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后感篇一
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講述了十個改變人類歷史命運精彩瞬間。我印象最深的是“滑鐵盧的關鍵一分鐘”。
在這場關鍵戰役前期,法國皇帝拿破侖命令格魯希元帥率領三萬士兵追擊布呂歇爾率領的普魯士敗軍(這一決定使得滑鐵盧主戰場法軍兵力只有不到六萬,同英普聯軍相比不占優勢)。這位循規蹈矩資質平庸的法國騎兵元帥奉命追擊時,因為行動遲緩而導致普軍分批逃回加入滑鐵盧戰場。雖然當時他所處的位置能夠聽到滑鐵盧方向的英軍炮聲,判斷出法軍的形勢非常緊急,需要救援而且部下也強烈建議他增援皇帝。但在決定救援還是遵照拿破侖命令他追擊普軍的命令的一分鐘選擇里,他做出了其生涯中唯一一次錯誤決策,也是最致命選擇——置法國皇帝的軍隊和滑鐵盧戰場于不顧,繼續遵守命令。他的選擇導致了法國的徹底失敗,法國皇帝最終流亡孤島。
在滑鐵盧戰役前,拿破侖剛重新奪取政權,法國內部還不十分穩定,外部反法聯盟的勢力無比強大。法國皇帝急需一場場的勝利來震懾國內的反對派,給支持他的軍隊和人民以信心。從當時滑鐵盧戰場上的情形看,最初是法軍全力進攻的。由于兵力不足,為趕在反法同盟軍隊增援戰場上惠靈頓的英軍前結束戰斗,拿破侖被迫投入了全部的兵力。此時戰爭雙方都已經到達了極點,法軍還稍稍占優,法軍只要再有少量的軍隊就可以使英軍全面崩潰。法國皇帝甚至派出多名傳令兵去尋找格魯希的援軍。但當普魯士人及時趕到并增援了英軍后,沒有預備隊的法軍只能全線敗退。如果格魯希元帥先到達戰場,那么毫無疑問勝利將是法國皇帝拿破侖的。
如果滑鐵盧戰役法軍獲勝了,那么法軍的士氣必將無比高漲。對反法聯盟來講將是一場噩夢。法國皇帝會乘勝追擊,對英國、普魯士、俄國、奧地利等國發動不間斷的攻擊,掠奪這些國家的資源,延遲這些國家的發展。雖然反法聯盟的勢力很強大,但憑借高昂的士氣和拿破侖天才般的戰爭技能,拿破侖重新統治大半個歐洲還是有可能的。即使法國最終失敗,歐洲也不可避免的會陷入數十年的戰亂,各大帝國主義國家本土的經濟遭受巨大的破壞。對于反法聯盟的主力英國來說,這種情況會更加嚴重。長期的英法戰爭,會使英國的國力大幅度減弱,對印度等殖民地控制力的減弱,甚至無力發動給我國造成巨大傷害的鴉片戰爭。
有時歷史就是這么神奇,一個平庸的人的關鍵一分鐘,就有可能改變偉大法國皇帝拿破侖的命運、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命運乃至歐洲、世界的命運。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后感篇二
這一章茨威格采用打破傳統的劇本式寫作手法,把列夫·托爾斯泰生命在最后一點時光那一點掙扎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他的勇敢、他的懦弱,其實都是體制內的人的通病。
改變會不會從舊有體制內誕生?托爾斯泰沒有給我們答案,他對現實的反抗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到了生命的最后時光,他突然出走,據說是為了和他的貴族身份決裂,乃至與他生活幾十年的妻子決裂。
無從評判托爾斯泰的這種行為,倒是想起了天朝在革命時代的那些懷有理想的人,出于各種各樣的目的,和家人決裂,這時候我只能說呵呵。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決裂是最傷了家人的心,那些理想的人有時候會把自己的屠刀殺向最愛自己的人。托爾斯泰也是,他不了解妻子內心的苦悶,因為他的妻子也有日記傳世,直到xxxx年才出版。
他的妻子索菲亞在嫁給托爾斯泰以前也是一個文學少女,她期待結婚之后可以和丈夫過著文學生活,但是他的伯爵丈夫根本沒有太多錢,何況又要維持著貴族身份,一切都是索菲亞自己在操持一切。生活的瑣碎磨滅了曾經的文學少女心。
其他人看到的是偉人如何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受到屈辱的對待,我只是看見了一顆被世俗磨滅的、曾經的索菲亞。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后感篇三
爸爸在很久以前就向我介紹過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這本書了,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看。這次放假,老師要求我們看,而我也正好想完成看這本書的心愿。于是用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這本書,同時也看了一本茨威格的傳記:《觸摸人類的心靈——茨威格》。兩本書看下來我對茨威格和他筆下的人物都有了些了解,其中給我的印象最深的便是描寫托爾斯泰的《逃向蒼天》。
這是我所讀過所有文章中唯一一篇使用劇本體裁的“人物傳記”——這也許是作者的用意——注釋、前言、后記、茨威格的傳記里,無不提到了托爾斯泰未能完成的一個劇本,其中的主人公影射的正是托爾斯泰本人。他未完成結尾,就是因為他不知道該怎樣結束、自己該怎樣繼續生活下去。茨威格的這一篇劇本,正幫他補全了最后的一幕——從托爾斯泰本人的經歷、遭遇、波折,到離家出走,最后從容地投向死亡的懷抱,奔向了蒼天。 托爾斯泰作為一位革命者,同時作為一個地位顯赫的伯爵,自然是十分矛盾和相互沖突的,而他也是對自己伯爵的貴族身份感到厭惡。不過,他的家人們都沉迷于眼前,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了他八十三歲離家出走、奔向自由的結局。
而在他做出這個決定前,曾有兩個學生拜訪過他——這兩個學生,文章中代表正是俄羅斯的所有革命者:俄羅斯的革命者,多慢是響應他的號召,行動起來的。正是這兩個學生,使他堅定了出走的覺醒。他們尖銳地指出了托爾斯泰內心的矛盾:“……您為什么總是在口頭上夸夸其談,而不去身體力行您自己的主張呢?……”這恰好體現了革命這門的想法:尊敬他,但又不贊成他的主張。但這并不遮掩了他的偉大。 雖然他的晚年是在焦慮、痛苦和矛盾中度過的,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找回了自己。
在從前,他為別人想的太多,完全不考慮自己的感受,而最后——在那一瞬間,他又變回了從前的他,他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在他臨死前,一句話說明了他的決心與凄涼:“多少年來我一直怕死,我怕我不能躺在自己的床上死去……但是現在,或許死神正在這房間里等我呢,而我卻無所畏懼地向他走去。”
走向信仰的路上固然辛苦,而在到達了信仰后又不被人理解更加痛苦。不過,正如文章的最后一句所說的那樣:“如果他不為我們這些人去受苦受難,那么列夫.托爾斯泰就永遠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屬于全人類。” 茨威格和托爾斯泰都是一樣的,都是為自由而生,為自由而戰,為自由而逝去。他們都已自己的方法奔向蒼天、逃脫這個已無自由,已不平等的世界。群星先是迎接了托爾斯泰,接著迎接了茨威格。他都已登上群星的圣殿,在天空閃耀。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后感篇四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這本書,給我不少震撼。在這一個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神奇故事里,我悟出了不少哲理:有些我曾經想到,有些我從未想到。其中最讓我難忘的,也是永遠顛簸不破的是:緊握時機。這一點在《滑鐵盧的一分鐘》這個故事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滑鐵盧的一分鐘》內講到:“在滑鐵盧戰役打響時,格魯希的部隊就聽到一聲聲沉悶的炮聲不斷傳來,感到大地在腳下微微震動。他們立刻意識到重大戰役已經開始,由于找不到普軍,所以他的幾名下屬急切地要求格魯希命令部隊趕快向開炮的地方前進,增援拿破侖。對此,格魯希只考慮了一秒鐘,就強硬地宣布自己的決定,在拿破侖的部隊撤回成命以前,他決不偏離自己的責任,前去增援。”對這決定歷史的一秒鐘,茨威格感到道:“這一秒鐘決定了整個19世紀。而這一秒鐘全取決于這個迂腐庸人的一張嘴巴。”
這一秒鐘,就是挽救整個19世紀的重大時機。卻被格魯希元帥錯過,他不僅錯過了一秒鐘的輝煌,還錯失了一個世紀的興隆,使法國一直無法獲救。
“在塵世的生活中,這樣的一瞬間是很少降臨的”,但也許一個人一生遇到的時機是很多的。而這每一個時機將給你帶來不同的后果,它可以小到一杯水,也許喝不到這一杯水你就會失去健康;甚至小到一顆糖,也許吃了這顆糖你的牙齒將惹上蛀蟲。而這很多個“也許”不斷會聚,不斷疊加在一起,就會成為“一定”。人生如同一局棋,你錯失一個機會,也許你會覺得還過得去,但當第二個、第三、第四個時機也離你而去時,你會突然發現:已經滿盤皆輸了!所以,在某些決定命運的時機里,你必須謹慎,它可能不是“也許”,而是“一定”!再回顧滑鐵盧戰役中的那一秒鐘,它的錯失并不意味著:“也許”拿破侖會失敗,法國無法獲救。而是:拿破侖“必將”失敗,法國“必將”深陷危機!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后感篇五
斯蒂芬·茨威格用一雙敏銳的眼睛,捕捉到了獨特的歷史片段,用極富表現力的語言描述史實,清麗的語句與深刻的人生哲理交相輝映,予人極大的美學享受。他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扣人心弦,有傳記的真實性,能予人以報告文學的現場感。它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歷史大門。
“一個影響至為深遠的決定,系于唯一的一個日期,唯一的一個小時,常常還只系于一分鐘。”這句話在《滑鐵盧決定勝負的一瞬》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大名鼎鼎的拿破侖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與法蘭西的命運會掌握在循規蹈矩的元帥格魯希手中。拿破侖給格魯希的命令是:率領三分之一的兵力跟蹤普軍。可格魯希不懂變通,滑鐵盧戰役提前開始了,他仍然帶著軍隊在戰場外追擊早已離開的普軍。在聽到從戰場那里傳來的炮聲后,格魯希才知道戰爭已經開始。手下請求奔赴戰場,格魯希考慮了一秒,拒絕了。原本能改變歷史的一秒鐘毀掉了拿破侖和法蘭西。這戲劇化的一瞬間令人嘆惋。
這本書總共講述了十四個歷史事跡,其中《戰敗聽的陷落》告訴我們細節決定成敗,《不朽的逃亡者》告訴我們要不畏艱辛,《南極爭奪戰》告訴我們要有堅定的意志。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這本書之所以會被稱為文學著作,是因為茨威格不斷總結,反思,執著追求創作藝術的精美。茨威格一生渴望和平,他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目睹了最黑暗的現實,他看不到人類戰勝黑暗的希望,最終與妻子在巴西自殺。
茨威格雖然離開了,但留給世人的是豐富、深刻、動人的文學作品。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后感篇六
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有著許多重大發現、發明和著名的事件。這些事發生的'那一時刻,就宛若星辰一般永遠散發著光芒,這些永恒的時刻會給予人類前進的動力,也會讓人類從中得到許多經驗。
盡管斯科特的團隊失敗了,我仍然敬佩他們。斯科特的人格是高尚的,他正直。團結、堅持、勇敢。在謊言與事實面前,他選擇了向別國國王證明他國勝利。這種決心不是常人所具備的,這種忍耐不是大眾所具有的!
跟隨斯科特探險的人也各個都是英雄,他們其中有的不愿拖累同伴們,直接坦然的走向風雪中,走向死亡;有的凍傷了腳趾,卻還靠自己的力氣背著十六公斤的巖石,想著讓大家來做實驗觀察。
在這本書中,類似斯科特這樣的英雄人物有許多,韓德爾、列寧、托爾斯泰......在他們的身上,我們能感受到許多偉大的精神。這些精神無一不對后人十分重要,他們會引導人們再度前進,他們會蘊藏在這些永恒的時刻之中,永遠閃耀下去。
在人類的未來,必定也會出現這些永恒的時刻,它們會像群星一樣,在黑暗中閃耀,讓人類前進的路途更加光明。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后感篇七
對于我來說,看外文著作最頭疼的就是人物的名字國家以及翻譯后可能會存在讀不通順的情況,看第一章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投入進來,故事對我來說慢慢才開始變得流暢。
1、遁入不朽:巴爾沃亞是第一個橫穿美洲到達太平洋東岸的人。他為了躲債前往美洲,是一個膽大的人,可以率領190人前往探險也是一個很有領導能力的人。可以侵略不值得被贊頌,即使是在那樣一種時代背景下。就像原文那句:在即將名垂青史的前夜,這場大屠殺令巴爾沃亞一生蒙羞。
所以這也是“英雄”的結局:“他高興地迎上去擁抱他的長官、多年的戰友、發現南海的陪同,他信任的朋友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然而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緊緊地按住了他的肩膀,宣布了他的拘捕令。因為皮薩羅也渴望不朽,渴望征戰黃金國,所以他或許竊喜能除掉這位放肆的先驅。
2、拜占庭的淪陷
茨維格的文筆真的太好了,尤其是描寫破滅的前一夜,那種絕望和死寂讓我看著的時候也揪了一把心。完完全全沒想到淪陷僅僅是那一閃忘記關閉的門,前方戰士的熱血和皇帝的堅守最終沒有抵過那個小小的失誤。戰后被掠奪的一切不由讓人覺得萬分諷刺。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后感篇八
咦,人類群星閃耀時?這肯定是寫那些風流人物的英雄故事,好期待啊!
可是,當我進入到書中時,我才發現——我錯了。里面并不僅有拿破侖、列寧這樣的著名人物,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主角,因為種種原因變得不平凡。而寫著名人物時,也并不只寫了他們的光輝事跡,當拿破侖在書中出現時,是以一個剛從囚籠中出來的身份展此刻讀者眼前,并且最終他仗還打輸了。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那場蕩氣回腸的滑鐵盧戰役吧!
著名的滑鐵盧戰役發于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上午十一點伊始,戰爭便熱火朝天地打響了。法軍進攻了無數次英軍,英軍也防守了無數次。拿破侖以三分之二的兵力與英軍打了個勢均力敵,實屬不易。打到后面,雙方都勞累至極,這時,哪方的援兵先到,哪方就能獲得最終勝利。那么,拿破侖三分之一的兵力去哪了呢?原先,為了防止普軍去支援英軍,拿破侖將三分之一的兵力才發給了格魯希,讓他帶領部隊去追擊普軍。在戰役開始時,炮聲也傳到了格魯希部隊的耳朵里。部下強烈要求回去支援拿破侖,可呆板的格魯希不顧部下的意見,毅然決然地繼續追擊。此時,狡猾的普軍已換了路線,不再退往布魯塞爾,而去支援英軍。最終,沒有得到援助的法軍慘敗給得到普軍援助的英軍——士兵全部被俘,拿破侖也狼狽地逃跑。
拿破侖若是沒有將這個任務交給格魯希,那歷史又將是另一番模樣了,真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時”。
其實這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能忽視任何一個主角,因為再小的主角都有可能起到極大的作用。一個決定亦是如此。所以,我們要步步為營,認真地對待任何事物,僅有這樣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后感篇九
前些天,普通話考試,抽到說話題目:《我的讀書生活》,巧的是,前天剛讀完《人類群星閃耀時》,所以本來擔心說不滿的三分鐘到最后不夠用了,一旦自己特別喜歡某本書或者某種事物,談論起來,一定是有很多話可以說,甚至會強烈安利給別人。奧地利其他作家的作品讀過的不多,讀的最多就是茨威格,他的《斷頭皇后》、《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還有就是這本《人類群星閃耀時》了。茨威格寫過一句話讓自己印象很深刻,是關于他的作品的:“如果我寫了一千頁,一再修改之后,八百頁被扔進了字紙簍,只留下二百頁精華,我也絕無怨言。”這句話就說明了他一直追求著創作藝術精品,自己也拿來勉勵自己。貌似茨威格最負盛名的作品就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了,但是自己最喜歡的反而是這本傳記性質的書,2018也是二刷了。
這本書可以說屬于傳記類的,但是故事性很強,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也很豐滿。茨威格在本書中選取了十四位英雄,而這十四位英雄則分別代表了決定世界歷史的十四個瞬間。這十四位人物,分別是:太平洋的發現者巴爾博亞;攻陷拜占庭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 穆罕摩德;以抱恙之軀寫出了名滿天下的《彌賽亞》的亨德爾;一夜才思涌現創作了《馬賽曲》的魯日;滑鐵盧戰役中因部下的一秒猶豫而全軍覆沒的拿破侖;被心愛姑娘拒絕后潛心著作,并重新煥發精神的老年歌德;黃金國的發現者蘇特爾;臨刑前一秒被意外特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五敗五戰,仍不退縮為美洲和歐洲鋪設電纜的菲爾德;為理想出逃的列夫·托爾斯泰;第二個帶領隊員到達南極洲的英國探險隊長斯科特;冒著重重危險回國的列寧;為民生事業奔走一生的西塞羅;一戰時期去歐洲開會的總統威爾遜。
這其中,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或者事物有以下幾個:
這章在歷史書上曾粗略學過一點,至今的記憶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志著統治延續一千多年的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從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占據了歐亞非等多地的經濟、軍事要道。
印象僅限于此,但是本書讓自己重溫了那段歷史,并且以講述故事的形式,這讓自己看得更津津有味。 穆罕摩德攻打拜占庭時,因為對方城墻太過堅固,于是回國開始建造大炮,大炮建成后派人從崇山峻嶺間運了過去,那時我覺得人的力量真大。后來繼續讀,發現 穆罕摩德做的事還有更令自己吃驚的,那就是把他的艦隊從外海經岬角運到金角灣內港!也就是攜帶數百只船艦翻山越嶺!當時自己就震驚了!茨威格在書里說:“將無法實現之事付諸實現正是非凡意志的真正標志。”深以為然。可以說,摩罕默德的種種非凡行為為后來他們的戰勝提供了可能,然而,在真正的交戰中,最終拜占庭帝國失敗的原因令自己唏噓不已。一個悲劇性的意外事件,往往對歷史做出神秘莫測裁決的那神秘的一秒鐘,一下子決定了拜占庭的命運。只因為有一扇小門沒有關,所以幾個土耳其士兵潛入了拜占庭,最終守城軍隊土崩瓦解。實在是戲劇!
不過,作者早在序言中說:“一個影響至今深遠的決定系于唯一的一個日期,唯一的一個小時,常常還只系于一分鐘,這樣一些戲劇性的時刻,命運攸關的時刻,在個人的生活中,在歷史的演進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其實,這也解釋了書中很多故事帶給自己的遺憾和戲劇感。
讀完這一章,去云村搜了一下讓亨德爾名滿天下的《彌賽亞》,在評論里看見好多人留言是從《人類群星閃耀時》過來的,同時也有不少人表達了對亨德爾的敬佩。自己也是如此,亨德爾也是全書中自己最喜歡的人物。亨德爾52歲從臉到腳右半邊完全中風,后來在朋友的勸說下去溫泉治療,醫生告訴他只能在滾燙的溫泉待三小時,他為了好好活著,靠著冒死的意志力,一天待九個小時,結果,命運的奇跡發生了,它不讓不朽的精神在會滅亡的肉體中消失,于是,亨德爾痊愈了,緊接著就投入到工作中去。然而,遺憾的是,不幸仍然圍繞著他,在一種生活十分困難,情緒十分低落的情況,一次偶然,他創作了《彌賽亞》,就是這部作品,將亨德爾的靈魂托舉起來,將它帶到浩瀚的宇宙里,并永久地在永恒的宇宙里回蕩。也就是通過這一章,自己第一次深刻感悟了為什么網易云音樂打開時的那五個字:“音樂的力量。”可以說,在我所有的經歷或者體驗中,認為亨德爾的經歷是對這五個字最好的詮釋。正如作者茨威格在書中寫的亨德爾創作《彌賽亞》之后的生活那樣:“閘門已經打開。音響之河又年復一年奔流不息。從此以后,無論什么都不能使亨德爾低頭屈服,無論什么都不能使復活者再度失去生活的勇氣。他在倫敦創建的歌劇院再次破產,持有債券的債權人再次對他催逼:但他昂首挺立,經受住了一切令人不快的事件,年已六旬的老人沿著他的作品的里程碑無憂無慮,毫不在乎地走他自己的路。有人給他制造麻煩,但他懂得如何體面地戰勝它們。他日漸年邁力衰,雙臂癱瘓,兩腿風濕痙攣,但他依舊以不知疲倦的心從事創作,永不中斷。最后,視力也不行了;在寫作《耶弗塔》的過程中,他失明了。猶如失聰后的貝多芬,他雖雙目俱眇,依然不知疲倦地、不可戰勝地創作不已……”讀這段時自己在空無一人的教室里,眼淚默默地流,盡管在以后的生涯里,歲月都沒有輕饒過亨德爾,但那有如何?音樂已經讓這個老人從精神上重新復活了,再大的苦難也不在成為阻攔,他已經擁有充分的斗志去面對他們,克服它們。正因為亨德爾做的夠好,所以他才能在人生的終點驕傲地在心里說:“我已經做的夠好了,我可以坦然去見上帝了。”大師亨德爾帶給自己的感動太多,這一章讀完好久都沒有平靜下來,希望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也可以保有像大師一種精神,就是把自己的路走好,把自己的人生過好,愛過,恨過,奮斗過,生活過,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努力過,并滿懷激情過每一天,那樣自己也可以在最后對自己說:“我相信自己做得很不錯了。”
這一章講的是自從電發現以后,歐洲一下子被連了起來,但是唯一遺憾的是只有美洲還被排除在這個鏈條之外,所以有了一個大膽的橫跨大洋鋪設電纜的計劃,這個計劃的實施者,就是菲爾德。菲爾德當時是名年輕的巨富,每天都是悠哉度日。但當他聽到這個計劃時,他毅然決然地把他的整個身心,全部財富投入這項事業。而他的第一次嘗試,卻因為一個小小的技術上的差錯毀掉了好幾年的工作。菲爾德又進行第二次嘗試,不幸的是,由于風暴,要鋪設的電纜受到了嚴重的損害,他們不得不放棄選擇返航。兩次失敗,所有的人都在懷疑這個計劃的可行性,甚至有人提出把剩下的電纜出售,這樣可以減少一點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菲爾德的意志仍然沒有動搖,他一定要再試一次!第三次,終于成功了,維多利亞女王的祝賀通過海底電纜,傳到了大洋彼岸,人們歡欣鼓舞。然而,好景不長,僅僅過了一天,電纜便停止了工作,人們憤怒了。昨天還被大家稱為功臣的菲爾德,今天就不得不面臨人們的謾罵詆毀,像個罪犯一樣的逃避。這樣的生活,他過了六年,那條停止工作的電纜也在海底沉默了六年。然而,六年之后,菲爾德又出現了,還是這個人,懷著同樣的信念,同樣的信賴,從沉默的流放中,從惡意的詆毀中又復活了,他又出發了,這一次,電纜終于向歐洲傳送出了清晰的訊號,成功了!
瞧,這就是人的意志的偉大之處,變不可能為可能,在行進的路上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難,也仍然擁有從頭再來的勇氣。這是我從菲爾德身上學到的。
除了他們,還有很多人的故事讓我從中感悟到了很多,這本書真的很不錯。去體會一下十四位英雄人物和十四個歷史瞬間,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勇敢,執著,不屈。“雖千萬人吾往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同時,書中的語言也很值得自己學習,尤其是作用在寫作中。茨威格很擅長用比喻和對比等手法,這樣帶給讀者感觸就格外強烈,可以借鑒一下。自己讀的譯本是潘子力和高中甫先生共同翻譯的,很不錯。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