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指一個民族、國家以及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一個國家、民族和政黨對自身的理想、信念、學說以及優秀傳統文化在內心深處懷有尊敬、信任和珍惜的態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心得體會范文精選,供大家參考。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心得體會 1
“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河北各界反響熱烈,大家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傳承賡續歷史文脈,發揚光大悠久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是貫通歷史、現在和未來的使命擔當。
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賦予了我們新的文化使命,對新時代考古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文瑞心潮澎湃、倍感振奮。他表示,要切實增強做好新時代考古工作的歷史使命感,立足河北大地,推進泥河灣東方人類探源工程,開展華北北部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模式研究等,充分利用考古發掘成果,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讓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徐艷紅深受鼓舞。她說,要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文物保護研究和闡釋利用工作齊頭并進,實施“考古中國——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考古中國——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考古項目;圍繞革命文物保護,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實施重點文物保護項目。
作為文博工作者,河北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熊慧彪說:“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闡明了新時代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堅持精神獨立和守正創新,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的使命擔當和根本要求。”他表示,河北博物院將繼續傳承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精華,利用博物館的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反哺功能,積極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第一時間學習了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承德博物館副館長韓莉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非常重視歷史研究工作。今后我們要以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做好研史學史工作,更好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同時要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歷史文脈,凝聚民族精神,讓歷史照進現實、回應時代呼聲,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多年從事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員李鑒修對此感受很深:“總書記關于‘兩個結合’的重要論述,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包含著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科學回答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礎問題,豐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和實踐途徑,闡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和政治理想等方面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的高度契合性。”
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程立濤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關于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闡述,極大地啟發了我們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只有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才能更好理解中國,才能明確今后的發展方向。“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努力促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之在相互結合、相互成就的實踐中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一篇關于新時代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文獻,具有很強的政治和戰略指導性。”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張瑞靜說,“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釋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讓我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明確歷史使命,做好文化傳承與發展創造。”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過程中,河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芳深刻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要在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展現擔當、積極作為。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要求,指明的新方向。“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彰顯了富有創見的中華文明觀和中國文化觀,令人鼓舞、催人奮進。”河北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丁偉說,要切實肩負起守護傳承中華文明的職責使命,深入挖掘整理豐厚的中華文化資源,集中力量策劃推出一批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精品出版物,努力為傳統文化賦予更多時代精神、時代價值。
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河北省美協主席祁海峰說,作為文藝工作者,在新時代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堅持文化傳承發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深入生活,潛心創作,為時代畫像、為人民立傳,努力用跟得上時代的精品力作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盛世修文,古已有之。豐富燦爛的中華古籍典藏,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脈,成為我們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對典籍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讓河北省圖書館副館長冉華很受鼓舞:“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傳承數千年而不斷,古籍文獻的保存延續是重要原因之一。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助力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心得體會 2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標識,也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十年文化工作進行了總結,專門在第八部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里面,對統籌推進文化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強調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意義,并從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等五個方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方向,目標精準、任務明確。報告讓我們更加深刻領悟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高度,領略中國精神達到的新高度,堅定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總書記的報告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建設文化強國、怎樣建設文化強國等重大課題,既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濃厚的文化情懷,也為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
當前,伴隨著國家戰略格局的深度調整、國際力量的分化組合,大國關系進入全方位角力新階段,東西方圍繞意識形態、發展道路、民族精神、國家形象的思想文化領域斗爭日趨激烈。能否在這場斗爭中占據主動地位,不僅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我們要在這個既充滿希望又充滿挑戰的世界變局中把握先機、占據主動,大力推進文化潮州建設,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貢獻潮州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心得體會 3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目標方向、明確了方法路徑。
舉旗幟。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舉旗幟,就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前進方向和根本道路,事關全體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也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是根本,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扎扎實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把思想輿論陣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聚民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凝聚磅礴偉力,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增強“向心力”意義重大。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把全黨全國人民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朝著黨中央確定的宏偉目標團結一心向前進。自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使命擔當,讀懂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將服務人民、扎根人民、引導人民的工作落細落小落實。用心用情用功書寫人民美好生活,不斷挖掘人民群眾中蘊藏的思想智慧“富礦”,發揮正確輿論導向功能,引導人民群眾追逐人生夢想,將個人的奮斗自覺融入新時代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實踐中。多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善于轉換話語方式,把抽象的概念、艱深的理論轉化為具象的表達、通俗易懂的道理,講好中國人民追夢圓夢的精彩故事,匯聚成踔厲奮發、共同奮斗的最強音。
育新人。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作出重要部署,這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題中之義與顯著標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價值支撐和價值引領,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標識。必須不斷夯實制度基礎、完善制度體系,推動社會大眾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要以精神引領、典型示范、志愿服務、文明創建等為著力點,堅持重在建設、以立為本,堅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著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行為規范和文明風尚。通過不斷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來“育新人”,將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貫穿到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各環節,不斷建構道德規范、強化道德認同、指引道德實踐,培養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興文化。“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方面,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思想引領、人才支撐、精神驅動、資源供給等助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也是評估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通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等一系列舉措,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的同時,也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夯實基礎。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努力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需求。
展形象。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首先,牢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讓中華民族以更加自信和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再次,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構建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我們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巨大成就和豐富實踐經驗,為講好中國故事、構建國際話語體系提供了源頭活水和堅實基礎。新征程上,我們應該自覺肩負起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歷史使命,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