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1.通過引導學生自學,學習古詩,提出疑問,了解寫作背景,理解詩句的意思。
2.理解詩人是怎樣通過對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動人情景的描寫來抒發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3.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過年的習俗,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情感的追求。
4.朗讀課文,通過各種方式的以讀悟情,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自學提出疑問通過各種方式的以讀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學,學習古詩,提出疑問,了解寫作背景,理解詩句的意思。
設計理念
1.“教是為了不教”,這才是教的最高境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設計時應體現學法指導,能讓學生舉一反三。
2.“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提出的教學模式,古詩教學也不例外,設計時要落實這一新課標理念。
3.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諧統一,追求“真實、扎實、樸實”的教學風格,把學法指導和落實新課標理念有機糅合起來。
設計思路
1.為了避免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我引導學生積極在參與中自悟自得,使學生充分體察個人感受,以學生自身的個性、生活背景、閱讀積累等生活情景為基礎,從詩中有所感悟。從而進行有個性的閱讀。
2.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我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3.教學最后我設計了一個拓展學習,學習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首詩,一次學習,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讓學生自由背誦熟悉的古詩)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剛才我們一起背了許多古詩,從大家聲情并茂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了大家對古詩的熱愛。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座寶庫。今天,老師就和大家走進這座寶庫,再領略兩首古詩的美妙情境。
二、解題:
1.(播放課件:迎新春)這是什么時候?
2.想到了什么?結合生活實際談談過年的感受.
3.有關春節的古典詩歌中,有一首古詩流傳甚廣,影響深遠,那便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
6.交流。師結:對,誦讀理解是我們學習古詩的主要方法。我們學好古詩,首先就要讀好它。出示:(一讀:注意節奏、讀正確。)
三、學習古詩
(一)初讀古詩。
1.首詩的作者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詩人。這首詩在書上96頁,打開書。借助課后生字表自己讀一讀這首詩。
2.老師教讀生字。
這些生字,你已經認識了哪些,誰愿意當小老師到前面來教教大家?
哪個最難讀、最容易讀錯? 哪位小老師給大家提個醒?指名說。(教師相機出示生字,指導讀。重點引導讀準“爆”、“屠”、“曈”、“符”的讀音。)齊讀生字。
3.名讀古詩,評議。讓我們一起來讀正確,讀流利。
(二)品讀古詩:
1.才,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已經能夠把詩讀正確,不過,古詩光讀準還不夠,還要(出示:二讀:借助字典或請教別人,搞清字、詞、句的意思。)
2.再好好讀讀這首詩,找找有沒有不懂的字詞?
3.流,相機出示詞語:
爆竹、屠蘇、曈曈日、新桃、舊符
4.不懂的地方,同學們能提出來,這非常重要。那現在該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教師總結引導學法: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有三個途徑:(1)聯系上下文猜測;(2)查資料(字典、詞典、辭海、網絡等);(3)請教別人。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比直接獲取知識更重要。)
現在就拿出你們的字典來吧。查一查,查之前,老師作個
友情提示:每個字在字典上都有許多種解釋,我們要根據詩句來選擇相應的意思。
5.流。師根據學生說到的詞語同時理解詩意。
6.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理解:爆竹、屠蘇
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來到了,人們都在“噼噼叭叭”
放爆竹,舉杯暢飲屠蘇酒,給你什么感受?那就把你此刻的感受讀出來。(讀出欣喜、興奮!讀出溫暖、希望!讀出送舊迎新的喜慶!)指名讀,男女生讀。
7.讀“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理解:曈曈日、新桃、舊符
同學們請看看詩題,其實這是個很特殊的日子,就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新的一年,也蘊含著新的希望,同學們在新的一年中,你希望什么呢?(交流)
千家萬戶都照進了溫暖而明亮的陽光,讓人覺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滿了希望。誰能讀出這種充滿光明、充滿希望的感覺。指名讀,齊讀。
8.生將詩句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9.解了詩意,我想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樣了,誰來帶著你的感受讀讀這首詩呢?(1—2位)
10.過,古詩學到這一步不夠,還得透過字面去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想想我們過年的情景,自由讀讀這首詩,看看圖,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幸福、熱鬧、高興、喜氣等)
11.學們,任何一首詩,都與詩人當時的心情,所處的時代有著密切的關系。此時,詩人王安石剛當上宰相,對自己上任后的改革充滿了信心,也充滿了期待。就象詩中所說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你還能感受到什么?(除舊布新,對新的一年充滿了期待。)
12.讓我們一起滿懷著喜悅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吧!齊讀詩。
(三)背誦遷移
1.在,古詩學完了,我們要把它背出來,這叫熟讀成誦。(指名背、齊背)
2.同學們,在背的時候也要注意節奏,誰再來背?
4.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另外一首詩,想讓你們也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讀懂它?好嗎?小組合作。
(1)出示《江雪》,運用剛才的方法一步步學習。
(2)交流匯報,齊背古詩。
5.天,我們不僅學會了兩首詩,還掌握了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同學們以后學古詩就照老師的方法試試,相信你們一定能學得更好。
教材簡解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征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本詩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詩人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確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1、讀準“爆、屠、曈、符”的字音,認清字形,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能背誦。
2、通過討論及合作交流,學會“屠蘇、曈曈日”等生詞,理解詩意,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3、通過關于春節民俗資料和詩歌背景資料的補充閱讀,體會本詩所描寫的場景和所表達的感情,引導學生喜愛我國的民俗文化。
二、教學重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能體會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1、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春節民俗,搜集春聯。2、教師制作課件。
四、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課前循環播放過年的相關樂曲及圖片。
1課件出示一組春聯和過年喜慶的畫面,師提問:同學們,課件上的畫面我們在什么樣的日子才能見到呢?生答:春節。
2、孩子們,你們喜歡春節嗎?春節和平日有什么不同?
無論何時何地,所有的炎黃子孫都很注重過年。
(一)解詩題。
1、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王安石的《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樣過年的。
2、齊讀課題。
3、課題質疑:看到課題《元日》,你有什么問題?
4、“元日”到底是什么意思?看到元日你想到哪一個詞語。“元日”就是“元旦”嗎?解釋:元就是 第一,起始的意識。元日指的是農歷的正月初一,也就是哪個節日---春節。我們一起把這個詞語寫在題目前面。(板書:春節)
二、讀詩文
1、打開課文,讀一讀《元日》。注意,聽清楚要求:第一,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第二,反復朗讀,一直讀到這首詩順口了,流利了為止。
2、(按照自己的節奏度,不要受到旁邊同學的影響,反復讀。)
(讀書一定要投入,就像你們現在這個狀態,非常好。
3、我想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這首詩)
孩子不著急,你能看清楚大屏幕嗎?請其他同學注意聽,看讀正確、清楚沒有?好,開始。
4、讀得真好,字字落實。比如:屠蘇的蘇是平舌音,她讀準了嗎?總把的總也是平舌音,她也讀準了,聲是翹舌音,又是后鼻音,她也讀準了,這叫一絲不茍。真好。
5、來,誰來教大家教再讀這幾個詞語(爆竹、屠蘇、曈曈日、新桃、舊符)
哪位同學再來讀讀這首詩。不但字正腔圓了,還有板有眼了。
6、真好,大家一定聽出這首詩特有的 節奏和味道了。來咱們一起來讀。
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一起讀,后三個字,周老師讀。我讀題目和作何,你們讀每句詩的前四個字。
(再來,要投入,注意力要集中。)
7、好的,我們反過來,我讀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要讀得想周老師這樣。題目和詩人還是我讀。準備。
8、好極了,就是這個味道。我們再來(重復第一句)。
三、明詩意
(一)談感覺,寫感受
1、詩,不但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還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
高興。
幸福。
你把幸福寫下來。那是屬于他的感受。
熱鬧。
好的,把熱鬧寫下來。
3、孩子們就這首詩讀出了自己特有的感受和心情,有人說是高興,有人說是幸福,有人說是熱鬧。
(二)默讀詩,追感受
再比如讀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你會有幸福的感覺嗎?
再比如,你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你會有熱鬧的感受嗎?
那為什么你讀王安石寫的《元日》,你感覺不一樣呢?
2、[出示全詩]讓我們走進這首詩,靜靜默讀詩句,用心細細去體會。周老師有個建議:請看大屏幕。
(默讀)
3、點評,好,很多同學已經勾畫了,這說明你的感覺已經找到了落腳點。
還有一些同學做得更好,不但畫了,還在旁邊寫下了批注,寫出了自己的感受。這說明他的感覺正在轉為自己的語言。
(繼續默讀)
好極了,把筆放下。
(三)抓風俗,談體會
風俗一:放爆竹:
1、周老師想提一個問題:我們過年的時候都喜歡放鞭炮,古時候的人們也喜歡嗎?何以見得。請問那個詞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了?(爆竹)
2、同學們想一想:爆竹怎么就是鞭炮呢?
你怎么知道的?真會學習,聯系注釋理解,很好的學習古詩的方法。
預設:在竹子里安裝火藥,爆炸,出火花,出聲響。
3、沒錯!那,這“爆”字該怎么寫呢?
火藥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聲旁,兩個熟字合起來,很好記,還要注意右邊下面不是水字。跟周老師一起,把這個詞語寫下來,你們寫在詩句下面。(板書:爆竹)
形容一下,除夕之夜,聽到了怎樣的爆竹聲?
(火光沖天的,震耳欲聾的,噼里啪啦的,硝煙彌漫的,)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噼里啪啦”放鞭炮,給你什么感受?來我們一起把它寫在詩句的右邊。(板書:熱鬧)
多過渡:宋代的春節,人們喜歡放鞭炮。那他們還喜歡干什么呢?
風俗二:喝屠蘇:
1、 屠蘇是什么意思呢?
2、宋代的人們為什么喜歡在春節喝屠蘇酒呢?周老師上網查“屠蘇酒”的資料)
請看。
(屠蘇,指古代春節時喝的用屠蘇草或幾種草藥泡的酒。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后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3、小結方法:孩子們,學習古詩,可以聯系插圖,聯系注釋,還可以借助工具書,網絡來幫助我們理解。
5、從這一杯杯屠蘇酒,你感受到了什么?
6、是啊,這一杯杯祝福的酒,一杯杯慶賀團聚的酒,一杯杯香甜的酒。一杯杯斟滿幸福的酒。(學生寫,師板書:幸福)
7、入:在這里可以理解為:送入,吹入。暖是什么意思呢?
8、同方討論:這“暖”僅僅指春風吹在人們身上,暖洋洋的嗎?還有什么意思?(心里還充滿了希望。)
9、小結:柔柔的春風吹來,人們感受到了溫暖;新年到來,人們歡聚一堂,喝著屠蘇酒,說著祝福的話,心里感到了溫暖,感到幸福,新的一年開始了,人們對生活也充滿了希望。
風俗三:換桃符:
1、宋朝的春節,人們還有什么風俗習慣?
2、你怎么知道他們喜歡貼春聯呢?從哪個詞語知道的?
(真會學習,抓住了關鍵詞,還聯系了注釋幫助學習。)
3、是的,我們的春聯就是從桃符發展過來的。請看大屏幕。
4、你知道春節貼春聯有什么含意嗎?(辭舊迎新,表達祝福)
5、小結:一副副春聯表達了人們新年時的美好祝愿。
四、悟詩情
(一)說風俗:
1、宋朝的春節,人們喜歡放鞭炮,喝屠蘇酒,貼桃符。讓我們感受到春節那熱鬧、喜慶的場面。這都是春節時的習俗。
2、除了放爆竹、喝屠蘇酒、貼春聯,你還知道哪些春節習俗?四人小組里互相說一說。
3、一聲聲爆竹、一杯杯美酒、一張張春聯,一碗碗熱騰騰的餃子,還有那嶄新的壓歲錢……喜慶的春節讓我們感受到了節日的歡樂和熱鬧。
(二)找變化
一歲月在變化,二天氣變暖,三換新符
2、其實啊,王安石的心情也在變化。
(出示:王安石不只是詩人,更是政治家,還是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大力推行新政。在新春佳節,王安石不僅期待著新桃“換”舊符,他期待著更大的“變”,更深的“變”, 期待著變革政治,變法圖強。他對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充滿了自信,充滿了期待。)
3、小結:王安石不只是詩人,更是政治家,還是著名的改革家。他看到新的一年到來了,天氣變暖了,家家戶戶換上了新春聯了,多么高興呀。又想到自己的改革就要實施,對新生活充滿了信心。因此,在這個春節,王安石感到分外高興。
(三)激情誦讀:(播放背景音樂)
1、吟誦
來孩子,開心地:爆竹聲中----
瞧,她搖頭晃腦的,讀出了詩句的味道。
注意,看著大屏幕,讀下去
看她讀得多陶醉啊,是啊,吟誦詩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表情和感情。
2、背誦
讓我們一起背下這首喜慶的詩吧。
指名背,會背的齊背。
(四)總結學法:
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元日》這首古詩。學習時我們是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學的[出示:學習古詩基本方法]。
這也是今后我們學習古詩可以采用的方法,使我們可以更多更好地閱讀古詩,進行有效的積累和運用。
五、布置作業
小練筆:選擇春節里的一個快樂幸福的場面,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
35、元日(春節)
放爆竹?????????????????????????? 熱鬧、
幸福
喝屠蘇????????????????????????? 高興
溫暖
換新符???????????????????????? 變化
......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師:請同學們自由結伴,讀一讀青蛙和小鳥的第的第二次對話。
(學生自由讀對話)
師:讀了對話,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生:青蛙為什么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呢?
師:問得好。同學們開動腦筋,想想用什么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教師啟發學生想辦法獲得青蛙的“體驗”。)
生:我把一張紙卷成圓筒形狀,透過圓筒看屋頂,我發現屋頂只有紙筒口那么大。所以我想,青蛙坐在井底,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師:真聰明。大家可以試一試。
(學生們紛紛拿出紙來做實驗。)
師:誰愿意說說你的想法?
生:平時,我們抬頭看屋頂,屋頂有多大就能看到多
大,現在透過紙筒看到的屋頂只有紙筒口那么大。
生:我們的'視線被擋住,所以看到的屋頂只有紙筒口那么大。
生:通過看圖,我發現井壁很高,擋住了青蛙的視線,所以,青蛙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師:理解得很好。此時,小鳥怎么說的?
(學生自由讀“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師:聽了小鳥的話,你有什么問題嗎?
生:小鳥為什么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師:我們和小鳥一起去天空飛翔,好嗎?
生:好!(師生觀看課件)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見一只小鳥在天空中飛呀飛,飛過許多地方。
生:小鳥飛過了高山,飛過了田野,飛到了鄉村……
生:我想,小鳥飛說天無邊無際,就是說天很大,小鳥怎么飛也飛不到頭。
師:說得真好。大家再自由結伴讀讀青蛙和小鳥的第二次對話。
(學生自由讀對話)
生:此時,你從心里冒出了什么想法?
生:我想,小鳥飛過的地方多,看到的多,知道的也就
生: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看到的太少了。
師:對,小鳥看得多,見識廣,青蛙坐在井里,目光狹小,見識小。
生:我要像小鳥一樣做一個見識多的人,不學青蛙,呆在井底,見識少。
師:是的,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
師:同學們.請自由選擇伙伴,分角色朗讀青蚌和小鳥的第二次對話,注意讀出青蛙和小鳥說話時的不同語氣。
師:現在,我們幫這只青蛙跳出井口。
(運用多媒體課讓青蛙跳出井口。)
師:瞧!青蛙從里跳出來了,這一回,它會對小鳥說些
生:哇,天太大廠,原來是我弄錯廠。
生:天真的無邊無際,今天我才開了眼界。
生:小鳥,太感謝你了!如果不是你提醒,我可能呆在井底,怎能知道天無邊無際。
師:下面,大家把《坐井觀天》這個故事表演出來
生:好!
(學生離開座位,自選伙伴,自選角色,配上動作表演教師參與學生的表演。)
《語丈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這一教學片斷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突出表現為開放了課堂,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1.本片斷開放了教學內容。以教材為載體,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讀對話,做實驗,看動畫,述情景,說感悟,并且創造性表演了《坐井觀天》,充分地進行語言實踐,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1.知識與能力: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元日》這首詩。
2.過程與方法:學會3個生字,感悟詩中重點的詞義,了解詩句主要意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想象中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情感,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重點: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教學中帶你:讓學生初略體會詩人通過這首詩所寄托的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報復和樂觀自信的情感。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課前我們讀了北宋詩人王安石寫的古詩《元日》。(板題,齊讀課題。)
二、解題
老師想請教大家對“元日”這個題目的理解!
師:元在字典中的解釋有:
聲:“元日”就是一年的開始,也就是春節。
師補充:古人認為元日是一年的開始,一個季節的開始,一個月的開始,所以又叫這一天為“三元”。
三、初讀古詩。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年已經有四千年的歷史了,在距今1000年左右的宋朝,人們是怎樣過年的?誰愿意給大家讀一遍這首詩。(提醒:注意讀音和節奏。)
指名讀,師生評議。
四、品讀古詩
2.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而主要意思?你是怎樣讀懂這首詩的?
(師講解釋古詩的方法。同時輔以課件。)
3.利用這種方法再說說整首詩的意思,相信人人都能行!
(1)爆竹。
除夕夜的爆竹聲,哪一刻最響?為什么?
那一刻,新舊更替,人們放爆竹就是為了辭舊迎新啊!怎么能不快樂呢?
誰再來讀這句,讓我們感受到這份快樂。
(2)屠蘇
過渡:在爆竹聲中人們迎來了新的一年,心情多么高興啊!他們取出了冰窖中的屠蘇酒。
知道什么是屠蘇酒嗎?
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們將最新鮮的屠蘇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大早全家人歡聚一堂,迎著和煦的春風,品這新年的第一口酒。
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生發揮想象說話)
年輕人想到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一股暖流涌向心頭,不禁吟到——(引讀)
老年人想到來年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頭,不禁吟到——(引讀)
孩子們想到來年學習進步,成長快樂,一股暖流涌向心頭,不禁吟到——(引讀)
看,春風不僅把溫暖的氣息送入屠蘇酒中,更將這暖暖的春意送進了人們的心田!(板:暖)
(3)曈曈日
曈曈日普照千家萬戶,多么喜慶,多么吉祥!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評:你讀得真好,仿佛讓人看到了千家萬戶被這溫暖的霞光照耀。
評:你得不錯,但這霞光還不夠燦爛,不夠溫暖,能再讀一次嗎?
(4)新桃,舊符
除了放爆竹,飲屠蘇,詩人還向我們展示了換桃符這幅情境,誰來讀這句話?(指名讀)在詩人眼里換去的僅僅是舊的桃符嗎?他的筆下僅僅是一副節日風俗圖嗎?此時他已度過了人生的第四十九個元日,每一次都是這樣,為什么偏偏在這一年寫下《元日》呢?有時候我們了解了作者和寫作背景后對詩的理解會更加深入。
(課件出示寫作背景:王安石一生追求積極進取,時時關心百姓的生活。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第二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王安石此時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所以這首詩的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他對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元日》就寫于這一年的春節。)
5.新的政策即將推行,王安石此時的心情怎樣?
(生:興奮、激動、充滿信心……)
你覺得詩中的哪個字就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詩人此時的心情?
(大家說得有道理,但老師認為這個“暖”字更能體現詩人當時的心情。)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師引導學生交流),在王安石這種激動心情的驅使下,聲聲爆竹也變得那樣悅耳,撲面而來的春風也充滿了暖意,就連那剛剛從冰窖中取出來的屠蘇酒也有了陣陣暖意,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
6.請帶著這份躊躇滿志、這份春風得意、這份憧憬期盼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能不能看書的盡量不看書。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元日》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十二單元一篇主體課文,是首節奏明快、語言流暢、雅俗共賞的七言絕句,作者是宋朝著名改革家、詩人王安石。
題目《元日》。元日,本意為吉日,我國古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日,為一年的第一天。“爆竹聲中一四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說的是在歡快的爆竹聲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風中,合家歡飲屠蘇美酒。“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句說在守夜中,千家萬戶迎來了曈曈紅日,然后用新的桃符來換去舊符。詩歌最后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總”和“換”字,表達除舊布新不可逆轉的規律和王安石對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
設計理念:
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鼓勵學生自學古詩,不懂的地方通過查字典、查詞典、看畫面、討論、閱讀開卷有益等方法解決。
教學目標:
1、讀準生字讀音,并認清字形,正確地朗讀/有感情。
2、通過查工具書、閱讀開卷有益、看圖等方法理解生詞。
3、感受詩句所描繪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景象,了解過節的各種習俗,初步學會欣賞春聯。
教學重難點:
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氣氛,體會人們的美好愿望。
教學準備:
1.關于春聯、詩配畫的課件,音樂。
2、搜集關于“年”的傳說、屠蘇酒、桃符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解詩題,展開聯想
2、說到大年初一,就想到過年,你的腦子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3、古時人們怎樣過年的,讓我們走進王安石的《元日》去看看。
二、讀古詩、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文,讀準字音。
2、全班檢測匯報,誰愿意來讀一讀?
3、看屏幕抽讀,看看自己能不能讀懂,不懂的想辦法解決:
4、教師范寫生字。
5、把聽音樂的感受帶進詩里讀,男生讀——女生讀——打著節拍讀
三、看畫面,明詩意,悟詩情
再看這首詩,你都看到哪些畫面,讓我們大家和你分享吧!
爆竹聲中一歲除,
1、你看到了什么?一歲是指?
2、除是什么意思?除夕之夜還能聽到什么?
3、相機補充除夕之夜放爆竹和守歲的故事。
4、讀詩句,感受除夕的熱鬧。
春風送暖入屠蘇。
1、你看到了那一幅畫?
2、相機補充屠蘇的相關資料。
師:酒是暖的,還有什么是暖暖的?(合家團圓、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心里暖洋洋的)
3、體會“入”字再讀,這幸福的時刻,如沁人心脾的屠蘇酒,人們沉醉在節日的喜悅中。
4、再讀,把你的體會送到詩句里。
千門萬戶瞳瞳日,
1、你給我們看的這幅圖是?
2、“千門萬戶”還可以說……瞳瞳日是什么樣的日???
3、這幅畫帶給你的感受是——美好、詳和、充滿生機、希望……
4、感受著美好、充滿希望的瞳瞳日!齊讀,
總把新桃換舊符。
1、桃符是什么?金鑰匙找到答案勾出來。
2、教師隨機補充桃符資料。
4、學生抽背——齊背——
放爆竹——飲屠蘇——迎紅日——換舊符。
四、欣賞春聯、拓展延伸
1、貼春聯:(隨即滲透春聯知識)
2、對聯:
3、師生對對聯
4、作業:
認真書寫“爆”、“蘇”、“換”、“符”四個生字。
把這首詩背誦給爸爸媽媽聽。
收集春聯,和同學交流欣賞。
12、過年????????????? 元?? 日
爆? 蘇?? 美好喜悅
換? 符?? 辭舊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