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幼時的記憶作文篇一
- 抒情散文 推薦度:
- 寫景抒情散文 推薦度:
- 抒情散文隨筆 推薦度:
- 童年的記憶作文800字 推薦度:
- 黑白記憶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我的幼童時代基本上是安靜而孤獨的。
我三四歲之前父親在北京工作,我隨母親在南方,在一家山區醫院與她一同生活。母親是婦產科兼內科醫生,懂得壯族和瑤族語言。周圍方圓百里地只此一家醫院,她經常身背藥箱徒步爬山去出診,而外出處理急診或者去給孕婦接生,經常是在晚上,對方家屬打著火把來接她,返回時只有她一個人,打著手電筒翻山越嶺,經常是還沒回到醫院就天亮了。蚊蟲螞蝗叮咬是小事,遇到蜂群和橫在山路上曬太陽的毒蛇,就要小心翼翼地繞過或跨過,也曾經見過野狼。她就這樣工作了八年。
我那時經常早晨或中午醒來家里沒有一個人,但我從來不哭鬧,自己起來,拿一個小板凳獨自安靜地坐在天井里。我外婆說我出生才六個月時,就不得不斷奶離開病中的母親,而且麻疹水痘一齊出,白天半夜全天候地哭,很辛苦。那些日子,我應該是辛辛苦苦地把一生的悲傷都提早哭盡了,最終懂得了哭鬧是沒有用的。
母親的同事們也都非常忙碌,最多顧得上用熱水給我泡上一碗剩米飯,里面放上一塊當地出產的甘蔗原糖。不管有沒有飯吃,我都安靜坐在那里,上午看著腳邊地上的螞蟻搬運它們的食物,下午看著斑駁的墻壁上一兩只壁虎來回爬動、覓食,黃昏看著夕照的墻角一條手指寬的曲折裂縫,蜈蚣進進出出。蜈蚣大的有一兩尺長,紅褐色。有次一條大蜈蚣被公雞捉到,蜈蚣拼死抵抗,被公雞啄死。公雞把蜈蚣啄成幾段,然后慷慨地任由幾只母雞分享,自己在一旁快樂又炫耀地咯咯叫著,扇著翅膀。雖然只有我一個觀眾,還沒學會贊美。
觀察和記憶,這是孤寂的收獲。
母親工作的這家醫院規模小,沒有病床,建在一座從前財主住的宅院里,坐南朝北,分為前堂和后宅。門樓高大,大門除了厚重的木門作為屏障以外,還有一架能夠從厚墻壁里拉出來橫在門口的硬木護欄,護欄的每一根木杠都有成人前臂那么粗。前堂是門診部,我和母親住在前堂背后的房間里。前堂和后宅之間有塊石板空地,空地兩側都是隔開鄰居的墻壁,形成了天井。坐在空地里仰望,只能看到一片方形的天空,白云蒼狗在那藍色背景下演變流行。這就是我日常活動的天地。
后宅是為數不多的員工宿舍。后宅的后面有一個土墻圍起的菜園,人們忙得無瑕種植,已經荒蕪了,散發著各種野趣,像極了魯迅筆下的“百草園”。雖然沒有人給我講過美女蛇或毒蛇之類的故事,但是荒草深處我是不去的,那是出于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吧。園中獨有一株高大的枇杷樹,現在想來,寓意著一個“困”字。枇杷果有種特殊的酸味,每年都是掉落一地也很少有人揀。現在吃到的美國枇杷沒那么酸,個兒也大,但是也沒有了那種能夠勾起記憶的味道了。
園子門外是野地,再遠處是一條鐵路,通往城里外婆家,更遠就是青山白云了。野地里長滿了野樹野草,野花野果,爸爸回家探親會帶我去那里玩,能吃的野果子有懸鉤子、赤楠等等漿果,一種是紅色酸甜的,另一種是紫色甘甜的,尤其墳地中的野果更大更甜。那時還不知道害怕鬼魂之類,摘野果來吃時被尖刺扎破手,劃破衣裳是常有的。有一次我被一種很普通的茅草劃傷小腿,仔細看發現細長葉片邊緣有鋒利的鋸齒,后來就躲著它走。長大后知道魯班根據它發明的鋸子。
母親還認養了兩個孤寡老人,就是每月給五元錢,每年給做一單一棉兩套棉布衣服,平時經常到山下的河里給他們挑水等等。其中有個老婆婆很和藹,她帶過我一段時間,我為她曬的谷子轟趕麻雀,但也經常是坐在那里看著它們吃谷子。轟趕麻雀是我的第一件體力勞動。
山下的小河水很清,只要不是汛期,一人多深的水里能看到河底的石頭。有一次母親帶著我在河邊洗衣服,我被亂石中間的淺水里的小魚苗吸引了,但只是靜靜看它們警惕地游,沒有伸手抓。看累了,發現遠處河中有人在游泳,我不知危險,也學著直接跳到河里。后來聽母親說,她根本沒注意到我順流漂走,幸而水流不快,剛好被她的同事來挑水時在下游看見,揪著脖子把我提了起來,否則就沒有這篇文章了。不知為何,我能想起趴在水里漂走的情形,但對嗆水沒有記憶,是因為河水太純凈了嗎?過了一些年,河邊建了棉紡廠,河水被完全污染了。
醫院坐落在一條石板街邊,街東頭是一棵巨大的榕樹,盤根錯節像石梯,爬上去如同爬山,村童可以用樹葉吹出笛聲。街西尾通向山里的采石場,中間沒有十字路口。街上定期有集市,但我從不獨自上街,爸爸回來經常抱著我去。我最喜歡街中部的一家米粉店和一間雜貨鋪。那時那里的一大碗叉燒米粉,香噴噴地在我的眼前晃動了一生。
幾乎每個月,母親都要帶我坐火車回一次外婆家,去時是白天,出后園過野地,沿著鐵路走向快車都不停的火車小站,乘過路的慢車。拉著母親的手,聞著鐵路枕木散發的油味,透過鐵路兩旁的樹木和電線桿,我總是十分注意看遠處那些坐落在遠處濃綠草樹上的,南方特有的民居,白墻黑瓦,尤其是那兩端高高翹起的飛檐,在遠山白云的背景下份外顯眼。這其中就有醫院所在的,那曾經屬于財主的宅子。
從外婆家回來時總是天黑,我緊緊跟著母親,不是怕天黑,而是要經過一個現在想起來可能是鐵路扳道岔的裝置,樣子像一具站立著的牲口的`骸骨,這是我對恐懼的最初印象,長大之后的遭遇當然恐怖得多。過了那個地方,我的心情就放松了,對路旁那些奇形怪狀的樹木、山石黑黢黢的剪影并不在意,聽著靜謐的夜中鳥獸蟲發出奇怪的聲音,也覺得我和它們沒什么不同,有媽媽,有家。現在想來,有天籟之心自會融入天籟之音。盡管在月輝下,遠處的白墻黑瓦已看不真切,但是我每次矚目的,都是那一直跟在我們身旁的一輪明月,月亮走,我也走。
再大一兩歲后,我走出天井,動亂開始了。有一天,我從小河邊玩耍回來,聽小朋友在街邊議論,說我媽媽剛才被人剃了陰陽頭游街,剛剛走過這里。我失魂落魄地跑回家,躲進床底下,再不愿出門。外面越來越動蕩不安,媽媽只好把我送到外婆家,結束了我坐井觀天的歲月。
幼時玩伴少,上學后是在北方,語言難以盡通,又由于經常搬家,我很難融入新的伙伴當中,喜歡一個人去戈壁灘上親近野趣,或者獨自在家冥想,依然孤獨。自然界那么美,人間卻那么復雜。在老師和同學眼中我是那么另類,不合群,上課聽不懂也不敢問,多是自己看書自學,只可惜那時可看的書貧乏。但我自理生活的能力形成得很早,看事物比較注意細節,去哪里也一般是走一次就能記住路線。
幼時的糖泡飯,使我在后來物質貧乏的生活中,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對糖果那么癡迷;幼時落水的經歷,卻沒有使我對水產生畏懼,上小學后一個夏天便學會了游泳;幼時的悲傷痛哭,使我在后來的人生中不再為自己不值得心慟之事悲戚,但懂得了讓自己堅強起來去同情他人。
安靜和孤獨加快了我的思維發育,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這也是我至今仍對那些遙遠往事記憶猶新的原因吧。
s("content_relate");【幼時的記憶的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年幼時光二三事抒情散文07-26幼時年味咂咂香的抒情散文01-19記憶經典抒情散文03-24珍藏記憶抒情散文04-02感恩的記憶抒情散文05-06抒情散文:愛的記憶05-23抒情散文溫暖的記憶05-23魚的記憶-抒情散文05-23抒情散文《讓記憶擱淺》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