古學界非常重視里面提到的內容,不證偽不立論。相對考古學嚴謹的態度,對于一般讀者也能給我們很對啟發和幫助,了解先秦文字記錄,記載的特點很有幫助。
《山海經》語言組織精練,繪圖簡明清晰,作序完整,后期雖然有增補,修訂但是依然保持了相對的完整性。《山海經》曾引起歷代學者的注意,并被歷代學者考訂,注釋和研究。如晉代郭璞、明代楊慎、王崇慶、清代的吳任臣、汪跋、畢源、郝廝行等。其中以郭璞的論述,批注較為完備,成為后世人們研究的主要資料。
著名學者郭珂曾指出:“現存的唯一的保存中國古代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經》”。經歷歷代皇帝的文化浩劫,唯一被保存下來的完整的神話故事類書籍。
從全書看,山海經經過歷代學者的增補,修訂較為完整,有序。拋開里面神鬼怪論糟粕之說,在開發,啟發學生發散性思維,探知未知世界的興趣還是有很大幫助。可以說這本書相當于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是神話鬼怪小說的開天鼻祖,為后來的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封神演義》等小說起到了開篇之路的作用,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書中很多動物,植物,國家,特定的地理特征都被現在的科學考察驗證了,很多記載特殊的地理特征,讓我們今天的人很難理解但是尚不發達的原始交通工具情況下,一些沙漠、雪域、高原、雨林等特殊地理環境,成書作者能夠到達,考察,記錄下來實屬不易。很多動物,從介紹和記錄的情況看,并非以訛傳訛,反而從書中對動物(神獸)的出處,習性介紹來看,相對科學,可靠,并不像想象出來,臆想出來的。所以對很多外國學者來說,這也是吸引他們研究《山海經》原因之一。
從后世的其他神話小說,去縱向的看《山海經》這本書,無疑這本書起到了啟發,啟迪神話類小說的作用,后世很多神話、神鬼類小說,其中情節,神物以山海經中原型為模板,加以演化、發展,成為后世小說中神鬼之論的典型形象,多頭神獸、美人魚、人身羊角、獸身人面等等,而飛魚、噴火魚等等已經被科學家在廣袤的海洋中被證實。
《山海經》中“大禹治水”是人類向自然環境做斗爭的有名神話,“長臂國”“羽民國”“奇肱國”等神話,更是上古勞動人民根據現實加以幻想而創造出來的神話,又如黃帝與蚩尤之間的作戰就在(大荒北經)中神話記載。
作為中國一部記載古代志怪的古籍,以民間傳說為主線,涵蓋了山川、河流、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山海經》中對“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歷史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都有重要意義,期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關于對礦物的記錄,描述也至今影響了很多學者的重視,深入研究后佐證了其中的真實性。全書最大特點粗狂簡略,記錄五百余山,三百余條河流,無不奇異,無不精益。
作為神話學文獻,《山海經》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價值:
一、對七大類中國上古神話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記錄。
二、留下了關于神話世界空間的可靠的文字根據。
三、保存了大量的凝集著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占,蘊含著很大的潛在神話學價值。對于中國神話的分類有指導性意義,山海經對追述事物起源的神話,神世神話,部族神話,文化起源神話記錄很少,而對英雄神話,部族戰爭記錄很多,尤其以黃河流域文化特征很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歷史文化的基本特點和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
《山海經》又是一部科學史記,記載了很多古代科學家的創造性發明,也有很多科學實踐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農業生產,耕種技術,車船制造,水利工程,礦產物資,以及對特異天文現象的記錄,極晝極夜,日食等現象。
在《山海經》中,豐富的直觀想象力和巨大的想象空問對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創作有很大影響,《聊齋志異》中神怪原型很多應該以山海經中異獸為原型進行了后期的藝術再創作,從這點課看,后世的蒲松齡應該對這本書有過深入的研究,并且進行了很多演繹和藝術加工。應該說后世的很多學者,文學家都對這本先古著作深刻研究,并且通過這本書豐滿了自己的作品。從文學意義來說,這是對古典文學中神話小說的奠基石。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大家都知道是虛幻的,是烏托邦,但是大家喜歡讀一讀,就為了他能使人暫時脫離塵世。《山海經》是荒唐的,也是粗糙的,但是還是會有很多人喜歡它的原味感。
《山海經》確實為我國古代的一部地理書,是先秦人對中華大地進行勘察后的紀實,甚至有學者認為包括了對其他大洲地理山川和動物,植物的考查記錄。作為一本上古時期的大百科全書記錄山川走向,物產分布,民族地域特征,祭祀活動,神話傳說,民族部落征戰等等如此全面實屬難得。
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記錄眾多的奇珍異獸,神話故事,其內容的真實性人們一直爭論不休,但是很多尚且沒有被發現和證實的故事也正是魅力所在。先有圖畫,后有文字,歷代學者對《山海經》的形成過程充滿想象,古老的《山海經》納入了社會學,天文學的領域,這無限伸縮的空間似乎更說明了疆域之廣闊。神奇瑰麗的山海經圖,為我們展示出中國原始先民心目中的圖像世界,這些形象在造型,想象,表現形式上是典型中國式的,原始粗狂,夸張怪誕,率真稚拙,充滿野性。中國人以樸素的,原始的,粗狂的手法去記錄,傳承文明,文化,表達對天,地,人關系的理解,與天地溝通,與自然協調,與山水,生靈對話,保留下來大量原始思維的模式與遺韻。所謂一本奇書,一本神記。正是原始先民對大自然的理解和解讀,這種繪圖,文字記錄方法是對后世有巨大影響力的。
作為一本古書,我推薦給大家!也希望大家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去理解這本書。
《山海經》讀后感受 山海經讀后感200字篇三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在《山海經》里,我最喜歡的就是里面關于奇珍異獸的記載,如上古十大神獸:“白澤、夔、鳳凰、麒麟、梼杌、獬豸、犼、重明鳥、畢方、饕餮、腓腓”等。
這些動物若是放在現代,我們定要將其稱為四不像,但是他們在神話故事書里卻有著屬于自己的傳奇色彩,他們亦正亦邪,威風凜凜。
更讓我覺得神奇的是,《山海經》里記載的人也是奇形怪狀的,他們有的長著三個腦袋,有的長著長長的手臂,還有的胸前漏了一個洞居然能不死,這真是太神奇了。
《山海經》這本書看似奇異鬼怪,但實則是我們與古人思想溝通的橋梁。我們透過這本書,可以發現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的豐富,也可以發現古人的觀察力是多么的細致入微。
看了《山海經》,也就知道為什么現在的人難以寫出神話故事。古時候什么也不知道,一切都只靠猜,所以想象力豐富異常。而如今這個世界被我們探究的幾乎沒有什么秘密了,山川大澤遍布人類的足跡,在現實主義充斥的現代,浪漫主義的土壤早已不夠肥沃。
每讀一遍《山海經》都發現自己的想象力能更上一層樓。在驚嘆之余,也慢慢地會吸收里面的內容,在寫作時會不自覺地用上了浪漫主義的手法。想象與夸張兼具的寫作讓文章具有趣味性,這對于創造力的發掘有著很大的作用。每讀一遍《山海經》,我都能有所收獲,我覺得自己的見識豐富了許多。
這《山海經》中的動物都是幻想出來的,古人的想象力可真豐富!
《山海經》讀后感受 山海經讀后感200字篇四
喜愛精怪的我,最近讀了一本堪稱精怪書中無法超越的經典,那本書就是《山海經》。打開書的那一刻,仿佛打開了另一個奇幻世界。
《山海經》分為“山經”和“海經”,而“山經”和“海經”又各有分支。《山海經》主要描寫了地點、人、獸、神、植物,每個都是奇幻絢麗,各具特點的。至于如何瑰麗而動人心魄,原諒我就不在這里劇透了,我只想談談讀后的感受。有人說,那些奇境幻物是人們創造出來的,不是真實的,但我并不這么認為。
從《山海經》創作的先秦時期到現在,在中國乃至地球上,有多少物鐘消失,又有多少動物進化成跟原來截然不同的樣子?它們曾經在原野上奔騰,在大海中穿梭,可那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我們只能在《山海經》這樣的書中讀到它們奇異美麗的身影。
書中那些奇奇怪怪的地名和民族是真的嗎?我只能說曾經也許是真的吧,它們和他們有可能像樓蘭古城一樣被自然災害所毀滅,也有可能因為大陸漂移,板塊移動而不復存在,誰都不知道這些人和物是被什么從世界上抹掉的。《山海經》把它們留在了書里,留在了文字上,讓我們得以尋到一絲蹤跡。現在,它們在真實的世界里消失了,滅亡了,變化了,美麗而神奇的身影在地球上隱去了,但那些逝去的美麗身影卻成就了《山海經》這本書的不朽。
有時候,我看著腳下這塊古老的土地,這是《山海經》的它們和他們生活過的土地,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曾幾何時,這片土地上有著許多很美的植物,奇珍異獸在上面奔跑著,還有一些古老的奇怪的民族在上面生存著,而現在,土地的上面卻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景象。時間總是過得太快了,快得讓人無法駐足遠望,觀察美好。翻開《山海經》,翻開一個逝去的世界,慢慢體會那些在時間中流去的神奇事物,我是該為它們和他們的神奇而感到贊嘆,還是該為它們和他們的逝去而感到感傷呢?
山海之大,無奇不有,山海已逝,還是靜靜地看《山海經》吧。
《山海經》讀后感受 山海經讀后感200字篇五
暑假里,我讀了很多書,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山海經》了。
提到《山海經》,肯定有很多人會想:哎?這書名好熟悉啊。可是就是不知道是啥。剛開始我也有這種感覺,不過讀了以后就明白了。
《山海經》包含了地理、歷史、神話、宗教、民族、植物、動物、礦產、醫藥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書。書中記載的生物幾乎是世上沒有的,但也有一些是和動物很像的。比如“閭”像羊,“黽”像青蛙等。
為什么我會記得那么清楚呢?因為里面記載著許多奇形怪狀的生物,光想想就好笑。比如“酸與”,它有三條腿,二對翅膀,六只眼。三條腿,走路要怎么邁步呢?二對翅膀,飛行會不會操作不過來呢?
現在,有些文章中的“老饕”,就是出自《山海經》里的“饕餮”。它曾經把自己的身體吃了。現在人們用它來形容資深吃貨以及懂吃的人。
讀了《山海經》,我驚喜地發現: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嫦娥奔月,這些語文書里出現過的神話傳說故事,全出自《山海經》呢!
這真是一本奇妙的書,豐富的想像力,各種奇思妙想,讓人捧起這本書就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