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一
張曉風的散文也許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卻帶給了我許多與眾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現在,就讓我帶著你,一起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吧。
讀張曉風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愜意、輕松。她的景物描寫雖然精致,卻并不繁雜,只是幾筆簡單的描寫,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溫馨的畫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園詩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寫景,也能讓讀者明白她的心思,帶給我們發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嗎?當流蘇那纖細的香氣伴隨著纖細的風拂過臉頰,當梔子花香的河川從身邊流過,此刻的心境,無可比擬。但,花落瞬間雖然美麗,過后便不見蹤跡。這告訴我,美,就像一則愛情故事,也許結局并不是最好的,但只要過程是美的,就已足夠。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長短來衡量價值,重要的是內容。我們不求它像愛情故事那樣幽美、惆悵,但是過程的精彩是一樣的。或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試著去拓寬生命的寬度。只要我們奮斗過、拼搏過,向著夢想努力過,等到年老時再回憶曾經走過的路,就會覺得這是人生中一大珍寶。
《畫晴》告訴我,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達成某個目的,沿途的風景其實更加美好。我們可以在閑暇的時刻駐足凝思,體味人生的另一重意義。
《念你的名字》告訴我,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對別人懷有絕對的誠意和愛心,才能修煉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二
本著服從命令的心,我買了老師推薦的名家作品——《張曉風散文集》。 我本就不是什么地地道道的讀書人,什么詩詞歌賦進入我的腦袋里都會自動轉化成一縷疾馳的風,來得快去得也快。
剛剛升入高一的我們,沒開學就要面臨巨大考驗——軍訓,于是,在那個水與冷氣極其寶貴的時代,在教室里除了打瞌睡,也就只剩下讀讀書來陶冶情操,而當時的我,卻不曉得自己會喜歡上她柔婉中帶剛勁的文筆。
有人曾贊她“這支筆,能寫景也能敘事,能詠物也能傳人,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是的,從她的文字中,字里行間,透露的不僅僅有像是江南女子溫婉可人的小家碧玉,蘊含著更多的,則是猶如波濤擊打海岸的壯志豪情,而這些,她用她那生動細膩化的筆觸一筆帶過,留下的,只能是給人以無限的回味與啟發。我想,像她這樣一個女子,內心應是無比強大而富有理想的。
《臺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輯人曾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是的,她的作品是中國的,她寫文章,從不忘乎于情,從她的作品中,我看見了來自她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她不怕將她的情感全部展現,相反的,她將她濃烈的愛和滿腔熱血凝結于她的文字,她的追逐,她的夢。
她對生活是觀察入微的,她曾經留意到一個女孩美麗的側影,她也細細描繪過一個男孩執著專注的眼神;她是勇敢而開朗大方的,她會因為別人美麗的側影而不顧生疏的沖上去稱贊別人,她把她對孩子的愛與期盼毫無保留的寫進了文章;她又是樸素的,從看門的張大爺到一雙小鞋,她的素材來自于生活,來自于微乎其微的質樸;她又是明智而尖銳的,她會選擇用“癲者”的角度來俯瞰世界,思考人生。我想,這世上再無第二個像她這樣獨立聰慧,細致豪邁的女子。
看她的文章總有一種長久到地老天荒的感覺,她曾說“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我也曾喜歡過張愛玲所說“于千萬人中遇見你......”這番話,現在看來,是重復啰嗦了許多,而張曉風只用簡簡單單幾個并列詞,道出了人間最美好的幸福。
讀她的書總是有種親切感,那感覺,像是回到了小時候,奶奶把我捧在懷里,哼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童謠,又像是回到鄉下,炊煙裊裊,不時有幾句暖人心弦的母親的召喚......她的文字,咿咿呀呀,充滿著無比懷念的鄉音。
她曾因身在他鄉,有人送給她一束茉莉而莫名感激,她又想起她的祖國,小時候,總認為茉莉是中國的,而現在,她依然如此覺得,不是她固執,而是,她的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是中國,是她的愛國情懷的不明涌動。她,同樣也是愛國的,她有她的錚錚鐵骨,她有她的表現方式,而她的表現方式,就是文字。
如果說文字是她的擅長,那么情感便是她與生俱來的天賦,她用她的天賦書寫著擅長,在漫漫人生路途中尋找著自我的夢想與追求。
她不忘她的樸質,不追求華麗的辭藻,此生,為心一也。
我想,這樣的人,怎么可能不是我所追求崇敬的人呢?我會為之奮斗,用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情感,踏出一頭不悔的人生路。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三
我不禁被這深厚的書香味吸引了。
沒錯,這就是《張曉風散文精選》。這本書以一篇篇有意義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個個人生哲理,并令人從她細膩的文章中備受感動、啟發以及深思,還從她不華麗而樸實真誠的話語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在這本書中讓我最記憶猶新的還要屬《人生的什么和什么》了。這篇文章是以第二人稱的形式為大家敘述的,寫了一個人正在開車,收音機轉到一個不知什么臺的臺上,正播著安靜討好的小提琴。在她馬上要進入隧道時,廣播里說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兩件。話還沒說完,聲音就斷了,她很想知道答案,可過完了四十秒,車出隧道時,這已經講完了。她想去追問那一段來,可以覺得并沒有必要,自己都四十歲了,還不知道“人生的什么和什么”嗎?這篇文章最后并沒有告訴讀者們答案,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十分耐人尋味,覺得僅在我的思考能力范圍內,人生里最重要的兩件事是坎坷和經歷了無數次坎坷后的成功。
在每個人哇哇落地時,就注定了坎坷的來臨。坎坷雖然十分令人畏懼,它可能使你失去信心,可能使你自甘墮落,可能使你悲痛欲絕……但是,你千萬不能就這樣倒下,倒在成功的面前。你一定不甘心走入失敗的大門,所以,你務必要勇敢地去戰勝它,因為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可如果它把你打倒,你也不能氣餒,應更加勇敢地去打倒它。坎坷必定會成為我們走目人生之路的“絆腳石”,但我們不能退縮,只能前進,走向成功。然而一個美好的人生大概就是克服坎坷與困難并走向成功大門的過程吧,所以我是這么認為的。
在我細細的品味中,我不禁再次被這書香吸引。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四
張曉風的散文也許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卻帶給了我許多與眾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現在,就讓我帶著你,一起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吧。
讀張曉風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愜意、輕松。她的景物描寫雖然精致,卻并不繁雜,只是幾筆簡單的描寫,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溫馨的畫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園詩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寫景,也能讓讀者明白她的心思,帶給我們發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嗎?當流蘇那纖細的'香氣伴隨著纖細的風拂過臉頰,當梔子花香的河川從身邊流過,此刻的心境,無可比擬。但,花落瞬間雖然美麗,過后便不見蹤跡。這告訴我,美,就像一則愛情故事,也許結局并不是最好的,但只要過程是美的,就已足夠。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長短來衡量價值,重要的是內容。我們不求它像愛情故事那樣幽美、惆悵,但是過程的精彩是一樣的。或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試著去拓寬生命的寬度。只要我們奮斗過、拼搏過,向著夢想努力過,等到年老時再回憶曾經走過的路,就會覺得這是人生中一大珍寶。
《畫晴》告訴我,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達成某個目的,沿途的風景其實更加美好。我們可以在閑暇的時刻駐足凝思,體味人生的另一重意義。
《念你的名字》告訴我,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對別人懷有絕對的誠意和愛心,才能修煉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五
如果不是學校的推薦,還真難遇上張曉風這樣的奇女子,讀到她這樣有才情的文章。這一回,我真算得上是孤陋寡聞了。作為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名聲絕不局限于島內。張曉風的散文,實在值得我細細品味。
這本集子令我心有觸動的,如《平視,也有美景》、《生命,以什么單位計量》、《許士林的對白》等篇章,令我心生悵惘的,卻是那篇:《不識》。
張曉風繼而想到,就連我們自己,也未必識得自己吧!
是你,不是你;你知道,你不知道。
人生的河流,就這樣流淌,順勢而下,激起水花時,被石塊絆住腳步的我們會思考:我認識我嗎?將這樣的困惑拿來糾纏自己,真是幸也不幸。
張曉風這樣思考:從宗教意義言,肉體只是暫時居住的房子,屋主終有搬遷之日。回族有這樣的生死觀: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
而蘇軾說,人生如夢。
討論“識”與“不識”,想想“死生一矣”,的確有些宗教哲學的意味。
閱讀使人思考,思考促人參悟。如果悟不透,那也是參悟的前兆,抱著這樣的信念,自然更有興致將這本書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