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一
我家的家風,只能用兩個字來代替——嚴格。也正是這個家風,讓我學會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讓我走向了成功之道,讓我終生受益。
做事,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去做。“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這句名言經常被媽媽當口頭禪。每次寫完作業拿給父母檢查的時,若是由于自已的粗心做錯了,必定會把我的耳朵聽出老繭來才肯罷休。
一天,表組她們來我家玩,媽媽臨上班時交待我們打掃衛生——拖地和抹灰,一個小時后,干完了所有的活。我們各自干自已的事,我寫作業,云云看電視,軒軒上網。下班后,媽媽把我、表姐全都叫到面前,當面檢驗。忽然,媽媽問道:“是誰抹的灰,是誰拖的地?”“是紫怡!”表姐靜軒說道,剎那間,媽媽怒氣沖天,大聲說道:“‘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你這根本就是在完成任務,你看看,這就是你抹的灰,為什么書柜書下面沒有抹?還有,為什么地上還有灰塵?”話音剛落,堂姐和表姐就捂住了嘴巴,不笑出聲來,但卻沒有逃過媽媽的眼睛,媽媽不等我回答,又沖著她們使出了獅子吼:“軒軒、云云,你們怎么回事,妹妹沒干好活,你們當姐姐的,居然干得比妹妹還離譜,瞧瞧,這茶幾跟沒擦一個樣,軒軒你居然連被子都疊不好,你們還怎么當紫怡的榜樣?……”唉!可憐我們三的耳朵。
做人,要誠實、誠信、知錯就改。“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這句則是爸爸的口頭禪。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做人要誠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要改正,不能撒謊。
其實,嚴格只是我們小孩對大人的代名詞,實質上蘊含了大人很多心酸。我們不愛學習,大人怎么辦;我們有了判逆心態,大人怎么辦……我原本不愛英語,爸爸堅持每天陪我在家早讀,現在我的英語很好,經常在比賽中獲獎。我的作文原先也不好,爸爸總是讓我在作文網或報紙上投搞,開始寫作時,爸幫我寫好提綱,經常要修改好多次,才能過爸爸這關,慢慢地我的作文有質的提高,經常在作文網征文中獲獎,報紙也多次刊登了我的習作,還有兩篇習作入選了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出版的同步作文。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讓我受嚴格的家教,受愛的呵護,受心靈的洗禮……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二
鄰德里仁,克紹箕裘世澤;筆耕硯拓,長傳詩禮家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無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____,發揚光大中華傳統家庭美德。無規矩不成方圓,好的家風,家規不僅承載著祖祖輩輩對后代的要求與希望,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今年春節,央視推出的“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系列報道,引發大家關注,那么家風是什么?廣義的解釋是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通俗一點說就是家訓。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所孕育的優良的傳統;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
對于家訓,年少時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覺得那是父母經常嘮叨的話,是自己學習生活上的座右銘,現在想起來,其實那便是家訓。經常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兩句座右銘時時刻刻在我得意忘形,心灰意冷時鞭策,激勵著我。以前,爺爺的爺爺的那輩人都知道自己的家訓是什么,從來不敢違背。漸漸地,我們忘記了這個規矩,這個傳統。
在生活中,我們也時常會聽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別人的東西不能拿”,“站有站樣坐有坐樣”,“吃飯不能左挑右揀”,“看到長輩要有禮貌”……仔細想來,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話同樣是家風的傳遞。一句話,一個手勢,一件小事,舉手投足間,經過一代代的傳遞,就形成了一個家庭的傳承。而一個人人格的起點恰恰是在家庭的傳承中形成的,憑借著這些點滴傳承,我們才能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傳播的今天,直面意識形態領域挑戰所作出的積極應對,堅守住內心的安寧和純凈。 遵循老一輩給留下的優良品德和傳統才能是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厚積薄發,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我一直覺得,好的家風家規首先體現在孝順父母上,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生活瑣事中,我的爸爸媽媽深深影響著我。上學時爸媽每到周末,只要有空就回去看望我的爺爺奶奶、外婆,不單給他們帶去吃的、穿的,更會卷起衣袖給他們洗衣、做飯。很多時間他們都會放棄和兒時伙伴聚會的活動,而是和爺爺奶奶、外婆促膝長談,聊聊家常,爸媽說:父母不要你們掙回多少錢,陪伴就是對他們對大的愛。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三
媽媽三十歲才有了我,就像媽媽說的:老來得子,這是無價之寶哦!”我從小超高超重,爸爸長期在外,瘦小的媽媽力氣隨著我的體重一起長,超負荷的辛苦和操心使她落下了腰疼和神經衰弱的毛病。
后來,為了盡量少出差,以便更好的照顧我,她放棄了專業,調換了工作,把我轉到了她認為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更好的這個學校。
從小到大,只要我感興趣的事她都支持我去研究和學習,從不吝嗇,學書法、薩克斯、攝影......遺憾的是,花了那么多的錢,我都沒有堅持下來,即便這樣,媽媽也很少指責我,只是說停掉了便不會再給你重來的機會,再想學就自己練吧。
這樣的媽媽你一定不信她會很嚴厲的打我。
后來,媽媽告訴我,挨打后好幾個晚上,已經睡著的我條件反射不讓別人碰我的手。媽媽在我睡著后,捧著我的小臉哭了很久,雖然她很心疼,但不能縱容我的無禮,她要我做一個知禮的人。
再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具體挨了幾次打我已經記不清了。 媽媽不會輕易打我,她不會因為調皮搗蛋暴怒,也不會因為考試成績不好打我,更不會因為我無意損壞了貴重東西打我。但是,她會因為我推脫責任打我,她說,成績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品質。做錯了事不要緊,要敢于承認,做人要坦蕩。
她因為我多次犯同樣的錯誤打我,她說,一次跌倒不怕,多次在一個地方跌倒,不是智商就是自尊和責任心的問題,既然我不是笨孩子,就有能力改正,永遠包容就是縱容。
但是寬容并不是放縱,最近因為我癡迷于拍照、攝影,常常敷衍了事的寫作業,數學成績直線下降。一向寬松的媽媽終于生氣了,她反省了自己教育的失誤,指出了我懶惰、責任心和自理能力差等種種缺點,沒收了我的攝像機,并給我約法三章。 媽媽說,做人要學會感恩和寬容,要求我要有男子漢的胸懷。因為種種原因,我由姥姥和姥爺一手帶大,爺爺奶奶從未看過我,感情上我無法接納他們。今年春節,爸爸說,爺爺病了要大手術,估計有風險,希望手術前能看看孫子。我覺得很別扭不想去,媽媽看到了對我說:“爸爸媽媽不強迫你,你想想,爺爺是你爸爸的父親,做的再不好,他們給了你爸爸生命并撫養他長大,爺爺有遺憾,爸爸肯定難過,看在爸爸的份上,媽媽希望你去看看他,你自己決定,好嗎?”在爺爺見到時我滿足的笑容里,我理解了媽媽的偉大。
我知道,從立志想當園林設計師,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許我的理想會越來越小,但是,做一個知禮、誠信、坦蕩的人是父母對我永遠的要求,也許這就是我的家訓,這就是家風。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四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因此,國有國法,校有校紀,家有家風。家風家教,是一種素養,是一份幸福,是一種道德,是一份品質!一個好的家風,會使我們受益終生。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媽媽是教師,爸爸是會計。雖不富足奢侈,卻也其樂融融。父母出身鄉下,自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慣了,成年了,富裕了,也不忘勤勤懇懇,忙中之余還不忘找些事干。
興許是年幼無知,我對這句話一知半解,懵懂的點點頭。
我真的記住了,記得牢牢的,也不知是爸爸的威嚇起到作用,還是我記憶好。
圖書館內,寂靜無比,只聽見翻動書頁的聲音。“呼。”我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找到我想看的書啦!我拿起借閱卡,就準備去登記。
圖書室內卻響起了與整個圖書館格格不入的吼聲,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過去湊了熱鬧。
“真的不是我拿的,你相信我!”
“不是你拿的,還有別人啊?你就坐在我旁邊,除了你,誰會有機會?”
“你愛信不信,我已經解釋過了!”
“拿了我的東西,你憑什么還這么倔?”
仔細了解一番后,我才明白事情的原委,那個衣著高貴的姑娘的東西丟了,懷疑是旁邊的衣衫襤褸窮女孩兒偷的。或許是我家的家教在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于是我一看不樂意了,爸爸說要“以理服人”,她沒有證據,憑什么懷疑別人?我挺身而出,把窮女孩拉在身后,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她,抬頭反擊道:“你沒有證據,就沒有指責別人的權利!”話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只見那個女孩眨巴眨巴眼睛,哇的一下就哭了,唉,果然是嬌生慣養的孩子!
館主急了,就要調監控,我點點頭表示同意,只要監控一出來窮女孩就可以擺脫嫌疑了!
可偏偏事與人違,窮女孩拉著我的手,不肯讓我過去,好半天。還嘟囔著說:“對…對不起。”說罷,從口袋里掏出一只精美的派克鋼筆,遞給那個女孩。
“我就說除了你,誰會拿?”衣著高貴的女孩子大吼道。
“真是個沒教養的孩子,一點誠信都沒有,還死不承認。”
“就是,當爸媽的怎么教育的!”圍觀的人們開始竊竊私語來。
窮女孩哭的梨花帶雨:“真的對不起,我的媽媽患了癌癥,我拿你的鋼筆是想把它賣了,換點錢給媽媽治病,我沒有想到那是你最寶貴的東西!”她向富女孩鞠躬。
“你有困難早說呀!我可以幫助你,何必抵賴呢?只要你答應我,以后做個誠實的人,我就讓我爸爸為你媽媽捐款。”女孩從容不迫的說著。
“對呀,我也可以幫助你!”我從驚愕中反應過來,淡淡的說。
“謝謝你們!謝謝你們!”窮女孩泣不成聲。
“姐姐,我也可以幫助你!”
“我也是!”
“小姑娘,算我一個。”人們也紛紛做出反應
這件軒然大波終于過去了,窮女孩做的確實不對,如果她早早的挑明原因,也沒有這一樁子事了。
誠信,果然很重要,誠信,果然是人之本!
家風是一個孩子優秀的原因之一,因“孟母三遷”,才有了孟子的成就,因有“岳母刺字”,才有岳飛的威名!
如果沒有家風家教,這個社會又是怎么樣的呢?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樹苗,那么讓樹苗茁壯成長的就是水,就是肥,家風似水,家教似肥。
家風是一種素質,家教是一種教養。一個家庭,因有家風家教這棵參天大樹而幸福。一個家庭,因有家風家教這座巍峨高山而美好。
一個家里,每個人都要坦誠相待,大公無私。良好的家風,讓人成長,優秀的家教,讓人長大。
樹立良好的家教家風,讓祖國的下一代在文明中成長,只有這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才得以傳承!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五
生活中有陽光、有歡樂,也有陰雨、有失落。生活不總是筆直的、順暢的,當我偶爾遇到一丁點“小山丘”、“小荊棘”時,我會期待家的港灣,給予我溫暖的正能量,讓我抵抗風雨,更加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我慶幸,我擁有一個民主平等、氛圍輕松的快樂家庭。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基因、傳統風尚,是指引家庭成員為人處事、行為舉止的方向。父母經常告訴我,要做腳踏實地、誠實守信的人,要做待人和善、知恩感恩的人。這些,早已被視為我家的家風,家人都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因為我們知道,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言有信、行必果,必然家風正、行為端,走上工作崗位也往往會盡職盡責,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這樣的基礎上,給我格外深刻印象的家風還有我把它類比為南北朝文學家、教育家顏之推的“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獨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關于勉學的家風和我家秉承的其他家風有所不同,它并沒有被父母經常耳提面命式的懇切叮囑,但它卻如無處不在的一縷春風、常伴我心的一股暖流,在父母的行為中給了我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在我家扮演的角色是孩子、是朋友,更是小老師。這樣說,是因為父母并沒有因為工作繁忙而放松自己的學識追求,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方面有著孜孜不倦的進取之心。而我,和他們一同挑燈夜讀、共同進步。有時候,我還為他們充當了小老師,備受尊重和信任。
有一次,我和媽媽去省圖書館。媽媽是為了寫論文查資料,我是為了我喜歡的《可怕的科學》系列叢書還沒看完。我先去了少兒部借到我的寶貝書,然后和媽媽一起去了三樓社科文獻部,因為成人閱覽室比較安靜,不怕有熊孩子吵鬧。媽媽開始在書架中穿行,我開始看我的寶貝書。過了很長時間,媽媽如獲至寶似地跑到我旁邊說:“寶貝,不好意思打擾了。幫我一個忙,我查到一個重要資料的索引,但剛好這幾本書被別人借走了,你幫我記一下書名,我到亞馬遜上去買。”我看著媽媽滿手抱著一堆期刊和書,正好我手頭就有紙和筆,就馬上答應了。然后媽媽口述,我來寫。當我一筆一畫地寫到“喪失繼承權”的“喪”字時,媽媽突然說:“哎,你寫錯了唉,不是應該一豎鉤到底嗎?”她這一問把我問蒙了,我沒錯啊!我認認真真地從筆順到結構又跟她寫了一遍。媽媽滿臉疑惑,直到回到家查字典。她很誠懇地向我道歉:“孩子,你真是媽媽的一字之師啊!我現在沒有經常手寫文字、老是用電腦,造成了提筆忘字還記成錯別字,真應該好好像你學習,回歸手寫并且認真寫字。”說完,她認真地把正確的字工工整整寫了三遍。我呵呵傻笑地撓撓頭,原來認真練字還可以當媽媽的小老師呢!
還有一次,我和父母一起在家里玩百科知識搶答游戲。“提問!”“回答!”“珊瑚礁是怎樣形成的?”“這個簡單,是由死去的珊瑚蟲演變成的!”“正確!”“提問!”“回答!”“巨噬細胞是益菌還是有害菌?”“哈哈,這個我會,是益菌!”“又答對了!”我看著他們洋洋得意的樣子,心里想,難道難不倒他們嗎?再來一個容易掉以輕心的,讓他們嘗嘗我的厲害。“提問!”“回答!”“蜘蛛是昆蟲嗎?”“當然是啊!”“呵呵,你們答錯了!蜘蛛不是昆蟲!”“不會吧?蜘蛛不是昆蟲?”“蜘蛛俠電影里也有答案啊!帕克說了,他不許別人叫他小蟲蟲!”父母臉上一臉黑線,又囧又疑惑。這個時候,爸爸反應比較快,他馬上翻出家里的一本《經典動物百科——微型生物》,迅速找到了正確答案:蜘蛛——節肢動物門——蜘蛛綱——蜘蛛目腹部不分節有心肺兼有氣管……他們輸得口服心服,連連稱我自然科學小老師。“看來,我們的自然科學知識需要惡補啊。向老師,請你以后多多指教哦!”爸媽一改剛才的窘態,謙虛的對我說。其實我也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和改進,遠遠還不敢自稱老師呢。我也要保持虛懷若谷、不驕不躁的心態,這樣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大家有大家的風范,形成影響后人的處事行為準則。例如“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司馬光;“勤、孝、儉、仁、恒、謙,學風至上、耕讀傳家、謹嚴有度、孝悌興家、戒驕去奢、勤儉”——曾國藩。在現代普通平凡的小家,也同樣應該親近、感知、踐行前人傳下的精神財富和教育規范。特別是在信息社會,不論科技如何進步、知識如何更新,人類社會的一些基本行為規范仍遵循著古老的法則,比如道德、倫理、經驗、品行等。漠視家風、家風缺位,就會造成做人沒有底線、失去方向。當社會習慣把窮與富當成衡量一個家庭水平的普遍標尺時,我們應該意識到,良好的家風和教養才是這個家庭真正的財富。窮養富養不如教養。營造良好家風,家庭才會真富有。
我自小接受的價值觀熏陶就是以“家風家規”為表現形態的“家庭價值觀”。“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在這樣的家風熏陶下,學海無涯、好學不倦,成為我致力秉承的學習態度。我在給父母當小老師的過程中,同時獲得了大智慧。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六
良好的家風伴隨著一個人良好的修養,一個人的家風好,走進社會,可以很自豪的挺起胸膛。要問我的家風是什么,那就是:勤儉持家,善待他人。尊老愛幼,和睦相處。
從爺爺開始,生活就十分簡樸,盡管不缺錢,但也不亂花錢。如今,這個習慣一直被沿用至今,但是只要是為了老人,都會盡可能安排最好的。家中如今還有一個百歲老人,她是我的祖奶,今年103歲了,為了照顧老人,家中男女老少都進自己的微薄之力來奉養老人,如今,她老人家走路不主拐,起身不用扶,家人都十分開心。我們家的男女老少,關系十分密切,幾個姑姑與我們家都其樂融融,把家中的孩子都當做自己的孩子養,于是,便出現了一個沒有爭吵,沒有煩惱的幸福家庭。
最讓我感到驕傲的是我的爸爸,他早年接觸傳統文化教育,便勵志要感謝登封,回饋家鄉,就這樣,他找到了一個好機會:開論壇。他在20xx年時與愛源公司一起在登封8684部隊聯合創辦了愛心公益大講堂,開講當天全場座無虛席,人生鼎沸,爸爸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全國各地的名師那句句感人的話語浸透了在坐每一位的心靈,所有的人都留下了真摯的眼淚,淚聲俱下,爸爸很開心,他為登封做出了一個貢獻。
爸爸身先士卒,給他的兒子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同時,他的兒子也會努力,讓家族興旺,把這樣的精神一代一代傳遞下去,我不會讓我家風的花朵變得枯黃無力,相反,他會更加的輝煌!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七
爸爸、媽媽、爺爺和我組成了一個家庭,同時也構建了和諧的家風。
我的家風雖然平凡但卻蘊含著濃濃的親情和關愛。
“叮鈴鈴,叮鈴鈴”鬧鐘不住地響著。我趕忙起床把被子疊好后洗臉刷牙,一切完畢后我坐在窗前讀起書來。“兒子,吃飯了。”我一邊應和這一邊跑過去。“來,我來端吧!”媽媽點點頭把準備端給爺爺的菜給了我,我急忙接住慢慢穩穩的走過去放在了桌子上,又端過來了飯“爺爺,”我一邊喊著一邊跑到爺爺面前,扶著爺爺走到桌子旁。爺爺和我、媽媽都坐好以后,爺爺拿起了筷子往我碗里夾菜,我高興地接了過來又給爺爺和媽媽夾菜。一家人就這樣夾來夾去,不一會菜就都被夾入了碗中。大家相視一笑,開始聽起了音樂,在和諧的氛圍中吃完了飯。
該洗碗了,媽媽拿著水盆將碗放進去又擦起了桌子。“媽媽,讓我洗碗吧!”我說著洗起碗來。“孩子,你去學習吧,讓我來!”爺爺走過來說。“不了爺爺,我能搞定的!”我說。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洗了起來。不一會一個個油膩的盤子就被我洗的閃閃發亮。媽媽看到后直夸我懂事,長大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的家風從點滴小事中流露出來。但是我們都十分在意,毫不因為時間的推移而加以改變。構建和諧良好的家風已成為慣性,大家都這樣一直發揚下去。
“尊老愛幼、團結一致、共同前進”,這就是我們獨特而平凡的家風!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八
今天下午,老師給我們開了一次有意義的班會。班會的主題是:家風傳承,家國情懷。
家風可不是家鄉的風景,而是一個家庭的風氣。“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今天,我就來說一說我們家的家風。
首先是“孝”。百善孝為先。這也是最基本的道德標準,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我們每周都會帶上好吃的,回奶奶家和姥姥家,看望爸爸奶奶、姥姥公公。
要善良、寬容、樂于助人。媽媽經常告訴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要和同學好好相處,和同學發生矛盾時,多包容,多寬容,還要多幫助同學,因為幫助了別人,也會快樂自己。
要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多讀書,才能學到更多知識,才能開闊我們的視野和胸懷。
雖然我們家的家風雖然都很平凡普通,但卻是我前行的指路燈。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九
1、欲成才,須先成人;
2、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每個家都有屬于自己家的家風、家規、家訓,要說起我家的家風、家規、家訓,那可就要跟我小時候的幾件事有關了。
五歲時,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但是吃飯很挑食,不是挑肉就是挑菜,而且還常常剩飯。并且我洗手時,每次洗一次,就要浪費半盆水,洗完后水龍頭也不關,白白浪費了很多水。媽媽知道了我這兩個不好的習慣以后,對我說:“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以后就不要再挑食了,而且也不要再剩飯了,并且要節約水資源。”從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要“勤儉節約”。
又過了一年,我要上小學了。我們坐下來打算開個家庭會議。爸爸說:“今天的內容就是討論家風、家規、家訓。目的就是想讓你上學后能約束自己管好自己。”我們討論了很久,才確定下來。
家風就是:勤學、上進、誠實、善良。
家規是:勤儉節約
家訓則是:尊敬長輩、孝順父母、自強自立。
上學以后,我感覺自從有了家風、家規、家訓,無時無刻不在謹記著,約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