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山西歷年高考篇一
游客所在意的是:玻璃杯的價值+是否讓主人得知+垃圾是否處理。
老人所在意的是:玻璃碎屑是否妥善處理=是否會讓他人受傷。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的是兩種態度,兩種想法,兩種價值觀。從常理上看,游客所做的似乎沒錯。我們中的大多數在別人家里打碎了杯子或花瓶,處理的步驟大概也會是這樣,因為這樣做至少稱得上禮貌。
可這樣的禮貌卻罔顧了一份對他人的關心。而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些表面的程序、步驟,而是發自內心的善良。
為何要關心他人?縱觀人類歷史,關心是一種拋卻利益的珍貴付出。而現在,這份珍貴卻在漸漸消失。
關懷他人,于自己是有益的。孟子有云:“愛人者,人恒愛之。”曾經讀到一個故事,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名男子因汽車拋錨被困郊外時受到一個人幫助,那人不求回報卻讓他繼續傳遞這份愛心。于是他便一直踐行著幫助他人的人生準則,并讓他幫助的人繼續傳承這份愛心。多年后他遭遇洪水,一少年冒死救了他,并對他說:“我不需要你的回報,但你要將這份愛心傳承下去……”此時男子早已熱淚盈眶。關懷他人,雖然需要付出,還可能會惹上麻煩,甚至犧牲生命,但這樣的道德接力棒若一直傳遞下去,我相信最終受益的仍是我們自己。
關懷他人,于社會亦有益。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國民素質之所以還有待提高,其根源是很多人沒有一顆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心。如三毛所說,我們并不是刻意抹黑國人,但部分人的有些行為真讓我們寒心。若心中有他人,便不會在公眾場所大吵大鬧,影響他人用餐或休息;若心中有他人,便不會出現摔倒老人無人扶起,或者老人訛詐好心人的現象;若心中有他人,便不會有亂插隊、賣假藥假酒等事件頻頻發生。
若關懷,花便開。開放的是淺紫的道德、天藍的素質、粉紅的善良……我們要的,不是所謂的客套禮貌,而是發自肺腑地在心中裝下他人。如果心中只有自己,我們的心就會很小;當嘗試著關懷他人,我們的心就會變得很大,大到可以裝下很多美好。
我想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里種下關心他人的種子,因為總有一天它能開出絢爛的花朵。那樣,我們就能看到最美最美的自己,最美最美的世界。
山西歷年高考篇二
崩坍停止了,江邊髙壘著巨人的尸骨,多少綠樹被悲痛壓抑著彎下了腰,又有多少生命的花朵在剎那間枯萎!和那生命之花一同逝去的,還有那蒼白的、鉛灰色的、暗淡了的夢。
孩子別哭,我們還有生命。當用沙啞的聲音說出這樣的話時,我的整顆心都碎了。是啊,我們不哭,我們要學會堅強,我們要用自己的靈魂承擔起那些失去了生命和夢想的人們對這個民族的希望,幫他們圓夢。我想用自己的雙手抹去那些因悲痛而流出的淚水,用自己的心祝愿所有人都平安。
我把我的誓言和愛刻在蠟燭上,看它在溫暖的光暈中如何安撫那一顆顆受傷流血的心靈。
不能放棄夢想,不能放棄生的希望!當惡魔的爪子伸向了無辜的人們時,一位中學教師用柔弱的身軀為四顆躍動的心撐起了一片綠蔭,一位年輕的媽媽用她的乳頭為孩子提供生命的乳汁。又有多少人將生命置之度外,在與死亡拼死搏斗的時候,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
這一切都在我的心靈開了花,讓我學會堅強,讓我知道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將生命的色彩奮力渲染,構筑我生命的夢。
傳說中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們只能永遠不停地飛,累了就睡在風里,只有一次落地的時候,那便是死的時候。我就是那只鳥,我不能睡去,我不愿因自己的熟睡而讓自己的生命無所作為,我要用自己的雙手去為那些死去的孩子們完成他們的夢想!
所有那些凋零了的生命之花,殘缺了的夢,都在那一刻凝結成了永恒!夢和生命同在,它停在記憶的暖室里,有情感在滋養著。不,他們的夢和我們同在,我們的民族依舊有生生不息的力量與喧鬧的色彩!喚醒沉睡的人們,告慰死者的亡靈,用民族的奮飛去安慰他們的“夭亡”!我們要用全民族的誓言和愛去召喚中華民族新的明天和未來。
一切都如鉛灰色的殘夢!生命易逝,世間滄海桑田。所有那些夭折了希望和夢想的人們啊,我們會珍存你們的夢想!我們會在祖國的大地上種下愛與團結的花朵。世界與我們同在!我們珍存同一個夢,用那雙帶著夢想的翅膀學會飛翔。
夢和生命同在,它在記憶的暖室里將永不凋零,所有殘缺的夢,讓我們用愛的花朵,為它們插上奮飛的翅膀。
山西歷年高考篇三
“余路還要走多久,你攥著我的手,讓我感到為難的,是掙扎的自由”——趙雷《成都》,趙雷的一曲《成都》讓多多少少被命運刺痛過眼睛的入暗自垂淚:生活的無奈在于你預測到了余路,卻還是在掙扎。面對預測,不難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這種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壯志在心,吶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試圖讓所有對自己的預測打臉;生命的后些年,放下驕傲,感慨“精誠之至,哀感之靈,自有命數,亦不能為之挽回”,嘆息為什么不能對自己的預測隨遇而安。就這樣,我們周而復始地從“不信預測。不認命”走到“后i每不信預測,認命”,吊詭的邏輯就這樣閉合得毫無破綻。其實,人們大可不必在這兩種極端中盤旋。首先,對生活的預測是真實存在的。人類這個物種有一個最根本的特性,就是我們無止境地追求意義,形成理性,這決定了我們這個物種擁有比其他物種更強的理性思維,我們知道要什么也知道要怎樣。真相是我們太擅長就現有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推理了。你從小就知道蜻蜓飛不高那要下雨,你敢說對生活的預測都是空穴來風?對生活的合理預測一定不會偏頗太大。
但我并不想說對“準”的預測就要聽之任之。哪怕是再合理的預測,都有一個致命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只能根據現有發生的一切進行預測,而你是個最大的變量。你素來碌碌無為,而下一刻的你可能做出大善,那么原本的預測就會被推翻,反之亦然。由此看來,就算對生活的預測并無不妥,人們也完全可以自我“立命”,當然前提是不完全脫離預測地異想天開。然而,道理總是簡單,現實總是復雜。如韓寒的《后會無期》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聽過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
現實就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之所以徘徊在“天命不足畏”和“亦不能為之挽回”的兩種極端之間,就是因為在“立命”的道路上受挫了,想的比預測更好,做的比預測更糟。事實上,這份焦慮伴隨著人類的終生:不確定的失去。讓人恐懼。我們不知道義無反顧地去改變生活里每一次已能預測到結果的事情會意味著什么,我們焦慮這么做是不是會失去更多。但是我們也忽略了另一個事實:不確定的得到,讓人興奮。嘗試去突破預測的路上也會有歡笑和掌聲。但切忌盲目,天馬行空并不是筆者所倡導的“立命”。
仔細試想,如果我們事事根據預測如此理性地過活,那么我們人類跟正在日益興盛的人工智能還有甚區別?我們之所以成為人類不就因為這一點嗎?我們要么真知道水深水淺,要么就以身犯險地去試探,這才是有血有肉的我們。先哲有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愿我們都能有勇氣地對自己說:“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山西歷年高考篇四
流星選擇了隕落,于是劃落成了天際那道耀眼的瞬間;瀑布選擇了懸崖,于是跌宕成了那曲激越的歌;曇花選擇了夜晚,于是詮釋了生命的價值;人選擇了崎嶇,于是,人才有了成長。
曾有人對世界前500名富翁做過調查,訪問他們將如何對自己的財產分配。出人意料,幾乎所有的人都準備將大部分的資產捐給慈善機構,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留給子女做遺產。連任多年首富的比爾·蓋茨,有人曾打個比方,如果比爾·蓋茨掉了一張1000美元的支票,他根本不會去撿;因為在彎腰的瞬間,他所賺的遠不止1000美元;但是,在調查中,他只決定給每個子女10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或許這出人意料的結果會讓許多人大吃一驚,因為1000萬美元或許只是他存折上的一個零頭,但細細琢磨,這一切卻又都在情理之中。因為創業者心里最清楚,很少有人能夠一帆風順,沒有艱辛的付出就不會有輝煌的收獲!這的確又在情理之中。
的確,縱觀古今,出人意料的舉動和情理之中的成功息息相生。當年,齊桓公出人意料地重用了曾是仇人的管仲,卻又在情理之中成就了一番霸業;毛遂出人意料地大膽自薦,卻又在情理之中顯露了自己的鋒芒;巴蒙特爾出人意料地寫下了“為了看到陽光,我選擇了出生”,卻又在情理之中詮釋了自己的生命觀;凡·高出人意料地自創了意識派,卻在情理之中引導了文化風。
一系列的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宛若營造了一種“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柳暗花明之感,讓人在潛移默化中讀懂了人生,讀懂了生命,把握了自我。
面對生活中的許多出人意料,我們不應只究其表面,而應仔細品味其情理中所蘊含的深深哲理,大膽地去解開墨守陳規的束縛,大膽去釋放自己的激情,大膽堅持自己認為是對的,活出真自我!
或許,如果沒有流星的隕落,它不會有情理之中的光芒,只會塌陷成無光的矮星;或許,如果沒有瀑布的跌宕,它不會有情理之中的雄壯,只會無波無痕從河道滑過;或許,如果沒有挫折的磨礪,情理中的成功也會遙不可及!選擇出人意料的舉動,選擇情理之中的成功!
山西歷年高考篇五
沒事的時候總喜歡翻開那本影集,那是我一直珍藏的影集,它一直沉睡在我的抽屜里。雖說有些舊,但卻沒有灰塵,因為那里流淌過我太多的目光,只有在那里時間是可以來回走動的。
在影集里有一張黑白照,每次翻開第一張總是它。照片上一個小男孩手扶著一輛已經明顯陳舊的老式自行車,個子與自行車不相上下,但那手扶車把的樣子還是顯得很老練,看得出他曾經練過,更看得出他很少拍照片,熟練、羞澀、緊張、高興、自豪融合在這一張照片里。是的,那就是我,一個當時還不滿八歲的孩子,而那輛自行車便是父親的,我也不記得它的年代了,只聽說那是爺爺花了大半年的錢,托人拿到票買的,父親就騎著它,帶回了我的母親;又騎著它,帶著我。父親是裁縫,走家串戶總要用到車,一把剪刀、一把尺子,就這樣來回奔波,車輪下滾出的是一件件新衣服。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要一件新衣服真的不容易,需要等待、等待還是等待。就這樣我過著我的童年,自然父親歇在家的時候,自行車便屬于我,一個七歲的孩子,還沒有車高,但對學車卻有強烈的愿望。跌了又跌,鏈條掉了再上,上了再掉,但終究沒有害怕。就這樣從半踏到全踏,雖然還只能在三角杠下把腳伸過去騎,但看到自己已經能夠駕馭這輛車,已經開心至極。車是慢的,但在我的耳邊卻一直都有風馳電掣般的感覺,也許這就是童心的力量吧。
慢慢長大,那輛自行車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父親因為年齡原因,自然也不做裁縫了。電動車成為了他上班的交通工具,帶好頭盔,騎上已經不需要讓他花力氣腳蹬的電動車,那份滿足自然也流露在他那已布滿皺紋的臉上。原本的嫻熟與靈活如今在這輛不需花力氣的小車上變成了緩慢與機械。車快了,人慢了;車新了,人老了。車滾過的是路程,人扶著的是時間。還記得朱自清的一段話“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但我想問朱先生的是,燕子還是那只曾在屋檐下呢喃軟語的燕子嗎?楊柳還是那婀娜多姿的楊柳嗎?這一切也許只有那本一直躺在抽屜的影集知道,只有那張黑白照片里的老式自行車知道。
車來車往,喇叭聲已經傳遍鄉間田野,但我還是喜歡騎著一輛自行車,穿梭在來回的路上。當我回首的一剎那,發現已經有更多的人也開始騎起屬于他們自己的那輛自行車。
山西歷年高考篇六
于是,人會在很多事情面前將門半掩,斟酌再三,最后緩緩地將門合上。我們怕的只是門外又是大雨傾盆。
于是,我們躲在屋子,去翻那有著晴朗天空的照片,看著那熟悉甚至已有些厭倦的笑臉,我們感受著疲憊的幸福卻不敢推開門去體驗更新鮮的感覺。
沒有這種心境,一個肌無力患者怎會成為認識宇宙的學者,沒有這種心境,一個聾耳的音樂人又怎能譜出世上最偉大華麗的交響。
門內是安靜的無聊,是一成不變的掛滿笑臉的照片,是種子蜷縮的`土壤,是幼雛溫暖的屏障,這里安全,寂靜,風平浪靜,可這里少了人生中最應擁有的新鮮與活力,即使是痛苦或悲傷,也是我們生命的部分,也是我們應去迎接和感受的。
所以,推開那扇門,去希望那四分之一的喜劇,去感動于那四分之三的悲傷,讓我們的生命可以不留遺憾。
所以,推開那扇門,去開懷于燦爛的陽光普照,去尋找電閃雷鳴中值得銘記的美妙。
雨中,推開那扇門,打濕的額頭,絢麗的彩虹……
山西歷年高考篇七
《墨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耕柱子受到墨子的批評后說:“老師,你這么嚴厲地批評我,難道我就沒有比別人好的地方嗎?”墨子說:“假如我要上太行山,用牛和馬,你認為趕牛好還是驅馬好?”耕柱子說:“當然驅馬好。”墨子問:“為什么?”耕柱子說:“驅馬,馬可以跑得更快,牛則不然。”墨子說:“你就是這樣一匹可以驅趕的快馬啊!”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樣地,世界上也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在文學評論中,人們常常會提到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觀點,這就說明,每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都會因個體的生活環境以及閱歷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對待不同的人我們自然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人際交往中有一條十分重要的“白金法則”,那就是:別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們,你就怎樣對待他們。我想,這里面蘊含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其實,早在2500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孟子則將這種方法予以了繼承和完善。孟子認為學生有這樣幾種:第一種是個人修養極好的學生,只須稍加引導,就好比及時雨加于草木,會迅速地滋長發育,成為楷模;第二種是長于德行的學生,經過熏陶之后,便能成為德行卓著之人;第三種是長于才能方面的學生,經過點撥就會成為通達多能的人;第四種是各種資質都一般的學生,可以采用問答的方式對他們進行解惑、釋疑,以幫助他們脫困;第五種則是因地點和時間的關系不能當面授教的學生,可以聞知老師的道德學問,借自修的方式進行教育。如果要說教育應當以人為本,這樣的觀點才是真正從個體發展角度出發的,是值得現在的我們反思的!
認同世界上人與人之間都會存在差異的事實,就不應該用完全相同的標準去要求他們,而應避其所短、揚其所長,促使每一個人都能走向屬于自己的完美空間。當然,要采用怎樣的方式來處理好這個矛盾,就需要我們做更深入的思考,畢竟那不是一個巴掌或一個吻可以解決的!
山西歷年高考篇八
泰戈爾有一首著名的小詩:河的此岸暗自嘆息,一切歡樂定在對岸:河的彼岸一聲長嘆;歡樂盡在對岸。
人們總是覺得“這山望著那山高”,或者“直把杭州作汴州”,同樣,人們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往往會將它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
時光流變,讓昔日的微光成了渺然的虛恍無痕;歲月的塵埃,讓思想的結晶鎖在了知音寥落的舞臺。這不僅是人類的悲哀,更是思想文化的悲哀。
表面上這樣的悲哀源于外界因素的挑釁和誘惑。薩特犀利地揭示了一個人們不愿承認的現實:科技對人文的漠視和侵害。現今各類萬能的搜索工具早把人心靈中閃爍的微光掐死在了搖籃里面。然而在本質上,悲哀源于人類的“三心”:菲薄之心:認定自己的思想只是“下里巴人”而非“陽春白雪”;依賴之心:對于一個事件或一個命題,習慣性地請求網絡,缺乏獨立思考;慵懶之心:即便靈感一閃而過也懶得速記下來,過腦即忘隨風而逝。
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的“三心”結為聯盟,微光成了奢侈,似乎靈感只屬于天才,微光是一門“絕學”,這樣的后果是科技在掌上眉飛色舞,糜爛生活的姿態大行其道,可堪思想之花的枯萎頹敗,靈感乍現的涸澤枯竭,社會文化氛圍的淺顯薄弱。
然而,當繁華落盡看到天才作品里被我們舍棄過的微光時,我們會是怎樣的感受呢?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的發展從來是靠大眾文化的前進,與每一個個體的微光息息相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點燃微光,亦能照亮整片天空!
首先,這需要基礎教育的普及和平等,從“博”而后“專”,改變公眾對有關學術、靈感的想法的一貫仰望,以一平和的眼光看待,大師出于大眾,教育的發展可以營養培養大師的泥土。其次,可以學習西方開發出靈感的新載體。國外有專家開發了一款游戲,玩家可以任意組合,尋找蛋白質結構,每個個體都有可能成為發現蛋白質的大家。再者,我們應逐漸告別“三心”,別讓自己的菲薄,依賴、慵懶主宰了思想,限制了微光。
當我們重拾自身的好奇心去關照生活,我們的微光能聚成一片,集體的微光終成一片光明,照亮的不僅是思想文化界,亦為社會的發展照亮了前進的方向。
微光屬于天才,更屬于大家。我說:河的兩岸歡聲笑語,一片祥和。
山西歷年高考篇九
美國最偉大的專欄作家李普曼認為:“如果你想了解一個國家,那就去大學里和新聞學院的學生談談”。我愿意向你們介紹中國,順便可以檢驗一下這個結論的可信度。
調查顯示你們對“廣場舞”和“京劇”兩個關鍵詞很感興趣。很巧,它們都和文化有關。在這片正發生著炫目變化的土地上,它們的命運卻迥然不同:一個是劇變下新興的衍生品,一個因與變化格格不入而岌岌可危。
以中老年婦女為參與主體,聚集在公共場所,跟著音樂載歌載舞,這種休閑方式在中國蔚然成風。他們也走出國門,跳進了火車車廂,跳到了莫斯科的紅場、巴黎的盧浮宮。這和你們身邊認識的老人可能完全不一樣。
在中國的網絡上,將這一群參與廣場舞的主體人群稱之為“大媽”。這個稱呼你們一定很熟悉,因為她們會出現在你們的華爾街,會擔起挽救法國打折季的重任。只是你未必聽得出來這是略帶貶義的。
從中國古代的《紅樓夢》開始,賈寶玉就偏愛少女,覺得上了年紀的女人“面目可憎”,北京話用“事兒媽”去形容那些多管閑事的女人;對年輕女性形象的批評也是:“你這么年輕,怎么打扮得跟個大媽似的”。對“大媽們”,人們的態度并不友好。
在中國,女性的價值體現在家庭和子女,“自我”這個詞是模糊的。而到了“大媽”這個歲數往往是子女離家的“空巢期”,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支柱。心理學家稱之為“中年危機”。然而,廣場舞的出現,讓我對它能夠解決“中年危機”樂見其成。
廣場舞讓她們不再孤單,她會結識許多朋友,而不再總是受兒女瑣事的捆綁,她們將越來越接近“真正的自我”。我看到很多“大媽”因為融入了集體,變得活潑、快樂,有了個性。我相信,再跳上幾年廣場舞,會分化出更多的小集體,集體讀書、集體公益、集體旅游、集體唱戲……那時候,所有人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我想,包括我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正在學習包容這種“探索自我”的熱情與活力,因為我們不愿意自己的嘲諷,讓他們再次回到死氣沉沉,自我模糊的'生命狀態。
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的,讓每一個人變成更好的自己,是我們這個國家劇變后真正想抵達的彼岸吧。
巨變之下,有的在誕生,有的在漸漸消亡。比如你們關心的“京劇”。這種咿咿呀呀的唱腔,變得與這個凡事追求“快”的時代越來越不搭調。不過,我這個圈外人,無資格斷言這種藝術形式未來的命運,卻愿意和你分享它的美好。
你去聽,程硯秋的《春閨夢》:“去時陌上花似錦,今日樓頭柳又青。可憐儂在深閨等,海棠開日到如今“,唱得人柔腸寸斷。
你去聽,《沙橋餞別》里唐太宗送唐僧之語:“過橋便是天涯“,相忘于江湖的蒼茫。
你去聽,《取成都》,成都王劉璋唱“西川文武刀刀斬盡”,悲憤蒼涼,滿腔憤郁。
京劇與中國的唐詩宋詞不同,以通俗白話示人,但仍然雋永、動人。京劇的詞還得配合著唱腔,我相信即使你對詞的理解不夠透徹,當你聽到那或古樸,或蒼勁,或柔軟,或細膩的嗓音,你仍會有自己的體悟。
說完這些,不知你發現了嗎?其實兩種文化的命運決定權,其實在于你,在于我,在于每一個人的態度。當我們懂得包容,懂得欣賞,懂得理解,它們會呈現出自己最美的樣子。
一個國家大抵也是如此,它由一個個具體的人創造。巨變之下,我們的靈魂和頭腦,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樣子。
說得差不多了,你覺得李普曼說的話還有幾分道理嗎?
很多年前,中國最富盛名的主持人白巖松去美國耶魯大學演講的時候說:“在過去很多年里頭,美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是我猜測可能拿反了”。
為什么要用望遠鏡看呢,歡迎你們來到中國,用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了解最真實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