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春雪譯文及賞析篇一
飛雪帶春風,裴回亂繞空。
君看似花處,偏在洛陽東。
宋玉有一篇《風賦》寫有風颯然而至,楚襄王披襟當之,問道:“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則對他說:“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并鋪陳形容了一番,說明庶人的境地與大王不同,所以不會有大王那種“快哉此風”的感覺。劉方平的《春雪》告訴我們的也是與《風賦》相同的道理,那就是天地無私,人各有異,同樣的風花雪月、陰晴寒熱,不同境遇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感受,因而美感的反差也由此而生。要說的道理雖然相同,但在表現形式上《春雪》卻采用了最短小的五絕。
那么,這二十個字如何完成這深刻而復雜的主題呢?
“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謝榛《四溟詩話》)。“飛雪帶春風,徘徊亂繞空”,是景,也是“詩之媒”,不過為什么樣的“情”作“媒”,還不清楚。第三句“君看似花處”,有承有轉,若只看承接上意,情之意向仍然不明,因為說雪似花、花似雪在古詩中乃是常見的,如“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虬《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晚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墻不見人”(劉禹錫《楊柳枝詞》)等等。可見,要真正知道它所孕育的詩之情、“詩之胚”是什么,還得再看下一句——“偏在洛城中”。
“洛城中”,一作“洛城東”,劉永濟說:“洛城東皆豪貴第宅所在,春雪至此等處,非但不寒而且似花..”(《唐人絕句精華》)。這里指富貴人家居住之地。
聯系詩題來看這兩句,那意思是說冬天已經結束,突然來了一場春雪,這在那些無饑寒之慮的富貴人心中,不由得產生了一種難得又見的滿足和喜悅,于是這熟悉而又新鮮的飛雪,在他們的眼中便成了飛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對于“洛城外”的窮人來說,他們好不容易在饑寒交迫中熬過了大雪紛飛的隆冬,盼來了春回大地,誰知又來一場大雪,這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呢?他們會感受到飛雪似花嗎?詩人沒有說,但這逝而復回的威脅和災難,所帶來的艱難與怨恨是不難想見的。看來,這首詩的得力之處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個“偏”字,是它構成了虛實兩個空間,兩種境界,兩種生活,兩種感情的對比,而詩人的愛與恨,同情與憎惡,也都融入這個對比之中。但由于對比的一方,對比的產生,對比所展現的不同狀況,及其所孕育的主題等等,全都留在了詩外,這就為讀者開拓了廣闊的想象空間。絕句這種高度濃縮、凝煉的手法,顯然不同于“賦”的鋪張揚厲。
春雪譯文及賞析篇二
作者: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1.芳華:芬芳的鮮花。
2.初:剛剛。
3.庭樹:花園里的樹木。
4.故:因此,所以。
5.新年:指農歷正月初一。
新年已經來到,然而卻還沒有看到芬芳的鮮花,直到二月里,才驚喜地發現草兒萌發了綠芽。白雪似乎耐不住這春天的姍姍來遲,竟紛紛揚揚,在庭前的樹木間灑下一片飛花。
前人系此于元和十年(815),當時在朝任史館修撰,知制誥。詩寫長安春雪,特有一番細膩深微的審美意趣。既為詠雪,又須切中春字,故先從春天的感受落筆。對北方人來說,新年無芳華是正常的,但到過嶺南的韓愈卻覺得北方春來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長出來,然而白雪卻不肯就此離去,它還要穿庭落樹地和春天逗個趣。詩人借鑒《白雪歌》之意,擬雪為花,又進一步擬雪為人,說雪都嫌春天來得太遲了,因而要為人們裝點出一些春花春意。詩中洋溢著一種北方人在冬去春來時節的喜悅之情,這大概是嶺南人所難以體會到的。此詩當與八年后所作《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參讀。
這首《春雪》,構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新年即陰歷正月初一,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標志著春天的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一個“都”字,流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面來說的.,感情就不是純粹的嘆惜、遺憾。“驚”字最值玩味。它寫出了詩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終于見到“春色”的萌芽的驚喜神情。此外,“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后新奇、驚訝、欣喜的感受 。這一“ 初”字,含有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曾寫道:“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詩人對“草芽”似乎特別多情,也就是因為他從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從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華”,一抑;后句“初見草芽”,一揚,跌宕有致,波瀾起伏。
三、四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是: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開)未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不也照樣給人以春的氣息嗎!詩人對春雪飛花主要不是惆悵、遺憾,而是充滿了欣喜。一個盼望著春天的詩人,如果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來。這就是三、四兩句的妙處,它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可謂神來之筆。“卻嫌”、 “故穿”,把春雪刻畫得多么美好而有靈性。詩的構思甚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 故穿庭樹”紛飛而來 。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卻增加了詩的意趣。“作飛花”三字,翻靜態為動態,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鬧,一翻再翻,令讀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簡要賞析: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與靈性,同時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似乎也給人春的氣息,為詩歌增添了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渲染了熱鬧的喜悅氣氛。
春雪譯文及賞析篇三
原文: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里都是冰封,千萬里都是雪飄。
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里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余”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前十句寫了眼前的實景,而這三句寫的是虛景,想像雪后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后的景象則顯得嬌艷。“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分外妖嬈”,贊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這兩句是上文寫景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統一天下而奮斗。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斗,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并揭示了為之奮斗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于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于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這首詞畫面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杰出的詠雪抒懷之作。
春雪譯文及賞析篇四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這首《春雪》詩,構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新年即陰歷正月初一,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標志著春天的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一個“都”字,流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面來說的,感情就不是純粹的嘆惜、遺憾。“驚”字最值玩味。它寫出了詩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終于見到“春色”的萌芽的驚喜神情。此外,“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后新奇、驚訝、欣喜的心情。這一“初”字,含有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曾寫道:“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詩人對“草芽”似乎特別多情,也就是因為他從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從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華”,一抑;后句“初見草芽”,一揚,跌宕有致,波瀾起伏。
三、四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是: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開)未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不也照樣給人以春的氣息嗎!詩人對春雪飛花主要不是惆悵、遺憾,而是充滿了欣喜。一個盼望著春天的詩人,如果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來。這就是三、四兩句的妙處,它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可謂神來之筆。“卻嫌”、“故穿”,把春雪刻畫得多么美好而有靈性。詩的構思甚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故穿庭樹”紛飛而來。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卻增加了詩的意趣。“作飛花”三字,翻靜態為動態,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鬧,一翻再翻,令讀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簡要賞析: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與靈性,同時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似乎也給人春的氣息,為詩歌增添了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渲染了熱鬧的喜悅氣氛,這就是運用擬人手法的妙處。
春雪譯文及賞析篇五
一、情景交融,敘議結合本詞上下兩闋,各有側重,但又緊密聯系,渾然一體.上闋寫景,句句有情,在描寫象征長城、大河、高山、高原時,傾注著贊美祖國河山的愛國深情;下闋議論、也結合著抒情,在評說古代帝王和當代英雄時,注入頌揚當代英雄之情.上闋寫景是下闋議論抒情的基礎,下闋議論抒情是上闋寫景的必然結果.作者就是這樣運用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來贊頌壯美的河山、無產階級革命的英雄的.
二、用詞精確、形象、修辭生動、確切這首詞運用詞語非常精確,如“惟余莽莽”,“頓失滔滔”中的“惟”和“頓”都是副詞,起修飾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強調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見了;“頓”字在句中強調黃河上上下下波濤滾滾的氣勢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凍,河水結冰的速度.再如“舞”和“馳”這兩個動詞,“舞”,起舞、飛舞,形容雪披群山似“銀蛇”逶迤曲折;“馳”,奔馳、奔跑,形容白雪覆蓋的.丘陵如巨象奔馳.這兩個動詞用得極為傳神,把冰封雪蓋的群山高原寫活了,賦靜景以動態,使之生機勃勃.本詞不僅用詞精煉,而且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方法.上述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就是巧用比喻.再把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的壯美景象,比做紅裝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確切.“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個“欲”字更把“山”、“原”擬人化了,生動地寫出了它們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揚奮發的氣概.
春雪譯文及賞析篇六
詞上片描寫北國壯麗的雪景,縱橫千萬里,展示了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意境,抒發了詞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下片議論抒情,重點評論歷史人物,歌頌當代英雄,抒發無產階級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壯志。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于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上片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了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里都是冰封,千萬里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里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余”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寫的是虛景,與前十句寫眼前的實景形成對比,想像雪后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后的景象則顯得嬌艷。“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分外妖嬈”,贊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片由毛澤東主席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嘆,并引出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作者偉大的抱負及胸懷。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可謂承上啟下,將全詞連接得天衣無縫。“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統一天下而奮斗。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斗,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并揭示了為之奮斗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于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畫龍點睛之妙。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于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這震撼千古的結語,發出了超越歷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壯志。那一刻思接千載,那一刻洞悉未來,那一刻豪情萬丈,那一刻傲視古今。
《沁園春·雪》突出體現了毛澤東詞風的雄健、大氣。作為領袖毛澤東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負,與廣闊雄奇的北國雪景發生同構,作者目接“千里”“萬里”,“欲與天公試比高”;視通幾千年,指點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
全詞用字遣詞,設喻用典,明快有力,揮灑自如,辭義暢達,一瀉千里。全詞合律入韻,似無意而為之。雖屬舊體卻給讀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單是從詞境中表達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達系統的詞語,鮮活生動,凝練通俗,易誦易唱易記。
春雪譯文及賞析篇七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里都是冰封,千萬里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里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余”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前十句寫了眼前的實景,而這三句寫的是虛景,想像雪后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后的景象則在清朗中顯得嬌艷.“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分外妖嬈”,贊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這兩句是上文寫景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它的統一和強大而奮斗.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斗,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并揭示了為之奮斗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于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了.“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于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這首詞畫面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杰出的詠雪抒懷之作.
春雪譯文及賞析篇八
作者: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翻譯
新年已經來到,然而卻還沒有看到芬芳的鮮花,直到二月里,才驚喜地發現草兒萌發了綠芽。白雪似乎耐不住這春天的姍姍來遲,竟紛紛揚揚,在庭前的樹木間灑下一片飛花。
注釋
新年:指農歷正月初一。
芳華: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剛剛。
驚:新奇,驚訝。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賞析:
這首《春雪》,構思獨特,獨具風格,是韓愈小詩中的代表作。
前兩句中,新年即陰歷正月初一,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標志著春天的到來。新年里沒有芬芳的鮮花盛放,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十分焦急。一個“都”字,透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面來說的,感情就不是單純的嘆惜、遺憾。“驚”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詩人為二月剛見草芽而吃驚、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終于見到“春色”的萌芽而驚喜。內心的感情是:雖然春色姍姍來遲,但畢竟就要來了。“初驚”寫出“見草芽”時的情態,極其神。“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后新奇、驚訝、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然而這種淡淡的情緒藏在詩句背后,顯得十分含蘊。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曾寫道:“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詩人對“草芽”似乎特別多情,也就是因為他從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從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華”,一抑;后句“初見草芽”,一揚,跌宕騰挪,波瀾起伏。
三、四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是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開)未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不也照樣給人以春的氣息嗎!詩人對春雪飛花主要不是悵惘、遺憾,而是欣喜。一個盼望著春天的詩人,如果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來。這就是三、四兩句的妙處,它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可稱神來之筆。“卻嫌”、“故穿”,把春雪描繪得多么美好而有靈性,饒富情趣。詩的構思甚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故穿庭樹”紛飛而來。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卻增加了詩的意趣。“作飛花”三字,翻靜態為動態,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熱鬧,一翻再翻,使讀者如入山陰道上,有應接不暇之感。
此詩于常景中翻出新意,詩風獨特,是一篇別開生面的佳作。
春雪譯文及賞析篇九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這首《春雪》,構思新巧,獨具風采,是韓愈小詩中的`佼佼者。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新年即陰歷正月初一,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標志著春天的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一個“都”字,透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面來說的,感情就不是單純的嘆惜、遺憾。“驚”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詩人為二月剛見草芽而吃驚、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終于見到“春色”的萌芽而驚喜。內心的感情是:雖然春色姍姍來遲,但畢竟就要來了。“初驚”寫出“見草芽”時的情態,極其傳神。“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后新奇、驚訝、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然而這種淡淡的情緒藏在詩句背后,顯得十分含蘊。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曾寫道:“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詩人對“草芽”似乎特別多情,也就是因為他從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從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華”,一抑;后句“初見草芽”,一揚,跌宕騰挪,波瀾起伏。
三、四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是: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開)未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不也照樣給人以春的氣息嗎!詩人對春雪飛花主要不是悵惘、遺憾,而是欣喜。一個盼望著春天的詩人,如果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來。這就是三、四兩句的妙處,它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可稱神來之筆。“卻嫌”、“故穿”,把春雪描繪得多么美好而有靈性,饒富情趣。詩的構思甚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故穿庭樹”紛飛而來。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卻增加了詩的意趣。“作飛花”三字,翻靜態為動態,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熱鬧,一翻再翻,使讀者如入山陰道上,有應接不暇之感。
此詩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是一篇別開生面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