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因為文言文教學的第一課時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紹作家作品,接著朗讀正音。能熟讀后進行字詞的梳理。鞏固字詞方面的知識。學生也大概了解安排。這樣的課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課上的很流暢,學生也在配合,但總是少了點什么。你一看就知道學生是在學,可他們并不快樂。他們是在被灌著知識。這樣的課堂我上著也不舒服。我喜歡課堂上時不時涌現出七嘴八舌的討論,我要看到的是學習 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哎,我還是沒辦法上好這課啊。”眼看著內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嘆。
然而在課文快結尾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打破了課堂的沉悶。
在翻譯最后一段時我問,誰來翻譯這段呢?閭世杰舉起了手,我請了他來作答,他流利的翻譯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吳五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隨的還有崔家的兩個后生,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一?!蔽屹澰S的點了點頭,然后說翻譯的不錯。這時周航舉起了手。我很詫異地問他,有什么問題嗎?
“我發現了課文里的一處矛盾?!?/p>
我一下有點發愣。從我的教學設計來看并沒有討論問題的環節,如果從教學進度講我可以讓他課下再來探討??墒?,我看出學生們的眼睛正閃亮地盯著他呢,他們一定特別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讓他說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時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的,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為呢?于是在瞬間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繼續
“課文前面寫 寂寥無人,可最后又寫同游者,這不矛盾嗎?”
我聽了后眼前一亮馬上贊許地說,“周航同學提的問題很有道理,有沒有同學幫他解答一下呢?
學生們的情緒明顯被調動起來了。馬上就有幾個學生躍躍欲試地舉起了手。
生1:我認為矛盾。因為那幾個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會有寂寥無人的感覺呢?
生2:我覺得這不矛盾。作者也許又是象《湖心亭看雪》里的張岱一樣清高孤傲,不屑與世人為伍,所以前面說“寂寥無人”。
學生的話讓我震驚不已,他們能結合舊知識來看待新問題,真不錯呀。于是我微笑著點頭,剛想點評點什么馬上又有一個學生站了起來。
生3:我不這樣認為。我想這不矛盾。他說“寂寥無人”是說除了他們幾人之外再沒有其他人了,再說老師您介紹背景時也說他們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淪落人,應該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較贊同第2個同學的意見。雖然他們幾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華最高,希望能有所作為,他的情緒是無法向外人言說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無法理解,所以我還是覺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無人,哪怕有幾個朋友一起,還是覺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討論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一個個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議地由孩子們的口中說出。甚至連成績差點的也參與了進來。直到下課鈴響,學生們好像還意猶未盡。看著這一切我的心里興奮不已,順勢就布置了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后通過各種途徑查閱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經歷及當時的心理狀況,以便更好地了解寫這篇文章時的柳宗元。
下了課我還久久不能平靜。語文課堂不是就應該這樣嗎?各執己見,暢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學生真正地參與了進來。而且敢于創新,敢于質疑。這不正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嗎?平心而論學生提的這個問題本身與課文大意的講解關系不大。在一切向著考試的理念下,這個問題甚至從來沒被我提到過。然而他們發現了。如果我當時為了課堂進度,斷然阻止了這個問題的討論和思考,那將會極大地打擊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以后的語文教學。而且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能使學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這無疑是給本課第二課時中理解作者情感這一環節打下了極好的基礎。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話,語文課堂就是要善于利用興奮點,抓住關鍵點,制造爭論點。
我今天正是制造好了這個討論點,才點燃了學生的興奮點,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來了。如果經常這樣做,又何來語文課堂的死氣沉沉,又何來教師講得口沫懸飛,學生卻昏昏欲睡的尷尬呢?
這一方式對于文言文課堂來說尤為重要。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太多的“滿堂灌”之風,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其結果是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得吃力。而且因為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后的課堂都像今天這樣,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他們帶著愉快的情緒去學習,那學文言文對我的學生來說就不是難事了。
不過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將語文課上“活”除了課堂上適時制造爭論點外,還要求教師備課要精,急智要強。雖然我要達到這些還有一定距離,但這堂課給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課堂生動起來,讓我的學生愛上語文。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學這篇課文,我將教學目標定為兩條,即讓學生積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實詞的含義;通過朗讀,品味文中描寫景物的短句,體會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學時間為一課時。
教學之前,針對所教班級學生情況,對他們提出了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給生字注音,并自主試讀三遍;
2、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將不懂的字詞句作圈劃;
3、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記》。
教學步驟分五步:
1、由柳詩《江雪》導入,用時三分鐘;
2、走進課文,包括正音識字、朗讀課文、疏通課文等,強調實詞的解釋和加強學生個別朗讀,整個環節用時二十二分鐘;
3、研讀課文,主要引導學生品位寫景句,體會作者的樂與憂,用時十分鐘;
4、教師小結,用時兩分鐘;
5、學生朗讀課文,布置作業,用時三分鐘。
教學后,我覺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這一環節時,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如:
師:(出示課件思考題)那么,柳宗元來游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凄”?(學生討論,教師提示聯想柳宗元的相關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江雪》、《黔之驢》等)
生(甲):以前背過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開頭就寫“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貶而失落抑郁,應該是“凄”多吧。
生(乙):他在《江雪》中寫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就是他孤獨、失意的寫照。
師:是啊,柳宗元與劉禹錫一起參與變革,也一起被貶。還記得劉禹錫寫的《酬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怎么寫的?
生(齊背)“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師:對,劉禹錫被貶到凄涼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運也差不多,被貶來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歲施展才華之時,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貶柳州。在永州時,他不被重視,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寫成《永州八記》。如果說,李白是苦悶時“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則是──
生:(齊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師: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師再播放一首樂曲相配,讓我們以這樣的情調一起讀一讀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與哀傷吧。
(生齊讀全文)
[老師板書:《小石潭記》也是一首抒發作者_______的心曲。(憂傷抑郁情感)]
師:讀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態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助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了。
其實呀,中國文人太多這種遭遇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惟有借文學抒寫出來,柳宗元是一位,我們從文學作品中還了解其它人嗎?
……
雖然學生已學過作者的同類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以及相關的詩詞,但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在體會作者的“憂傷”時可能把握得更快更好。ppt 畫面讓學生領略了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再配上合適的古箏樂曲朗讀,既學了知識,又得到美的熏陶,還提高了學文言文的興趣,效果教好。
教學中也發現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學生預習不夠到位。如:
師:同學們對照注釋默讀了課文,現在我請一位同學來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一些詞語的正確讀音。
生:(同學紛紛舉手,師請一位學習中等的學生)朗讀。
──此環節該同學就出現了讀錯字現象。讀錯的詞語有:坻、佁、俶、差。而且讀得結結巴巴。其實前三個字,書上注釋都有,不應該出錯。而“差”字,第一段中出現了“參差披拂”他讀得正確,而后文的“犬牙差互”卻讀錯,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
這說明課前預習要落實到位,教師要有預見性,要在備課時預設一些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環環相扣,不出意外。最好先用一節課時間讓學生人人都對字、詞、句、篇有所了解。利用工具書和注釋的詞語注音,讀準字音,這樣在朗讀時就不會出錯,,并且要讀熟課文,讓學生將查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如寫作背景、學過的詩、文,相關的人物等,在全班互相交流,有利于學生對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正確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作業布置了兩項:一是熟讀、背誦課文;二是擴展閱讀訓練:讀袁宏道的《西湖游記》劃出寫景句并體會作者的感情。
西湖游記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上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閱讀此文后完成練習:
1、劃出描繪西湖全景的句子,并說說作者分別什么角度寫出了西湖的美麗景象的?
2、表達作者初游西湖時怎樣的心情?
對作業的檢查發現,學生閱讀課外文言文難點是對實詞的理解,以致影響到對內容的理解。因此,今后的文言文教學,依然要加強對文言詞語的積累、課文的朗讀和對課文的理解。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游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為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望溪亭”……爭先恐后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于:
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又是普通班 ,基礎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小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 跨過”,而是“穿過”。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
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切學生都必須切切實實地“經歷”才行。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簡短篇四
散文篇幅短小,取材廣泛,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優美,容易激發人們的情感,深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借景抒情散文更受人們的青睞?!缎∈队洝肺乙呀浂啻谓踢^,今年我校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和學生們大膽嘗試了一種以閱讀為主的散文教學方法,并從中受益匪淺,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們師生總結出五遍讀書法的點滴經驗。
在借景抒情散文中,作家往往是寄情于景,以景傳情,所以欣賞一篇優美的借景抒情散文時,可以讓學生們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例如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我要求學生找出作者描寫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哪些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學生初讀課文后,很容易找出了潭水、潭石、潭樹、潭魚等景物,然后結合明寫“石”和暗寫“石”的句子,讓學生明白文中描寫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進而明確作者描寫的重點景物是“石”。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為了使讀者深切感受到文章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致地描繪和精心的刻畫,這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事物“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所以在完成了《小石潭記》上一環節的學習后,我及時要求學生從景物的描寫中把握景物的特點。學生很快歸納出潭水的特點是清澈見底,潭石的特點是結構奇特,潭樹的特點是秀麗茂盛,潭魚的特點是活潑可愛,溪身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氣氛幽深冷寂等。
語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體味散文語言,可對散文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缎∈队洝芬晃恼Z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且多用短句形成強烈的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為了學習散文的表達技巧,我布置學生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總結寫景狀物的技巧。學生們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總結出以下幾點:
1、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多角度描摹景物,突出景物的可感性。
2、變換觀察的方法(仰視、俯視、平視等)和角度(定點觀察、移步換景),讓景物形態具有全景感。
3、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突出景物形態的豐富多樣。
4、虛實結合,擴大想象空間。
5、運用恰當的動詞、形容詞以及修飾語,以求一字傳情等。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識的觀察景物的能力。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閱讀抒情散文時,要從具體的景物入手,抓景物的特點,令輝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學《小石潭記》時,我播放《高山流水》(古箏曲),讓學生在音樂的伴隨下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將柳宗元宦海失意的人生經歷的資料提供給他們,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籟之音、自在的魚兒帶給柳宗元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而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的濃濃的愁緒,才是他心頭永遠抹不去的痛。喜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喜是暫時的,憂才是永恒的。
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中,加深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了情感熏陶,獲得了思想上的啟迪,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優美意境,提高學生閱讀鑒賞的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導學生改寫課文、用圖畫表現課文意境、用歌曲圖片等形式表現課文內容,以喚起學生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和提高藝術感知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小石潭記》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
1、讀文作畫。
2、爭做小導游,設計導游詞。
3、與作者對話“我與柳宗元有個約會”,深入體會作者的悲涼心境。
4、運用本文學習的描寫手法,進行小創作。
這一環節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任選其中一項完成,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同學們興致勃勃,學習又掀起了新一輪高潮。
在《小石潭記》的教學中,通過嘗試五遍讀書法,學生們可以掌握分析這一類借景抒情文章的思維程序:
1、了解文章所寫的景物對象,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分析文章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對象的,了解景物的特點。
3、透過字里行間揣摩作者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通過這樣的學習與訓練,學生以后面對復雜的問題時,就會自己探索、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教師也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簡短篇五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刻畫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環境,借景來表達自己在貶官生涯中孤寂凄涼的心境。我認為像這樣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可以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因此我決定在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領會文章的借景抒情的寫法。我以向導的身份,以課后訓練一"發現石潭——潭中風物——潭水來源——潭上氛圍"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起游覽小石潭。
課堂上我豪情滿懷,由介紹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憂和喜的心態變更,引導學生從"動靜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借景抒情"等角度解讀課文,一路領著學生欣賞作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入情入理,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進。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訓練:外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游覽景區,假如請您作為設計者去設計景點,你會怎么設計學生也設計了不少貼切的景點名稱:"聽水徑","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看溪亭"……
可是第二天上課時我卻發現同學們朗讀不過關,有讀破句子的現象,對一些字詞的理解也有錯誤。雖然后來進行了補救,但我覺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發現主要問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疏忽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根本環節。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多,再加上我所教兩個班的學生有85%以上都是外來民工子女,不僅語文根底單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學習慣,所以他們的文言文語感很差。
第二,基礎知識落實的還不到位,這對課文的朗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文言文的閱讀要建立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只有弄懂了課文意思,讀起來才會連貫,流暢。否則的話,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都將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部分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查閱資料,自學課文的能力,在經驗中也具備了寫作方面的一些知識,例如"動態描寫,靜態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借景抒情"等。但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始終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理解和概括,包辦代替。盡管我講得很到位,但學生還是簡單的接受而沒有自己的內化,吸收過程。
以后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要注重朗讀和字詞的教學,不能忽視這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落實。另外,文言文盡管不如現代文那么明白曉暢,但學生仍然應該作為學習的主體,給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機會。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簡短篇六
教《小石潭記》,我采用的是學生自讀自學的方式。在學生已經基本能背誦和依照注釋解釋全文的基礎上,我以“你從文中哪些地方體會到了小石潭的‘小’”這個問題來檢驗大家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并且以此來拓寬教學的境界。取得了不錯的學習效果。
下面是課堂教學的部分實錄:
師:課文題目是《小石潭記》,你從文中那些地方體會出了石潭的“小”啊?可以是正面描寫的,也可以是側面描寫的.。
生:潭中魚只有“百許頭”,這潭真是很小??!
生:從文中對魚的描寫來看,這些魚“怡然不動,叔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些魚體態輕盈、動作輕靈,應該是不太大的魚。小石潭中生小魚,這也符合一般的規律!
生:而且從字里行間來看,作者一直都是近距離觀魚,才會看到魚們“皆若空游無所依”,能夠這樣近距離觀看的,應該這個小石潭也不大。
生:小石潭是“全石以為底”,以整塊石頭為底,這石頭再大也大不了哪里去吧。可見小石潭不大。
生:我是從“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一句感受到石潭的小的,既然整個石潭四周完全是被樹枝藤蔓纏繞了,這種景象如果是在原始森林里的話可能很好理解,但在一般的樹林中,如果潭太大的話就形不成這種奇異的景象了。
生:對,后文還談到“四面竹樹環合”,能夠有“環合”景象的,肯定不會是太大的潭。
生:水聲是“如鳴佩環”,佩環的聲音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環碰擊發出的聲音。如果是大江大湖發出的聲音應該是激越彭湃的或者波濤洶涌的,只有小溪流小湖水的聲音才可能“如鳴佩環”。
生:我覺得“水猶清冽”也從側面說明了小石潭的“小”,因為雖然大湖大江也有清澈的,但是要達到“猶清冽”的地步,一般來說潭不會太大,大了水就容易渾濁了,而且也不太會給人特別清涼的感覺。
生:第一句是“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丘對“小潭”,很自然嘛?。ū娦Γ?/p>
生:我覺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也說明了潭的小,潭的形狀“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蛇和北斗星都不是寬闊的東西,作者這樣形容其實也說明了石潭不會太大。
生:我覺得“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也從側面說明了石潭的小。從全文來看,要產生“幽邃”之感,不應該是境界闊大的地方,如果地方很大的話,心里憂傷的感覺就應該用“蒼涼”來形容了。
師:很有意思!舉個例子如何?
生:比如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生:不太一樣,這是沙漠的景象。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一句也挺憂傷的,還是春天的景象,因為境界闊大,所以產生的憂傷就不會是“幽邃悄愴”。
師:楊雅云的這個發現很有意思,這已經涉及到中國古代的審美藝術了。她的體會很獨特。景物的逼仄有時候會導致心理感受的逼仄,景物的特點往往影響人的情緒?。【秃孟裎覀兘洺Kf的一句話──
生:一切景語皆情語!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簡短篇七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游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為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望溪亭"……爭先恐后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于:
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又是普通班 ,基礎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小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 跨過",而是"穿過"。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
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切學生都必須切切實實地"經歷"才行。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簡短篇八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之一,是柳宗元緊接《鈷坶譚西小丘記》之后寫的。柳宗元在游小丘后數日又和他的朋友吳武陵、龔古以及他的弟弟宗玄等游西山,在小丘西邊百二十步的地方發現了小石潭,他就寫了這篇游記。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在這篇山水游記里作者主要是記小石潭,他寫潭水、寫巖石、寫樹木、寫游魚,宛如一幅優美風景畫,通過刻畫優美的景色,著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環境,借景來表達自己在貶官生涯中孤寂凄涼的心境。我認為像這樣富有詩意的散文,而且又寫得極為精美,可以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因此我決定在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在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的同時,體會景物描寫中融注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今天我上的是《小石潭記》的第一課時。在教學之前,針對所教班級學生的情況,對他們提出了預習要求:(1)利用工具書給生字注音,并自主試讀三遍;(2)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將不懂的字詞句作圈劃;(3)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記》。在這節課上我嘗試自讀的方式,學生自己讀通讀順課文,通過串讀來訂正音韻節奏,并進行了個別詞語的解釋以助讀。在個別處如“下見(現)小潭”“參差(cēn cī)披拂”,教師一點即好。之后是自己譯讀,通過課下注釋和參考書翻譯課文內容。然后讓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線索,學生思考交流之后是課堂檢測,第一節課結束。
可是在第二天上課時,我卻發現學生的朗讀還不過關,對課文一些字詞句的理解不到位,在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時,發現主要問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疏忽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根本環節。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多,再加上我所教兩個班的學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周邊農村孩子,不僅語文底子單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學習慣,所以他們的文言文語感很差。在課堂上沒有很深入的指導學生朗讀,有些句子長的也只是稍微點了一下,讀的還不夠。
第二,基礎知識落實的還不到位,這對課文的朗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文言文的閱讀要建立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只有弄懂了課文意思,讀起來才會連貫、流暢。否則的話,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都將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對問題的設計不夠理想。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石潭之美,美在 ?!睆膶W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昭示了我這個問題的方向性錯誤。在初讀課文之后,學生只是能讀通課文,未能很好的理解課文,而這個問題不應出在初讀課文之時,而應在理解課文之后,我相信如果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這個問題對學生不是很難。
以后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要注重朗讀和字詞的教學,不能忽視這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落實。另外,文言文盡管不如現代文那么明白曉暢,但學生仍然應該作為學習的主體,給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