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的二十三章讀后感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讀后感篇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闭驹陂L江岸邊,回顧那幾千年前的三國,也不禁感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蹦莻€年代,那個三國,雖然民不聊生,但是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亂,但是英雄輩出;雖然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跡,這個時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這就是《三國演義》。
這本書記載了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群雄割據的一系列故事。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誰是皇帝,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個個厲兵秣馬,野心勃勃,想成為最終的霸主,尤其是曹操、孫權和劉備這三個老大。然而這場打了八十多年的仗分出勝負時,贏者竟不是魏、蜀或者吳,而是新崛起的勢力晉??蓱z一代梟雄,謀劃一生,打下大片江山,到頭來卻是白為他人作嫁衣。
我從三國中得知,不管是大事小事,皆要用心,且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千萬不能妄圖一步登天。更不能有心而不做,譬如孫權。由小到大,從無至有,一步一努力,才能成事。
三國也用每個人物的親身經歷來告訴我們道理。曹操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有心計。劉備說一個人只有賢德、仁慈,方可得民心,成大事。諸葛亮輕搖羽扇:“一個人只有做事小心,謹慎,才有成功的機會?!标P羽慚愧地說:“你可別像我那樣,心高氣傲,做不成事。”趙云來了,呂布來了,孫權來了,他們用自己一生的故事告誡我們。
《三國演義》,一本不可不讀的經典。
三國演義的二十三章讀后感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讀后感篇二
在ktv里,我和小伙伴們曾經唱過一首林俊杰的歌,叫《曹操》,歌詞里有“不是英雄,不讀三國”“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每次唱到這幾句時都覺得熱血沸騰。這個暑假,我就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寫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的近百年的歷史風云,訴說了東漢末年的混戰和魏、蜀、吳三國的斗爭,最后,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人是關羽。他在民間被尊為“關公”,還有“武圣”的稱號,與“文圣”孔子齊名。書里描寫他身高九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紅棗,長髯飄飄,使一把青龍偃月刀。他講義氣,為了厚道,而且勇敢。在“刮骨療毒”這個故事里,他再次進攻樊城被一枝毒箭射中右臂,便請華佗為他用刀刮骨去毒。賬內賬外的人都面如土色,可關羽仍然飲酒吃肉,還一邊下棋,沒有半點痛苦之色。我真是佩服他的意志力和定力啊!
在書里,我最喜愛的章節是“桃源三結義”,這是整本書的開篇第一章。在讀完這個章節后,我眼前浮現出劉關張三人在桃花瓣漫天飛舞的桃林里一起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畫面。我佩服他們為國效力的雄心壯志以及他們齊心協力的力量,成就了蜀國。
《三國演義》有著許多動的故事和血肉豐滿的人物,《三國演義》在明朝就傳到了朝鮮。如今,這本書在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有本國文字的譯本,名播海外。中國的文化真了不起!
三國演義的二十三章讀后感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讀后感篇三
若說《水滸》是一首好漢長歌;《西游記》是一幅頑猴的漫畫;《紅樓夢》是一曲破落家族的挽歌;那么《三國演義》則是一班將相的粉墨。
在羅貫中的筆下,誕生了許多的三國人物,有人只記得“心宅仁厚”的劉備;賢相諸葛亮;“霸氣十足”的曹操;“義薄云天”的關羽,然而你們可曾記得那位“勇貫三軍,氣貫長虹”的常山趙云——趙子龍!
想起在那烽火狼煙的戰場,一員猛將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這一切使我想起一首描寫趙子龍的詩:“血染征袍透甲紅,亂世誰敢與爭鋒,單槍救困扶危主,惟有常山趙子龍?!?/p>
“襲袁紹,獨戰曹軍樹十萬人馬,暫殺曹軍大將五十七員,斬裴元紹,奪臥牛山,單騎救主,截江奪阿斗,拒漢水單槍寡敵眾”這種種汗馬功勞,皆出自趙子龍之手!真是“橫刀立馬夕陽下,一朝功成萬骨枯啊”!
有人會說:“趙云文不及孔明、公謹;武不及呂布、關羽;威不及曹操、孫策;仁不及劉備、陶謙;無可敬之處,誠然,你說的也對但為什么不能換位思考呢?趙云武勝孔明,智勝呂布,仁勝曹操,勇勝劉備!”
我贊美趙云:道勝一籌,義勝一籌,智勝一籌,謀勝一籌,仁勝一籌,文勝一籌,武勝一籌。
云有八勝,吾等怎能不尊,怎敢不敬。
我佩服趙云,佩服他在戰場上無懼的膽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佩服他寧死不降的氣節,更佩服他那顧全大局的品德。
我想羅貫中筆下的三國因趙子龍而精彩。
三國演義的二十三章讀后感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讀后感篇四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曲臨江仙,古今英雄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說書人一拍案,聽書人宛若故事中人。
仁中有偽的劉備,驕傲坦率的項羽,勇而莽撞的張飛……每個人物的形象都如此細膩,深入骨髓。眼前晃過一幕幕,策馬嘯西風,寬厚高大的背影……然而我最愛的,還是那個手持羽扇,鎮定自若的人。
是有怎樣的沉穩,才能掩住一身才氣,甘為布衣,躬耕于南陽。是有怎樣的清高傲骨,才能以管仲、樂毅自比。是有怎樣的智慧,才能留下赤壁之戰等諸多傳奇。又是有怎樣的忠貞,才能含著淚寫下“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這就是諸葛亮,蒼白的文字寫不出他的絕色。
永遠也忘不了,他站在江陵的船上,雙手負在背上,望著那遼闊的水域,思考著如何對付曹操的大軍。他想,曹操兵馬雖多,但從北方遠道而來,經過長途跋涉,本來就很疲勞,在追擊劉豫州時,一天一夜行軍三百多里,這就好比強弩射出去的箭,到了盡頭,連一層薄薄的綢子也穿不透了,還有什么力量呢?于是才有了千古傳頌的赤壁之戰。那些被鎖鏈連起的戰船化為一片火海,火光照亮了他泰然的臉。
永遠也忘不了,他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后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闿、孟獲,他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并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后,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三國演義的二十三章讀后感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讀后感篇五
普天之下,誰是英雄?我帶著這個疑問讀完了《三國演義》,但那時的我,依舊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只不過是為《三國演義》中的情節而感動。我為劉關張“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而感動,我為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而感動,我為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而感動。可是那時只有感動,卻忘記思考這個問題?,F在回想起來,才發現,《三國演義》里面并沒有英雄》
曹操,他有著說不完的豪情壯志,可惜那劉備孫權的一場大火把他的豪情和壯志燒成了灰,一點又一點地溶解在刺骨的江水中。他的疑心病害死了名醫華佗,他的嫉妒心害死了楊修。這是一個英雄所能做的嗎?
劉備,禮賢下士,重情重義。但是他在我心中算不上是一個英雄。徐州城破了,呂布向他求情,可是劉備卻向曹操講起了呂布的三個死去的義父,還反問曹操愿不愿意當呂布的第四個義父。呂布的下場不用說了,可劉備呢?他在攻打孫權時,不聽諸葛亮的勸阻,結果,換來了“火燒夷陵七百里”,最終病死白帝城。
諸葛亮不聽劉備的話,任用馬謖為將。張飛性格暴躁,常常隨意打罵士兵……他們都稱不上英雄。可是他們為什么稱不上英雄?因為他們只是為了自己或自己所支持的一方的利益去努力,而不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那么他們又怎么能算上是英雄呢?
對于《三國演義》,我最討厭一個地方,那就是“尊劉貶曹”的傾向太多了。歷史是公正的,不會偏袒劉備,也不會與曹操做對。不像《三國演義》里面寫的那樣。羅貫中也許是害怕自己的作品不合百姓們的口味吧!可是司馬遷明知《史記》不合漢武帝胃口,又為何要繼續寫下去呢?說到這里,也許是羅貫中的錯了,我覺得他不應該在《三國演義》加入過多的感情色彩??墒撬恿?,名將周瑜成了一個氣量狹小的人,而這只是用來襯托諸葛孔明的智慧!多么荒唐!
當然,羅貫中能夠把三百多場大小戰斗,井井有條,絲毫不亂的排列在一起,令我十分佩服。而且,與《水滸》相比,《三國演義》的悲劇色彩更濃、更扣人心弦。
其實,英雄還是有的: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英勇就義的關天培、收復新疆的左中棠、臨危不懼的鄧世昌……他們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我覺得在比過去更加強大的新中國,也會涌現許多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