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閱讀篇一
(袁)紹以臧洪為東都太守。時曹操圍張超於雍邱,洪始聞超被圍,乃徒跣號泣,并勒所領將赴其難。從紹請兵,而紹竟不聽之,超城遂陷,張氏族滅,洪由是怨紹,絕不與通。紹增兵急攻,洪城中糧盡,廚米三升,使為薄糜,遍頒眾。又殺其愛妾以食。兵將咸流涕,無能仰視。男女七八千相枕而死,莫有離叛。城陷,生執洪,紹謂曰:臧洪,何相負若是,今日服未?洪據地瞋目曰:諸袁事漢,四世五公,可謂受恩。今王室衰弱,無輔翼之意,而欲因際會①,觖②望非冀,惜洪力劣,不能推刃為天下報仇,何為服乎?紹乃命殺之。洪邑人陳容在坐,見洪當死,起謂紹曰:將軍今舉大事,欲為天下除暴,而先誅忠義,豈合天意?紹慚,遣人牽出,謂曰:汝非臧洪儔歟?空復爾為?容顧曰:夫仁義豈有常所,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今日寧與臧洪同日死,不與將軍同日生。遂復見殺。在紹坐者無不嘆息。
閱讀篇二
雅思閱讀文章任務量大,時間緊,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一些雅思閱讀快速閱讀方法才能更好的適應這些特點。下面雅思就為大家推薦兩種雅思快速閱讀方法,即略讀和尋讀。下面是詳細內容,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的雅思閱讀備考有所幫助。
想要掌握雅思快速閱讀方法,首先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何謂快速閱讀?
就閱讀方式而言,我們通常分成了精讀和泛讀兩種,精讀即按照字、詞等少數幾個單字為單位逐個閱讀,這是我們從學習英語以來,老師們最為駕輕就熟的一種方式,他們會帶著我們從一篇文章的第一個單詞,逐字逐句的分析到最后一個單詞,直到把這篇文章分析得是體無完膚;而泛讀則要求我們泛泛而讀,不必那么精準的理解文章,但是要求廣、博、泛、快。而泛讀里比較常用的'一種閱讀方式就是快速閱讀。
快速閱讀將被閱讀的文字以組或行、塊為單位進行大小不一的整體閱讀,而組或塊內所包含的往往可能是詞組、半行、一行、多行甚至整頁內容,它是一種讓我們能夠從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信息的閱讀法。
沒有經過訓練的閱讀者一般來說一分鐘能讀100200個單詞,而經過訓練后一般能達到300400單詞/分,而有些個體則可能達到每分鐘1000多,在我訓練過多學生里,最快的能達到每分鐘800字左右。
閱讀篇三
①對于大多數文學家來說,建筑也許常常被作為書來閱讀。大的宏偉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記》。讀到精彩之處,讀到忘形之時,就有了批注。文學家批建筑物,便誕生了《阿房宮賦》、《滕王閣序》、《岳陽樓記》等等傳世名篇。于是建筑與文學渾然一體,一并交與讀者,閱讀由此繼續。文學家閱讀建筑,在心理與行為上形成與文學的同構。可以說是一種文學活動的延伸和拓展。在閱讀中,我們發現建筑與文學某些相同的或是類似的規律,即便我們還讀出了許多不同,但我們已經懂得,建筑與文學擁有一個豐富、天然的“共享空間”。
②建筑與文學的構思----
③我們走進香山飯店。欣賞贊美它與山林自然和諧、相得益彰的完美構思。當建筑大師面對香山腳下這塊尚是空白的山坡時,他的頭腦在瞬間所涌現的建筑構思,便已奠定了日后這座建筑物的價值。貝聿銘先生曾說自己是一個“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其大致意思在強調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當地體現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尋味的內涵。恰如文學作品的構思,其實,取決于那個說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說出“這一個”故事而不是“那一個”故事。即使是現代主義文學所強化到極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依然無法與“意味”完全分解。區別只在于,當一個新的構思形成時,它實際上已完成了“意味”的能指。
④建筑與文學的想象----
⑤建筑師與文學家猶如一雙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遙遠的澳洲那美麗的悉尼歌劇院。我們在大師宏偉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嘆為觀止。那被大洋州湛藍的海水映襯著的白色屋頂,如藍天上悠悠駛過的白帆,或是扇動著翅膀掠過長空的白色巨鳥,激發起我們無盡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師和文學家生命中的“酶”,因著詩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才會有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絕唱;因著建筑師飄忽無涯的想象,才會產生像古巴比倫“空中花園”那樣奇麗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師和文學家,為人類的文化遺產留下了燦爛的鴻篇巨制,填補了人在世俗庸碌生活中的精神空白,而在創造過程中的每一處驚人之筆,每一線靈感閃現,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牽引所蠱惑,想象應當是靈感之母。
⑥建筑與文學的'語言----
⑦一部文學作品,無論是熾熱還是冷靜,都在傾訴著作家的內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樣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達著建筑師對生活的理解。傾訴和表達都需要語言,如果說文學語言已有通常的定義,那么建筑語言究竟是什么?巴黎埃菲爾鐵塔的矗立,象征著十九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的勝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全部用鋼鐵作為建筑材料。在這里,鋼鐵首先組成了表達所需的最基本的“詞匯”,但詞匯并不等于語言,詞匯必須在加以組合、結構并賦予表達的內容后,才形成語言。也許一千位建筑師使用同樣的鋼鐵作為“詞匯”,會產生一千種不同的語言。埃菲爾鐵塔雄壯的底座、如同千萬條鋼筋鐵骨的胳膊交叉纏繞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風中微微晃動的塔頂那種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著展示著大工業時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爾用鐵塔說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爾鐵塔所蘊涵的建筑語言,便不斷被越來越多的人讀懂,成為一種“表現”的典范。
⑧黃土作為詞匯時,黃土即是黃土。黃土砌出了窯洞,窯洞訴說著對風沙的避藏和資源的貧乏;青磚筑成了長城,長城訴說著幾千年的圍困;青磚砌成了炮臺,炮臺表達著頑強。然而建筑的語言終將超越建筑的功能,成為與人交流的另一種方式。
(作者張抗抗,有刪節改動)
10.分條概括建筑與文學相同或類似的規律。(3分)
11.用文中的話回答“埃菲爾鐵塔”語言的內涵(1分)
12.賞析第⑧段中畫線的句子。(4分)
13.除了文中提到的建筑,請另選一處你熟悉的建筑,結合文本談談它的內涵。
(4分)
10、①構思都充分地考慮到其功能和價值的需求。②創作中都依靠想象產生靈感。③都以特有的語言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和情感。
11、埃菲爾鐵塔語言的內涵是“炫耀著展示著大工業時代不可一世的力量”。或“鐵塔說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
12、運用了擬人、排比(工整句式)等手法,寫出①建筑材料經過組合、結構之后,會富有建筑語言;②建筑語言會超越建筑功能,成為與人交流的另一種方式;形象生動,富有氣勢。
13、要求:①要寫出建筑特點;②要結合文本;③要寫到建筑中透露出的語言內涵。(答案略)
閱讀篇四
;農村小學的學生、家長課外閱讀意識比較淡薄,特別是家長,認為只要讀好課內學習的書籍就行了,課外書那是“閑書”。農村小學生閱讀現狀存在很多問題,不容樂觀,對農村小學生的閱讀現狀做了調查,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并做了有益的探討。
激發閱讀興趣:以身示范,做好學生閱讀道路上的領路人。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興趣,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何種地位。”教師的閱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前提條件。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閱讀書刊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還可在教學時,講述一些故事,并順勢推薦書籍。
指導選擇讀物:首先,讀物的思想內容要正確、健康;其次,讀物的內容要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知識水平。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識字少,閱讀能力低,但富于幻想,可以多給他們推薦內容短淺的繪本、童話、寓言、兒歌等圖畫書,如《爺爺一定有辦法》《小老鼠》等等。小學中年級的學生知識面有所擴大,閱讀能力有所增強,就可以推薦一些兒童小說、科學故事、兒童詩歌等,如《夏洛的網》《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等等。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增強,生活知識進一步擴充,就可以給他們推薦一些成長小說,如《淘氣包馬小跳》《愛的教育》等,還有偉人故事、中外名著、時事政治等,這樣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都能讀到適合自身需要,同時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發展的課外讀物。
養成閱讀習慣:葉圣陶曾說:“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一要定書。閱讀的書一旦選定,就一定要讀完,千萬不能半途而廢,要養成選一本就要讀完一本的習慣;二要定時。要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選擇讀書的時間,不能想讀就讀,不想就好幾天不讀;三要定量。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要制定一個讀書計劃。長此以往,這些習慣會在閱讀實踐中逐漸形成,一旦形成習慣,學生將會受益終生。但是,畢竟小學生的持久性差,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經常提醒、督促檢查。我們是這樣做的:第一,每周安排一節“讀書課”,讓學生把書籍帶進課堂,在課堂閱讀、交流;第二,每天上午、下午到校以后,除值日生外,所有學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書,這樣每天半小時的持續自由閱讀,為孩子們養成閱讀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第四,每周一節的班會,可利用起來開展有關閱讀的活動,如專題朗誦、講故事比賽、“讀書讀報活動”、劇本表演等,這樣既檢查閱讀活動的綜合效果,又會大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促進學生養成閱讀習慣。正如作家肖復興所說:“能夠熱愛讀書并能懂得怎樣讀書,對于一個孩子是最大的財富。”因此,為促進農村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我們學校、社會、教師和家長需共同關注、齊心協力,把農村小學生引向廣闊閱讀空間,使農村小學生在閱讀中能夠享受到閱讀的快樂。
相關熱詞搜索:;閱讀篇五
我的家是一個特別的書香家庭。一到我家,你就一定會驚訝于我們家的這三只書蟲和滿書架的書。
我爸爸是一只嗜睡書蟲。【舉個例子,我表弟今年2歲了,爸爸媽媽想教他一些有用的東西,他們就叫我背三字經,好讓我來教他,當姐姐真不容易呀,還要教人背書!可惜我不敢對我媽這只母老虎發威,只能老實地在老爸邊上當一只病貓。我嘴中邊念叨著“三字經、三字經”,邊在書架上找時】,倒在床上睡大覺的書蟲老爸聽見了,只見他忽然從床上起來,嘴里還說:“人之初,性本善……”直到背完,他便忽然又倒頭就睡起來,他在說夢話。
再說說我媽這一只吃貨書蟲,她可不像普通書呆子那樣,苦讀而忘記吃飯,她是邊讀書邊不停地吃。一天,都快吃午飯時間了,我媽還是在邊讀書邊不停地吃蛋糕,我沖老媽說:“這樣不停地吃,小心變胖,不好看!”老媽卻理直氣壯,晃晃手中的書說:“楊貴妃也胖呀!卻最得寵呢!看看,書讀少了吧!”這三句話把我準備好的一堆給老媽壓力的話都硬頂回肚里去了。
那我呢,是一只幽默書蟲。有一回,爸爸媽媽在飯桌上告訴我關于我小時候的事,媽媽說我小時候很兇,還弄傷過爸爸,我笑著接過媽媽的`話說:“都說人之初,性本善,誰知道我是不是個人呀!”這一番話,弄得大家哈哈大笑。
您看,我的書香家庭是不是與眾不同?
19.文章標題為“感謝閱讀”,但是從全文看,作者并沒有寫出“感謝”來。請你結合文章的內容,為本文重新擬寫一個標題。(2分)
20.為了刻畫父親“嗜睡書蟲”形象,文章第二段對事情原因的交代啰嗦、累贅,偏離中心,請你用簡潔語言修改畫線句的內容。(2分)
19.(2分)示例:我的書香家庭
我家的三個書蟲。
20.(2分)一次,為了教弟弟背書,我在書架旁找《三字經》(我不停地念叨“三字經”)
閱讀篇六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解釋加粗詞的詞義
①曉霧將歇( )
②月色入戶( )?
③庭下如積水空明( )
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
2.詞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實是欲界之仙都 問今是何世
c.與:念無與為樂者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d.尋:尋張懷民 尋病終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②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簡答。
①從表達方式看,兩文都有緊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稱點睛之筆的_______。
②從思想感情看,兩文都表達了對自然的'親近和熱愛,但作者的心緒并不同。《記承天寺夜游》的蘇軾是受到貶謫的“_______”人,《答謝中書書》中的陶弘景則堪稱隱居的“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個字)。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門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
2.b
3.①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表達與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表達與此相近即可)(“蓋”是發語詞,可譯為“原來是”,也可以不譯出,直接翻譯出“也”字判斷句也可)
4.①描寫 議論(答“抒情”也可)②閑 仙
閱讀篇七
最初選擇在做 lsat 的閱讀部分時多做筆記有兩大原因:一是文章信息密度很大、信息點很多,二是時間非常緊迫。
?
對比 gmat 就很能說明問題。與有 3–4 篇 150–350 詞文章的 gmat 閱讀部分相比,lsat 閱讀有 4 篇 400–500 詞的文章;gmat 閱讀需要在 25 分鐘時間內答完 14 道左右的題,平均每題 1.8 分鐘,而 lsat 閱讀需要在 35 分鐘內答完 27 道左右的題,平均每題僅有 1.3 分鐘的時間,這還不算 lsat 閱讀中有些問題可能更加抽象、需要耗費更多時間。在 lsat 閱讀中,速度較慢的考生戰略性放棄一整篇文章以留出時間給其他文章的情況并不罕見,但在 gmat 閱讀中這樣的情況就少很多。
在這樣時間壓力和信息密度下,如果沒有做任何標注,在讀完文章去做題的時候可能就需要再回到的文章中一句話一句話地去讀、去尋找需要的信息點,這樣就會很費時間,在時間緊迫的考試中這就可能意味著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做其他題,從而拉低整體得分;而對段落中的邏輯重點和很難記得百分百精確的人名、時間等重要信息點進行標注后,再在做題的時候回去尋找就可以直接鎖定之前標記的地方,會快得多,也就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分配給其他題目,對整體的把握就更好。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用來標注不同層級的邏輯重點的符號:
1. 下劃線/波浪線用來表示一句話中的重點
2. 圈圈用來表示一個語義段落中的重點
3. 五角星用來表示一個自然段落或是更大的語義段落的`重點
以上圖中講三部自傳集的這篇 lsat 閱讀文章為例。第二段的核心是三部集子的創新,所以在 innovative 上畫了圈圈,右邊又打了五角星;而之后一句話中具體解釋了創新的兩個方面,其中之一為混用英語和西班牙語,所以在 a mix of english of spanish 下劃了線。而這段最后一句提到的 mixed structure 則不僅是這句話和這段中第二個語義段落的核心,更是文章第三段的主旨,所以也在旁邊打了五角星。
而第三段是分別用具體的例子講這三部集子是如何體現 mixed structure 這個論點,而談到每個集子的時候都分別有一個語義段落的重點,所以在相應的 juxtaposing narrative sequences and poetry, not arranged chronologically, 和 bringing together the voices of two people 上畫了圈,并分別在一側標了 1、2、3 的序號。
文章的第四段是對全文的總結,同時對三個集子創新的意義做出了評價。這里也是全文的主旨,所以在相應的句子邊上標了 mp,于段落的一側寫了 sig 以表明這是對意義(significance)的評價。
這些用來標注不同層級的邏輯重點的符號能夠讓你在回去看文章的時候清晰地看到最核心的部分,同時在閱讀的時候也逼迫你每時每刻都要思考一句話、一個段落和一篇文章的重點到底是什么,讓大腦時刻保持運轉。
我常用的其他符號還包括表示時間、人名、數字和專有名詞的符號。
以經濟學人中這篇講 snapchat 的文章為例。在文章第一列的第一段、第二列的最后一段和第三列的第一段分別出現了四個相對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2013 年、2011 年、三年前(也就是 2014 年)和 2015 年,這些時間節點我都用中括號進行了標注。
由于這幾個時間點四散在文章各處,也沒有完全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如果只是不做任何標注的進行閱讀的話難免會對時間軸的把握有點混亂。而進行了標注之后,就比較容易在讀完回顧的時候抓到這幾個特殊的節點,然后在腦中進行重新整理之后就會對 snapchat 的發展有一個清晰的時間軸概念:公司在 2011 年成立,于 2013 年初露崢嶸,在 2014 年推出了名為「stories」的功能,然后在 2015 年又啟動了「discovery」板塊。在閱讀時間發展比較重要的文章(比如歷史/考古類文章)時,這樣的筆記可能會非常有用。
另外,閱讀中第一次遇到的人名、數字和專有名詞,我都會用框框符號框起來。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在第一次讀時很難完全記得百分百準確的(尤其是東歐那些作者的名字),所以框起來之后再在需要的時候回去找會高效許多。lsat 和各式考試的閱讀中常常會問某某人說了什么是什么意思,這時如果能很快鎖定那個人到底是在文中的哪里出現的話也會很節省時間。同理,在忘了某個專有名詞到底是指什么的時候也可以回去尋找它第一次出現時的定義。
這類筆記法如果用的好,至少在做類似 lsat 閱讀這樣的英語閱讀考試的時候能夠從容許多。
不過它的作用遠不止于此。
雖然一開始是因為備考 lsat 才發展出來這套閱讀筆記法,但結束考試之后我仍習慣性的在讀東西的時候按備考時的習慣這里寫寫,那里畫畫。
我發現和備考之前相比,讀的每一篇文章的思路都一下子清晰了許多。
在經過各式各樣筆記符號的重大禮遇之后,一篇文章就好像被解剖了:這里是一道線,那里是一個圈;左邊有五角星坐鎮,右邊有 mp 壓陣。
不過筆記只是表象,更本質的是筆記背后的思考。
當你每讀一句話就會去考慮哪些詞才是這句的核心,每完成一個段落都會去發問這段話到底想傳達什么的時候,你就離作者的思考更近了一點;你讀的就不再是表面的文字,而是其背后的邏輯。
可能你不做筆記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思考習慣,但成體系的筆記能將這樣的邏輯思考標準化、本能化,讓你哪怕非常疲憊、注意力很不集中的時候也會條件反射式地在每一段文字中尋找思維的脈絡,然后用可見的筆跡將其具象化。
當你讀完一篇長文再回過頭來看的時候,你不必擔憂自己轉瞬即逝的記憶已經將許多東西遺忘,因為你的思考都已經落實在了那一道道線上和一個個圈里。你對長文的把握也因此更加厚實穩重,因為你的思考是由不會遺忘的、對一個個小的段落的理解積累起來的。這樣的閱讀只需一遍就可以很有效率。
越是長文,用筆記記錄思考就越有用
也正因為本質是探尋文字背后的邏輯,這樣的閱讀筆記法并不一定需要完全照搬某一套符號體系,可以結合自己的習慣創造個人的筆記法,只要足夠強調對邏輯的把握就行。另一方面,筆記的習慣就如同思維的習慣一樣不可能一蹴而就,一開頭就想要掌握所有的筆記法只會手忙腳亂;需要循序漸進,從最重要的筆記技巧開始一點一點習慣起來。
lsat 是美國法學院的入學考試,它所考察的就是一個人能否像律師、法官閱讀復雜艱深的法律案例那樣從文章的字里行間窺探出作者的思考回路,在其中尋找任何邏輯不嚴密的漏洞。這種思考方式在眾多其他領域都有用武之地,那么適用于 lsat 的閱讀方法也沒有理由不能應用于考試之外的閱讀。
用一層層筆記對文章按照邏輯重點進行分解,對不同類型的信息進行梳理,一篇看似復雜難懂的文字會在你的腦中像是庖丁解牛一樣順著邏輯的脈絡自然解構:你看到的不是晦澀艱深的句法與詞匯,而是清晰明了的思路和觀點。
如果說看似雜亂無章的文字是一片廣袤無垠的海洋,邏輯是穿越大洋的航線,那么筆記法就是載你沿著航線穿過海浪和風暴的渡船,帶你走向文字背后的思考。
所謂閱讀的目的,大抵如此。
閱讀篇八
1 前5套不計時做題,后面題都要嚴格按照20分鐘一篇文章的限制來做題。
2 做題過程中不查詞典。
3 做題后對照正確答案檢查自己的答案。
4 檢查自己錯的題為什么錯。不外乎如下幾個原因:1) 單詞不認識或者認錯了。 2) 語法點不懂。 3) 理解錯了 做完之后要有針對性的,把這些問題解決掉。單詞要背,語法點要去找單詞書研究透。理解錯的要比較后面給出的`中文翻譯,去思考自己哪個知識點學得不夠扎實,因此弄錯了,要把這個知識點解決掉。
5 正確的題也要去理順一下這些題的做題思路,方便以后快速的做題。
7 如果每篇文章錯的題的數目超過6個,則強烈建議多練習一下文章翻譯,同時要比照后面給出的中文翻譯來進行對照,分析自己哪里翻譯錯了,以及為什么翻譯錯了。
不這樣做,你就根本不可能提高!做題簡單,耗時短,但是分數幾乎永遠不會有提高;分析困難,耗時多,但是多則1-2個月,成績就會有極為明顯的提升。it’s up to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