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前方等待著我們的是新的機遇和挑戰,是時候開始寫計劃了。優秀的計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計劃書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進度表篇一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詩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蘊含在詩歌中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誦讀感受詩歌三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蘊含的情感。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法問答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使用:錄音機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們好多同學離開了家。這就是離別。當然是暫時的離別。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更多更另人傷感的離別。由“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時候我們學過的關于離別的詩歌有哪些。
(學生思考,發言。)
剛才同學們說得很好。老師也搜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分享。
關于“別”的詩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師: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的《再別康橋》,是誰別誰?
答:徐志摩別康橋
師:對。那么,這首詩展示的,又將是怎么樣的“別”呢?我們都知道,感情越深,離別越難。詩人與康橋到底有著怎樣的情分?我們來了解康橋與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同學先講,老師補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劍橋就是詩歌中的康橋。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新月詩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詩人重游英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歌。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三、學生齊讀。
四、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問: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
依依惜別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別”。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剛才我們提到了很多關于別離的詩歌,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用康橋太直接,這樣更詩意。
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可能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選擇新穎,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一種清新飄逸之感。
五、賞析詩歌的音樂美與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學單獨朗讀。(帶著感情的)
教師評價:讀的很美,為什么呢?因為同學對詩歌的感覺到位。這首詩歌本身很美。《再別康橋》是首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他的詩歌也具有這種美,《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㈠音樂美。
1、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有什么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回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后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回環往復)
2、韻律和諧。
啟發:①《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么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
②請同學找出韻腳。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③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3、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㈡建筑美。
1、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4。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㈢學生默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和詩歌中的依依惜別的感情。
六、繪畫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學們看看,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清泉。
2、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節,我們先來看第2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㈡金柳。
1、這一節寫的是柳。那么在詩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艷影”。我們經常說“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么還能不能說是“新娘”,為什么?
--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為什么不說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著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著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著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溫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為什么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離開。
5、金柳的艷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蕩漾,詩人為什么說“在我的心頭蕩漾”?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蕩漾”,無非是說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㈢青荇。
1、我們再看到第三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2、“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么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里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仿佛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㈣清泉。
1、我們接著來看第四節,請同學齊讀第四節。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么說是彩虹似的夢?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愿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愿離開。
㈤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蕩漾”“招搖”“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悅。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__。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你怎么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嘆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么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
1、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么特點?什么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只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么效果?
--唱三嘆。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后一節。
4、第一節里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為什么徐志摩還要說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為喜歡某地,或者刻上“__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了什么?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脫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舍,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后一節為什么又不說“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復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九、課外拓展。
所以,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故鄉,我們通過這首詩能感覺到詩人對康橋依依不舍,希望與康橋永不分離的感情。下面我們來欣賞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全班同學齊讀)
1、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后的感懷之作。
2、詩一開始,就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一低頭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對立的意象恰當地重疊在一起,使我們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
3、接下來,就的互道珍重,我們體會到詩人的那種離別之情。。
4、大家看看這一句:“甜蜜的憂愁”,憂愁怎么會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憂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這樣寫使詩歌的情感更加飽滿。
5、這首詩是誰別誰?(詩人別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揚娜拉)
她的名字還有其他的意思嗎?
--“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翻譯。“沙揚娜拉”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仿佛在呼喚那女郎溫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業:背誦詩歌。
附: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再別康橋
音樂美--韻律和諧,回環往復
新格律詩建筑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繪畫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書:云中鶴、南湖、詩哲新月派
第二課時:再別康橋
金柳(比喻)新娘
繪畫美青荇(擬人)招搖
清泉(暗喻)虹
副板書:輕輕地--悄悄地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進度表篇二
高一年級上學期是過渡期,是學生適應高中語文學習的關鍵期,高一語文備課組根據這一時期特點,和去年高一新生學情,新課標的精神與要求,特制定如下計劃:
一、明確目標和要求
本學期的主要任務是新教材必修一、二冊的學習,其具體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高中語文學習習慣,培養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閱讀古代詩歌、散文的能力,培養學生有效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語文積累,掌握一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大膽應用、勇于創新,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二、學習新課程理念,共同探究新教法
面對新教材、新內容,備課組定期開展新課標學習活動,領會其精神、探究其本質,并發揮各位老師的主觀能動性,集體備課、資源共享,然后各老師根據自己特長,自己學生的學情進行創造性的二次備課,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圍繞如何實施新課標,用好模塊教材,我們高一備課組準備用“從問題到課題”的方式進行動態生成研究,如何激發學生學語文熱情,如何提高語文課的實效性,其間會產生哪些問題,把此問題定為研究課題,不斷摸索,開拓創新,努力探究出實用的新教法、新學法。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能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調整學習策略快速提升自己,合作有利于學生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探究是創新的前提,是發展的必備品格,我們倡導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高中語文的習慣
一個記者采訪一位科學家成功的秘訣,答曰:在幼兒班養成的習慣,可見良好的習慣是學好語文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備課組預備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高一學生以下良好習慣。如:查字典的習慣、主動積累的習慣、善于觀察勤于動筆的習慣、文明得體的說話習慣、規范書寫的習慣、喜歡讀好書的習慣。
五、積極開展語文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不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尤其在鍛煉學生的協作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本學期將舉“漢字的規范書寫”“‘我的未來’演講比賽”“讀書筆記競賽”等活動。“漢子的規范書寫”旨在鼓勵學生在平時作業中注意書寫的美觀;“我的未來”演講比賽旨在鼓勵學生在高中時期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讀書筆記”競賽,要求學生讀一篇文章之后要做讀書筆記,就文章的主要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感悟,引發對生活的思考,旨在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語文第二課堂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大有裨益。
六、合理安排教學進度
本學期完成必修一、必修二兩冊書的教學工作,每周六個學時。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進度表篇三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2、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后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王羲之,有“書圣”之稱,也長于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脫。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后辭官歸田,以山水為娛,好服食養性,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精神狀態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丑修楔(xì)流觴(shāng)游目騁(chěng)懷趣(qū)舍萬殊齊彭殤(shāng)
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發言后,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敘蘭亭盛況;
(二)抒發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后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一)記敘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賢……少長……”
(3)環境:“此地有……,又有……”,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后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發言后,明確: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著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五、布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第二課時
一、集體背誦第一段
簡要復習第一段內容,導人新課。
二、討論第二段內容
1、教師領讀或學生齊讀。
2、“俯仰”一詞在這一段中兩次出現,意思是否相同?引導學生參看注釋,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3、本段教學有一定難度,應先指名學生串講大意。
4、提問: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學生發言后,明確:作者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5、結合課后練習(一)中的(2),討論這段話的議論與上一段的敘事有何聯系。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于涉獵游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舍”“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書: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內(靜)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況修短隨化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6、齊讀。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討論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
2、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發言后,明確: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觀點,認為“有生就有死”,對于生死說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3、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學生討論后明確:作者寫供后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全班齊讀。
四、歸納總結
本文先繪聲繪色地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接著敘志抒懷,抒發了對人生的無限感慨。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三。
3、比較閱讀:課外閱讀《騰王閣序》,比較與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