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也叫演講詞,是指在群眾集會上或會議上發表講話的文稿。演講稿是進行宣傳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演講的作用是表達個人的主張與見解,介紹一些學習、工作中的情況、經驗,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好的演講稿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演講稿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演講稿模板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團結故事及啟示演講稿篇一
大家好。
今天是20xx年5月12日,十四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xx年5月12日,注定要使我們用九生去銘記。
浩蕩宇宙,悠悠華夏。然而汶川地底的九次震動,震動了中國,震動了世界。無數的同胞轉瞬而逝,無數的房屋頃刻瓦礫。汶川成為了川之傷,成為了國之殤!十四年過去了,我們希望逝者已達天國,更希望生者業已新生。回首看看這十四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眼淚可以重流,悲傷可以再述,震后這十四年我們共同祭奠。
還記得在那段哀痛的日子里,全國人民心手相連,共度災難,九幅幅畫面讓我們感慨萬千,九個身影讓我們肅然起敬,九份感動讓我們記憶猶新。面對無數生命被掩埋在廢墟中,失去親人的人們對著廢墟呼喚。山悲水泣天垂淚,星暗云濃地含愁。汽笛為故去生靈而哀鳴,國旗為百姓而垂降。
然而,偉大的中國人并沒有因此而被打倒。我們在挫折中奮斗,在逆境中淬煉,在悲痛中崛起,在廢墟上前行。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全國人民聯合起來,不分晝夜,無私奉獻,打響拯救生命的接力戰。無數的同胞被救出,神州大地上出現了九個又九個感人的圖畫。
然而,還是有很多同胞離我們遠去,他們走得毫無聲息,他們的離去更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可貴。逝者已逝,生者更應承逝者之遺志,奮然而前行!所以偉大的中國人民抖去了滿身的塵土,揩干傷口的血跡,鼓足生活的勇氣和力量,踏上了恢復生產的艱辛征程。
經歷了悲痛、鎮定、堅強、抗爭之后,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讓中華民族更加團結,更加奮進,更加成熟。精神的力量讓我們九次動容,九次得到洗禮,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可貴,讓我們看到了在和平環境下成長的年輕九代的責任感,讓我們看到了民族未來的希望。
在汶川地震十四周年到來之際,讓我們焚起九柱心香,深深地為遇難同胞祈禱。讓我們銘記那些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銘記那些共和國的忠誠衛士、白衣天使,銘記所有為抗震救災奉獻力量的人們。讓我們珍愛生命,承逝者之遺志,用愛筑起摧不垮的家園。
最后用柳煙碧的《滿江紅?汶川大地震感懷》結束我的演講:
生死邊緣,朝復暮、誰人言歇
千里路,殘垣頹壁,救援激烈。
四海同悲憂蜀地,九州共震哀秦月。
但魂牽,眾志已成城,猶心切。
賢,絲已雪,韌百姓,心難滅。
看人間大愛,國魂無缺。
赤縣漸收民族淚,蒼生猶獻英雄血。
待他朝,重整舊亭臺,新樓闕。
團結故事及啟示演講稿篇二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這是一個讓所有中國人永遠記住的時刻. 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摧毀了無數和平和寧靜的城鎮, 震動了大半個中國, 震撼了所有中國人的心,震驚了整個世界.那一瞬間,巴山蜀水的呻吟,祖國母親的哭泣,大地悲歌,那樣令人神往的天府之國,頃刻間天崩地裂,.斷壁殘垣 。
然而在神州大地上,天災無情人有情,在這里,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胡第一時間作出指示,溫第一時間趕赴災區,人民軍隊第一時間沖上前線,鋪天蓋地的祈禱祝福,心靈鼓勵,默默傳遞著整個華夏人民的溫情力量。
我們相信,有全國人們的支持,有災區人們的自力更生精神,地震震不垮災區人民的信心和勇氣,再大的困難也可以戰勝,災區人們一定可以度過難關,重建家園,勝利一定屬于堅強的災區人民!
如今時隔八年,在這八年中,災區人們積極自救 ,社會各界人士也踴躍參與在災區恢復重建的各個領域。地震廢墟上建起新小學,寶成鐵路新109隧道災后重生,漢旺新鎮正在崛起。災區人民的臉上洋溢的笑容,無不顯現出人們對美好新家園的期盼和重建家園的堅強信心。
2,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加防震疏散演練,學以致用;
3、充分利用地震科普基地資源,鍛煉應對突發災害的能力
師生們,積極參加防震減災活動,是我們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提高防震防災意識是我們對自己生命負責的體現,因此讓我們行動起來,構建和諧平安校園。
團結故事及啟示演講稿篇三
大家好。
今天是2017年5月12日,九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8年5月12日,注定要使我們用九生去銘記。
浩蕩宇宙,悠悠華夏。然而汶川地底的九次震動,震動了中國,震動了世界。無數的同胞轉瞬而逝,無數的房屋頃刻瓦礫。汶川成為了川之傷,成為了國之殤!九年過去了,我們希望逝者已達天國,更希望生者業已新生。回首看看這九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眼淚可以重流,悲傷可以再述,震后這九年我們共同祭奠。
還記得在那段哀痛的日子里,全國人民心手相連,共度災難,九幅幅畫面讓我們感慨萬千,九個個身影讓我們肅然起敬,九份份感動讓我們記憶猶新。面對無數生命被掩埋在廢墟中,失去親人的人們對著廢墟呼喚。山悲水泣天垂淚,星暗云濃地含愁。汽笛為故去生靈而哀鳴,國旗為百姓而垂降。
然而,偉大的中國人并沒有因此而被打倒。我們在挫折中奮斗,在逆境中淬煉,在悲痛中崛起,在廢墟上前行。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全國人民聯合起來,不分晝夜,無私奉獻,打響拯救生命的接力戰。無數的同胞被救出,神州大地上出現了九個又九個感人的圖畫。
然而,還是有很多同胞離我們遠去,他們走得毫無聲息,他們的離去更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可貴。逝者已逝,生者更應承逝者之遺志,奮然而前行!所以偉大的中國人民抖去了滿身的塵土,揩干傷口的血跡,鼓足生活的勇氣和力量,踏上了恢復生產的艱辛征程。
經歷了悲痛、鎮定、堅強、抗爭之后,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讓中華民族更加團結,更加奮進,更加成熟。精神的力量讓我們九次次動容,九次次得到洗禮,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可貴,讓我們看到了在和平環境下成長的年輕九代的責任感,讓我們看到了民族未來的希望。
在汶川地震九周年到來之際,讓我們焚起九柱心香,深深地為遇難同胞祈禱。讓我們銘記那些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銘記那些共和國的忠誠衛士、白衣天使,銘記所有為抗震救災奉獻力量的人們。讓我們珍愛生命,承逝者之遺志,用愛筑起摧不垮的家園。
最后用九首柳煙碧的《滿江紅?汶川大地震感懷》結束我的演講:
生死邊緣,朝復暮、誰人言歇
千里路,殘垣頹壁,救援激烈。
四海同悲憂蜀地,九州共震哀秦月。
但魂牽,眾志已成城,猶心切。
賢,絲已雪,韌百姓,心難滅。
看人間大愛,國魂無缺。
赤縣漸收民族淚,蒼生猶獻英雄血。
待他朝,重整舊亭臺,新樓闕。
團結故事及啟示演講稿篇四
前不久,與一位內地的朋友打電話聊天,詢問我這兒的情況,我告訴她,我們這兒很好,國泰民安,欣欣向榮,她有些詫異。接著問,“去年出了那樣的事,你們現在害怕嗎?”我說,“不害怕!”她更為驚訝!于是,我跟她講在我們新疆這個多民族地區,這許多年來民漢之間所建立起來的血濃于水的魚水深情,又豈能是一些別有用心,處心積慮的民族分裂分子,用一些小伎倆,小陰謀所能撕裂,分割!當我跟她講述馬背上的醫生吳登云的故事,全國道德模范夏忠惠的事跡時,朋友也充滿了感動,唏噓不已。無論朋友是否能完全理解,我都堅信,事實勝于雄辯,時間能證明一切!就好像去了桂林,看山水云霧繚繞寫意,我讀懂了什么叫大象無形,游了臥龍,聽清風在竹林中舞動穿梭,我明白了什么叫大音無聲,只有,生活在我們這樣多民族聚居的人們,深刻感受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漢深情,才能真正領悟什么叫大愛無疆!
母親就不止一次地跟我們說過,多年前她曾親身經歷的一件事。那是30多年前的一個寒冷冬天,天空陰沉沉的。可母親的心情更陰沉。母親從老家探親回來,下了火車,又搭汽車往家趕。可汽車停站的地方,離家還有7、8公里遠。看著地上堆的七七八八的香油、花生、芝麻等土特產,母親犯了難。那時通訊困難,家里人只知道母親最近回來,具體什么時候卻不得而知,等人接是不可能了。母親咬咬牙,將一大堆物件后背前挎,左拎右提,搖搖晃晃往家走。沒走幾步,就聽到“得得”的驢蹄聲。到了母親身邊時,竟停下了。母親詫異地抬頭看,是一對維族老夫婦正趕著驢車。維族老大爺坐在趕車的地方笑瞇瞇地看著母親,而坐在車廂里的維族大媽連說帶比劃,示意母親上車,還在母親愣怔的時候,維族大媽已下車將母親和東西讓到了車上。路上,怕母親剛發了汗,再涼著,維族大爺硬是將自己裹腿的氈子給母親披上。起初,母親以為與他們順路,直到了家門口,母親再三邀請兩位老人到家里坐坐,被老人拒絕,母親又拿出土特產送與他們,依然被拒絕,直到在母親和一家人感激的眼神目送下,老人調轉驢車,往來時的方向趕去,母親才明白,他們竟送了她整整一路。母親在家門口望了很久,此時她的心情已不再陰郁,她的心被漲得滿滿的,我想,那是一種叫溫暖和愛的東西。
對于吐尼沙汗其人,在坐的也許并不陌生,起初對她的了解,我也與大家一樣,一個無依無靠的維吾爾族孤寡老人,連續收養了三個棄嬰,其中兩個漢族孩子,一個重度小兒麻痹,一個腦癱,而這一養就是十幾年。她的故事常常讓我感慨萬分。而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與老人零距離地接觸,老人人性中的光輝,不由地讓人對她再次肅然起敬!
那是20xx年的三月,我有幸參加了地區英模宣講團,作為宣講員與特邀嘉賓吐尼沙汗老人一道隨團宣講。老人跟傳聞中的一樣,善良仁慈堅毅。而隨后發生的一件事,卻讓我感到震撼!在我們隨團宣講的第七天,晚飯后,大家在一起聊天,有人給了老人一顆巧克力糖,老人把糖放在嘴邊,咬下一半,把另一半仔細包好,放進了懷中。大家疑惑不解,問老人。老人淡淡一笑說,她的小兒子最喜歡吃這種口味的糖了,所有的人都沉默了,所有的人都為之動容。
7.5事件后,人們的心靈在經歷了劇烈痛楚后,如今也充滿了溫馨,那一幕幕民漢共度難關的場景,讓我們堅信民漢團結一家親的接力賽沒有終點。
前兩天,我去買東西,就親眼目睹了這樣一幕。當我在一家商鋪挑東西時,有兩個中年婦女也在買東西,一道與攤主討價還價,熱火朝天。看背影,我以為她們是姐妹。待她們轉過身時,我愣住了,她們一個漢族,一個維吾爾族,顯然,不是姐妹。可很快,我知道我又錯了,因為她們親密的神情告訴我,她們不是姐妹,勝似姐妹,她們就是跨越民族界限的親姐妹!
團結故事及啟示演講稿篇五
很榮幸和參加此次的輔導員大賽,我叫奉萍,來自恰合吉牧場寄宿制小學,在這和大家分享我們學校的民族團結故事。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各民族榮辱與共、唇齒相依。同樣的歷不分史、相同的信念,將新疆各民族融合成一個團結和睦的大家庭,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鞏固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發展,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正如歌聲所唱的:家是一個家,國是大中國,都是一家人,不分你和我。下面我要講述的,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各民族之間團結互助、親如一家的故事。
在祖國的西北邊陲有這樣一個地方,居住著漢族、回族、哈薩克和維吾爾族等28個民族。在這個地方,你隨處能聽到不同的語言交流;在這個地方,你隨時能看見不同民族生活的其樂融融景象,這里就是塔城,一個充滿著油畫芳香、與眾不同的城市。
20xx年9月,我懷著激動而又忐忑的心情來到了我今后要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恰合吉學校。陌生的工作環境、不甚熟悉的同事和耳目一新的教學方式,讓我覺得既茫然無措又充滿挑戰。那一天,我第一次踏進那個辦公室,遇到了我在這個學校的第一位良師益友——石云玲老師。她坐在我的對面,似乎是看到了我的拘謹,笑著問了問我的情況,然后說了句“沒關系,面對新環境都有這樣的問題,有什么需要,盡管來找我”。在后來的接觸當中,她處事的認真和負責都深深的影響著我,是她,讓我對這個學校有了深層次的了解;更讓我敬佩的是她對班級里孩子的關愛。石老師不是班主任,但作為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她始終比班主任付出的還要多,阿扎瑪提是班上的一名哈薩克族男孩,由于從小是個孤兒,寄養在親戚家里,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都很不好,對于這樣的孩子,大家可能光聽聽都感覺到頭疼,但是石老師沒有,她把阿扎瑪提作為學習上幫助的重點對象,每天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為他補課、輔導;生活上,她帶來自己家孩子的衣服給阿孜瑪提穿,生病了給他買藥吃,給孩子錢洗澡,對阿孜瑪提的關愛無微不至,讓我敬佩。
老師;阿米熱老師是我們學校的大隊輔導員,作為維吾爾族的姑娘,阿米熱老師有著維吾爾族人特有的熱情,剛剛參加工作時,她擔心自己的普通話不標準、管不住孩子而不敢組織活動,她主動請教漢族老師,在一次次學習和磨練后,現在可以游刃有余的組織各項活動,時常給孩子們編排一些節目,深的孩子們的喜愛!不光如此,她還大膽給孩子們上自己研發的綜合實踐課,在前不久,她在全市的特色說課上獲得一等獎!這可是少數民族老師用漢語給孩子們上的維吾爾文化的課啊。正是因為我校各教師之間的團結和睦相處,才使得各民族教師在這里發揮自己的特長,把知識傳授給孩子們。說到吐爾遜老師,您跟我一樣不得不佩服她,佩服她是因為她的毅力,作為哈薩克族老師,之前對于中國的民間傳統藝術是完全不了解的,我們恰合吉學校定剪紙為學校特色,在學校里,老師個個會教;孩子們人人能剪。
吐爾遜老師跟著我校的姚玉梅老師虛心學習剪紙,現在已經剪得爐火純青了,任何一幅作品到她的手上都會變成一幅“工藝品”。有的漢族也自嘆不如!民族團結最主要的是各民族之間互相尊重,互相被彼此民族的文化和藝術所吸引。吐爾遜老師十分謙虛,和我們學校的每一位老師相處的都非常融洽,她在漢族老師的指導下更新傳統剪紙材料,變為不褪色的作品。把哈薩克族傳統祥云圖案融入剪紙大膽創新,所剪出的作品不但貼在了校長辦公室的窗戶上、貼在了班級的文化墻上、貼在了恰合吉牧場老百姓的家里……還在恰合吉牧場傳統手工藝大展上獲得好評這讓我更明白了各民族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其實在我們的學校還隨處隨時都可以看到民族團結之花的盛開。逢年過節,學校領導都會去少數民族家慰問和看望;隨時都能夠聽到各民族教職工相互幫助的感人事跡;教學上,民漢教師結對子,快速提高雙語教師漢語授課的水平,為促進教育教學進步共同努力;教育上,民族教師主動幫助漢族教師和民族教師進行溝通,使得老師和民族孩子的關系更為親密。就是在這樣和諧的相處環境中,我們學校也收獲了“塔城市民族團結先進單位”和“塔城地區民族團結先進單位”的榮譽。
數不清的感人事跡,說不完的感人故事。其實,無論是誰,都愿意為學校貢獻自己的力量,都希望恰合吉學校常盛開民族團結之花,更希望學校早日成為學生喜歡、教師幸福、家長滿意的學校。在這里,請允許我說出很多老師的心聲:在恰合吉學校,無論什么時候、無論任何事情,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我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細微之處見真情。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