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中生讀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一
《傅雷家書》在書架已躺多時,當初一口氣買下兩本家書,《傅雷家書》和《曾國藩家書》,一直未曾翻動,內心總是矛盾的,每次想要打開時,卻先入為主地認為離我生活甚遠,想必不能馬上共情,最近,整理書架,再次拿起這本書,隨手翻動幾頁,便覺正是讀書時。
這本書收錄了傅雷與兒子傅聰之間的書信,其中以傅雷的書信為主體,全面展現了傅雷的藝術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也生動體現了傅雷真誠、正直的品格。
傅雷先生的每一封家書中,無論是對兒子生活的體貼關心,還是是對兒子所遇困境的幫助鼓勵,無不體現了傅先生對孩子的人格教育,時時事事教育兒子如何做人。
兒子傅聰學習鋼琴,傅雷先生鼓勵兒子在藝術道路上不斷精進的過程這反復強調,先做人,后做藝術家。這個做人,可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世俗意義上的做人,而是要做人格卓越、精神上有所升華的人。怎樣才能有一個廣闊的人生格局呢?傅雷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誠,真誠是藝術的第一把鑰匙。大多數從事藝術的人,缺少真誠。這種真誠不是嘴上說說的,而是真有所感,要能夠放下虛榮心去正視自己、了解別人。對藝術、對真理的真誠,傅雷把它稱作"赤子之心"。
傅聰獨自在外求學,有段時間學習進展不順利,消極的態度和情緒見諸筆端,傅雷看到兒子的這些家書,亦是擔心、焦慮,先生除了及時表達了自己對兒子的理解和關愛之外,更多的是和兒子探討如何平靜對待人生的挫折和苦悶。挫折和苦悶,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傅雷認為,需要區分"小我"的苦悶和"大我"的苦悶。總的來說,"小我"的苦悶是狹隘的、對自己有害的,不容易解脫的,而"大我"的苦悶是有可能有益的。什么叫"小我"的苦悶呢?就是從一己之私出發的苦悶。這種苦悶是最傷人的,害人害己。那什么是"大我"的苦悶呢?就是從社會、從人類福利出發而產生的苦悶,因為它的出發點是正義、善良的。所以即使苦悶,也不會有害處,反而可能會激發自己做出一些真正的貢獻。
看到這里,不禁想起前些天在里看到的一篇文章,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的一篇演講詞,施教授動情地說道,他和很多執著的科學家們有一點不一樣,哪點不一樣?大部分科學家因為興趣驅使在做科學研究,而驅使施教授做科學研究的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所以,無論面臨什么樣的困境,這種從社會、從人類福利出發而產生的苦悶,不僅沒有壓垮施教授反而是激發他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和教育領域做出了貢獻。
當我們因為一次的小失敗而發牢騷,感慨自己命運不好時,學著暫時不去憂慮個人的得失、委屈,跳出"小我",也許對我們自己的價值認知是一次有益的審視。
傅雷先生自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在藝術修養方面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公式:藝術修養=藝術鑒賞+藝術表現。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先具備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能夠領悟不同的藝術境界,然后才是好的'藝術表現力,他給了兒子傅聰最好的藝術教育。這些思想給我們普通大眾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以最具實踐價值的引導。
藝術鑒賞貴在通,"通"就不局限、不迂腐,就能培養格局、眼界、心胸。傅雷鑒賞藝術作品,往往是先從這個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入手,再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后體會作品的內涵和意境。藝術表現貴在化,傅雷認為,藝術表現最看重的是"化"。因為化,所以能忘記自我,與藝術作品合一,與觀眾或聽眾合一。怎樣才能做到"化"呢?首先,千萬不能做藝術工匠。如果過于注重技巧,忽略了藝術性,就很容易造成表達方式的機械和僵硬,就不能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其次,要達到理性與感情的平衡。傅雷認為,藝術表達的理性與感性平衡,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感性認識,有個初步印象和大概的認識;第二個層次是理性認識,深入了一步,了解到本質。但這還不是終點,必須要再深入下去,進入第三個層次,傅雷把這個層次稱為"愛"或者叫"感情深入"。在這個層次上,藝術家把理性的認識再用心靈去體會,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原作者的喜怒哀樂融為一體,附著在原作者的神經上,引起了共鳴和反響。
兒子傅聰在藝術上取的成就與父親傅雷對他的藝術教育密不可分。如今,我們的孩子們都在我們的引導、要求下習得琴棋書畫,想起一個值得深思的段子,一位望子成龍的母親天天威逼利誘孩子練習鋼琴,但有一天當孩子告訴她,他喜歡上了彈鋼琴,以后要以彈鋼琴為生了,母親聽到這些話卻不干了。笑話也罷,事實也罷,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我們給了我們的孩子怎樣的藝術教育,還是僅僅讓孩子們多了一項技能而已,傅雷先生對兒子的藝術教育思想對我們是最好的啟迪。
傅雷先生認為,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大多不會生活,這不是他們的光榮,而是他們的失敗。傅雷始終教育兒子,重視生活本身,不要看不起生活的瑣碎,生活的瑣碎內容就是生活藝術的全部內容。從這些家書中可以看出端倪,很多時候,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傳授生活經驗,更是在一些生活細節方面不吝筆墨,看似絮叨,實則是對兒子最好的生活教育。
當傅聰告知父母自己談戀愛了,傅雷除了作為父母的開心外,更多的是和兒子探討對終身伴侶的認知,傅雷認為,對終身伴侶的要求,就像對待人生中的一切要求一樣,不能太苛刻。沒有一樣優點不是伴隨著不足的,多次書信電話提醒兒子要求伴侶的時候,還是要想好可以忽略哪些小節,又有哪些本質性的問題是不能讓步的。傅雷還將自己和夫人的生活細節講給兒子聽,傅雷和夫人之間有著共同的理想和看法,能夠正視自己和對方的不足,能夠互相包容和忍讓。這些對傅聰的婚姻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傅聰獨自在國外求學期間,曾一度因為高強度的練習,身體出了狀況。傅雷先生不僅僅是書信電話叮囑兒子注意休息,更多得是與兒子探討勞逸結合。傅雷經常說僅僅依靠音樂來培養音樂是行不通的。在音樂訓練之余,要多去公園,多去博物館、美術館,通過造型藝術和大自然來放松精神。勞逸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維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融入大自然,經常跳出自己的牢籠,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找到新的感覺和看法,可以啟發對藝術的理解和感受。同樣的,定期欣賞造型藝術,可以調劑自己的狀態,也會讓音樂表達更豐富、更有生命力。傅聰國外求學期間,能在每日高強度的練習中,保持對藝術的熱愛和創作的靈感,也得益于與父親不厭其煩的勞逸結合說。
傅雷先生對兒子傅聰的生活教育體現在生活的各種細節方面,他常對傅聰說處理好生活上的細節,都是為了更完美地享受人生。
金庸先生曾說,傅雷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我想,我不僅是旁觀了大家的各種風范,更是在觀中受之啟迪,汲之養分。書已合起,生活繼續,傅雷先生的藝術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將成為我拓寬人生境界和格局的明確指引!
初中生讀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二
父母是我們周圍最親近的人。他們總是關心我們,教我們。傅磊也是父母,通過信件交流。正是這封信感動了我們和我們。
傅雷是中國文學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他是一位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個性十足。母親朱梅福是一位溫柔善良、端莊賢惠的東方女性,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受西方文化洗禮。
傅雷對當今中外文學、音樂、繪畫有著廣泛的研究和高度的個人文化修養。他的目標是傅聰,他從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最終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他深刻地理解,即使像鋼琴一樣,藝術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它不是工藝,而是全心全意和個性的體現。
讀完《傅雷家書》后,我真的被傅雷先生對生活的如此認真和對孩子的如此關心所感動。家書從事業生活藝術到吃飯穿衣花錢,一切細節,一切關心。父母可以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學習藝術,尤其是鋼琴,可以學習提高技能的方法。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對自己的'品味刻薄。傅雷讓兒子制定的三個原則:不要說對不起祖國,不要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要入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信件反映了良好的人際關系、高尚的生活準則、良好的行為道德和道德傳統,以及拳擊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部分。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真實、最自然、最誠實的文字。是的,因為所有的文字都是即時的內心思考,無論你想到哪里,文字都在哪里。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分析自己,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從自己的經歷中給出經驗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的書。我們應該讀傅雷本人。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示。
讀了傅雷的書后,我學到了很多,我更了解我的父母。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縮短父母和孩子的書,讓孩子更了解父母,讓父母更了解孩子。
初中生讀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三
無意間再讀《傅雷家書》,不禁發出一聲感慨:年少無知,一本曾不屑一顧而錯過的好書。
初次接觸傅雷先生的信是一本雜志上的節選,不是關于家庭細碎,而是談論著藝術的種種。讀罷,了然無味,倘若是我該把《傅雷家書》束之高閣吧。不禁認為別人是在附庸風雅。
再見到它便是不久前了,在圖書館遇到后翻看幾頁引起了我的興趣。乍一看,挺厚的一本書,抱著能讀多少是多少的.心態我把它給借走了。此刻的感覺是:十年間,父子二人丟失的那么多書信,究竟還會有多少我們看不見的情真意切。
對于傅聰而言,傅雷先生亦父、亦師、亦友。相隔千萬里,傅雷以不一樣身份談論著關于彼此的事情。作為父親,收到傅聰信時,他欣喜、寬慰;無信時,心生失望無奈。傅雷先生似乎從來不會為向兒子表示自我父愛的脆弱而感到羞恥,請求傅聰不要吝嗇自我的筆墨多多來信。作為學者,他對傅聰叮囑道“多多介紹國外風土人情,莫要讓我落后于這個時代”,期望能夠成為他藝術領域的一個對手,赤誠之心現于紙上。
人父,所能做的莫過于此吧。而當父母年邁,心有余而力不足時,他們期望將自我的孩子交給他們的人生伴侶,渴望親眼見證下一代的成長,然后變成爺爺、奶奶。傅雷先生亦如此,懷著感動為孫子想好了名字,卻未能與之有哪怕一面之緣,不幸在__的摧殘中隨著歷史逝去了。
一份份家書寫于病榻中、寫于書桌上、寫于火車上,為了能漂洋過海寄去相思。這些日常筆墨卻無意打動了我們。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愿先生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初中生讀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四
每個人都經歷過父母的善良和教導。當我讀到這本家書時,我感受到了另一種教導。我似乎找到了另一個父母的兒子,這是大多數孩子無法理解的。家書就像珍貴的對話,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讀完《傅雷家書》后,我真的被傅雷先生對生活的如此認真和對孩子的如此關心所感動。家書從事業生活藝術到吃飯穿衣花錢,一切細節,一切關心。父母可以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學習藝術,特別是鋼琴可以學習提高技能的`方法,對解放初期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從傅雷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理解,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培養。
從家信的話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對自己的品味刻薄。傅雷讓兒子制定的三個原則:不要說對不起祖國,不要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要入籍。愛子教子的精神是感人的。
有些人認為這封信是最真實、最自然、最誠實的文字。是的,因為所有的文字都是立即思考的,無論你想到哪里,文字都在哪里。給親戚寫信就是這樣,他敢于分析自己,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從自己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的書,我們應該讀傅雷自己。
傅雷也因材施教孩子的教育。在傅聰的音樂教育中,他最初強調技巧,然后反復要求他真正理解作品本身,也就是說,為什么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思想經驗也在不斷提高。我們在傅雷身上看到的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成功的孩子。傅雷夫婦一生辛辛苦苦,辛辛苦苦培養的兩個孩子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示。
讀了傅雷的書后,我學到了很多。我更了解我的父母。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縮短父母和孩子的書,讓孩子更了解父母和孩子。
初中生讀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五
在傅雷家書中,大多是父與子的通信,但有一小部分是母親所寫,對兒子的牽掛和擔憂卻一點也不曾減少,母愛的偉大絕不是嘮叨和溫柔,其意義是偉大的讓我們重溫母愛的細膩。
“你這次回來的一個半月是值得紀念的,以為是我的一生中最愉快、最興奮、最幸福的一個時期。”這句話就勾勒出母親對兒子毫無保留、發自肺腑的愛。
再看兒子出國后,母親那種矛盾的心理:“可是一想到那么長的別離,總有些不舒服”,這不僅是朱梅馥的思子心結,同時也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結,兒女成名之時,一是離開屋檐、展翅高飛、離開父母之際。
母親與兒女親近是人之常情,即使遠隔萬里也會親密無間、無話不談,母親的心思細膩,體現在信中,在信中的絮叨和啰嗦,正是一個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與惦念。
母子連心。當在信中得知兒子生病了,做母親的徹夜不眠,無比憂心,回信說:“知道你病了幾天,做媽媽的更心痛了,我不能照顧你,真是有些難受。”母愛深情,溢于言表。
“在家靠父母,出門看朋友”,對于傅聰,母親告訴兒子要懂得尊重別人,學會和別人相處之道。
母親更多地是關心兒子的`個人生活問題,細心體貼,他也深知為人處事之道,“我現在順便告訴你,就是你以后做人要提高警惕,待人千萬和氣,也不要亂批評人家,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幾句話要牢牢記住,因為不了解你的人,常常會誤會你驕傲自大,無緣無故的招來了敵人”,母親語重心長,諄諄教誨,猶如一位睿智的老者坐在我面前,教育我做人的道理。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和子女遠隔萬里,只能依靠書信來溝通,字里行間都透露出那愛子深情,正如高爾基說的;"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傅聰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聲譽,這都來自與母親。這就是母親對兒子的愛的最好詮釋。
初中生讀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六
幾天前,我在網上書店發現了一本名為《傅雷家書》的書。《家書》應該是作者寫給家人的一封信。帶著一點好奇,我把它列為我的床頭書。讀了幾天后,我的是,我能在這個年齡讀這本書。
在這本書里,我讀了兩個字——愛與孝。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每一封信都包含了他對兒子的愛。傅聰是在傅雷的嚴格管教下長大的,因為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后成功。也許傅聰沒有被傅雷寵壞的童年,但傅雷對他的嚴格愛對他將來的成功至關重要。
在傅聰剛出國留學的日子里,我相信他很不舒服。畢竟,他第一次離父母這么遠,但傅雷給他寫了一封信。他這樣告訴傅聰,他的父母還在你身邊,這會給傅聰一顆孤獨的心一種極大的安慰,讓傅聰有一種父母和他相鄰的感覺。
當傅聰取得小成績時,傅雷告訴傅聰不要驕傲,讓傅聰明白繼續學習新內容,提高自己,為他未來更大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指導。雖然傅聰不經常回復,但傅雷仍然不知疲倦地寫信給傅聰,我們不難感受到父母對孩子深深而沉默的愛,只是為孩子付出更多,而不是為孩子有任何回報的愛。
其次,我想說孝道這個詞。當我讀完整本書時,我覺得這是一個讓我特別感動的地方。傅聰對父母的回復可能太少了,尤其是當他剛出國的時候。從傅雷的信中可以看出,傅聰經常幾個月不回復一次。在那個溝通不發達的時代,我離父母很遠,幾個月沒有回復,這是傅聰在我看來做得不好的地方。
傅雷和妻子走得這么突然,沒有給傅聰留下孝順的機會,傅聰以后也會后悔的。隨著我們一天天長大,父母會一天天變老,我們和父母的距離也會越來越大。父母仍然關心我們,也許只是我們感覺不到。我認為即使我們很忙,我們也應該時不時地花點時間和父母在一起,即使只是一個電話,也會讓父母感到滿意。不要等到父母走了才想孝順,才想關心父母,不要像傅聰一樣留下遺憾。
很高興讀到這本書,讓我從傅雷的角度看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讓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
初中生讀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七
——《傅雷家書(節選)》
“最深的愧疚往往來自最深的愛。”傅雷,作為一名文學泰斗,在文學史上必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時,他在教育事業上也有著不可忽視的責任,他是兩位孩子的父親。
他的兩位孩子,一位是傅聰,著名的鋼琴大師,一位是傅敏,英語特級教師。在現在看來這兩位都是人上人,都是令人尊敬,他對這兩位孩子的.愛與指導,我們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傅雷家書》中主要是寫了傅聰漂泊海外,在外學琴。傅雷對他的指導以及生活人生上的教育,生活上的開支和衣食冷暖,成了傅雷最大的擔憂,我作為一個讀書者,能夠發現字里行間都透露出對他兒子的不舍,以及對孩子人生上的指導與鼓勵。
在我眼中的傅雷,好似拋棄了他那外表的嚴肅古板,文學大腕的身份,變得十分的和藹可親,循循善誘,他對待自己的孩子如春風化雨般,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的去加以指導,在取得了成功的時候去告訴他,不要驕傲,他作為一個父親,但卻似朋友一般的對待他。
我眼中的傅聰,他是優秀的,初去波蘭時,境況不佳,但由于他的瘋狂戀情,然后青云直上,開啟了他的傳奇之旅,同時,他也是幸福的,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一直用書信與父母交流。從留學結婚到生子,直到_爆發傅雷夫婦雙雙自盡,傅雷一直同兒子傅聰保持聯系每當傅雷空閑下來,便是寫信。傅雷的每一封家書中都包含著深深的父愛,追隨他們飄向遙遠的波蘭。
仿佛傅雷和傅敏,這對良師益友有著無形的紅線,將他們捆綁在一起,他們總是會一起交談愉快的話題。比如說,一起討論昨天看的戲劇……傅雷將每一次的回信都深藏了起來,用黑布包了起來,最后,被當作遺物發現。
傅雷,以百篇家書為情思千里傳情,望子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