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好演講稿,首先必須要了解聽眾對象,了解他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是什么,使演講有針對性,能解決實際問題。那么演講稿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演講稿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篇一
大家好!
中華傳統美德在華夏史上源遠流長,自古至今,從未間斷。前有古人,后有來者。
發揚傳統美德是我們新一代青少年的責任。
去年的暑假,爺爺奶奶從老家過來照顧我。媽媽一大早就去菜場買回來好多菜來招待爺爺奶奶。中午媽媽燒了一大桌子香噴噴的飯菜,有爺爺奶奶愛吃的紅燒肉、糖醋排骨、牛柳炒洋蔥、清蒸鱸魚、鹽水河蝦、芹菜炒香干、山藥炒木耳、蒜蓉西蘭花、還有紫菜雞蛋湯。我幫忙準備了杯子、筷子、椰汁,爸爸開了一瓶紅酒,我們全家人一起舉杯慶祝爺爺奶奶的到來。爺爺奶奶品嘗著滿桌的飯菜,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夸媽媽的廚藝越來越好了,夸我爸爸是個孝子,我是個孝順的大孫子。飯后,我和爸爸陪爺爺奶奶聊天,媽媽收拾洗刷餐具。
我認為發揚美德是一種提升自我人生價值的方式,也是塑造人的基本素養的形式。我向老人盡孝,付出的只有一份心,收獲的卻是老人的全部。于是我明白了:美德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一次幫同學拿衣服,一次幫助媽媽洗腳,一次,一次,都是美德的具體體現。在家里孝敬父母老人,在學校團結同學,尊敬老師,在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中,都能折射出我們的身上是否有美德基因。
美德之所以稱之為美德,是因為它是一個真理,一種內在的美。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篇二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內容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展現我校學子風范”。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傳承的歷史!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得上下而求索”體現了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孟子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教育了無數中華民族的偉人和英雄。
岳飛忠誠報國的事跡,林則徐在虎門硝煙的英雄事跡,孫中山“為民”的思想,周恩來“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的信念,無不使我們想起中華民族的歷史。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今天的“神六”飛天,中國人演繹了多少偉大的神話!
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是由蘇秦刺骨、孔融讓梨、屈原問天、臥薪嘗膽等無數偉大二崇高的精神組成的。
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豐富的創造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超智慧和偉大精神,有著豐富的和深刻的思想,有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和偉大的美德。
中國文化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為世界發展作出了寶貴的的貢獻。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需要。
我們的年輕人也在不斷地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展示我們學生的風采。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清茶,一句體貼的問候,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老師,彬彬有禮,處處體現著我們的禮儀風范;我們努力全面提高素質,以實際行動承擔起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任務。
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夢想是我們的希望,它帶領我們勇往直前,踏出坎坷,嘗到成功的滋味。第五中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夢想的平臺。天空足夠高,鳥兒可以飛。海足夠寬,魚可以跳。既然選擇了遠方,風雨就在路上。
在學習中,我無所怨言,勇敢面對每一個營銷難題和壓力,以堅定的意志,執著的追求夢想。我不認為我一定能夠成功,我不認為未來是平坦的還,但是只要我熱愛學習,一切都是可以期待的。
只要我們每個人從現在開始,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雄心勃勃,腳踏實地,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展現我們的風采。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篇三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紀念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的國家楚國被侵略,屈原跳江身亡,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劃龍舟,往江里投飯團、雞蛋等,不讓魚吃屈原的身體,飯團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個傳統習俗。粽子皮是樹葉做的,粽子餡有很多種。吃粽子的習俗還漂洋過海流傳到國外呢。同學們,我想問幾個問題,你吃過什么餡的粽子?你會包粽子嗎?怎么包的呢?對,最常見的就是糯米、大棗包的粽子,你喜歡吃什么口味都可以自己調,也可以包肉粽子呢。我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端午節前舉辦過包粽子活動,當時我和姥姥都參加了。每逢端午節,社區也會組織各族居民一起包粽子呢。
端午節賽龍舟也是一種習俗,每年電視上都會演賽龍舟。
我聽媽媽說,她的家鄉在端午節有很多紀念活動。比如,清晨用艾葉洗手洗臉,門上插著艾草、彩色葫蘆,用香草做一些香包,給小孩子戴五彩線,煮雞蛋,包粽子等。一派喜氣洋洋。總之,這個節日很重要,是民間的一個大節日。
以前端午節是中國的女兒節,每年人們都會拿五彩線團五彩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后一個雨天,人們就會把五彩球扔到下雨的地方,傳說這樣會帶給人們一年的好運。
我們國家一直重視傳統節日。近些年來,端午節列為法定節假日,全國人民歡度傳統佳節。在這里,我特別想說的是,現在有很多人忽視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卻喜歡外國的洋節,比如說:圣誕節、愚人節、萬圣節,這是不能提倡的,我們是中國人,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后都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每過一次傳統節日,身心都受到洗禮,我們應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同學們,屈原的故事離我們很久遠,但他的愛國情懷離我們很近。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需要我們每代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篇四
時間如水,生命如歌。21世紀的朝陽已冉冉升起,歷史飛越,譜寫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中華民族形成了代代傳承的美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昂揚銳氣,“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自古以來,中華傳統美德就熔鑄在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我們不能忘記!
去年,我剛進進入肥鄉二中時,學校便給我們一人發了一本《弟子規》,要求我們朗讀并背誦,軍訓本來就苦,還要讀考試無關的書,心中很是不解?立正、起步走、跑步、起立、蹲下,這段艱苦又充實的軍訓‘旅程’到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是《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還在繼續,書里不僅教會我們讀書,更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人.軍訓練就了我健康的身體,而文化卻影響了我的心靈,它教會我的知識和道理使我受益終生。此后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我們每天都在堅持讀經典作品,品經典禮儀,學經典內容,因為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新青年,理應遵紀守法,尊敬老師,孝敬父母,關愛同學,做一個傳承美德的好青年。
為什么要學傳統文化呢?因為在社會上總有一些目無法紀,目無尊長,目中無人的人。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沖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國家相容嗎? 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在校期間,學校的校長又為我們解讀傳統文化,學習傳統禮儀幾天的學習,我感到了傳統文化巨大的魅力和無盡的感召力,它感染著我們,蕩漾著我們的靈魂 ,在二中這個充滿禮儀的校園里,我要從小事做起,從撿起一片紙,從一聲主動問好,從認真寫好每一個字,每一次作業做起,我們作為21世紀的少年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已刻不容緩。而實現中華傳統文化雄起的主力軍正是作為新一代青年的我們,更是作為擁有一腔愛國熱血的天之學子的我們,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進行新的文化創造。
《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為一個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美德以危機感為基礎,寄托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而匯聚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長江與黃河,在世界的東方一路前行。
同學們,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承繼傳統美德弘揚傳統文化,我們義不容辭!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篇五
當你沉迷于魏紫的那句“山無棱,天地合而為一,卻敢與你獨樹一幟”時,你知道樂府里有句話嗎,“為惡!我想好好了解你,我會長命百歲。山中無陵,江水疲,冬雷雷人,夏雨雪,天地合一,卻敢與君絕!”;當你不斷高喊“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時候,你是否知道它來自《漢書》中的“修身,實事求是”;當你是“哈漢”“哈日”的時候,當你癡迷于日本動漫和韓劇的時候,你知道《山海經》里的童話,昆曲的歷史,十二木卡姆的聲音嗎。
傳統文化之美在于它的歷史,這是先人的精神積淀,也是幾千年的傳承。但今天,在這個充滿情趣和繁華的時代,歌唱中的故鄉正在消逝。我們像迷路的孩子一樣回頭看,卻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個,有著水墨香的故鄉,那個,我們的精神家園。
今天,你看不到元宵節的燈籠,看不到端午節的船掛香符號,看不到玉蘭盆地的驅鬼,看不到重陽爬進山茱萸。我們不再欣賞“融四歲能做梨;香酒玲,能暖桌”,我們才突然從風靡全國的《東風破》感受到古典美。你知道有多少語言在流逝,有多少民俗在消失,有多少樂器技藝在失傳,有多少文化遺產和古建筑在被破壞…90后怎么辦?古語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忘記了過去,會怎么樣?它該如何向前,如何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前面。身為祖國的未來,如果我們不珍惜,不繼承,它們將如何保全自我?未來,不論多么發達的高科技,都難以替代歷史的一抔黃土;無論我們在這顆星球上能走多遠,總要有一點東西,銘記于心。
先人曾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我們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禮記》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清代學者張橫渠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天,我們尚且不談奉獻社會,不談為國捐軀,但我們要知道什么才是我們中國人的根基。我們要左手緊握"且教世界換了人間的”壯志豪情,右手秉持義不容辭勇于擔當的道義,去為傳統文化開創一片天。
讓我們回到繁華的盛唐,與李太白一起酒入豪腸,與王昌齡一起醉臥沙場;讓我們回到如畫的江南,醉心于三國的爾虞我詐,感傷于西廂的且悲且愴。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不變的榮光,她的下一縷墨香需要我們共同的力量,讓我們一起,去傳承她的滋養,成就她最燦爛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