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篇一
還記得剛入職的時候,邢校長以及其他校領導,經常跟我們說的一句話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數。這就是希望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是幸福的,幸福地工作,幸福地生活。自從讀了《做幸福的老師》這本書之后,我更是體會頗深。
《做幸福的老師》是王三陽老師創作的,他強調以愛為出發點進行教學。剛讀《做幸福的老師》一書時,我自己都感到驚訝,因為這實在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里面的每個故事都令人值得深思,值得回味,讀來心情時而沉重時而喜悅。我知道,要成為一名真正幸福的老師,還任重而道遠。其實,不管是稱呼學生的姓名,還是學會微笑教學,學會欣賞,教學相長……歸根到底,都是用我們真摯的愛來“換”作一名人民教師的幸福。
作為教師,我們的微笑擁有著無窮的教育魅力,這種微笑來源于你內心的幸福感。教師微笑著面對學生,能給學生一種寬松的師生交往人際環境,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理解、關心、寬容和激勵。教師的微笑是靦腆學生的興奮藥劑,使他們得到大膽的鼓勵,敢于去表達自己;教師的微笑是外向好動學生的鎮靜劑,使他們得到及時的提醒,意識到自己的言行需要控制和自律。教學工作中教師的微笑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活躍學生思維,活躍學生的情緒;教師的微笑和嚴厲同樣重要,但二者相比,微笑更平和、溫和,更可親、可愛。嚴厲的教師令學生敬畏,微笑的教師令學生喜愛,善于在嚴厲中不時滲透會意微笑的教師,則令學生敬愛。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將我的幸福通過微笑來轉達給學生們,讓學生們也很幸福地成長。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教師怎樣對待學生,決定了學生的命運。教師為教育學生想盡辦法,嘔心瀝血,但沒有想到學生心靈深處最強烈的要求是什么?怎樣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呢?我們要知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一個孩子來說同樣如此。我們在欣賞他們可愛、嬌憨的同時,也要容忍他們的任性與調皮;在享受他們給你帶來的快樂的同時,又要面對他們所犯的錯誤。用自己的愛心去灌溉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在愛的沐浴下改正錯誤,走向成功。
教師的職業是平凡而瑣碎的,教師的生活清貧而艱辛。但是我們也看到了,看到了老師們臉上卻永遠掛著晨曦般的笑容,這是因為教師每天都以幸福的姿態來工作。幸福是一種心靈感覺,幸福是一種內在情懷,幸福更是一種生存狀態。用心感受我們正在經歷的一切,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幸福就在你我身邊。
做幸福的老師,用我們的執著,用我們的智慧,用愛與寬容,愛成就孩子們的同時,成就我們一生的幸福。
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篇二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必須予以“嚴懲”。當然,這“嚴懲”指的是批評教育。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學生們出奇的“乖”,學習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能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
現在,我才明白把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小學生教成“小大人”式的學生,是教育的悲哀。因為我們剝奪了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作為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學生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讓愛心成為照耀學生心靈的陽光,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開放學生的時空,使之充滿活力
開放學生的時空,使之充滿活力,教師必須摘下“師道尊嚴”的面具,讓自己的主導地位不至于變成“主宰”地位,建立起民主、平等、親切、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向教師敞開心靈的大門,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思想,敢于在教師面前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并自我挖掘出創造性的潛能。要做到這樣,教師必須做到不拖堂,不讓作業和考試填滿他們的課余時間;不要滔滔不絕地“滿堂灌”,還學生自主權,還學生發言權,還學生活動權。否則就等于堵塞了他們學習發展的渠道,久而久之,學生將被動地接受信息,變成“錄音機”,變成“容器”。
二、關愛學生,使其“親其師,而信其道”
《學記》中云:“親其師,而信其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老師關愛學生必然贏得學生的愛戴,學生也必然會將愛師的感情轉化到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中去。反之亦然,如果我們對每個學生不做到力戒“忘事忌語”,即使您一切為了學生,而學生卻受到您的言行的影響,或疏遠您,或與您產生對立情緒,漸漸地變成被動學習,甚至厭惡學習。
老師工作有著枯燥重復的特點,每天要面對大量繁雜、瑣碎的學生問題,若不能以平常心態對待周圍變化的事物,久而久之脾氣會變壞。如果急噪不能克制自己,變得激動,訓斥學生,憑主觀臆斷妄下結論,會挫傷學生自尊,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失控,導致心理失衡現象。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的任務是去幫助每一個學生成功,對其不規范行為,只有引導,認真去做思想工作。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向李鎮西老師學習,做到邊教邊學,隨時反省自己的言行,要有敢于認錯糾錯的勇氣,這對自己發展很有利,同時我們只有寬容學生的錯誤,給他們愛,用自己的美好心靈去醫治其心靈創傷,用精神甘霖去洗滌他們思想上的污漬,他們今后才會寬容別人的錯誤。要知道:我們對孩子的方式,也是孩子對待我們和別人的方式。所以我們要拋開一切“面子”的事,具有良好的素養,從學生角度去思考,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及時將一觸即發的矛盾緩沖過來,增進師生情感。
童年拉開了我們人生的序幕,在那天真爛漫的季節里,孩子填寫著那份美麗的色彩,他們在快樂中成長著。讓我們放下架子,尊重、寬容、理解學生,笑口常開,還學生童真,相信學生必將因我們的改變而變得更可愛、更快樂。
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篇三
從學校畢業教書育人即將十年了,自我感覺還是不錯的,應該是一位盡職盡責的,比較棒的老師了。這次政教處發《做最棒的老師》這本書,讀后還是感慨頗多。
“踏踏實實上好每一節課,仔仔細細地批改每一本作業,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高興,學生也快樂。”這是李鎮西老師曾經提過的最棒的老師的標準之一。認真理解這句話:在這段話中包括了教育、教學兩方面的內容,在達成教育和教學同時要達到的情感目標是學生快樂,老師也快樂。在教學這方面,我對照自己,每天勤勤懇懇備好每節課,專研教材,分層布置作業,有作業布置,一定要收,沒收必改。每節課在課堂上讓每個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盡量帶給他們快樂,力爭把數學課上得生動有趣而富有實效。基本上實現了與學生同樂的情感目標。
在拿到書,翻開第1也目錄的時候,我就看到了“愛是最好的教育”這句話。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現在合起書,已經記在我的心里了。今后我還將一直記得,將它用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始終如一。只有對學生有愛,才會真正想著學生。愛人者,人皆愛之,對學生不付出愛的老師,也就難以成就對他們的教育。一個老師,只有胸懷博愛之心,對學生充滿了感情,才能真正做到關心他們、愛護他們、教育他們,伴他們健康成長。
在這本書上有很多的教育實例。當班主任的時候因為班級總有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每天都被他們搞的自己很累,很辛苦,總是想不出什么靈招妙藥,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抱怨這些學生,只會給我惹麻煩。如果每天以悲觀的情緒上課,煩躁的脾氣對待學生,那么學生能讀好書嗎,能在你的班級里健康快樂的成長嗎?在這本書上有很多的教育例子,給了我很多啟示,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原來最棒的老師也可以練成。
總之,讀了這本書后,使我感悟很深,我想教師不但需要有勤懇、奉獻的精神,更需要在平日的教學中善于積累、思考和總結、升華。要最一個最棒的老師,按這個目標努力前進。
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篇四
最近學校發了《做最棒的老師》一書。這是教育局推薦的關于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作為老師應有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課堂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把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讀著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贊嘆、折服!
作為教師要注意教育的方法,當學生出現失誤或對教師不尊重時,切忌簡單,粗暴,沖動的“熱處理”,而應控制自己的言行,用愛心去感化他們,使他們主動克服錯誤。這就需要向慈母一樣將愛播進學生的心田。心理學還告訴我們:人際交往融洽、和諧是以真誠為前提的。“以心換心”以理解為橋梁。人與人之間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溝通。我們除了做好“嚴師”,“慈母”之外,還要利用課余時間和學生多接觸,推心置腹的和學生交談,成為學生的“摯友”。 總之,作為一名好教師必須以多種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做一名好老師,就應該做一個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勇于創新的探索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作一名好老師,一定要“做有心人、做有益事、以寧靜的心態腳踏實地的做事”;要有理想、有思想、有激情、很認真、多讀書、會反思、有韌勁。我們應該不斷實現專業自主,在實踐中不斷增長才干,使自己盡快成為高素質的教師,不僅是有學問的人,而且是有專業追求的人;不僅是高起點的人,而且是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更新的人,工作有情趣,生活有品味,做人上境界。
啟示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教育者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懷有
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該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游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啟示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本書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書中流露出的始終如一的對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愛”是老師永恒的教育理念,在沒有讀此書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了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
愛,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著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
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
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一起欣喜”。
愛,不僅僅是只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做最棒的老師”,是任何一個做教師的人的理想,可什么樣的老師才是最棒的老師呢?對于老師,教學經驗來自于與學生們零距離的交流與接觸,而不是一堆一堆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理論。試著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你會覺得教學原來是如此精彩!
總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我會多試著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 看待,用“學生的情感” 體驗,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著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恒心去撐起這一工作,就要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做最棒的老師讀后感心得5
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篇五
閑暇之余讀讀書聽聽音樂,是我最喜歡的娛樂活動,我骨子里是一個喜歡靜的人,喜歡一切都是靜靜的、淡淡的,拿起《做最棒的老師》這本書,立刻就沉浸在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而又心動的故事里,喜歡里面老師的耐心教育改變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孩子,老師這時候變成了一個多么偉大的稱號,越來越喜愛自己的工作,原來它是這樣的平凡而又偉大!
《做最棒的老師》里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案例每每讀來總是會有頗多感觸,作為老師很喜歡和孩子們相處,那是快樂天真的簡單時光,對孩子充滿愛是我們聽過的最多的話,做起來卻有時可能會出現偏頗。以前的我可能會脾氣比較急躁,沒有很多耐心去教育孩子,尤其是學習上有些許困難的學生,但是讀過這本書之后,我發現自己的內心發生了很多變化,不再那么動不動就發脾氣,當我想發脾氣時總會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要冷靜。我喜歡現在的我的.狀態,這才是我想達到的目標,雖然離著優秀老師還有一段路,但是我堅信我在不斷成長,我會達到那樣的目標!
現在教一年級了,每天的工作都是那么瑣碎,值日和孩子們一塊做,手把手的教給他們掃地、拖地、擺桌凳,一點一點的交給孩子該守得學校紀律、班級規定,和孩子們一起學習書本上的點滴知識,雖然開始的時候一切都是從零開始,都是那么的費勁,但是卻讓自己時刻充滿了成就感;雖然有時候會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怒火中燒,但是我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后耐心而又嚴厲的教育使他們知道了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孩子們調皮不守紀律了,也不再暴跳如雷,因為我理解孩子的天性,小孩子調皮是正常的,如果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的標準化的產物,那還是孩子嗎?而作為老師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去關愛他們,去教育去引導他們,讓孩子們走上正途。
愛是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的美好情感,是最好的教育。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老師與孩子心貼心的交流,才能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我會努力把學生看作自己的孩子,把愛傳給每一個學生。當然對學生有愛,可以信任他們,對他們寬容,但決不能放縱。如果任其養成壞習慣,就可能毀了他們一生。
做最棒的老師是我一生的奮斗目標!我會為其努力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