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是進行演講的依據,是對演講內容和形式的規范和提示,它體現著演講的目的和手段。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演講稿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演講稿模板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蘇東坡傳演講稿篇一
九百年前,一個失意的才子來到了惠州。在這里,他用心與淚書寫了一段絕美傳奇。
他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蘇軾;他有一個不幸的命運:坎坷。
他是不幸的,一生四次左遷;他是幸運的,千詩百代流傳。
宋紹圣元年,正在趕赴任上的蘇軾再次接到了貶謫公文。金色的圣旨上冷漠的呈現著幾個清晰的字跡: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他努力的安慰了自己,但還是流露了些許的失望。但沒多久,一縷淡然的微笑驅散了他臉上的那絲愁云。因為,在他的骨子里有著一種優秀的性格——樂觀。
當他風塵仆仆,攜卷負書趕到惠州時才發現這里的山水與人民是多么的熱情,假想中的那些冷漠完全是沒有必要的。
初到惠州,他就受到禮遇,合江樓成為他的寓所。啟窗遠望,水天一色,草木蔥蘢。碧色隨山勢延展,紫氣隨江波浮動。漁舟臥津,朱樓獨立。看到如此壯美山川,豪情洋溢的蘇子揮筆寫到“海山蔥蘢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蓬萊方丈應不遠,肯為蘇子浮江來”。
蘇軾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畫家。他的畫充滿詩意,他的詩也充盈畫意,素有摩詰之風。
惠州之地有豐湖,其水幽深清澈,牙岸曲折回環,景色秀美迷人。蘇軾初到這里,就被此景所傾倒。他不但白日游玩,甚至深夜也流連期間。他的《江月五首其一》即是這一寫照“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正似西湖上,涌金門外看。冰輪橫海闊,香霧入樓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殘。”從此,豐湖也就有了和杭州西湖共享的美名。
夜深,月出,江睡。
蘇軾獨依欄檻,把一盞清酒。看月出西山,塔映平湖,波光瑩瑩,水月共影。
燈已疲倦,舟已入眠,只留水波輕拍沙岸的輕鼾。漸漸地,夜霧從湖邊,從江上,從林間悄悄的鋪展開來,擠滿了合江樓,驚醒了蘇軾。
霧寒,酒清,人醒。
月已入杯,霧已彌漫,何日召我北還?一絲惆悵浮過眼角。然而,月滿江波,霧失樓臺,此時美景,誰掃雅興?舉杯盈樽,把盞莫停。
獨喜一處的美景不是蘇軾的個性,他鐘愛西湖,對其他美景也納之不拒。他的《惠州一絕》表露了他對這里的喜愛。“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是樂觀的,多才的,四處游玩,不放過一處的美景,不遺漏一縷的詩意,不浪費一絲的才情。目之所及,心之所感,任意入詩,一字不余。
愛一方山水愛一方人。蘇軾愛惠州的山水,也愛惠州的人民。
他不僅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良吏。
寓居惠州,他的身份不只是一位游客,還是一個官吏,他是以寧遠軍節度副使的身份來到這里的。“忠君愛民”是他一貫的信條,但君王傷得他太痛了,屢次貶謫已冷卻了他心頭的那種炙熱;只有源自本性的“愛民”思想還在熾烈的燃燒著,踐行著入仕前的那句承諾。這是一種純粹的愛民之心,不摻雜一絲的矯情,發自本心,源于本性。
為了解決西湖兩岸的交通往來,東坡倡議在西村與西山之間筑堤建橋。他帶頭“助施犀帶”,還動員弟婦史氏捐出“黃金錢數千助施”。工程由棲禪院僧希固主持。他還與民為伍,巡視施工進度,監督施工開支。
蘇軾初至惠州,見惠州駐軍“多闕營房”,大都“散居市井”,常擾其民。他致書程正輔,建議他修建了三百多間瓦房做軍營,較好的解決了困擾惠州百姓的問題。紹圣二年,惠州糧食豐收,米價大跌,官府收稅要錢不要米,農民用賤價賣出兩倍于往年的糧食才能湊齊稅款。蘇軾書信給程正輔,希望他與官員商議,準許“任從民便,納錢納米”使惠州及諸州百姓受益。
紹圣三年七月五日是蘇軾極為悲痛的一天。是日,他的侍妾朝云病亡。她整整陪了蘇軾二十三個年頭,至死不渝。她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是蘇軾的伴侶,也是他的知音。在東坡被貶的日子里,是她的愛給了蘇軾不竭的力量,不遺余力的治理惠州,使百萬人受益。難怪他曾嘆曰:知我者,朝云也!
朝云死后,以其心愿,葬于棲禪寺松林中。可暮聽松濤,時聞鐘聲。棲禪寺僧人在墓上筑亭,名“六如亭”,蘇軾自提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江樓柳絮,夜燈仙塔,平湖月影,逐風落花。這一切猶記他們昔日的身影。
蘇軾總是不幸的,紹圣二年朝廷大赦,萬人之中唯獨沒有他的名字。北歸無望,朝云離去,孑然獨立,四顧無助。
五湖共影,六橋臥波。西湖美景稍稍消遣心中的凝愁,一首《縱筆》招來謫遷新途。“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四句詩飄進了宰相章敦的耳朵,章敦笑了,罪臣還能如此快樂,他輕輕地寫下了“儋州”兩個字,讓蘇軾再負行囊,過海南遷。
但我想,他的心情不至太壞,因為他有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然,不至于心為行役。
他有不舍,也有無奈,但終得離開。心納萬物,儋州又有何妨?
“九死南荒吾不悔,茲游奇絕冠平生”蘇子的回答不知章敦又當如何?
蘇東坡傳演講稿篇二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的一切,卻足以讓其他文人嘆為觀止。
林語堂先生用“心靈的喜悅”來描述蘇東坡的一生。蘇軾自己也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蘇東坡像是有著一種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種熠熠光輝,恬淡之中,撥響我們靈魂的琴弦……也許,千百年后,當我們站在這樣的一個視角上,重新去審視這個偉大靈魂的背影時,理應明白——那樣一些人,相對與永恒,他不過是微乎其微的塵埃罷了——然而,他們卻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締造著永恒的奇跡。我想,這便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蘇東坡了。
我以為,蘇東坡作為一代文豪,有著超乎尋常的才華是其次,最為重要的,還是他的性情。他的性情,甚至不能說清是溫柔還是豪放——如果說山水滋潤了他的靈魂,那么赤壁便激蕩著他的胸臆。于是《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這樣優秀的作品應運而生了——如果,東坡居士僅僅流連于江南的詩情山水之中,想來我們也沒有機會聽到“大江東去”的千古一嘆了。一個靈魂對于文化與地域的兼容并包,對于浪漫豪壯的雙重詮釋,才可以稱得上是健全和完善的。
蘇東坡的文章,經得住推敲并不多——從杜撰一事,就可窺見一斑。“想當然耳”,《禮記》上的事本是周公身上的,東坡來了個“張冠李戴”,成了堯的故事。雖說杜撰讓蘇東坡的形象有了一絲幽默的意味,但談笑之余,亦驚嘆其人格之灑脫。人的性格難免有缺憾,也許完美之是一種苛求。但是,蘇東坡的一生有著一個通向完美的趨向。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是一種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種靈魂的升華。我想,說蘇軾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辭;說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夠貼切;然而,回首凝望那個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靈魂,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縷煙塵,但是,他的自我,已經超越了人生。
是的,蘇東坡只是一個性情中人,一個用喜悅來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許他的言辭在嘆息,也許他的心靈在嘆息,但他的生命,卻閃爍著熠熠的和諧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氣猶存。
蘇東坡傳演講稿篇三
他的詩詞文章,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清新可人,或如慷慨激憤……是豪放與婉約的最美結合。他一生瀟灑,在王安石變法初期,因為看不慣天下百姓的痛苦,挺身而出,痛斥“青苗法”,數次上書,可正當他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自以為可以青云直上之時,一個晴天霹靂炸在他的心間,令他透不過氣來——貶謫。這兩個字可謂是刀絞一般在心間作痛,可又能怎樣呢?抵抗?痛罵?諷刺?無論怎樣都不能引來收回成命的結果。
都說政壇多風雨,如果說王安石的改革派與蘇東坡之間的分歧,僅僅是政見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謂“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對待異己者的迫害,已經遠遠超出了王安石的“流放”,他們捏造出莫須有的罪名,制造“烏臺詩案”,更甚者,將元佑年間復被啟用的以蘇東坡為首的一批官員,污蔑為國之妖孽,將它們的姓名,鐫刻在碑石上,欲將他們生生世世,釘在“恥辱”的柱上,是為“元佑黨人碑”也。其后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從嶺南的惠州,貶到定州、并州、黃州、常州……最后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邁而疲憊的身軀。
無論是榮居高位,還是落魄南荒,蘇東坡給后人的印象,或瀟灑出塵,或安靜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時期,當他冥想過去,也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不晴。”甚至在海南時,居無安身處,病無藥可治,他仍保持著“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氣魄。短短的六十多年,榮耀時不盛氣凌人,艱辛時沒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對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來自于精神上的擊節和共鳴。
蘇東坡,向我們展示了最真實的自己,最豁達、最豪放、最滄桑的一面,我們一直在感悟他冷靜、曠達的心靈世界,去學會用他的智慧和精神,俯視生命中的苦難,這種思想和心靈不過在這個人世間上偶然呈現,曇花一現而已,可遇而不可求。
“一顆沙里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天堂上,永恒在一剎那間收藏———”文字背后的你,蘇東坡,你的榮耀與艱辛,脆弱與堅強,無不訴說著你經歷了世間無數的繁華與滄涼,但這些都改變不了你————“東坡居士”。
蘇東坡傳演講稿篇四
最近我讀完《蘇東坡傳》,這本被譽為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的著作,感觸良多,收獲頗豐。我讀的是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張振玉先生的譯本。該書考證史料十分充足,文學色彩又很濃厚,以蘇東坡一生的命運軌跡為主線,從執政、文學、詩詞、書畫、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將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書中還能不經意就見到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蘇洵等歷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著時光機穿過時光隧道,跟著作者穿越到了那個久遠的時代。
“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通過這句詩,我看到了一位飽經憂患的老人,在風雨人生中不屈不撓、堅毅前行的身影,這是我感受到的蘇東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蘇東坡的一生,充滿了極度的戲劇色彩,是苦與樂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再不過如此了。他才氣橫溢,一生為官,但不斷陷入政治漩渦和黨派斗爭,幾度升遷、貶謫,從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執政28年,被貶謫12年。最高官職與宰相職位僅一步之遙,期間也因“烏臺詩案”險些喪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瓊崖島,最終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氣,為官清廉,執政以“民為邦本”,處處念及老百姓的苦憂,為老百姓造福謀福利,致力于興修水利、種茶、治病、扶貧濟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愛戴與擁護。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東坡年輕時就展現了一種豁達的哲學思想。盡管在遭受迫害時,他也生出“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與生俱來的浩然正氣,堅毅、進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時何地,都能苦中作樂。他酷愛陶淵明,甚至認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潛,在他流放為農夫的期間,也創作了不少經久流傳的田園詩,更是簇就了他文學上的登峰造極。“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盡顯灑脫、超然。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此人重情重義,對兄弟、伴侶、朋友皆如此。蘇軾、蘇轍兄弟倆性格相異,但兩人感情非比尋常,在患難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蘇軾的詩篇中,不少以子由為題,甚至往往為了子由,蘇軾會寫出最好的詩。如“苦寒念爾衣裳薄,獨騎瘦馬踏殘月。路人行歌居人樂,僮仆怪我苦凄惻。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讀來令人不禁動容。“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間想念不能見面的子由而寫下的。
蘇軾情感淳樸、真摯,為悼念亡妻王弗,他寫下了“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無盡的哀思躍然紙上。除卻妻兄外,蘇軾一生中也是廣交友,在他流放的過程中,處處有友人不顧朝廷施壓給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顧。有名的《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均是蘇軾與友人共同游玩時而寫下的,與友人對話佳句連連,“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充分展現了他豁達的哲學人生觀。而我十分喜愛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也是蘇軾與友人張懷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記,人生有三兩知己足矣。
蘇東坡這一生,伴隨著其在詩詞、書畫、哲學等方面的登峰造極,他的很多執政理念與行文風格在現代看來也是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時代性。那么,東坡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林語堂先生作了這樣的概括:“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詩人。”這些還不夠,在我看來,蘇東坡身上還有著一股道德的力量,有著人性的力量,有著迷人的魔力,有著一股強大的浩然正氣,能催人奮進,樂觀前行。“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這就是他。他所具備的這些難能可貴的優秀品質,使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光輝璀璨,讓世人一直無比欽佩,懷念。即便東坡已離去多年,但讀這本書,會讓你感受到快樂與力量。
蘇東坡傳演講稿篇五
從小我就讀蘇東坡的詩。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悲傷;還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氣勢……這些無不體現出蘇東坡的豐富情感以及豪邁的氣概。昨天我讀完了蘇東坡傳這本書,讓我對蘇東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后,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幾度升遷的心酸呢?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還一生與大文豪,大政治家,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變法是好是壞,我們先不管。但是蘇東坡敢與皇帝的寵臣,宋朝的宰相相逆而行,用那顆博大的心去斗那些排擠良臣,任人唯親的小人,就需要有多大的勇氣呀。
說到底,就是蘇東坡的人生目標就是為了百姓的生活。蘇東坡關注的更多地是百姓的愉悅或疾苦。只要他認為某一條政策不利于百姓,與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相逆,就一定會對此對抗。
讀完這本書,我總結了一個問題:如何在當時步步高升?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不要得罪當權者。比如鄭俠,是全國第一個重挫王安石的人,結果慘遭流放。再比如雷州太守熱情招待宰相章惇的敵人蘇東坡,結果被開除。
把蘇東坡似乎不懂這一點。他一生堂堂正正,明辨是非,實事求是。一心只為國家人民。這是多么值得贊頌啊。
讓我們走進蘇東坡,見證這個傳奇人物,領略他的傳奇一生。
蘇東坡傳演講稿篇六
自從上周看了那篇關于蘇軾的文章,對蘇軾很感興趣,希望哪天國內拍一部連續劇,讓大家更了解這個奇才古人。一位朋友說,三年前早已有電視劇《蘇東坡》。
看這種劇,就像看書,看歷史,沒有驚心動魄,只有憤慨遺憾。關于蘇軾,我不想說太多,自古以來多少文人著書立說,熟背吟誦他的詩。我對詩詞一竅不通,根本沒有資格對偉人加以評說。我只想說的是,如果蘇軾活在九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命運也不可能比他所經受的好多少。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起路遙和劉震云。路遙只是寫人生,生活,而劉震云寫社會,抨擊當政,所以他倆的命運不同,真是性格決定命運!
我開玩笑說,路遙是“好人”,而劉震云是“壞人”,注意這兩個詞都帶有引號。文人實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只寫自己的生活,寫文字,贊美大好河山;另一種也寫字,但他們抒發感情,談論當前時事,討論國家大事,抨擊不正之風。前者只是文人,后者才是偉人。
這部連續劇拍的很好,盡管對蘇軾的處境打抱不平,但很多地方讓我大笑,感慨蘇軾的德才。他在黃州,因為干旱,老百姓缺糧缺水,希望他祈雨。當地官僚也刁難他,想讓他出丑。他不得已只有向老天爺祈雨。他恐嚇“雨神”,如果你再不下雨,我就告狀到玉帝那里,說你是懶龍!這是何等的幽默!
不管被貶到哪里,他都是豁達,樂觀,幫助當地老百姓。人活成蘇軾,已經成仙。當時海南島土著居民說他是文曲星下凡,他是當之無愧。
蘇東坡傳演講稿篇七
生命在歷史的長河中繁衍,那顆閃耀著豁達樂天之精神的“火”星燦爛奪目。
一直很喜歡蘇東坡的詩詞。讀罷林語堂《蘇東坡傳》更是對蘇東坡的處世觀及人生態度敬佩不已,我想蘇東坡的詩詞之所以為人稱贊流傳至今,更多的是因為其中蘊含著蘇東坡獨特的人生思想。寫傳記不如寫小說那樣可以天馬行空,必須要對史料有詳實的考證,對人物要有清楚的認識。即便是這樣,林語堂對資料的剪裁取舍恰到好處,加之一些藝術技巧和想象力,使作品超越于干枯的史料之上,使蘇東坡的形象活脫脫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富有充沛的生命與活力。
書中有一章是“神、鬼、人”我覺得描寫得非常有意思。蘇東坡在早期為官時,適逢大旱,蘇東坡心急如焚,決心以自己對神靈的虔誠為百姓祈雨,他親登秦嶺主峰,上表皇帝為太白山神恢復爵位,以求神明垂憐;他帶著百姓千里迢迢取回池塘中的龍水龍水頂禮膜拜誦讀祈雨文,神明仿佛有求必應雷聲隆隆恩澤普降暴雨連下三日,莊稼都又挺了起來。此時最快樂的當屬蘇東坡了,為此還將后花園的亭子改名為“喜雨亭”,并著《喜雨亭記》記敘其之喜悅。從此事件中我們不難感受蘇東坡與愛民如子與民同樂的一片赤誠。當然作為那個時代的人認為禱告是必須的,乃至于他在做其他各縣的太守時仍會禱告,他相信神明必然會盡其所能為人消災造福。因此,林語堂在這個時候對他喜歡的蘇東坡不由得調侃上幾句稱“蘇東坡是火命,因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更因為他一生都是精力旺盛,簡單說來,他的氣質,他的生活,就猶如跳動的火焰,不管到何處,都能給人生命溫暖,但同時也會把東西毀滅。”這就是“火”星蘇東坡,這正是他生命之火,他的生命總是充滿著激情,盡管會奔波勞累,卻充滿快樂。
蘇東坡的仕途并不一帆風順,一生曾多次遭貶官貶職。他的政見也與當時執政發生沖突。但這些都不影響他作為一名樂天派的天性。依舊執己之見,與“拗相公”王安石起矛盾。這本是一段坎坷嚴肅的歷史,但經林語堂之筆,這段“王安石變法”就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從中也體會到更多蘇東坡關于人生觀,生命意義的思考。寫到變法的具體內容時有很多條款是關于稅收,土地之類的經濟問題,林語堂仿佛變身為一名經濟學家判定王安石變法的好壞,大概是對蘇東坡過于喜愛,林先生時不時與蘇先生融于一體,像是王安石成了自己的政敵。當然,他也承認王安石做事很認真積極并不任情放縱,也是迫不得已,但想法過于激進極端。林語堂稱其為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為自己夢想的犧牲者,王安石甚至覺得有控制文人學者思想觀念的必要,他以前像王莽,往后則像希特勒,因為他一遇到別人的反對,則暴跳如雷——現代的精神病學家,大概會把他列為患有妄想狂的人,如此短小精悍,不失幽默的評價實在令人回味無窮。
相比之林語堂對蘇東坡,王安石兩人為官處世的的評價,蘇東坡的豁達,樂天;王安石的激,有為,都深深印在讀者的腦海之中。
當王安石為政事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蘇東坡被貶黃州。無限的閑暇,美好的風景;與友人下幾盤圍棋,種上一些莊稼,過著恰如神仙般的生活。也正是由于這種灑脫自由的生活使蘇東坡的精神發生變化。乃至文風由原來的諷刺,尖銳變為溫暖,親切。留下大量的精品《念奴嬌》,《記承天寺夜游》及我尤為喜歡的前后《赤壁賦》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很難看出是一種官方的監禁,而是蘇東坡十分享受這種快樂生活的表現,這是他的超越和人生的感悟,但這是適應,不是妥協。面對強大的政敵,面對惡劣的環境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即便是處于柔和的山水田園風光之中,他從未停止過對生命的思考,“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矣,而又何羨乎?”這兩句我十分喜愛。那種與世無爭,享受每一秒每一刻生活的蘇東坡就這樣豁達樂天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
我讀這本書是出于對蘇東坡的喜愛,而林語堂寫這本傳記也是因為他喜歡蘇東坡。一個近代作家去描繪一名幾千年的文人,用林語堂自己的話說:“并不困難。”因為活著的人,他的未來會有許多未知性,而論一個已然去世的詩人如蘇東坡,因為讀過其詩詞書簡,多多少少都知道些。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喜歡的人。而這種喜歡是因為我們擁有相同的人生觀價值觀,或者正向往著擁有蘇東坡這樣的處世態度。
這本傳記中,我們所感受的不僅是蘇東坡的人格魅力,也有他所傳遞給我們的生命的取向和定義。“一蓑風雨任平生”蘇東坡生命的真實寫照,譜寫出豁達樂天之生命樂章。
蘇東坡傳演講稿篇八
若秉局外者觀,遑論人,事物言語都不可道斷。
蘇子仙逝,赤壁下,扣舷歌中的空明流光是尋不見了,連蝦侶鹿友也同北宋漫土投到時間長河中,滌出幾個字給后人照鑒。巧在眼下正看歐麗娟解紅樓夢,提到——我們往往將自己的價值觀投射在紅樓的哲學和價值觀上而忽略了作者的原意,自然是能得到了和當下契合得緊,追求自由愛情的寶黛形象。哪知滴盡辛酸淚的冊頁中,只是傷心事,未詠兩人情。倘如窺史料手稿便可云云,當真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蘇東坡了。
《蘇東坡傳》不是蘇東坡的生平,而是史學家的研磨和坊間高墻之外的民眾話余?也不是,而是文學家的贊美拌著史料澆筑的墓志?也不是,而是躺在書頁中的點橫撇捺?也不是,它僅僅是林語堂寫的象罷了。一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完美象。
那么我讀《蘇東坡傳》在讀些什么?
我讀出的是他曠達的笑容,他的剛正與悲天憫人,他神采奕奕揮手,他兩臂生風,他孑然而去。那是照見本心。說千道萬,此刻,我也僅僅在寫我心中蘇子的象。
《蘇東坡傳》大體是順著蘇軾人生軌跡來鋪墨的,拿這篇短短的感言去捋一篇,怕是不夠也沒有意思。我們只需知道那個年少成名的蘇軾和中年發跡的蘇洵,還有蘇轍三人帶著家眷去往了京都再去往天下。(此處沿用原書的用詞,京都指京城)。這樣說似乎對于子由來說不太公平,似有此人無關要緊之意。可蘇軾一生的波瀾中,子由都不止是個岸邊路人,他也時常投石入水、蕩起漣漪,說蘇子不可不說蘇轍。他們之間的兄弟友愛與以后順逆榮枯過程中的手足之情,是蘇子一生歌詠的素材。但此處先按下不表,首要,說蘇子絕不可不說的,是才華。
填一首《南歌子》來看。
箭舟穿巴蜀,天人下東江。水浮星斗入文章,年少白衣黑發、好兒郎。
沽酒京南鋪,直言殿上皇。滿袖瀟灑語輕狂,梳攬碧湖梅寺、在蘇杭。
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我批:東坡可占十中之七。雛鳳清于老風聲,子由也在兄長墓志銘上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中國傳統的文人藝術中,似乎是融為一體的存在。善詩詞歌賦者多通音律繪事,善繪事者多通書法。這是極為具有包容力和多發展方向的中國文化孕育出的奇特。而蘇子又作為其中的佼佼者,與文人來說,幾乎同高山神云。他的才華并他的瀟灑,那是可直沖云霄的氣象,聲名在外,自然是官場上敵對勢力一派的眾矢之的。自請離京,遠走他鄉,他鄉卻是第二鄉,才成就了如今的杭州。
現在回到那里,說蘇子不可不說的,是蘇轍蘇子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有風雨對床之思,兄弟團聚之樂。如果我們去評判一份人性的偉大。首先不看他對待父母兄弟,又該看什么呢?他們共度中秋,寄信對詩不斷,可以徹夜詳談,把酒言歡。在這本書里,兄弟竟無半分芥蒂產生,可謂兩心搖照,情比金堅。不知是真是假,還是林語堂的筆墨未到,那就權當做是真。他們家計相互扶持,沉默寡言的子由的兒女,都是兄長幫忙婚配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是蘇東坡寫的,可后人覺得這是寫蘇東坡的。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東坡滿身盡是。
林語堂一本書也不足以描繪出蘇軾,更何況我這短短匆促抓耳撓腮的千余字。只當是七拼八湊,胡言亂語,神骨難肖。
填《臨江仙》以自醒作尾:
茅屋碎窗飄潑雨,北風卷得細殘。浮華平生躊躇漫,夢中同蘇子,相見倚雕欄。
難言多為蚍蜉事,何不換了笑談。徑前飛花馬蹄歡,青山滿目是,此去不須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