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叛逆期講座心得體會篇一
大人們不能永遠跟隨孩子,什么時候才能放手呢?在什么樣的年齡段放手呢?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有能力在未來的路上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依賴父母有一個年齡的要求,有一個度的把握。但也絕對不是說,等他長大了,放到人堆里再去學,那就太晚了。于是我們看到有很多的大學生不會管理自己、照顧自己。
中國青少年的教育目前大致包括三種,即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張勤認為還應再加一種: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水平是和一個人的認知水平相聯系的,他能表現出一個人的聰慧程度。人,需要終身不間斷地自我教育,并在其間使自己的心理品質不斷地進步。自我教育并不難,最主要的是父母要有這種意識,同時要讓孩子也有這種意識。
現實生活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可令很多父母感到困惑的是:太多時候是頻繁地進行“溝”,但實際效果卻往往是沒有“通”。父母強烈的愛反而讓孩子感到厭倦、逆反,甚至是逃出家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礙了父母愛的傳達,又是什么原因妨礙了你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家長要學會一些方法與技巧,搭建與孩子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讓教育子女變得更輕松,讓家庭成為真正溫馨、和睦的港灣。
身為家長,必須面對孩子成長的困惑,有效解決碰到的問題。要走進孩子復雜的內心世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消除孩子成長的諸多困惑,進入身心和諧的教育佳境。
洋洋老師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家庭和家長!
叛逆期講座心得體會篇二
我們每個人都是因為有了孩子,才從孩子變成父母,而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隨著孩子越長越大,父母卻開始覺得孩子越來越不聽話,難以管教,什么都要和自己對著干才開心,很是令人頭疼。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并告訴你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
從個體心理發展來看,孩子從幼年到成年,會經歷3個特別的時期,期間都會表現的很逆反—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孩子的行為,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出現在自我意識萌發的時期,一般是在兩歲半到三歲左右。不過現在的孩子大約1歲前后就開始表現的“叛逆”了。一方面現在孩子的確越來越聰明了;另一方面是父母們養孩子更加小心,也因此對孩子更早、更多說“不”。孩子們說出的第一個“不”,就是從父母這里學來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行動上,常常會用“打人”來表達自己不同意、反對的態度;語言上,則開始說“不”,什么都是“不”,做與不做都是“不”。這是孩子從意識上最早開始的與父母的分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感受與他人分離的快樂,并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優秀的個人品質。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同于嬰幼兒時期的寶貝,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如不愿意讓家長拉手,不讓父母叫自己“寶貝”或小名了,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歡跟家長對著干,大人說東,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依賴大人、不講道理,愛哭、比較嬌氣等。
脾氣秉性的突然轉變,以及強烈的逆反心理都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常見現象。孩子進入學校后學到了很多知識,他們急于想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因此會開始要求獨立,行為上想要脫離爸爸媽媽的掌控,表現為說話做事老氣橫秋、獨立、有個性。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已發育成熟,覺得自己已經很“強大”了,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種挫折感,這樣,在身體與心理矛盾的自我糾結和成長中,孩子開始有了更多樣的情緒體驗。對女孩來說,會變得內向并體驗到自我懷疑、愧疚或抑郁等情緒;對男孩而言,則更多地體驗到暴躁和憤怒。
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大都很好面子,自尊心強;重視同伴關系,易受同伴影響,所以可能會做一些并非自己意愿但同伴認同的事,如抽煙、喝酒,這些行為雖然父母不認可,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成人的象征,代表他們擺脫了對父母的依賴等。這也意味著青春期的孩子會面臨一些危險,如網絡成癮、早孕、酗酒、犯罪等。
有的父母會過度憂慮孩子可能面臨的危險。希望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我們必須首先要學會信任孩子有這個能力。事實上,大多數孩子也的確能順利度過這個特別的時期。
要重點提醒的是,針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很有必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不要以為孩子大了就不用陪了。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團隊活動,多與自己的親戚朋友走動。別讓孩子們把自己封閉起來,或者經常宅在家里玩電游。孩子們有自己的社交,擁有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有自己尊敬的長輩等,這些都有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話,即使不能跟父母說,他們也還能有別的傾訴渠道。
同時,父親的.功能尤其顯得重要。父親最好能夠跟這個年齡的男孩做朋友。記得,對你的男孩來說,要緊的不是你如何說他、批評他、指點他,而是他信任不信任你,在你身上,他能否看到一個成熟、有責任感的男人的樣子。對于女孩來說,父親不能刻意疏遠。女兒長大了,不少父親不會再像對待假小子一樣親近女兒了。保持一定距離是對的。但是仍然需要保持對你的女孩情緒和情感上的關注、支持。這對她們很重要。
不同時期的孩子有不同的困擾。對于他們的不聽話、叛逆,父母要有清醒的認識。另外,父母言行不一或身處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的孩子更容易逆反。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領者和榜樣,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說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只會招來孩子的不滿孩子還怎么聽從大人的話呢?另外,父母關系緊張,經常吵架,孩子要么厭惡父母的行為,要么逃避這樣的氛圍,父母將無法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孩子只會越走越遠。
叛逆期講座心得體會篇三
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但是這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管教孩子,關鍵是要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從源頭下手,把原因除去。
此時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同孩子做協商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但是這樣做往往會激化矛盾,叫他不要他偏要。這時,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總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
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你再怎么吼叫也是無用的。那么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也就是說,不要只說“不可以”,請指出一條可以的路來給他走。大腦好像一個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條從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他走這條路,你要先牽他的手走另一條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舊路許久不走,又被長出來的草蓋住,便看不見了。
叛逆期講座心得體會篇四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終身無法改變的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因此,父母應該盡好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當好孩子的首任老師。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現就自己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補充不足,共同進步,為孩子的成長共同創造美好的環境。
父母是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生活的態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時刻影響著孩子,孩子的言行舉止真實地反映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因此,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違背道德準則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師長,自己首先必須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優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開朗豁達的個性、民主平等的作風去影響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樣,從生活中培養孩子好習慣,從啟發中引導孩子學會寬容他人、感謝生活和珍惜幸福。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除了要照顧好孩子的衣食起居外,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觀察孩子,時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不要老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到孩子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來加以“曝光”,這樣,不但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同時,也是疏遠了彼此之間的親情,讓孩子學會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自己能夠學著做每件事情。
作為父母,首先要學會和孩子做朋友,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大自然的美,適當的時候要和孩子一起去書店分享書中樂趣,要和孩子一起做游戲,不能沒有時間的話來敷衍孩子。
總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個生活場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只有不斷學習和掌握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長這個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有基本的保障。
叛逆期講座心得體會篇五
父母和子女之間總會有代溝的。在初中到高中階段,是子女容易產生叛逆心理的一個階段。孩子開始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從各種媒體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見,但也常常過分地自以為是。這時候,做家長的要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能一味的打壓、反對。通過正確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去發現自己認識上的不足,從而自覺的更正自己的行為。
尤其在學習上,要鼓勵孩子獨立地去完成學習任務——不要去充當孩子的拐杖,不要讓孩子過多地依賴父母、長輩。家長在初中生家庭教育時,要為孩子創造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讓孩子自由發展。及時表揚和肯定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養成自覺進行學習的良好習慣。
中學階段的親子關系,父母最需要做的是角色轉變,從處于控制地位的教育者轉變為處于輔助地位的陪伴者。父母明白了這一點,就能夠從家庭教育的困惑中走出來,不再控制孩子,不再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設計和期望成長。以孩子為主,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長的能力,用放松的態度陪伴孩子成長,減少自己的焦慮和無力感。
允許孩子說不,接受他們與父母不同的觀點、意見、感受和要求,而不是在遇到分歧、反對、不從和別扭的時候,要么勃然大怒,要么冷漠待之。父母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會信任自己的感受,接納自己的情緒,逐漸脫離負面情緒,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但是如果父母拒絕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強迫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那么孩子會逐漸變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不接納負面情緒。一旦產生負面情緒就感到緊張和內疚,甚至都不敢哭,強作歡顏,故作堅強,內心則處于彷徨無助的狀態。
自尊心是一把雙刃劍。作為父母,如果還像小學那樣,出了問題,對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當著其他人的面,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會引起他對你的排斥和反感。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單獨來做。這時候,父母要自愿充當孩子的參謀,爭當綠葉。雖然,孩子年齡還小,缺乏處理問題的經驗。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要盡可能的提供給孩子自我展現的平臺。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親,總是怕孩子做不好,處處代勞。這樣,一方面會使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對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長也是極為不利的。
13歲—16歲的孩子思維敏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壞的影響。所以作為父母要經常關注孩子的各種情況,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單純的、積極的成長空間。
叛逆期講座心得體會篇六
教育孩子,我們這一代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需要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我以前心里一直不踏實,就是我感覺自己內心沒有建立一個穩定的可信賴的整體價值體系來教育孩子,這一段時間在斷斷續續對傳統啟蒙經典的接觸過程中,一邊反省自身的行為道德規范,一邊省思孩子成長的種種表現,我感覺自己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線索和方向,我需要跟孩子共同在學習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成長。
不要給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給他一點自由發展的空間,在其中觀察孩子的長處和不足,再施加引導。我想我們都是做過孩子的,應該知道孩子喜歡什么,過多的說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為來引導孩子的效果來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我兒子看電視的時候,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自覺地走到了電視機前,我就糾正他,他馬上就指斥說:“你也老是天天上網,一玩就老長時間,眼睛也要看壞的。”面對孩子的質問,我只有自己先改正,用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孩子,我告訴孩子:“你看媽媽改正了,只上一會兒網了,你也應該改正吧!”這時,孩子會欣然的接受你的建議。
為了開闊視野,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在課余時間,給他報名參加了書法班。到現在學了幾年了,他很有興趣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孩子喜歡手工制作,我就給他提供材料,給他盡可能多的幫助。有時候,看他煞有介事地做成一個雖然不很精彩的“作品”,沾沾自喜地給我們看,神情中充滿了自豪。看到孩子敢于動手去做并從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得到了快樂,我從心底里感到欣慰。
總之,我們希望孩子不光是埋頭學習的孩子,我們更希望他好好學習的同時還能有自己的樂趣,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