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初三生物教案篇一
有些教師自認為生物學科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較低,不敢向學校積極申請一些條件,導致學校的某些領導和其它學科對生物教學存在偏見,不予重視。要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就應該充分利用一些優勢。一方面應爭取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的重視、理解和支持,投入一定的經費購買必要的設備、儀器、藥品等。另一方面,廣大生物教師也應克服困難,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現有設備的作用,盡量能基本完成好新課程所要求的實驗內容。
二、更新觀念,端正態度,提高認識
把探究實驗變成了知識傳授,學生靠死記硬背來掌握這些知識,實驗探究的目的沒有真正得到實現,學生的創新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培養。因此只有教師本身認識到實驗探究對培養學生能力,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性,才能認真有效的去實施實驗教學。要有效的實施實驗探究,教師本身對實驗探究要有積極態度,堅定的信念,執著的精神,同時要善于學習和積累,不斷提高實驗探究教學的能力。對于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比如實驗條件的限制,學生能力和興趣的問題,教師還要有這些動手實驗的能力,而不是那些簡單紙上的播放錄像、講解等。做為生物教師,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對實驗教學目的的認識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從思想意識上真正認識到實驗課的重要性,應擺正實驗課與理論課的關系。
三、注重探究方法,提高實驗探究的有效性
實驗探究法的一般模式是:誘導準備――實驗探索――歸納研究――遷移深化。這是學生探究實驗的具體實施過程。在誘導準備階段,課前,教師要做必要的有目的的誘導,使學生對探索目的和途徑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如何做誘導準備呢?可根據實驗目的,設計一系列程序性實驗,印成講義,發給學生在實驗課前預習準備。在實驗探索階段,要加強觀測方法的指導,分析實驗原因,培養實驗修養,抓住時機誘導學生思考。這樣,邊實驗,邊思索,邊總結,就會水到渠成,為最后的總結奠定良好的基礎。實驗探究實施過程中教師若能抓住時機,創設質疑的環境,“以其所知,喻其不知”,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三生物教案篇二
一、有效“講授”
有效“講授”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定準目標。首先要熟悉和理解生物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其次,要吃透教材,明晰教材的知識脈絡、邏輯結構及各個知識點、能力點,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情,明確每節課的三維目標。然后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思維特點及身理心理狀況的分析,再結合教學的重難點,找準切入點來進行有效教學設計,以學定教。
有效“講授”要保持與學生能力相適應的“教學節奏”,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能有效地記住、理解某些知識并形成相應的價值觀。
有效“講授”中,教師要注意要有效地“提問”并“傾聽”學生的聲音,使教學保持“互動”,有效地激發學生“投入”學習。
二、有效“提問”并“傾聽”
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
首先提問的時機要合適,要選擇合適的知識點和知識點的適當視角作為提問的切入點。通常,應選在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如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過渡點以及容易產生矛盾和疑難的地方。其次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把握分寸,注意難易適當。如果太難,致使大部分學生對問題茫然失措,將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是如果問題太簡單,連差生都不用動腦筋就能回答,那么成績好的學生聽來肯定是索然無味。因此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照顧大多數。而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提問應注意設置問題的梯度,由易到難。“問題”的有效性還在于音調的變化、重讀、詞的選擇及問題的語境。教師在“提問”之后,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關鍵的策略是,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和傾聽。
三、有效“激勵”
課堂激勵評價,能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動機,誘發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成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及時給予評價。對于創造性的回答,予以贊美;對于正確的回答,予以表揚,尤其是那些有進步的學生;對于膽小怕羞的學生,予以鼓勵;對于一時答不上來的學生給予希望,希望下次能回答好,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對本學科產生興趣。只有通過不斷提問、不斷鼓勵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學好知識。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特別是不同于教師和教材的見解,改變學生總是跟著教師和教材轉,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學生敢于打破思維定勢,發展求異思維。
初三生物教案篇三
一、教師應擺脫對課件的依賴,把教學設計落實到實處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課堂中。其中課件制作與使用更是受到廣大老師的歡迎。課件承載的信息量大,形象直觀,色彩鮮明,課堂節奏快,這樣的課堂容量大,學生思維轉換比較快。如此的教學方式給傳統黑板加粉筆的課堂教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但是長時間單一看幻燈片學生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尤其是當一節課的幻燈片的數量較多時,在學生腦海中的信息寥寥無幾,課堂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我認為,教師應該將多媒體課件當成課堂的服務者,起到傳統的教學中的掛圖,教具等作用。教師一定要走出制作好課件就等于能上好課的思想誤區。教師在教學中要逐漸擺脫對課件的依賴,深入備課,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好每一個環節,變課件為課堂的點綴與輔助,讓課件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二、高中生物課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人教版生物教材的編寫是尤其必修二是按照科學的發展史進行的,該過程主要體驗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探究實驗就可以當成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教材中的典型模式圖、流程圖為依托,時時處處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學習必修三體溫調節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嘗試構建流程圖,提煉課本的體溫調節的過程,變抽象的文字語言為簡練的模型語言,并比較寒冷條件下和炎熱環境中的不同;在學習光合作用章節中引導學生觀察恩格爾曼試驗中使用的水綿中的葉綠體,讓學生思考細胞形態的多樣性和葉綠體的多樣性。在上述分析問題過程中分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從圖形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多角度處理問題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漸提高,在具有一定知識基礎和面對具有一定思維深度的試題時才能從容應對。
三、教師應從學生角度看待試題
高中教學繞不開試題這個話題。老師面對很多學生問到過的題目時常常產生這樣的問題:太簡單了,學生為什么還不會做呢?這樣簡單的問題學生還不會嗎?其實面對每一學段的新生來說,他們面對的都是嶄新的問題,學生面對新的情境、描述問題的新的方式感覺都是比較陌生的,并且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不足。面對類似問題聰明的同學還比較容易接受,但是如果知識基礎比較薄弱、接受能力較差、邏輯思維能力沒有形成的同學就很難以解決。但是知識豐富經驗充足的老師往往是高屋建瓴,問題解決站位較高。面對上述兩類同學時,考試題的講解思維跳躍快,學生聽講后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平時的工作中應及時從學生的做題中及時分析其產生問題的原因,思維錯誤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從一個新知者的角度定位自己的角色,以一個新知者的角色做題,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四、學生的成績都是“練”出來的
鋼鐵是練出來的。河北衡水中學高考成績是全國學生高考的神話。據參觀者介紹:學生在上廁所的時候都是在背誦英語單詞,在排隊等候就餐的時候都在記憶數學公式,學生在整個高中階段做過的試題有幾麻袋,學生高中階段整理的錯題本累積起來有一人多高。一位在國家公務員招聘考試中,申論和行測綜合分數中考取90多分的考生,在接受記者采訪中說自己在備考過程中做了五百萬道題目,所以想取得比較優異的學習成績必須經過千錘百“煉”。
學生做的題目最好老師都做過,最好是老師精選的題目。做完的題目教師最好都能批改,即使不能全面批改,最好找班級內部分代表進行批改,找出學生出錯的原因,總結避免出錯的方法。教師還要掌握一些學生易混淆的知識點的簡要記憶方法,比如八種必需氨基酸是學生的記憶的難點,我常把它編寫成:“甲攜來一本亮色書”的諧音記憶法。
五、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成就人的一生,更能決定學生的學習所能達到的高度。一些成績優秀的同學均有一些好的學習習慣。比如,用圈點勾畫法標注課本重點的句子和詞匯;用不同顏色的筆跡進行做題,對有疑問的題目用特殊的符號進行標注;做完的試卷整理好,把答案附在后面,以檢查自己在做題時是怎樣做錯的,寫出自己的錯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