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的風俗端午節的實用篇一
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杈鯀s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為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一個節日,而在這一天,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會吃上一個大大的裹蒸粽,而在我的家鄉,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個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而符里的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每一戶人家都抬出一個差不多一個大人身高的大鐵鍋,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望著這么個大鐵鍋,都張大著嘴,發出“哇”的一聲,而過了幾年這樣的端午節,我們也就不驚奇了。
大人們在屋里忙里忙外的,廚房的灶放著幾個大圓盆,都是一些紅豆和糯米之類的。開始包裹蒸粽了,大人們把些冬也先洗得干干凈凈,然后把紅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間再放一塊甘香可口的豬肉,表面再鋪多一層糯米就已經完成了一半,而最后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包扎這些可愛的金字塔壯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么在煮的時候,裹蒸粽就會散掉,走失了里面的精華,那就不好吃了,大人們拿出一條草繩,緊緊地捆綁著裹蒸粽,在最后,也要再緊緊地打上一個死結。
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著一桶桶的水,往剛剛的大鐵鍋倒,而我們這些小孩,也都來幫忙,提著小一點的桶,很快,大鐵鍋就已經裝了一半水了,開始往里面剛裹蒸粽,每個人都從屋里拿出一張小木凳,在大鐵鍋面前,這一刻,是最為溫馨的,這一蒸,即使十多小時,而且不時要往鍋里倒水,以免干水,大家在鐵鍋前有說有笑的,火光中滿是大家歡樂的笑聲,等待著這些裹蒸粽的我們,或許享受的即使這一刻,這一個過程,而不時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開大鐵鍋的蓋,那種香味真是無法言語,從村頭飄到村尾,整條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美味是外面買來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過端午節了,真懷念?。≌嫦朐龠^一次。
端午節的風俗端午節的實用篇二
又是一年端午節,家家的粽子散發著清香,悠悠飄來,感動著我的心。
“寫寫端午的粽子吧!那里,有著一個美麗的世界!”我這樣對孩子說。
粽子,和歷史有關,和文化有關。春秋戰國,汨羅江畔,屈子終身一躍,寫進端午的詩篇。從此,那浩蕩的江水,傳頌著這樣的美名,漂蕩著這樣的清香。
粽子,和溫暖有關,和親情有關。爺爺奶奶包的粽子你還記得其中味道嗎?爸爸媽媽包的粽子,你還能想起那些細節嗎?我還記得姥姥包粽子的過程,三層粽葉錯落著搭好,輕輕展開、抹平,兩手輕輕一彎,便彎出小小的圓錐形狀,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顆紅棗點在米中,再一撮米蓋在上面。姥姥不會讓棗露出米外,于是紅棗的汁液不會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卻更香更甜。姥姥的大手緊緊捏著盛滿餡的粽葉,一根線繩緊緊繞過,纏兩圈,系住,便成了一個精巧的四個角的粽子。
粽子,和成長有關。小時候,我們走過的路上,都飄滿這樣的香味。我在端午的歌謠中成長,門前的小樹隔年盈尺,長輩們卻在我們的鮮嫩反襯下日漸白頭。粽子相隨的歌謠,你還記得嗎?“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倍宋绲母柚{是清晨的布谷鳥起的調啊。而今,生活水平高了,我們吃的東西也豐富了,可是,端午的粽香還是會在某個時光飄進我們的記憶。那些粽子隔著時光和故鄉,與我們相思凝望。
“原來我不懂”,這樸素清香的粽子,才最是童年的記憶,最是愛的味道。
有一種“向前走”是逆向而行,走回童年的路,走到飄滿粽香的鄉村,不僅是粽子的召喚,更是本心的回歸!
記住粽子的歌謠,媽媽的粽子有我們的童心!
這一次,我們就細細讀讀粽子的細節,選擇這生活的感動!
端午節的風俗端午節的實用篇三
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圣的節日。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之后,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只,將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里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尸身。流傳至今,于是便有了吃粽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粽子的小販,我們每家每戶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種配料,接著用線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著粽子香時就可以吃了。吃粽子時,要先將線解開,剝開粽子葉,里面藏著紅紅的粽肉,升騰熱氣,散發著一種特有的粽香,兩個粽子用盤子裝著,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著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味道棒極了。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后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蕩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好像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緊張,個個屏息凝視著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沖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拼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因為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布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后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著,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著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后,一邊劃船,一邊和著鼓聲,“一二一二”地喊著口令往前沖,那口令里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劃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里有著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的風俗端午節的實用篇四
我的家鄉在鉛山,這是一個風景優美,人杰地靈的地方,這里的文化習俗非常多,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介紹家鄉的端午習俗吧。
粽子飄香
“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灑白糖……”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忙著包粽子,當你經過別人家門口時,總會看見一些大人用糯米、粽葉、葦草做出一個個結實的粽子,有圓的,有枕形的,好可愛啊!再把它們放進一口大鍋里蒸,整間屋子都彌漫一種清香味,讓人不禁口水直流。一些貪吃的小孩還時不時到廚房里轉一轉,一個勁問粽子熟了沒有。到了端午節這一天,把粽子扎成一份,一份的,每一份五個。有一個最大,另外四個比較小,好像是一只母雞在呵護著小雞,象征著孩子們在長輩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咬一口,嫩滑爽口,味道有甜的,有咸的。
灑雄黃
吃完粽子,到外面活動活動,咦?他們在看什么,一位長輩在灑一種黃黃的東西,還在小孩子的額頭上寫著什么字,一問才知道,這種東西叫雄黃酒,專門用來驅蟲的。因為正值夏天蟲子繁殖季節,難免一些蟲子、毒蛇會鉆進家里,但灑這種酒,它們聞到酒的氣味就不敢來了,這是有科學道理的。把這種酒在孩子們額頭上寫一個“王”字,也含有避邪的意思,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
龍舟竟渡
“咚咚咚,”從沿河邊傳來一陣陣鑼鼓聲,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信江河里正在舉行每年一度的龍舟賽,每艘船上坐著二、三十個人。他們穿著顏色一致的隊服,紅的、黃的、白的都有,還有的干脆光著膀子。大家動作一致,船槳上下揮動,激起陣陣浪花,船尾鼓手拼命擊鼓,兩岸觀眾吶喊助陣,那場面異常熱鬧。
據史料記載,我們家鄉龍舟賽前船員們先做龍頭的。龍頭做好以后由船員們抬著挨家挨戶暮集一些錢,人們會把大門敞開,用清水澆灑龍頭,乞求今年能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端午節午飯后正式開賽,在船頭放一只鴨子,哪只船先抓住鴨子就算獲勝。
家鄉的端午風俗很多,也很獨特,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的話,就來我家鄉找我吧!
端午節的風俗端午節的實用篇五
我們中國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我們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我們中國人為什么要過端午節呢?這里有著不少的傳說,最著名的的就是為了紀念我們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我們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們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我們中國各地有非常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我們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鐘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我們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鐘馗,醒后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丑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說我們中國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的風俗端午節的實用篇六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我最喜歡的.就是家鄉的端午節。
這個端午節,來頭可不小呢。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楚國的國都已經被攻破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要與楚國同生死,共存亡,便投入汩羅江自盡了,岸上的人們見了,趕緊去搶救,可是滔滔江水里,哪里還有屈原的影子啊。人們為了不讓屈原餓著,就往江里投飯團,但是飯團一投下去,就散開了,魚蝦一下就搶光了。后來,人們就想出辦法,把米飯放進竹筒里,再投進江里,這樣魚蝦就吃不了了。為了紀念愛國詩人,人們把屈原投江的這一天定為端午節,竹筒飯也演變成現在用粽葉包成的粽子。
端午節第一個習俗就是吃粽子。粽子不但有咸的、甜的,也有各種形狀,長條形、棱錐形。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煮,要煮上幾個小時,鍋里開始發出陣陣清香,我們這些小孩就圍在鍋邊等著了。煮熟后,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個來吃,還沒撕開粽葉,我們就想咬上一口,這時總會給燙到嘴巴,但大家還是一邊吹氣一邊吃。
第二個習俗就是劃龍舟。每年到這一天,人們總早早的吃完飯,就圍到九州江岸邊。橋上真是人山人海呀!隨著一聲令下,各隊人員奮力劃起來。龍頭最關鍵,他控制著整個局面。吶喊聲,歡呼聲,響成一片,隊員們聽著指揮齊心協力地劃著。劃龍舟講究的是團結,不在乎輸贏,它使人們的心更近了。
都說五月是“毒月”,這一天自然就少不了艾草。家家戶戶門口都插著艾草,還用艾草、柚子葉熬水洗澡。據說這樣就可以辟邪,保佑平安健康。當然也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用艾草和柚子葉熬水洗澡本來就可以去除濕毒。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它的熱鬧,它所帶來的歡樂,讓我回味不已。我仿佛聽見劃龍舟時人們那爽朗的笑聲,聞到了艾葉草的清香,看到了粽葉里面那團胖乎乎的糯米團。
端午節的風俗端午節的實用篇七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包好
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后,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于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的風俗端午節的實用篇八
在這一天,我們都要吃粽子,為祭奠一位遠逝的愛國詩人。
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懷著挽救楚國的滿腹韜略,沒有被楚王采納,反而被奸臣誣告,被逐出楚國。屈原遭遇到陷害,最后走投無路,跳進了汨羅江,以死殉國。
楚國百姓得知后,哀痛異常,這一天紛紛把煮熟的粽子投進汨羅江,來祭奠他。從那以后,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習俗。
我們家喜歡吃粽子,因為有一個包粽子的能手--媽媽。之所以我們每年都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是因為她會包粽子給我們吃。
包粽子不復雜。
第一步,把山上摘來的又長又綠的箬竹葉,放入水里洗凈晾干備用。
第二步,把浸泡好的糯米,裝進箬竹葉里,包成粽子的樣子。
第三步,把粽子放鍋里狠煮,大火蒸煮一個小時,熟了。粽子外形光鮮,遠遠就可以聞到它那撲鼻而來的香味,真好吃。
過端午節不只是吃粽子,還可以看賽龍舟。
賽龍舟,也是我最喜歡看的。屆時會萬人空巷,都去沅陵縣城的龍舟大看臺看龍舟大賽。我們官莊人也會開車去縣城看。若是端午節放了假,我也會跟著大人去。
吃粽子,看龍舟,讓我們過上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風俗端午節的實用篇九
端午節,也就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無論在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家鄉的端午節比哪個地方的端午節都有意思,有趣味。
我的家鄉是臨朐,在臨朐過端午節,首先就是買或者親手做有關端午節的小香囊類的飾品了。這不,在端午節的前幾天里,街頭巷尾就擠滿了小販,有賣五彩繩的,有賣龍風箏的,還有賣香囊的,還有推著粽子出來賣的。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各式的香囊了,這小玩意兒,是把艾草、朱砂等縫進一個花花綠綠的小荷包里,它可以戴在身上,也可以掛在房間里,民間說這樣可以驅邪。而且它小巧可愛,孩子們見了,喜歡的不得了,不一會兒,身上就掛了一個,大人們身后的攤主也是眉開眼笑的數著手中的錢。
家鄉過端午節,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儀式感。在端午節的前一兩天,人們就擠進超市,挑選著不同口味的粽子。最常見的粽子是紅棗的,八寶的,個頭有大有小,也有些家庭還是會自己包棕子,這樣會更有節日的氣氛呢。
記得上幼兒園時,在一次端午節時老師們就教我們學包棕子,邊包還邊講端午節的來歷——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從那以后,一提起粽子,我就會想起愛國詩人屈原與他一生的偉大事跡。
除了吃粽子,家鄉的端午節還在門口掛艾草驅蟲辟邪、舉辦各種活動等。這些習俗都顯出家鄉過端午節的氛圍。
在我心中,臨朐的端午節就是最有趣的,或許小城里有著不及大都市的繁華與盛情,但也別有一番鄉情風味。
端午節的風俗端午節的實用篇十
端午的味道,有如白荷花的清香,淡而優雅;端午的味道,有如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純潔;端午的味道,有種玫瑰花的芳香,鮮而浪漫。
說起端午節就不得不說粽子啦!
不管是咿呀學語的小孩子,還是能做飯洗衣的大孩子,或是白發長須的老孩子,一提到粽子,誰不是立時感到口中被一種鮮香軟糯質感填滿的充實,誰不是感到唇齒間滑滑膩膩的。把糯米與腌制過的肉、紅棗、赤小豆、花生等食材搭配,再用散發著清香的粽葉,將其包裹,放入蒸鍋,單單看那小鍋連珠炮似的吐氣,僅僅嗅一嗅那米與肉、紅棗、赤小豆等食材交融的香氣,就足以讓人垂涎三尺了!更何況,一層層堆成小山,一口一口滿足地扯咬著極富彈性的糯米呢!放入嘴中,那一股清味在嘴中釋放,雖淡卻不失濃香。在這種美食的熏陶下,讓齒感到格外的舒爽,細細品嘗,那q彈米粒讓你的味蕾都更加美好。吃下一個個粽子,就算過了幾十分鐘,也會有一種芳香在口腔中蕩漾,讓人回味無窮,神清氣爽。
提到粽子也不得不說一說粽子的來歷啦!
相傳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當年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初五,悲憤地懷抱大石投了汨羅江。為了防止魚蝦咬食屈原的尸體,人們創造出了粽子,把其扔到江里,引魚蝦來食。后來,人們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做出粽子祭奠。雖然這僅僅是個傳說,可也說明了一個節日中的食物影響之大,在一些看似常見的食物背后往往有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
端午的味道是那么的香甜,卻又是那么的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