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學生家庭教育心得體會篇一
二、孩子享受成功喜悅的時候。家長若能在祝賀鼓勵的基礎上,對孩子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將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三、孩子感受委屈的時候。家長若能主動地以冷靜、寬容和同情的態度去幫助孩子解釋,孩子會產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長的告誡了。
四、老師來訪的時候。家長應把孩子的長處告訴老師,同時以希望的口氣指出孩子的缺點,不宜單純地告狀。
五、孩子有困難或遭遇失敗的時候。家長不應訓斥,而應肯定成績,對不足之處給于點撥,幫其走出困境。
六、孩子有較大過失的時候。這時家長的理解、同情、體諒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時候,循循善誘能收到振聾發聵的效果。
七、孩子對某些事物懷有濃厚興趣的時候。家長應積極支持、鼓勵,用興趣推動孩子去尋求知識,激勵孩子深入鉆研。
八、有較大集體活動的時候。這是教育孩子遵守紀律,為集體爭光,培養集體觀念的極好時機。
九、他人取得成績的時候。孩子往往會暗下決心我也要做出成績,家長要抓住這一時機,對孩子提出適當目標要求,使其一時熱情變為持久的行動。
十、外出作客或有客人來訪的時候。一般的孩子都喜歡聽好話,不愿在別人面前現丑,所以這時應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談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恰當提出希望。
<
中學生家庭教育心得體會篇二
1.感受道理
當今許多父母很難忘卻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他們把孩子當孩子看,是需要管束的對象;把孩子當學習機器看,是需要填鴨的對象,但絕不會把孩子當人看,是需要尊重的對象。他們不愿意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除了龐大的期望和沉重的愛心,父母根本就是蠻橫不講理,他們反而一天到晚都跟孩子講道理。
一份調查顯示,孩子最最反感父母的就是嘮叨,一天到晚就講些破道理大事小事都要講一百遍從幼兒園講到現在,這給孩子帶來什么感受?
人是情感動物,他只相信自己的感受,從心理學上說,并不是真理照亮了我們的成長,而是感受引導著我們前進,孩子尤其如此。
當孩子說我餓時,父母說才吃的,不餓;當孩子說我熱時,父母說今天不熱。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父母還會把更多負性情緒帶給孩子。當你問玩笑地問是爸爸好,還是媽媽好?孩子滿臉疑惑地看看爸爸又看看媽媽,他的感受是:爸爸還是媽媽做了什么壞事嗎?當你說我花那么多錢供你上學,你知道嗎?孩子的感受卻是:家里的錢都被我用來讀書了,爸爸媽媽為此很痛苦,我可能就不應該讀書。當你說這次考試那么差,不許玩!孩子的感受是:我學習學不好,玩也玩不好,我是無用的人。當父母天天吵架時,孩子的感受是他們不愛我。當父母隨意侵入孩子的個人空間時,他的感受是世界末日,這個世上沒有屬于我的東西,我是沒必要存在的!
我們都說,好的親子關系勝過一堆教育,親子關系不好是從哪里開始的?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可以說它是親子障礙的第一殺手!當孩子的感受被否定時也就是他的情感流動被阻斷,他的沮喪、對成人的不理解、對世界的恐慌將長久地籠罩在心頭,不要說學習了,他對一切都沒有興致,像軟骨病一樣癱瘓了,父母把心掏出來,孩子無動于衷!
不在于你說什么,在于孩子聽到什么,不在于你做什么,在于孩子感受到什么。注意孩子的感受,體驗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表達孩子的感受,你就是偉大的父母!
2、習慣神童
我們對于奇跡的盼望可以說烙在基因里的,人類對自身奇跡的盼望那就是神童,中國人的神童情結尤其重!在生命中能與生兒育女的酸甜苦辣相比的經歷實在不多,如果能生個神童的話,這一切似乎都免除了??蓪嶋H上神童的家庭可能遭遇更多的不幸,因為歸于平淡本身就是不幸。
全世界各國的神童事跡都證明了神童并不神奇。因《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而出名的德國奇才卡爾威特8歲時運用6國語言,并通曉五門學問,尤其擅長數學。9歲進大學,16歲獲博士學位。至此他成功了嗎?23歲他發表了《但丁的失誤》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而不是人們期盼的大科學家,這樣一本學術著作奠定他是偉大人物嗎?充其量小作而已。韓國宇宙級神童金雄熔三歲多就入漢陽大學學習,四歲到日本電視臺表演,3分鐘解決了一道不定積分的大學試題,全世界為之驚駭!但17歲參加高考,在錄取生中他名列倒數。神童為社會貢獻了什么?只不過貢獻了一個奇跡現象,說明人類大腦的潛力無限罷了。
那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葉圣陶先生說:教育簡單地說只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一點也不錯,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單在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上,父母都做不好,談什么培養神童?
可以說,父母不在培養良好習慣就是培養惡劣習慣。許多父母為孩子做好一切:大到做飯、洗衣、接送上學,小到系鞋帶、削鉛筆、剝蛋殼,孩子除了形成依賴的習慣,沒有其他行為的機會。有些父母想培養孩子預習、復習、作筆記、按時作業的習慣,但自身文化不高而力不從心。有些父母要求太高,有些父母一味說教,有些父母自身惡習太多,都導致習慣培養的失敗。
習慣意味著意志力,意味著自我控制力,意味著效率,意味著一切是自然:優秀是一種習慣。如果你真心渴望孩子優秀的話,那么就變神童情結為習慣情結:一定要幫助孩子養成哪怕是一個良好習慣!
3.空間愛心
盧勤總結現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生長的空間越來越小;住房的面積越來越大,心靈的容積越來越小;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習的動力越來越小。說到底三小是一?。盒撵`空間的狹小。
人生活在自然空間里,我們的成長就是對空間的進軍,我們又生活在心靈空間里,我們的成長還是精神體驗的擴大,這兩大空間的拓展才能支撐起一個人真正健康地成長。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愛孩子啊,可愛心帶來的卻是親子關系的一片緊張,不滿者有之,怨恨者有之,仇恨者有之,仇殺者有之,中國人的親子關系處在從含在嘴里怕化了,到家破人亡的兩個極端階段。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心理營養不良、心靈枯萎、心理夭折而離開正常的社會生活,在心理咨詢中遇到的太多太多了。
司馬光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不知教也!許多父母以各種理由把孩子捆在學習上,告訴孩子未來社會多么多么競爭,孩子幾乎沒有自由,除了疲憊的學習,任何體驗都被愛心斬斷,沒有體驗哪有思維的成長?哪有空間的擴展?當孩子最終對一切都無所謂時,父母無回天之力,心理咨詢也同樣異常艱難,一位十六歲的中學生說我不知道什么競爭,我現在就不想競爭了。
一個人的成長其實就是拓展空間和處理空間中的問題,如果孩子在這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練,它靠什么打未來?西方諺語不要告訴我他有多少才能,只要告訴我他到過哪些地方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正是對空間最深刻的認識。
空間在人格心理學上也意義重大,人的素質多大來源于業余活動,一個人可以自由支配時他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空間味著一個人的安全范圍,它帶來的問題是被動、束縛、控制,這種人長大了只能做機械的事,并對愛人有瘋狂的控制欲,傷害家庭傷害下一代。而和諧寬松的家庭其孩子則冒險、主動,并能與別人打成一片,很容易獲取成就與幸福人生。
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你就是偉大的父母!
4、品德分數
當把教育的一切技巧和方法都撇開后,發現最核心的還是人為什么會成為人的人格問題。能力、專業、學識主要是幫助我們解決做事的問題,但不解決做人的問題,你很難有做事的機會,或者是做不長。中國傳統的教育,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首當其沖就是成人,一切從修身開始,這是人生最低目標。
人格中個體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愛勞動,社會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同情,引深為博愛。
馬克思說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真是天才的哲學論斷。人是活在意義中的動物,所謂意義就是價值,價值是如何誕生的?勞動中得來,任何有欣賞價值的或值得擁有的東西都是因為凝聚著勞動。只要勞動中我們才學會真正的感恩和責任,我們的孩子得到太多免費的東西了,于是什么東西都沒有價值,最終人生沒了價值。
從心理學上說,馬克思的話一樣是天才的論斷,勞動是內在需要,是人跟世界最原始的聯系,被剝奪勞動的人失去的不將是價值而將失去人格,成為心理健康最低下的人。另外,剝奪勞動也就是阻止兒童社會化的進程,同樣造成心理健康低下或扭曲。
美國的家庭教育可用一句話來表達:給孩子制定一個家務勞動計劃。父母每周一次貼出要孩子干的家務勞動內容,檢查完成情況,給予家務報酬,使孩子因自己的勞動而產生一種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勞動是中國父母最看不到的地方,中國父母能看到的就是作業做沒做考了多少分。被母親逼學習而殺死母親的少年犯徐力他只自豪兩件事,一是給一位孤寡老人做過飯,一是在母親生病時搬過煤氣罐。
一切惡劣品德從好逸惡勞開始,如果父母正在培養這樣的人,那,這個家庭也就差不多了!
5、狀態能力
智力是許多父母腦海里另一個根深蒂固的信仰,于是不惜一切手段造神童。高智商的人解決問題容易一些,但不等于成功就容易一些,世上有多少事非智商180不能做呢?只要智力正常,就足夠成功了。現在許多父母已經意識到最終還是能力重要,所以看重素質教育,并且接受了情商概念。我在這里不用情商智商,是因為這兩個概念太專業了,大部分人對它的理解都比較模糊,而狀態更形象,它比能力更重要。
我們都有一種體驗,一旦衰弱或生病,你的眼神、聲音、動作、食欲全變了,而一旦恢復,又神清氣爽,理想的云帆又高懸起來,這就是狀態。在體育運動中我們也看到,運動員不在狀態時,便出不了成績。能力不重要,如何出色地發揮能力才重要啊!
許多兒童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天真靈氣,活潑、浪漫、歡笑在他們身上已不復在在。作業本前磨蹭,奧數班上瞌睡,鋼琴課上發呆,現在的中小學生三分之一以上厭學,是他們智力不行嗎?不,是他們根本就不在學習的狀態!嘮叨、逼迫、打罵、諷刺、父母之間的爭吵早讓孩子蔫了,孩子既不能吸收,也不能發揮,完全是一種病態。不在狀態,奢談什么成長,什么未來!說真的,成人身心疲憊已經夠不幸了,如果從兒童開始就是身心疲憊的狀態,就是機械的狀態,父母把孩子帶到世上做什么啊!
孩子狀態好,比什么都重要,一好百好。有父母說起孩子,要他學習就死了,要是做怪事馬上就活了,找到狀態誰都會活的,哪里讓他活哪里就是他成長的方向!
我們都渴望回到童年,不就是渴望童年的狀態嗎?請父母們相信,大凡一個能作出成就的人都是永葆童心的人!保護好孩子的童真狀態是父母的責任!
6.興趣知識
由于缺乏最高理念,于是一些次要的東西便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比如知識就是力量,許多父母都被這一巨人的聲音所蒙倒,現在行不通了,運用知識才是力量,知識也不會自動地改變命運,出色地使用知識才能改變命運,許多父母還在逼孩子走一條老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
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想學,而達到這個境界只有一條途徑:興趣。如何出色地使用知識,答案仍然是興趣。
興趣是什么,興趣就是求知的天然欲望,就是好奇心,知識不重要,求知才重要啊。從心理學上講沒有一個人不愛學習,關鍵在于學什么怎樣學,如果把求知的欲望給培養沒了,那還唱什么戲啊。
求知途徑是:興趣――愛好――癡迷,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和引導孩子走到這一步,孩子至此就有了脫穎而出的優勢,優勢就是人生大勢,沒有優勢那就等著平庸。
7.理念方法
當今家庭教育的最大弊端,莫過于不論是年老的祖父母還是許多年輕父母,其教育思想還停留在憑感覺、擺權威或是隨大流、趕時髦的搖擺狀態,大多數人在頭腦中一直沒有一種穩定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對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一貫性和長遠觀點。這是家庭教育中所有問題的核心,我們的父母最最缺乏的就是能夠支撐孩子一生的哲學理念,基本上都是在方法技巧上作文章,獲得的只是一鱗半爪的破碎的東西。
從理念上,現代家長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園丁型的,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這種家庭的孩子特別容易成功,但父母最難,因為它要求父母掌握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這是現代人本主義的;第二類是懶漢型的,不懂教育,也沒什么責任心,不管不問,靠天收,這種家庭里的孩子一樣有成功的可能,這是傳統自然主義的;第三類是倒幫忙型的,不懂教育卻特別有責任心,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一分鐘也不停止對兒童的戕害,大量失敗的孩子都是由這類家長制造出來的,這是扼殺人性的專制主義。
中學生家庭教育心得體會篇三
一、讓保姆或祖輩帶孩子
很多中國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看著,沒有生命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不會說話也可以交流。肌膚的接觸、擁抱、關注的眼光、和他說話。孩子需要不斷的交流,會變得比較聰明,對愛有安全感。我們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腦子會變得怪異呆滯。然后永遠缺乏愛的安全感。終生追求那童年,嬰兒時期失去卻永遠追不回的愛。還有,保姆、爺爺奶奶與孩子沒有切身厲害關系,他們只會把他照顧好,滿足他的衣食需求,也不會去管到底自己有沒有做對,也許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才叫做對,甚至許多年輕父母自己也不知道,因此他們不懂得什么是愛,于是把愛就變成了傷害!
例如:孩子摔倒后,奶奶會趕緊抱起孩子,爺爺會罵:都怪你,摔了我寶貝!這樣的教育,培養的是小孩的一種推卸意識:什么都是別人的錯,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二、把孩子當炫耀的工具
中國人一方面愛面子,一方面想鼓勵孩子上進。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獎。這種比較最要不得。況且常常是當著很多人的面說。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實在是你的基因問題太多。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別人比,只帶給他多一份不滿和痛苦,對于事情沒有什么幫助。
這種比較和競爭的心里,也導致中國人團體比較無法和諧合作做事。喜歡互斗。對于能力強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來。學校的老師更是火上加油,整個家長和老師的教育觀念需要加速修正。否則中國人的團隊合作永遠不如人。
孩子不是你的財產,也不是你的資本。他是你的生命的延續,因此,你要對他負起責任來!孩子不可以被用來充面子,那樣只會從心理上傷害了孩子。
例如:父母帶小孩子去超市逛,小孩子看到喜愛的玩具會不走,甚至當父母不給買的時候會大哭,這時候呢,父母會覺得很沒面子:小祖宗,不要哭了,給你買還不行嗎!?看看產生了什么結果:孩子明白了意見事情,那就是只要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不管對不對。根源在哪里?對了,父母的面子,怕孩子哭丟自己的面子,于是沒有了原則。為什么不這樣的,問問他:寶寶,為什么要這個玩具呢?如果是合理的,去贊揚他再給他買,如果是不合理的,告訴他為什么,僅僅需要這樣就可以了。
三、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很多父母抱著傳統的觀念,認為子女是屬于父母的。這種不把孩子當一個擁有完整權利個體的錯誤觀念,導致個人和社會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要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隱私。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利,把他當一個成人一樣尊重。這個尊重是從出生換尿片開始。換尿片前,先和顏悅色告訴他要換尿片了,向他道歉,請他忍耐一下。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導致社會缺乏服務和尊重的觀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別人。
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遺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為是正確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適合,或者不喜歡。譬如學鋼琴、出國。在這種壓力下,家庭變的不快樂。親子的愉快時光成了斗爭大會。犧牲了親子的和諧關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見得正確的父母理想。當子女長大回想起童年,盡是不快樂的回憶。要知道,孩子的肩膀是稚嫩的,怎么可以承擔的起你的千斤重托?父母需要做的只是這樣的事情:教給他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讓他身心健康的成長,培養他健全的人格。此外還需要關心他,支持他!別的,你相信他不會做嗎?
五、把學校成績當成一切表現的指標
很多父母愚蠢地以為學校的成績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標兩個,一是高考,二是留學。目標訂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誘苦肉哀求,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個科舉時代遺留的過時觀念,仍舊深存人心。其實事實擺在面前。很多出國回來現在找不到工作。很多北大清華的現在也只能混口飯吃。在學校的成績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響他們一生的重要因素。
六、認為早起好,睡覺就是懶惰
成長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很多孩子6點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時。全國還在推廣早起才健康的錯誤觀念。睡不足會影響發育。腦力會減退。我們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違法讓孩子在周末學習或晚睡覺的教育人士應該用嚴厲的法律措施來禁止。嚴防使學習成績第一,超過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超過了他實際需要的一切!
七、認為孩子不應該做家務而只應該去學習
社會學家調查的結果,在家常做家事的孩子將來生活比較幸福??赡苁且驗樘幚硎虑榈哪芰Ρ容^強。所以長大以后比較不容易有挫折?;蛘弑容^能面對挫折。中國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習,剝奪了一切孩子做家事的機會。剝奪了他學習工作,學習分擔責任,學習面對問題的機會。中國父母應該讓子女充分分擔家事。學校應該全面減低作業份量。培養孩子不是為考學,培養他身心健康,明白事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去為了學習而學習。
八、缺乏幽默感和輕松的一面
或許因為各種壓力,家庭的基本氣氛就是逼孩子學習。父母因為生活壓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輕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趕。親子或夫妻在這種缺乏輕松和幽默感的氣氛下,一個小挫折就會引爆沖突。
九、認為父母的愛可以是對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男女之間,愛并不是為一切所欲為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想用這句話堵住子女的反駁。這簡直荒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別把愛扯進來當擋箭牌。父母的要求應該要合理,讓孩子心服口服。
十、認為養孩子是艱苦的義務而不是享受
中國父母,經過傳統的教育,習慣把養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也因為這個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報,孝順。比較正確的態度是養孩子是一種上天賜予的享受。應該享受和子女相處的時光。享受看著他成長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