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寫老屋的散文篇一
我老家在清江邊的山里,那里有很多山,像一群人肩并著肩,手挽手,緊圍著,圍著那玉米地、稻田、枇杷樹、芭蕉葉、老黃牛,還有山腳下的我那瓦屋。
老家那瓦屋,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建的,建筑面積約二百五十平方米,花了三百多塊錢,家里的多年積蓄就堆在了那屋上,從外表來看,只不過是把房頂上的茅草換成了瓦。
那時做屋沒現在這么復雜,設計、施工都是鄉親鄰居。木匠、工程師就是一個人,做屋的材料一般不會外出購買,要木料就到山上砍,要土就在地上挖,就連那房上蓋的瓦也是隊里人燒的。老家人都很淳樸,那家有事不愁沒人幫忙。那時除了供一日三餐,也沒聽說要給工錢,只是別家有事再幫別人,大家就是這樣相互幫稱著,聯系著。在讀初中時,為了還人情,我還給鄰居家里挑了一天墻土,走在不寬的土墻上還是有些心慌,好在墻不高。一天忙下來就累的不行了,主人多希望我再幫他一天,只是全身無力,像吃了鉛一樣,重的拖不動。
在農村做屋是家里的大事,表面上看很簡單,但過程很復雜,看屋場,確定開工日期,就連屋的大門的朝向也是有道道的,說是要對準遠山的低凹處,以免對面的山擋住了家的財路。
那時確定屋場是很慎重的事,總是要找風水先生看看,生怕屋場風水不好影響了后人的前程。說我老家那屋場好,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家住了一批地質勘探隊的工作人員,有一位工程師對我老人說,你這屋場好,下面有個金馬子呢。當時不過是說笑而已,讓老人高興一下,可當地人卻當了真。只要我家里有什么喜事,就又會與那金馬子聯系起來。就連我后來考上了大學,不少人認為是我那屋場好的緣故。
做屋什么時候開工動土,老人都要翻翻老黃歷,或者請人算算,選擇良辰吉日。農村人一般不在屋周圍隨便動土,特別是家有孕婦,當年是不會大興土木的。有一年,鄰居家里連續幾天死了三個老人,還帶上了一只貓和一條狗。傳說是他家附近的農戶建新屋驚動了五皇,而鄰居的屋正好在那脈上。老鄉雖然這么說,但仔細一想又覺得沒什么科學道理,只是沒人敢破這個例。
做土墻那模具長約150公分長,高、寬都是50公分左右,每打一板墻就像塊大磚,一塊塊堆上去。墻壘到兩三米時,就用大拍子拍,讓它表面光整,那拍打的聲音幾里路遠都能聽得到,一拍子下去整個墻都會抖動。墻壘到一半時就休息半個月,讓下面的墻體干些了再繼續。這樣光做墻也要兩個多月。
那時屋做好了就可以搬進去,因為整個做屋的材料是純天然的,連一個鐵釘釘也沒有。只是搬家時有些講究,如筷子、碗要先進門,不論是冬天還是夏天都要在火垅里升起大火,親友鄰居歡聚一堂。飯菜做好了,要先敬已故的祖先們,并在桌子下燒點紙錢,大意是家里紅火不能忘記了祖先,同時請他們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那燕子也是喜新厭舊的主,據說我們搬到新瓦屋不幾天,它們就搬了過來,也給那新屋平添了一點喜氣。
那屋周圍除了菜地,還有竹園和各種各樣的水果樹,如梨子、李子,柚子、桔子、枇杷樹等等,一年四季就不愁沒有水果吃,到了夏天樹下就成了人們天然納涼的地方。
由于父母在外工作,我和弟弟兩、三歲時就送到婆婆爺爺這里撫養,我的童年、少年時代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那瓦屋里度過的,并在那兒讀完了小學。
在我的印象中,婆婆爺爺一年四季總是在從家里到地里,又從地里到家里,含辛茹苦的勞作著。每當爺爺收工回家的時候,兩兄弟就站在大門口不停地叫著“爺爺、爺爺”的,爺爺總是笑嘻嘻的,不停地答應著。有趣的是,爺爺養的那頭大黃牛,對養育它的人表現得很溫順,但如果遇上它不喜歡的人,它就會用腳踢他,或用角頂他,耕田時,只有鄰居曾爺爺架得住它,我至今仍不明白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我6歲那年的夏天,爺爺晚餐后突然出現肚子疼,呻吟不止,由于交通通訊不便,沒能及時就醫,婆婆用了一些土法也不見效。等到第二天醫生到了,爺爺也沒脈了。爺爺那時還只有五十六歲,身體棒棒的,如果是現在的條件可能就是另外一種結局。
爺爺去世后就靠婆婆照顧我們兩兄弟。小時兄弟倆很調皮的,每天總要弄點新鮮事,如上棕樹弄點棕樹米米請家家;爬到山墻上到那牛子洞里掏麻雀蛋,捉麻雀玩。經常不是弄傷了手腳,就是打水仗弄濕了衣裳,有時玩過了婆婆也會發怒的,那小竹條子偶爾就會在你小腿上留下紅色的印記。特別是老人見我們捉麻雀玩就不大高興,總是說,玩鳥的娃娃是不會讀書寫字的。
婆婆是個精干勤快的人,對人和藹可親,四周鄰居休閑時、勞作休息時,就會到家里坐坐,父母帶有什么好吃的,婆婆也會拿出來讓大家品嘗一下。婆婆沒事時,我們就會躺在她懷里要她講故事,講了好多好多,只是現在記不清了,不過當時還是聽得有滋有味的。在那困難的.年月,稍好點的東西婆婆都舍不得吃,每過幾天就會弄點罐子米飯,罐子肉,讓我們改善一下生活。
婆婆是沒文化的人,可她知道有文化的好處,上城了忘不了給我們買幾本小人書。家里好玩好看的東西多了,就成了小朋友經常聚會的場所。上中學時本來可以到父母工作的地方讀書,但考慮到婆婆一人在家,就選了就近的學校,雖然是寄學,但每周可以回家。每到放假那天,婆婆早早就準備了好吃的,老人快樂,我們高興。每次回家了,婆婆總有講不完的話,大多是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有時我睡著了,老人還在講。婆婆可能是太孤獨了,平時沒有向別人傾訴的機會,只好向孫子說說。
在那些年,過年過節父母才回家,在我們家沒有臘月三十,或正月初一,父母要借那幾天休息的機會,多做點家務事,還帶著我們上山砍柴,背柴,以備老人平時之用。看似很辛苦,也有不少樂趣,從中體會到了農村人的艱辛。
老屋曾受過一次大災,那是一個夏天的下午,天上突然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大風吹的聲音令人恐懼,不一會兒就下起了冰雹,將屋頂上的青瓦打了不少洞洞,嚇得我們都躲到桌子下面。大約一個多小時才結束,打開門一看,那冰雹最大的像雞蛋,玉米地里只有那玉米梗子還站在那里,看到那慘景,老人的眼淚不由自主的就流了出來。
25年前,婆婆倒下了就再也沒起來。清明節前,父母帶我們去給婆婆爺爺掃墓,母親說,爹啊,媽啊,我帶兒子孫子來看您們哪。當時我鼻子酸酸的,也不知道拿什么能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
幾十年過去了,我因工作的關系又搬了幾次家,可那老屋還在,每次回到老家走親訪友,或給婆婆爺爺掃墓,我總是要到那老屋周圍轉一轉,看看那竹園、水果樹,那兒時請螞蟻兒的青石板,從中尋找點童年記憶;每到炎熱的夏天就又會想起那老屋的清涼。
寫老屋的散文篇二
;一次,我們打電話家里沒人接,一想母親準又回老屋了,到老屋一看:母親把圓桌搬到了外面,四個老人在老屋前玩麻將,母親在旁喝茶水,臉上帶著許久沒有見到的笑容。下面達達文檔網小編準備了,歡迎查閱。
老屋坐落在哈市道外區八區附近,離南崗區和道里區都很近,至于始建于哪年,直到2018年拆遷時才知道,是1927年。這是一座日建小樓,共計兩層。最初的樣子是灰色的,窗戶也比現在的窗戶高。屋內高4米,所以家家都有吊鋪。吊鋪上有燈,有床,有桌子,同現在的復式樓區別在于,上吊鋪得用梯子。小樓有地下室,有獨立的鍋爐房,平時供暖就很好,過年時每戶收一元錢給燒鍋爐的師傅,屋內就更暖和了。
老屋每層只有一個沖水廁所,這在當時是很高級的,不像許多大院都是室外茅廁。老屋看著樓很高,抵現在的四層樓,才居住16戶人家。我家就住在小樓正面居中位置,是全樓最大的房間,面朝大街。我們兄妹五人,除大姐外,其余四人都出生這里。
我家最初住在這座小樓的后面平房里。這里本住著一戶姓解的人家,兩個孩子,還有一位老太太,就是這個老人的原因,才使我們兩家互換了房子。房子臨街自然很吵,那時孩子又多又沒有地方玩,老屋的門前總有孩子們彈玻璃球、玩泥巴,女孩子玩欻嘎啦哈①,那老太太就嫌吵,往門前潑水,經常吵架。加之房費也較其他房子貴,所以老太太的兒子就想換房子,這樣,我們家就搬到了這間“老屋”里。
隨著我們漸漸長大,父母要求我們又嚴,不許在外面玩,于是,父親在樓下圈起了一個大院,又在院里蓋了一個門斗,還架起了葡萄架,住著既寬敞又方便。夏天,我們就在院里看書,小院就是我們放學后活動的天地。不許出小院,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的名字,只知道在家排行老幾。樓上的孩子常常納悶我們在院內干什么,便從樓上往下看。每年的八月十五父親都把大門打開,開始摘葡萄,只要有孩子來,不管是誰家的,都給上一大串,所以,我們樓上樓下相處得都很好。
“文革”開始后,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只要家里人都回來了,就大門上栓。飯后父親給我們講故事,三娘教子、七俠五義、楊門女將、岳飛等都是那時聽的,每晚講一段。“文革”中期,有人從我家門前路過,常說:看這家鐵門大院,不是地主就是資本家。父親怕惹事,就把大鐵門換成了木門,可是怎樣看都別扭,我們都很不愿意。父親說,胡適說過一句話 ,有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父親是公私合營后到工廠的,出身不好就怕惹事。就是這老屋,留下了我們快樂的童年、美好的青春。三個女兒從這里出嫁,兩個男兒又在這里迎娶了兩房新娘。后來條件好了,老屋只剩下了父親、母親。
改革開放后,很多人都看好了這間房 ,是正經八本②的門市房,花高價購買,父母給多少錢都不賣。年齡大了,一樓有些涼,我們要給他們買電梯房,老倆口也不同意,就是喜歡這老屋,出門就是大街。夏天,老鄰居們圍在門前喝茶水,冬天進屋嘮嘮嗑,自由,方便。我們說把這房子起個執照,動遷的就是門市房價,可這老倆口說,我們也不占那個便宜,也不想離開這個地方。
1998年,父親得重病去了北京,又在廣州做了手術。無論走到哪里,他都對母親說,到了那一天,千萬不要給他送到冰冷的匣子里,他就在老屋。后來,我們就遵照父親的遺囑,在老屋停放了三天后出殯。父親去世后 ,剩下母親一人,老屋也隨著歲月的侵蝕,墻體斑駁,小鍋爐也改成了統一供熱。由于年久失修,管道老化,屋內也沒有從前暖和了。大姐在別的地方給母親買了電梯房,我們輪流陪伴母親。可是,自從搬了家,母親一直高興不起來,早晨我們一走,她常常自己坐車又回到了老屋。
一次,我們打電話家里沒人接,一想母親準又回老屋了,到老屋一看:母親把圓桌搬到了外面,四個老人在老屋前玩麻將,母親在旁喝茶水,臉上帶著許久沒有見到的笑容。這時我們才明白,母親舍不得這老屋,更舍不得老屋下的舊情。
后來老屋經常停水,地下室也漲起水來,已沒有往日的溫暖。母親只好離開,可她總是念叨著老屋,就像惦記著我們一樣,本知道都已長大,可還是放心不下,常說:在老屋閉著眼睛走都不會摔倒。
相關熱詞搜索:;寫老屋的散文篇三
由丫角街下車朝北而上,經過二排人家,拐過一道彎,約莫二里路,便能看到老屋了。或者繞開人群,經318國道直通老屋的那條電排河路也可。這條泥巴路和老屋的年紀不相上下,筆直而寬闊。除了左邊河堤上的趕鴨人,平時很少有人走這條荒路。 前些年這路還是滿地的荊刺野草,現在被墾了出來,種上棉花,灑上菜籽和芝麻,;以前如巷道般的兩排水杉,到后來包括河對岸都換成了更具經濟效益的白楊林。為了莊稼不受影響,右側的樹木已連槨刨起,開墾得光光溜溜,由路堤到農田連成一片,莊稼茂盛的時候,遠遠看去你已分不清路與田的界線,。更北些,一條墨綠的杉樹林環抱著這片土地,這路這河就從林帶穿過去,從老屋身旁向北宛轉延伸到美麗的長湖源頭。
我一直情有獨衷于這路,它的的空曠與寧靜,時時讓我棄了車馬,甘于勞頓。兩排白楊樹,一片菜花香;澄藍的天,和絮的風,。 伴著輕盈的腳步,沿途滿眼麥浪夾著油菜黃,耳邊草蟲鳴啾,蜜蜂嗡嗡。偶爾一群河鴨,幾只驚鳥,仿佛徜徉于世外桃源,心情便格外明朗,所有煩惱隨之九宵云外。一路或悠然坐于草甸,或愉快地踽踽獨行。不一會兒,老屋的影子逐漸清晰。
待得更近些,門前聚集的鄰居們已遠遠的望過來,眼尖的已開始叫著我的小名,年邁的`母親追問著旁人,臉上綻放了笑容 。俄而到了人群了,大致都是一塊長大的同輩們。也會有一二位長輩,問個好、撒鋪煙。濃濃的鄉情籠上心頭。稍傾,招呼愛打麻將,玩花牌的各自找了角坐下,其余的也大都成了圍觀者。我便靜下心,和往常 一樣在屋里屋外漫不經心的轉悠。
老屋迄今已有近三十年歷史了,是原來老三間的樣式,高且大.后面院子里一幢廂房。剛建起來的時候它是村里的之最。所以一直是父親的,也曾是我們年少時的驕傲。如今,二三層的小樓如雨后春筍般立了起來,一年比一年高大,氣派,少時讓我自豪多年的老屋終于偃旗息鼓,敗下陣來。我曾經多次動過翻新的念頭,但是看著他龐大的身軀,又拿不準以后的境況,不由得妥協了。
去年在院子里灑的那些花花草草多半都已死去,幾株成活的植物橫七豎八向外伸展著幾枝新枝。我總是憂心母親會把它當它成礙事的雜類。門口親手栽下的水杉和梧桐快長成了參天,上面用小刀刻下的那些關于青春的字跡,隨著樹的年輪變得一塌糊涂,再也看不清。西山墻的爬山虎又發出了新葉,它神奇的觸角如蛛網般布滿整塊墻壁。再往后,隔壁的竹林瘋狂地蔓延至后院荒蕪的空地上,青黃的筍尖三三兩兩從土里偷偷探出頭。那口盛產泥鰍鱔魚的河塘逐漸淺了,蓋上了厚綠的一層植被,稀稀拉拉從里面冒出了幾根半卷的荷。。。。
看著我的老房子,它似乎開始老了,沒加粉飾的青磚紅瓦,屋后正墻裂了一道口子。高大的院墻剝落一地的塵灰,經年的雨水腐蝕了廚房的木梁,狂風一作,搖搖欲墜。堂屋頂的 塑料天花板也開始老化了,上面拓印著游龍戲風的圖案,間或落下一塊,露出房頂的丑陋。燙刀石般光滑的水泥地面曾讓不少人對瓦匠豎起大拇指,而現在也裂了細細的紋。原來時尚的寬大木頁窗,涂著朱紅油漆的宏偉四開門,玻璃損了落了,北歸的燕子裹緊了翅膀,無所顧忌穿進了堂屋,建了窩的墻面于是斑斑痕跡。
老屋老了,沒有層的概念,因此沒有了旋轉的樓梯和不銹鋼扶手 ;沒有亮敞的鋁合金門窗,沒有歐派風格的裝飾件;沒有各式的墻面磚,光亮潔凈的地板。
老屋老了,老于形,然而卻還是保持著一股說不出的神韻,從正門看高大還是恰到好處,不顯不藏。她處在整臺的第一戶.談開去是領頭雁的榮耀.四十多年前,這里曾是一處荒墳,父親頂著隊上爺字輩的非議,倔強的攜全家從老臺搬遷到此.幾十年過去了,原來的老臺只剩下斑禿的高地,而新臺的人家排成了一條長龍,快看不到尾了.老屋是全隊里休閑的中心,從不乏熱鬧,一天的勞作結束了,三五成群便聚在老屋門前侃天聊地,交換種地的心得,說說眼下的農事,打打麻將,聊聊生活鎖事,卻也其樂融融。
我膜拜老屋,它是父母永不服輸,百折不撓的精神的象征。聽說這屋僅這青磚就用了四五萬塊,在隊上的窖里整整燒了七七四十九天。我知道那不是一個神話故事,每一塊土制的模型都真真切切都凝聚著他們的血汗與希望,該要捆多少稻草,送進窖洞,多少個日日夜夜,經過他們的焚燒,成型,然后再一塊塊搬了出來。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那工程和萬里長城有何異呢 !父母一生勤勞善良,為人所稱道 ,然而老天并不作美,從這老屋出去的姐和哥都接連遭遇不幸,兩個曾經被人所羨慕的家庭先后陷入困境,這對父母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也讓我對世事的叵測與難料陡增了無 比的感慨。如今父母親都老了,臉上如老屋一樣風蝕了道道皺紋。母親的眼睛已不能清晰得看見子女們笑容,她弱不禁風的、病怏怏的身體似乎隨時要離我們而去。墻頭那把瘦鍬,就象父親不再硬朗挺拔的身軀,為著兒女們的成長,曾經他的故事,浸透奮斗的源泉,撬開整片大地!
我依戀老屋,懷念兄弟姐妹們兒時的紛爭與童趣,懷念父親的慈愛與生氣,懷念母親縫過的補丁納下的鞋底,懷念每一次翻新,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友情與和諧!老屋有著數不清的愛與溫情,歡笑與哭泣!!我懷念她,及至于懷念那只聰明的名叫撒灰的狗,那只討厭的偷腥的貓。
我無比依戀老屋,每每臨行前都不能果斷得離她而去,無論多么奢華的豪宅,都敵不過她的溫暖與舒適!她如大海般寬廣的胸襟,包容所有放縱的玩皮,她慈祥的眼眸,足可洗滌一切傷痛與委屈!老屋是我的根,是系著風箏的那頭線,無論飛多遠,海角天涯,永遠牽掛。
親愛的老屋不大的窗戶
陽光撒進來告訴我日落日出
門外的小樹是愛的禮物
你挑了一天的花布來裝飾我們的窗戶
我親愛的老屋有你陪伴我的孤獨
那時生活有點艱苦
愛是我們唯一的財富
親愛的老屋還停在原處
而你在那里只留給我回憶的幸福
無論我現在何處都愛你一如當初
無論我現在何處都愛你一如當初
........................
老屋,一定會有一天,我會再回到你的懷抱!不再分離,直到終老!
4.老屋優秀作文
5.爺爺的老屋高二作文
7.老屋小憶記敘文
8.站在老屋的門口高考滿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