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課外閱讀試題及答案篇一
于謙是我國明代的愛國英雄。他一生為官清廉,為后人稱頌。
于謙曾經在河南、山西做官。按當時的規矩,地方官員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貪官污吏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用搜刮百姓得來的錢財向京城的上司送禮、行*。
這一年輪到于謙進京了,他把自己管區老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計劃整理好,便準備動身了。手下人攔住他說:“大人,您什么東西都不帶怎么行呢?”
于謙裝作不懂地說:“我應該帶的都帶齊了,還帶什么呀!”
手下人說:“您進京不送禮,什么事也辦不成啊!”
于謙又好氣又好笑地說:“你看,我一年只有這些俸祿,家里還有父母妻兒,哪里有多余的金銀去巴結上司啊!”
“沒有金銀可以帶些地方特產哪!”手下人著急地說。
“地方特產?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討好上司?”于謙說著,甩起兩只袖子對手下人說:“你看,這里就是我要帶的東西。”
手下人弓著身子仔細看了看,不解地問:“你帶的是什么?”
“兩——袖——清——風!”于謙說完哈哈大笑起來。
1、給下列字、詞注音。
清廉賄()俸祿()
2、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稱頌()搜刮()治理()
3、寫出下列詞的反義詞。
清廉()稱頌()
4、文中的“兩袖清風”表面上是__________的意思,實際上是用來贊揚于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謙進京帶的是()。
參考答案:
2、稱贊剝削整治
3、腐*批判
4、袖管里的風清正廉潔
5、自己管區內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計劃
語文課外閱讀試題及答案篇二
生物鐘
什么是生物鐘?簡單地說,就是動、植物的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有規律的、周期性的生理現象。作為高等動物的人,也有這種現象。人體生物鐘規律,是不受大腦支配的,它是億萬年生物演化進步的結果。比如,一個正常的人,不必看神,就知道吃飯和睡覺的時間是否快到了。人們感到餓或困的時候,總是非常接近正常的就餐和就寢的時間。早晨,即使沒有任何外界刺激,人們也會在一定的時間醒來。科學家證實,人體存在著一個33天的智力變化周期,在兩個周期交接時,人的智力下降,人容易激動,工作容易出錯。發生口角、車禍、工傷大多數集中在這一兩天。確定這個周期的時間,在國外已經是很容易的事了,許多人這一天在胸前掛上鮮艷的小牌,提醒同事幫助自己避免錯誤。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這一周期,利用這一規律,在每周期的智力高峰時學習,就會事半功倍。另外,由于長期的星期日休息制度,人們還形成了每星期的智力周期。在美國,是星期六、星期天休息兩天。人們購買汽車,總是爭取買星期二、三、四生產的,因為星期一和星期五臨近休息日,智力有下降的趨勢,容易出次品。在一天之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早晨和晚上8到10點最高,上午次之,下午又次之,最差是黃昏。
一些積極好學的青少年,往往忽視生物鐘的存在,把頭懸梁,錐刺股當作成長的唯一途徑,晚上攻關到一、二點,由于生物鐘作用,智力下降,使效率顯著降低。第二天早上,起不了床,即使掙扎著起來了,整整一個上午昏昏沉沉,始終達不到最佳狀態,收獲甚微。午后和黃昏又加緊學習,無奈已進入智力低潮,不但不能高效率學習,還會導致精神疲勞,影響晚上的學習效率。一個青少年,如果長期破壞生物鐘規律,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失眠和神經衰弱。每年高考前,總有一些考生由于神經衰弱而無法投考,每年大學新生入學后,又總有一些學生由于神經衰弱而體學,這是需要認真記取的。我們認為,所謂懸梁刺股,其實就是和生物鐘規律作頑強斗爭,短時期使用一下,還可以有點功效,長期使用就要付出高昂代價。
在學校,往往可以發現一些刻苦的學生,成績平常;一些蹦蹦跳跳的學生,反而成績優秀,人們往往認為前者笨而后者天分高。其實,這和生物鐘規律很有關系,前者由意志控制學習時間,經常破壞生物鐘的規律,后者往往比較任性,困了就休息,精神來了就學習,較好地利用了智力高峰。學習成績是和高效率的學習時間成正比例的,而高效率的得到,主要依靠良好的休息。一些國家領導人和科學家,在工作之余,總是抓緊時間洗澡、散步、打瑣、聽音樂。跳舞、繪畫和練書法,就是為了休息。使生物鐘得以正常工作。
認識生物鐘,承認它的存在,尊重它的規律,合理安排學習和休息時間,就會使我們學習進步,身心愉快。
閱讀題:
1.從分類上看,這是一篇_________說明文,主要說明______。
2.本文開頭,用一___________句提出問題,什么是生物鐘?簡單地說,就是動、植物的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有規律、周期性的生理現象。從說明方法看,這里用的是____的方法。這一句揭示了動、植物生命活動中存在著一種規律。根據這句話試給人體生物鐘下定義______。
3.除了上述說明方法外,本文還使用了其它一些說明方法,如舉例子,作比較,分別在原文找出l-2個例句來。
4.就說明文結構看,本文的結構正確的應是:()
a.總一分式b.分一總式c.總一分一總式
5.如何尊重生物鐘規律,提高學習效率?試以本文為例,寫出自己的感受,300字左右。
參考答案:
1.事理生物件及如何運用生物鐘規律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
2.設問下定義人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有規律的、周期性的生理現象。
3.例略。
4.c。
語文課外閱讀試題及答案篇三
知了因為第一次不好好學習,所以現在不會飛。
學飛很苦,知了又開始不認真了。上課交頭接耳,下課不知哪去了。一次,大雁教它跳遠,沒過多久,就自滿地叫道:”知了,會了,知了,會了。.。.。.”
一年過去了,知了還是不會飛,大雁眼看就要回南方去了,知了馬上認真地學起來,想跟大雁一起飛翔。由于時間太緊,只學會了“立定跳遠”。它又一次沮喪的低下頭。
大雁出發了,展翅高飛,飛過萬里長空,振翅高飛。
語文課外閱讀試題及答案篇四
寬容
馬克·吐溫在35歲時,愛上了紐約年輕的奧利維亞·l·蘭登小姐并且贏得了她的芳心,只是結婚還有個條件:必須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老蘭登先生是個很有社會地位的人,他對這個來自遙遠西部的小作家的為人如何一無所知,他不能答應這門婚事,除非馬克·吐溫能夠提供幾份由西部知名人士寫的證明他品行端正的材料。
馬克·吐溫立即寫信到加利福尼亞州,請求六位他認識的知名人士(其中包括兩名牧師和一名學校校長)給他寫材料。不知是因為馬克·吐溫的作品諷刺抨擊了美國社會引起他們的不滿,還是這些先生們的嫉妒心在作怪,他們寄來的材料都對求婚者極為不利。其中一位牧師竟預言:“我確信,這個年輕人不久就會爛醉而死,進入醉鬼之墳。”盡管如此,馬克·吐溫還是把六份材料如數呈交給了老蘭登先生。
“看來,你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朋友也沒有的嘍?”老人看完材料后目光嚴厲地問道。“顯然是一個也沒有。”馬克·吐溫老老實實地答道。老人神色變得溫和了,說道:”不過,假如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你能把這樣的材料送給我,這首先證明了你是一個誠實的人:不隱諱別人對你的看法。其次,這又證明了你是一個勇敢的人:竟敢在求婚的場合亮出對自己不利的.材料。別管它,把這些材料丟到一邊去吧!我比他們更了解你,既然你沒有朋友,我就來做你的朋友——和我的女兒結婚吧!”
蘭登先生的寬容使女兒終于得到一個好丈夫,女兒婚后生活十分美滿。缺乏寬容,人與人之間將永遠處于積怨難消、疑慮叢生、猜忌報復的惡性循環之中,永遠無法和諧相處,無法凝聚;缺乏寬容,幸福之花就沒有生長的土壤和綻放的空間。
(摘自《中外書摘》10期,作者,舒天戈)
11、用簡潔的語言準確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答案不超過30個字,不含標點符號)(3分)
12、“馬克·吐溫立即寫信到加利福尼亞州,請求六位他認識的知名人士給他寫材料”一句中加點的兩個詞語向我們傳遞了哪些信息?(4分)
的想法寫在下面的橫線上。要求想法符合客觀實際,能突出其性格特征。(50字左右)(4分)
14、認真研讀上文和下面兩則材料,請你簡要談談對“寬容”的理解。(4分)
材料一:有個姑娘要開音樂會,在海報上說自己是李斯特的學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現在姑娘面前。姑娘驚恐萬狀,抽泣著說,冒稱是出于生計,并請求寬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彈給他聽,并加以指點,最后爽快地說:“大膽地上臺演奏,你現在已是我的學生。你可以向劇場經理宣布,晚會最后一個節目,由老師為學生演奏。”李斯特在音樂會上彈了最后一曲。
材料二:北宋時,呂蒙正為相。一次上朝,有個大臣在簾子后面嘀咕:“這小子還能辦好政事嗎?”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了過去,他的同僚憤憤不平,讓他追查。呂蒙正忙制止說:“查出來就會耿耿于懷,忘了他,還是不查為好。”
答案:
11、馬克吐溫以誠實的品行得到了蘭登先生的寬容,并娶到了他的女兒。(3分,前一句2分,后一句1分;字數超過扣1分)
12、一是說明馬克吐溫急于想得到蘭登先生的同意,二是說明馬克吐溫對六位知名人士的態度很誠懇,很有禮貌。(共4分,每一點2分,意思對即可)
13、不設統一答案,只要能突出馬克吐溫誠實勇敢的個性即可。例如,這些先生也太不夠意思了,怎能如此血口噴人?不過,我不會怨恨他們,我還會如數地把這些材料呈交給了蘭登先生。如果先生能不輕信誣陷,那正是謝天謝地;如果先生輕信了這些證明材料,不同意這門婚事,我也會據理力爭,以實際行動贏得先生的信賴。(4分)
14、寬容就是不輕信一面之詞,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信任他人,能體諒并幫助他人,并能容納誹謗自己的人。
語文課外閱讀試題及答案篇五
什么是生物鐘?簡單地說,就是動、植物的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有規律的、周期性的生理現象。作為高等動物的人,也有這種現象。人體生物鐘規律,是不受大腦支配的,它是億萬年生物演化進步的結果。比如,一個正常的人,不必看神,就知道吃飯和睡覺的時間是否快到了。人們感到餓或困的時候,總是非常接近正常的就餐和就寢的時間。早晨,即使沒有任何外界刺激,人們也會在一定的時間醒來。科學家證實,人體存在著一個33天的智力變化周期,在兩個周期交接時,人的智力下降,人容易激動,工作容易出錯。發生口角、車禍、工傷大多數集中在這一兩天。確定這個周期的時間,在國外已經是很容易的事了,許多人這一天在胸前掛上鮮艷的小牌,提醒同事幫助自己避免錯誤。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這一周期,利用這一規律,在每周期的智力高峰時學習,就會事半功倍。另外,由于長期的星期日休息制度,人們還形成了每星期的智力周期。在美國,是星期六、星期天休息兩天。人們購買汽車,總是爭取買星期二、三、四生產的,因為星期一和星期五臨近休息日,智力有下降的趨勢,容易出次品。在一天之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早晨和晚上8到10點最高,上午次之,下午又次之,最差是黃昏。
一些積極好學的青少年,往往忽視生物鐘的存在,把頭懸梁,錐刺股當作成長的唯一途徑,晚上攻關到一、二點,由于生物鐘作用,智力下降,使效率顯著降低。第二天早上,起不了床,即使掙扎著起來了,整整一個上午昏昏沉沉,始終達不到最佳狀態,收獲甚微。午后和黃昏又加緊學習,無奈已進入智力低潮,不但不能高效率學習,還會導致精神疲勞,影響晚上的學習效率。一個青少年,如果長期破壞生物鐘規律,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失眠和神經衰弱。每年高考前,總有一些考生由于神經衰弱而無法投考,每年大學新生入學后,又總有一些學生由于神經衰弱而體學,這是需要認真記取的。我們認為,所謂懸梁刺股,其實就是和生物鐘規律作頑強斗爭,短時期使用一下,還可以有點功效,長期使用就要付出高昂代價。
在學校,往往可以發現一些刻苦的學生,成績平常;一些蹦蹦跳跳的學生,反而成績優秀,人們往往認為前者笨而后者天分高。其實,這和生物鐘規律很有關系,前者由意志控制學習時間,經常破壞生物鐘的規律,后者往往比較任性,困了就休息,精神來了就學習,較好地利用了智力高峰。學習成績是和高效率的學習時間成正比例的,而高效率的得到,主要依靠良好的休息。一些國家領導人和科學家,在工作之余,總是抓緊時間洗澡、散步、打瑣、聽音樂。跳舞、繪畫和練書法,就是為了休息。使生物鐘得以正常工作。
認識生物鐘,承認它的存在,尊重它的規律,合理安排學習和休息時間,就會使我們學習進步,身心愉快。
1.從分類上看,這是一篇_________說明文,主要說明______。
2.本文開頭,用一___________句提出問題,什么是生物鐘?簡單地說,就是動、植物的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有規律、周期性的生理現象。從說明方法看,這里用的是____的方法。這一句揭示了動、植物生命活動中存在著一種規律。根據這句話試給人體生物鐘下定義______。
3.除了上述說明方法外,本文還使用了其它一些說明方法,如舉例子,作比較,分別在原文找出l-2個例句來。
4.就說明文結構看,本文的結構正確的應是:( )
a.總一分式 b.分一總式 c.總一分一總式
5.如何尊重生物鐘規律,提高學習效率?試以本文為例,寫出自己的感受,300字左右。
1.事理生物件及如何運用生物鐘規律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
2.設問下定義人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有規律的、周期性的生理現象。
3.例略。
4.c。
語文課外閱讀試題及答案篇六
傳說在很早的時候,知了是不會飛的。一天,它看到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飛翔,十分羨慕,于是就請教大雁教它學飛,大雁答應了。
學飛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知了怕吃苦,它一會兒東張西望,一會兒爬來爬去,三心二意,非常不認真。大雁先教知了飛的道理,知了一開始學得非常認真,可沒聽幾句就不耐煩了:“知了,知了”地叫了起來。大雁又教它飛的要領,它一開始認真地飛來飛去,沒飛幾下就自滿地嚷了起來:“知了,知了,我會飛啦,不用學啦!”大雁說:“好吧,既然你會飛了,就回家多練練吧。”
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方去了,知了也想去南方,于是,它撲騰起翅膀,飛了起來,可它只能大樹間飛來飛去,一直沒有飛離樹梢。
這時候,知了望著萬里長空,只見大雁遠走高飛,它很后悔心里想:“要是我以前聽大雁的教誨,努力學習,現在就可以像大雁一樣飛翔了”。想到這里它吧了口氣,說:“不付出辛勤勞動,是學不好本領的。現在真是太遲了,太遲了。”
語文課外閱讀試題及答案篇七
快樂閱讀。
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1.請用文中畫線詞語說一句話。
2.第二自然段寫了“我”和“阿媽”在哪兒走月亮?
3.走月亮時,我們都看到了什么?請在文中用“______”畫出來。
參考答案:
1.我們家鄉在端午節有吃粽子的風俗。(不唯一)
2.在村道上。
3.村道已經修補過……新土;秋蟲唱著……銀光一閃;月光下……澆灌過的田地。
語文課外閱讀試題及答案篇八
有一天,知了在樹梢上興致勃勃地唱歌,大雁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知了看見了,十分羨慕。
就跟大雁說:我想學飛,你肯教我嗎?大雁心里想,收了一個徒弟也挺好的,于是就答應了,大雁叫知了坐在他背上在空中感受一下。然后知了練習了八天左右知了又去找大雁,大雁說,不錯,很扎實,現在我來教你怎樣飛翔,先扇動翅膀,用力一跳,然后試風度的大小,在空中飛,知了果然練成了,他飽經風霜,終于成了飛翔的高手。
從著個故事中告訴我們,學一門東西,要先練好基本功,第一層沒有打好,第二層就會跨!
語文課外閱讀試題及答案篇九
1.成功便是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鐘。(或:只要把握好生命里的每一分鐘,也就把握了理想的人生)
2.既……又……
3.“一分鐘”在文中不僅僅是時間概念,而且能使班杰明表明自己的觀點,達到啟迪青年人的目的,很好地體現了文章的中心。
4.這句話和一分鐘前房間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可以形象地表明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里可以做許多事,而珍惜時間就意味著成功。(意思對即可)
語文課外閱讀試題及答案篇十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題。(20分)
吾不如
李國文
“吾不如”一詞,多次出現于古人的說辭之中。在史籍上,最常見到,也是最常引用的例子,莫過于漢高祖劉邦的“吾不如”了。
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里這樣寫道:“天下已定。五月,高祖置酒洛陽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一連問了兩個“為什么”,我們仿佛看到,他那一臉的得意之色,驕矜之意;我們也仿佛聽到,他那張狂,牛氣,任性,矯情的口吻。
一個勝利者,當他凱旋時,一個成功者,當他收獲時,一個春風得意之人,當所有的大門都為他打開時,在他的潛意識中,肯定有一種樂意被人拍拍馬屁的沖動,有一種極想被人恭維崇拜的期待。雖然吹牛拍馬,溜須捧場,是一門不學成材、不教自會的學問,但有拍得好、捧得好者,也有拍得不好、捧得不好者。好的,有本事令被拍者、被捧的,于不知不覺中接受你的拍,你的捧,斯為上乘。
這年,他54歲,從公元前2起義,至此,不過七年工夫,居然由亭長而漢王,由漢王而漢帝,成為一國之君。試想一下,坐在龍椅上的他,面對自己魚龍變化的命運,天淵差別的境遇,怕也有些不大相信這美夢果然成真的。所以,他等待大家的馬屁和吹捧,讓他找到天子的.感覺。雖然,吹、拍、舔、溜,不免下作;雖然,諂、媚、哄、捧,十分肉麻,然而,它卻是立分尊卑的一桿秤。所謂“置酒洛陽宮”,說白了,就是他召開的一次賽馬大會,看誰馬得好,看誰馬得快。
于是,一個叫高起,一個叫王陵的馬屁精跳出來。
“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這兩位當然也算善馬屁者,不過,吹捧的力度不夠,溜須的水準稍差,哪有韓信曾經的“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一拍,拍得劉邦那一份滋潤呢!高起、王陵的馬屁,哪能讓他感到盡興、覺得滿足呢!于是,他親自操刀,自拉自唱地給自己馬屁起來。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接下來,韶樂齊鳴,杯盞互動,載歌載舞,歡呼震天的熱鬧,司馬遷沒有描寫,但這種極盡頂禮膜拜的宏大場面,乃中國歷朝歷代之常規,是可以想象得知的。這就是劉邦名垂青史的三個“吾不如”了。
再看“被不如”的這三位,便知道劉邦的這番話,說了,猶如不說。
洛陽宮的這次盛會,是大漢王朝開國第一會,張、蕭、韓三位功勛之臣,不可能缺席。如果他們三位在場,為什么沒有表態?你不認為蹊蹺嗎?當然不一定要肉麻地謝主龍恩,可司馬遷筆下只字未提,顯然另有隱情。看來堪稱人精的這三位,明白得很,抬轎子的永遠比坐轎子的矮半截兒,絕不會因為摸了你的頂,以為從此就不抬轎子而坐轎子。他們太了解劉邦了。沒有態度,其實就是態度。即使陛下將他們吹捧上天,高不可攀,作過亭長的他還是要在天之上的,因為水漲船必高嘛!
(選自《文學自由談》第2期)
13.結合本文內容,簡要分析劉邦為什么要“置酒洛陽宮”。 (4分)
答:
14.如何理解文中畫線句的含義?(6分)
(1)說了,猶如不說。(2分)
答:
(2)抬轎子的永遠比坐轎子的矮半截兒,絕不會因為摸了你的頂,以為從此就不抬轎子而坐轎子。(4分)
答:
15.文章提及韓信認為劉邦“不能將兵,而善將將”的例子在內容和結構上有哪些作用?(4分)
答:
16.司馬遷為什么不描寫臣子們“頂禮膜拜的宏大場面”且“只字未提”三位功臣的表態?請加以探究。(6分)
答:
參考答案:
13.劉邦作為勝利者潛意識中有一種極想被人恭維崇拜的期待;找到作天子的感覺,與臣子分出尊卑;看誰擅于拍馬恭維(4分。每點2分,答到兩點即可)
14.(1)劉邦對三位的夸贊,不是真心夸贊,而是為了說明自己的高高在上(2分。“說了”、“猶如不說”的理解各1分) (2)臣子永遠在皇帝之下,絕不會因被皇帝表揚而失去臣子的本分(4分。“抬轎子的”、“坐轎子的”、“摸了你的頂”、“不抬轎子而坐轎子”的比喻義各1分,意思對即可)
15.內容上:韓信善拍馬屁,高起、王陵的馬屁與之相比,不能讓劉邦感到盡興,覺得滿足。結構上:照應第三段所寫的上乘之拍,引出下文劉邦自我吹捧的論述(4分。內容2分,結構任一點2分)
16.給讀者留下思考的情境、想象的空間;司馬遷不想寫,對高祖有自己的褒貶態度;司馬遷善用互見法描寫人物,《高祖本紀》描寫的重點在表現高祖的善用人,而非臣子們的膜拜,臣子的表態可能在它傳中描寫(6分。每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