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感悟,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心得感悟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浣溪沙人生感悟篇一
歐陽修
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秋千。
白發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似尊前。
【注】歐陽修早年被貶潁州,晚年又隱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稱西湖,風景優美,是當時的名勝之地。歐陽修常來此游覽。六幺,為唐代琵琶曲名。
15、詞的上片中“逐”和“出”兩個字用得極其精妙,請任選一個字進行賞析(2分)
16、詞的下片描繪了一幅湖上宴樂圖,從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態?(2分)
浣溪沙歐陽修閱讀答案由查字典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15、“出”符合蕩秋千時在圍墻之上時隱時現的情況,暗中寫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16、詞人春日泛舟,與民同樂的愉快心情。
(1)上片描繪的是色調和諧、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圖,“逐”“拍”二字的運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請簡要賞析“逐”“拍”的表達效果。(4分)
(2)詞的下片刻畫了詞人怎樣的形象特征?請簡要分析。(4分)
浣溪沙歐陽修閱讀答案由查字典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10.(1)“逐”字生動地寫出了游人如織、喧囂熱鬧的場面,表現了堤上游人對水上畫船的喜愛之情。(2分)“拍”字寫出了春水不斷拍打著堤岸的情形,表現了春水活潑潑的生命力。(2分)
(2)詞人滿頭白發上插著鮮花,也不怕別人笑話;隨著急促的樂聲頻頻舉杯暢飲,表現出詞人曠放不羈、樂而忘形的形象特征。(4分。答出特征2分,結合詞句分析2分,意思對即可)
6.你認為詞中空格處,填上“出”好,還是填“蕩”好?請說說理由。(3分)
7.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3分)
浣溪沙歐陽修閱讀答案由查字典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6.(共3分)用“出”好(1分),符合蕩秋千時在圍墻之上時隱時現的情況。暗中寫出了秋千女的形象。用“蕩”則無此效果(2分)。(如果選“蕩”且言之成理,可得2分。)
7.(共3分)這首詩表達了詞人春日泛舟,與民同樂的愉快心情;同時也蘊含詞人仕途坎坷的無限感慨。(答到一點得2分,答到兩點得3分)
譯文
堤上踏青賞春的游人如織,踴躍追逐著湖里的畫船,
春水蕩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濤擊打著堤岸。
湖畔綠楊掩映的小樓之外,傳出秋千少女的歡愉之聲。
莫要笑話滿頭白發的老翁還頭插鮮花,
我隨著委婉動聽的《六幺》琵琶曲調,頻頻交杯換盞。
人生萬事,何似對酒當歌?
浣溪沙人生感悟篇二
《浣溪沙》帶有時光匆匆,而年老的感傷意味。我們和讀者一起交流一下,還有沒有更多的情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浣溪沙》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末句呼應“無可”句)
傷春惜時,嘆年華將逝。浣溪沙的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浣溪沙的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浣溪沙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出句寫對花落去而終究無力挽回的嘆惋,下句借燕歸來抒寫因美好事物歸來而欣慰。哲理是,人事興衰,無往不反。
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浣溪沙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反襯歷史上英雄人物的英雄業績已被長江之水沖刷殆盡,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只剩下青山和夕陽。)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以漁樵之角色冷眼旁觀,語言精練平實,用一空字,表現幾多惋惜、幾多悲哀,但浣溪沙全詞有些消沉、虛空,有隱者之意。)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嘆,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氣”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游,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后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在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 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人生感悟篇三
剪碎香羅浥淚痕,鷓鴣聲斷不堪聞,馬嘶人去近黃昏。
整整斜斜楊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風月更消魂。
這首詞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鋪的青泥壁上的。
詞的上片是追憶與愛人別離時的情景。香羅帕一般是男女定情時饋贈的信物,現在將它剪碎來揩拭離人的眼淚,真是悲痛之極。接下來兩句用景物描寫進一步烘托和渲染別離的悲痛。就在這剪碎香羅,淚眼相看,痛苦訣別之際,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哀鳴,和著催人遠行的聲聲馬嘶,又在黃昏的沉沉暮靄中斷續相和,更使得這一對多情的離人肝腸寸斷。
下片寫與愛人別離后的愁思。跟上片不同,沒有從正面著筆,而只是寫旅途風光,妙處就在從這一路風光中不難體味這可憐朋友的愁思。他一路行來,走過種著或成行或斜出的楊柳樹的道路,穿過傍著或疏或密杏花林的村莊,這些景色不可謂不清美宜人,可是在離開了心上人的男主人公眼中,它們只能更加勾起對已訣別的愛人夢幻般的思戀。待到結束一天的旅途勞頓,投宿到鄉間一所小旅店歇息下來,雖有清風明明,卻丟失了花前月下的愉悅生活,真是感觸萬千。
浣溪沙人生感悟篇四
晏殊是北宋文壇上與歐陽修相提并論的著名詞人。王灼在《碧雞漫志》里這樣稱贊他的詞:“晏元獻、歐陽文忠公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然而他的詞大多數寫男女之間的相思愛戀和離愁別恨,以小令見長,純凈雅致、雍容和緩,語言清麗淡雅,溫潤秀潔,因此頗有花間遺風,然大抵因晏殊少年英才過早入仕,深諳封建社會為官之道,雖有一腔才華,卻不如范公、歐公能夠以天下為己任,以自己的一腔熱情忠君愛民,踐行儒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譜寫出一曲曲為官的正氣歌和風骨頌,他的一生太過平坦,永遠奉行中庸之道,因而沒有太高的政治建樹,但他不嫉賢妒能,重視獎掖后進的品德也為世人所歌頌和贊賞。大抵因為常常沉醉于這種封建士大夫的享樂生活,他的詞有美無思,所以在流傳的過程中漸漸也被教坊冷落,逐漸散佚了。唯有這首《浣溪沙》因為道出了自然理趣和人事變遷而膾炙人口,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講授這一節課時,先給學生介紹晏殊的生平和作品風格以及藝術成就,接著導入新課,康橋朗誦的視頻深深感染了學生,學生也在對其本人的經歷和詞風的理解基礎上,能夠模仿著去朗誦。自讀了之后,教師做簡單指導,如第一句讀出那種敘事的平和語調,第二句讀出那種物是人非的惆悵,第三句讀出那種韶華流失的感慨和渴望與舊人重聚的希望,下闋一字一頓讀出花落的無奈,第五句讀出似曾相識、驚訝疑慮,最后一句讀出寂寞孤獨惆悵之感。 很多人都知道在宋朝的時候有一項巨大的改革就是慶歷新政,一共歷經了一年零四個月,雖然它的結果是失敗的,但是它的出發點卻是好的。
很多人都說,晏殊是這場改制中的幕后領導人,要說起晏殊和慶歷新政的關系,還要說晏殊的一生了,晏殊五歲就會作詩,他一生不論是在做官還是做人的方面,他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特色,在很多人看來他是一個神童,在年少時期就已經被人舉薦給朝廷了。他主要是為朝廷引進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范仲淹就得到過晏殊的提拔,其實晏殊他的女婿也和這場新政有著不可磨滅的聯系,他的女婿是當時和范仲淹一起提出這場新政的富弼,富弼當時寫了一篇文章給晏殊看,晏殊特別喜歡,覺得他是一個特別有用而且可靠的人才,便把女兒許配給了他,范仲淹看到富弼之后特別高興,他覺得他們兩志趣相投,并且也覺得富弼是一個有用之才,就帶著他一起進行這場新政。然而富弼是當時的宰相,他和范仲淹走得很近,就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宋仁宗覺得他們結交為黨朋黨,歷代的皇上是特別不樂意看到這種狀態的,而且當時慶歷新政已經遭到了一大批的反對派的反對,所以借由范仲淹和富弼等人的關系,來結束了這場新政。總的來與晏殊和慶歷新政沒有特別必然的聯系,反倒是他的女婿,和這一場新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慶歷新政的背景是相當復雜的,北宋宋仁宗慶歷年間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在表面上一片太平盛世下其實蘊藏著巨大的危機,而且這樣的危機已經威脅到北宋政權的統治根基,概括起來這些危機總體來說一是積貧積弱,二是內憂外患。正因為如此,以范仲淹、歐陽修為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歷史上稱為慶歷新政。
慶歷新政的背景之一就是積貧積弱,這是導致北宋中期社會危機重重的根本原因。北宋開國之初,吸取了唐末五代滅亡的教訓,用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地方節度使的兵權,避免對中央政府產生威脅。但代價就是政府允許這些開國功臣的子孫以恩蔭的方式入朝為官,進入北宋中期的慶歷年間,這種恩蔭做官的人數越來越多,不僅導致正常科舉的官員沒有職位安排,而且導致大量的冗官,造成中央財政的極大困難。
慶歷新政的背景之二就是內憂外患,北宋社會的土地兼并現象很嚴重,而政府又不加以抑制,導致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普通老百姓的負擔很重,失去生活保障,因此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政府只好疲于應付。而且當時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西夏、遼國不斷對北宋構成威脅,而北宋的幾場對外作戰都以失敗告終,最后都以貢獻大量歲幣了結,這就造成冗費現象。
為了應對這樣的危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慶歷新政。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因為元昊前來求和,雙方的矛盾有所緩和,北宋朝廷于是有精力開始對內改革。于是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等改革派開始著手改革,范仲淹提出十項改革措施,稱為條陳十事,這構成了慶歷新政的中心內容。
慶歷新政的中心內容便是范仲淹提出的條陳十事,具體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澄清吏治,包括明黜涉、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這些措施主要是針對當時社會上日益嚴重的土地兼并和冗員現象提出的。二是富國強兵,具體內容包括厚農桑、減徭役、修武備。這主要是針對北宋積貧積弱和冗兵現象提出的。三是厲行法制,這是針對當時朝廷政令朝令夕改,威信不高的情況提出的。
范仲淹提出的條陳十事便是慶歷新政的中心內容,可以看出,這十項改革措施針對性非常強,可以說是針砭時弊、切中要害,非常具有可行性,可以說就是完全針對北宋社會的弊端和矛盾提出的,而且在改革初期,范仲淹等人也是切實貫徹執行的,因此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時間朝廷風氣為之改變,一派政治清明,欣欣尚榮的局面,受到百姓的歡迎。但是這十項措施并不完全實施,所遇到的阻礙非常巨大,雖然只是封建體制的自我改良,但是由于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最終還是失敗了。
本詞沒有背景,但從晏殊一生的經歷來看,他門下的弟子才華出眾者甚多,如范仲淹、王安石、韓琦、富弼、歐陽修等等,他們大都在朝廷為官,也許經綸之余總有閑情,欣逢俊侶、共酌春釀、同品新詞的聚會,愉快之情總是令人難忘的,可是,好景不長,隨著慶歷新政的失敗,門下之人相繼被貶,那么再也沒有那種眾星拱月般的存在感了,再也沒有那種飲酒作樂的歡愉生活了,于是孤身一人在這暮春時節傷春悼時,獨自哀傷了。
上片詞因今思昔,追憶難忘的歡聚,感嘆時光的易逝。一曲新詞酒一杯,詞人自飲自吟,借酒消愁愁更愁,眼前的孤單寂寞可觸,可見,這是詞人感情的第一個層面。第二句運用互文的修辭,天氣和亭臺都和去年是一樣的,然而物是人非,看著夕陽緩緩沉下,不覺暮年已至,更覺韶光易逝,聚散無定。
下闋描寫落花歸燕,抒發傷春懷人感慨。花落去是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因此無可奈何。燕歸來是失而復得的補償和心靈上的慰藉,然而昔人已杳不可尋,空留景色依舊,可去年亭臺的歡聚又在何處?花開花落和燕子歸來意味著春秋的更迭,年華的流失,歲月不居,又怎能不益發覺得這縈繞夢魂的思念度日如年啊!這是詞人的第三層感慨。然他的憂郁終無人能解,只好獨自一人顧影自憐徘徊在這綠肥紅瘦香消玉減的小路上了。
學生在理解了詞的意思之后就是感悟賞析了,感悟這首詞講了什么?描繪了什么樣的意象?想表達什么感情?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些核心的問題。亦可以就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來說說詞中的煉字煉句,主旨情趣等等,學生在經過討論和教師的點撥之后,紛紛能說出自己的見解,再賞析到最后的名句時,時間不夠,最后留作學生自己下去之后查閱的一個難點,留待下節課的交流,學生興趣盎然,頓覺這節課的點撥引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心理。
這一節課,讀花去了很長時間,尤其是學生有感情的朗誦,選取了兩組,男女生,他們能夠很好的把握感情,并且配合默契,確實在朗誦上能夠漸入佳境,因此慢慢培養學生有感情地讀,尤其是在理解了之后身臨其境去品味的時候確實能夠在讀上出彩,讀出了味道,自然也就品出了味道,詩歌的美也自然把握得比較到位了。
浣溪沙人生感悟篇五
學習《浣溪沙》????
1、指名朗讀????
2、作者簡介
3、《浣溪沙》上闕寫景,描繪了哪三幅畫面?畫面有何特點?
4、下闕轉入抒懷,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6、齊讀并背誦這首詞。
學習《赤壁》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2、簡介作者并解題
3、《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5、齊讀、背誦????
四、課堂練習????
課后練習:對對子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五首詩詞
2、完成課后練習四?作者郵箱:?
浣溪沙人生感悟篇六
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晚來妝面勝荷花。
鬢亸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一場春夢日西斜。
譯文
作一首詞曲喝著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樣的季節還是這種樓臺和亭子。
天邊西下的夕陽什么時候才又轉回這里?
花兒總要凋落是讓人無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好像舊時的相識。
在彌漫花香的園中小路上,我獨自地走來走去。
注釋
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艷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已秋日傷感》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是說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夕陽: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
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
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
獨:副詞,用于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嘆,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氣”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游,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后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