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元宵節的日記篇一
今日是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佳節。
我們一家人歡歡喜喜地聚在一起,吃餃子、吃元宵。傍晚,天剛暗下來,就聽到外面傳來了“噼噼啪啪”的炮竹聲,我迫不及待地拉著爸爸媽媽的手來到院子里放煙花,我小心翼翼地點燃煙花,只見一道亮光升到了天空,“啪”的一聲,美麗的煙花綻放在空中。
抬頭仰望天空,只見一朵朵美麗的煙花,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喇叭花,有的像梅花······它們綻放的多姿多彩,照得夜空五彩繽紛,像白天一樣。
伴隨著煙花的綻放時一聲聲清脆的響聲,有的像哨子,有的像鳥兒叫,此起彼伏,熱鬧非凡。那煙花燃后的碎片就像流星一樣灑落人間。
大家欣賞著這美麗的景色,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我更是歡天喜地,唱啊、跳啊······這是多么難忘的一天啊!我祝愿大家像這美麗的煙花一樣綻放出多姿多彩的人生,也祝愿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元宵節的日記篇二
2月14日即是元宵節有是情人節。
這天家家戶戶要吃湯團、猜燈謎、放炮竹、賞花燈來慶祝元宵。
這天,爸爸教我包湯團。我們先把手洗干凈,拿出一只碗。開始和面,只見爸爸在碗里倒上大半的糯米粉,將少許水一點一點放進去,再用手絞幾下又放點水。爸爸告訴我:注意每次放得水不能太多,少可以再加,太多會粘手。水夠,我和爸爸各分一半,我們用手來回的揉,直到不再粘手,揉面的工序完成。
開始包湯團,我照著爸爸的樣子,拿一小團面,放在手掌中間挫一個小圓球,然后把右手的大拇指把插進剛揉好的面團,用筷子夾點芝麻餡放在剛弄的洞里,用四個手指配合大拇指一起往中間按,揉一揉又變成圓形。我要把這個“半成品”放到碟子上面去時,爸爸叫住我說:“兒子,這樣放上去可能會粘的,在糯米粉里滾一滾就不粘。”我照著爸爸的方法一試果然不粘。照這樣一連做好幾個,不一會二十個就完成,個個潔白如玉,讓人嘴饞。
晚上,我和爸爸到外面散步,此時的大街上燈火通明,四周掛滿火紅的燈籠。天空閃耀著五彩的禮花,有的禮花在天空中像滿天的星星一閃閃,有的似流星雨,一瞬間就消失在天際中。
我愛包湯團,但我更愛元宵節。
元宵節的日記篇三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還是很大的,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很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因此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的日記篇四
今天,從早晨開始雨就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仿佛老天爺有意跟我們作對。但是下雨并沒有破壞元宵的熱鬧氣氛。我們一家坐在桌子旁,吃著團圓飯,心里別提多高興。在我們鄉村里還有城市里的孩子玩不到的小玩意,這就是放“草火”。
吃完晚飯,我和爺爺就來 到田里放“草火”。“草火”是用幾種不知名的草捆成的。為什么元宵晚上要放“草火”呢?爺爺告訴我:傳說在長滿莊稼的田里放“草火”今年會有大豐收。
我在田里奔跑著,叫喊著,沾滿泥巴的雙腳,好像灌了鉛一樣抬也抬不動了。我累得氣喘吁吁,額頭上的汗直冒,我顧不得手上沾滿黑灰,就使勁用手擦汗水,最后成了個大花臉,但我的心里卻美滋滋的。
最后,我們回到家又開始放煙火。不一會兒,天空中顯現出一串“一串紅”,又過了一會兒冒出一個金娃娃來。哇!這朵牡丹花可真漂亮呀!
元宵可真熱鬧呀!
元宵節的日記篇五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終于再次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過元宵節,少不了的就是吃元宵。早上,我從冰箱里拿出元宵,那元宵硬梆梆的,放在手里涼涼的;我把元宵都倒進鍋里,它們就像石頭一樣沉入了水;可等它熟了以后,元宵就像圓滾滾的氣球,一個接一個的浮出了水面。元宵吃起來粘粘的,甜甜的,軟軟的,美味極了!
但最重要的不是這個,而是夜晚的煙花。
元宵節,一個令我贊嘆的節日,又是一個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的節日!
元宵節的日記篇六
我今年11歲了,算起來已經過了11個元宵節,但最難忘的還是今年這個元宵節了。
一貫注重傳統節日的爺爺一大早便帶回來四袋元宵;媽媽知道爸爸最愛吃元宵,也買了兩袋;外公將自己家里的三袋元宵全給了我們。這下子,我們都傻了眼,我們家總共有九袋元宵。這該怎么辦?媽媽和爸爸商量了好久,才下定決心“吃。”。于是我就少吃了午飯,早早地做完了作業,坐在餐桌前,等待著大廚們的“虐待”。
“上菜嘍。”媽媽端上了三碗元宵。沒辦法,吃唄。我裝出一種視死如歸的樣子,帶頭吃起了元宵。爸爸與爺爺對視了一下,也無可奈何地吃起了元宵。眼看我吃完了,剛準備溜走,卻被媽媽一把拉住了:“來,再吃一碗。”我只好坐了下來。一旁的爺爺也呻呤著:“嗝。我這碗起碼有三十個,是不是太多了?”“媽,我吃不下了。”沒用,媽媽正忙煮第四鍋呢。時間在一點點流逝,等到8點元宵節晚會開始時,我們終于迫不及待地沖進了厠所。不用說,肯定是吃壞了胃。
當我們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媽媽忽然極溫柔地問:“今晚吃的還行吧?”“行,行。”我們小雞啄米般地回答。“那,一定很難忘吧。”“嗯,難忘極了。”我苦笑著,心中卻想:“這么吃,能忘得了嗎?”最后,媽媽甩出一句石破天驚的話:“那我再燒點元宵作宵夜吧。”我們三人頓時“暈”了過去。
天哪,元宵買多了可以放到第二天再吃,為什么一定要一天吃光呢?
元宵節的日記篇七
春節的喜慶還在蕩漾,元宵的腳步又已經來臨。
我們一家人早早的吃了象征團圓的湯圓,來到街上看龍燈。大街上已經是人頭攢動,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前面的人群忽然發出一陣陣躁動,隱約傳來一陣鑼鼓聲。“龍來了!”我歡呼起來,拼命的往前擠進人群。一條大約有20多米的長龍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全身閃耀著金燦燦的光芒,非常引人注目。龍來到超市門口,隨著一聲哨響,在龍珠的帶領下,長龍上下翻飛,精彩的舞動起來。人群中不時發出一陣陣喝彩聲。
長龍在兩眼噴射出美麗的煙花之后就離開了超市。身后傳來一聲聲巨響,美麗的送別煙花開始綻放了。有的像彩球,有的似流星,有的如菊花怒放……五彩斑斕,競相開放,好一個火樹銀花不夜天。
美味的湯圓,靈動的龍燈,燦爛的煙花……這是一個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元宵啊!
元宵節的日記篇八
“正月十五鬧元宵”,每年春節過后的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元宵節,又叫“燈節”與“上元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在民間流傳的另一個已有20xx年的歷史傳統佳節。
突然,隨著一聲呼嘯,一顆“導彈”飛上了天空,像打中了目標似的,“砰”一聲地爆炸了,五顏六色的“傘兵”從天而降,快落下來的時候就消失了,隨后,各種顏色的“飛彈”都“得到成仙”,飛到天上去了,由于“升仙”的“飛彈”太多了,大家你爭我搶,到最后都兩敗俱傷——爆炸了,有黃色的、紅色的、紫色的……美麗極了!我認為紫色的最好看。廣場周圍還時不時地傳來“噼哩啪啦”的鞭炮聲。看到這一片歡樂的景象時,不禁想起李商隱的詩句: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涌衢。
最后,我再告訴大家:全家團圓,坐在一起吃元宵,象征著“團圓美滿,豐收與睦”。同時,這一天不代表著春節的最后一天,熱熱鬧鬧地過完了元宵,才算過完了春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