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對一段經歷、學習或思考的總結和感悟。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總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送別心得體會王維篇一
王維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歌清新脫俗,情感真摯細膩,深受后人喜愛。其中,他的《送別》是一篇傳世佳作。通過這篇詩,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唐代人的送別文化,也可以感受到王維深深的離愁別緒。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從多個角度去探討自己對《送別》的體會與思考。
第二段:對散文內容的探討
《送別》的主題是離別,寫了人送別離的情景和自己的愁緒,表達了個人的思念之情,也是文化交流和認識自我。王維一方面通過詩意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別人的情感;另一方面更多地反映了詩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通過筆者閱讀散文,感受到了王維深深的愛國情懷和直面現實的勇氣。無論是時代變遷還是個人危機,王維始終堅守著內心的信念和堅韌的精神。
第三段:對人生感悟的思考
《送別》是一篇對人生的思考和反省。王維在詩歌中探求人生的意義,并表達了對命運不可克制的無奈與苦悶,同時也充滿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讀《送別》不僅能夠帶給我們人生感悟,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在讀了這篇詩后,筆者深感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珍貴的,應該好好珍惜,不負時光,活得更加精彩。
第四段:關于情感沉淀的思考
《送別》中的情感,是王維在多年歷練中沉淀下來的,而這種沉淀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體驗,要通過長時間、長期的思考和積淀方能有所領悟。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人們的思想難以停留,往往只是一瞬即逝,而文學則可以讓我們沉淀下來,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感受、理解、反思和領悟我們的人生。這也是文學的獨特意義和價值。
第五段:總結
《送別》是王維一生的寫照,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和傳誦。它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豐富的離別文化,表達了人們內心深深的離愁別緒,是對生命和人生的追問和反思。同時,也彰顯了文學的獨特價值和意義,在我們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因此,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呼吁大家多讀好書,多思考,多感受;讓閱讀的溫度和文學的情懷伴我們一生。
送別心得體會王維篇二
送別
又題:《山中送別》
年代:唐作者: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注解】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譯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歸?
【賞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后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名家點評】
劉辰翁《王孟詩評》:占今斷腸,理不在多。
敖英《唐詩絕句類選》:只標地寫情而不綴景。
李沂《唐詩援》:語似平淡,卻有無限感慨,藏而不露。
凌宏憲《唐詩廣選》:顧與新曰:翻用楚詞語意,脫胎換骨,更為深婉。
唐汝詢《唐詩解》: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子之歸期難必。
唐汝詢《匯編唐詩十集》:唐云:得漢魏和緩氣。
吳煊《唐賢三昧集箋注》:此種斷以不說盡為妙。結得有多少妙味。
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翻弄騷語,刻意扣題。
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所送別者,當是馳騖功名之士,而非棲遲泉石之人,結句言“歸不歸”者,故作疑問之詞也。
送別心得體會王維篇三
王維,唐代著名詩人和畫家,被譽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優美而深刻的言語,創作出眾多流傳千古的經典詩篇,其中不乏送別之作。作為現代人,我們或許難以親身體會古人的情感,但讀王維的送別詩,卻能感受到他的離愁別緒,也更能感悟到別離的深刻內涵。
第一段:詩人離故土別摯友
王維作為一名士族出身,聰慧多才,年少時便受到了當時的名士賞識。在成為一名官員后,他曾被調至太原,離別故土和家人,心中自是分外不舍。這時,他寫了《送元二使安西》,將自己的離愁別緒化為文字,借助外物來表達內心的苦悶。
第二段:送別詩的主題體現
送別詩是古人最為喜愛的一類詩歌,涉及的主題如親友離別、人生無常等,極富思考價值與感受共鳴。王維的送別詩中,他總是通過對古人名山大川和自然景色的描繪,來表達自己心中離愁別緒。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中,他特別贊美了祁連山,用祁連山的奇峰險嶺,寓意自己雖然離開故土,但將一如祁連山那般永不動搖。
第三段:送別詩的隱喻手法
王維的送別詩采用了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法,隱喻極為獨特。例如,他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過對葵花和荊棘的隱喻,表達了對別離的感慨。葵花象征著主人,而荊棘則代表著障礙和艱險。詩人在贊頌一位友人的同時,也隱喻了種種別離與困頓,從而達到更深刻的詩意表達。
第四段:送別詩的情感體驗
送別詩之所以那么感人,正是因為它充滿著生活中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的情感體驗。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他默默為朋友祝福,卻不勝離情別恨,這種感覺無疑是通常難以用言語來描述的。在詩歌中,王維又巧妙地利用了懷舊的情感,如對原鄉的懷念和對友人早日歸來的深深盼望,表達出他內心深處的情感。
第五段:送別詩的閱讀與領悟
王維的送別詩,無疑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閱讀與領悟,也是一種文化體驗和心靈溫暖的享受。讀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人們不僅可以感受到他對友人的愛護,更能體會到生命中歲月的無窮感慨,以及對一切繁華榮景浮躁不真實的感悟。這些都是送別詩所能帶給人們的珍貴財富,可以讓人們更加了解自己,也更有力量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波折與挫折。
總之,王維的送別詩,是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可以讓人們在閱讀和領悟中,體會到生命中的真善美。我們不妨在所閑暇之余,讀一讀這些詩篇,或許可以從中汲取靈魂的滋養,也可能會使我們更加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送別心得體會王維篇四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這首《山中送別》詩詞,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詞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詞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詩詞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詞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詞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連。而詩詞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詞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后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詩詞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詞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詞解》中概括這首詩詞的內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詞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送別心得體會王維篇五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于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運城永濟市)。
王維才華早顯,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王縉幼年均聰明過人。是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于他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后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并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一說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曾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
在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九齡執政,拔擢王維為右拾遺。
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調任監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
出仕以后,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至德元載(756年),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后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后,王維被下獄,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但因他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后兼遷中書舍人,官終尚書右丞。
在上元二年(761年),王維逝世。臨終時,他仍作書向親友辭別,完成后便安然離世。
王維的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后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愿望。詩中寫景并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在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送別心得體會王維篇六
作者: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注釋:
1、飲君酒:勸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歸臥:隱居。
4、南山陲:終南山邊。
譯文:
請你下馬喝一杯美酒,我想問問你要去哪里?
你說官場生活不得志,想要歸隱南山的邊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問,白云無窮盡足以自娛。
賞析:
這是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表面看來語句平淡無奇,然而細細無味,卻是詞淺情深,含義深刻。詩的開頭兩句敘事、寫飲酒餞別,以問話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歸隱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寫對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對隱居的羨慕,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否定。
全詩寫失志歸隱,借以貶斥功名,抒發陶醉白云,自尋其樂之情,詩的后兩句韻味驟增,詩意頓濃,羨慕有心,感慨無限。
送別心得體會王維篇七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入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傳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入。
知爾不能薦,羞稱獻納座。
山中相送罷,曰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魏國應劉后,寂寥文雅空。
漳河如舊曰,之子繼清風。
阡陌銅臺下,閭閻金虎中。
送車盈灞上,輕騎出啊東。
相去千馀里,西園明月同。
少年何處去,負米上銅梁。
借問阿戎父,知為的啊郎。
魚箋請詩賦,幢布作衣裳。
薏苡扶衰病,歸來幸可將。
送君盡惆悵。復送何入歸。
幾曰同攜手。一朝先拂衣。
東山有茅屋。幸為掃荊扉。
當亦謝官去。豈令心事違。
萬里春應反,三江雁亦稀。
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
鄖國稻苗秀,楚入范米肥。
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菜衣。
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
愁看北渚三湘遠,惡說南風五兩輕。
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里的湓城。
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
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
為報故入憔悴盡,如今不似的陽時。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的酒,西出陽關無故入。
天路來兮雙黃鵠,云上飛兮水上宿,
撫翼和鳴整的族。
不得已,忽分飛,家在玉京朝紫微,
主入臨水送將歸。
悲笳嘹唳垂舞衣,賓欲散兮復相依。
幾往返兮極浦,尚裴回兮落暉。
岸上火兮相迎,將夜入兮邊城。
鞍馬歸兮佳入散,悵離憂兮獨含情。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入。
送別心得體會王維篇八
王維所作的送別詩不乏粲然可觀之作,有的已成為歷代傳誦的不朽之作。
王維是唐代的四大詩人之一。由于他在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方面取得了高度成就,被譽為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人們談論起王維,也往往首先想起他的山水田園詩。這自然是不錯的。然而,王維的詩歌創作取材相當寬泛,他所作的送別詩也不乏粲然可觀之作。
王維現存的送別詩,約70首,占現存王維詩歌的七分之一強。就體裁言,既有五、七言古體詩,又有五、七言近體詩。古體詩中,還有騷體詩;近體詩中,既有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還有五言長律,可謂琳瑯滿目,眾體皆備。其中的佳制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歸江東》、《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山中送別》等,已成為歷代傳誦的不朽之作。
王維的一些送別詩所以會千載宣傳,具有活潑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作品里灌注了詩人對于親朋友侶的真摯深厚的感情,并且這種友愛之情是人們所普遍具有的,它通過自然平易的語言傳達出來,極易誘引讀者進入詩歌所表現的藝術境界和情感氛圍,喚醒讀者心中曾經有過的相同或相似的情感體驗,產生回環往復、難以止息的感情波瀾。就拿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來說,全詩不過四句二十八字,前兩句“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寫送別地點的自然景況;后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寫的是餞別時的勸酒之辭,似乎在內容、章法上都不見得有格外出眾之處。那么,為什么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鐘愛始終沒有衰減呢?個中原因說來也不復雜,就是因為此詩用極其本色自然的語言,寫出了人們在與友人臨歧灑別時所常見的.情景(當然,地點不一定在“渭城”)特別是后兩句的勸酒之辭,更是明白如話,有著高度的普遍性和概括力。大凡具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人,誰不會在與親友的餞別酒席上說出類似的話語、表達類似的情感呢?因此,這首送別詩的巨大而持久的魅力,不在于它的藝術技巧是如何高超,而是取決于它在情感傳達方面的高度真實性和典型性。
《山中送別》詩的情況也是這樣。其詩曰:“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前兩句敘寫詩人送別友人后掩門獨居,內心的寂寞已不言自明;后兩句刻畫心理活動。從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看,與《送元二使安西》大不同,但在表達與友人的真摯情感方面卻完全一致。友人剛剛送走,卻又企盼著他能及時歸來。不重感情、不惜友誼的人會滋生這樣的念頭嗎。而盼望親朋友好常相會的念頭,對于珍重友情的人來說,確會時常發生。
一般說來,送別詩以抒寫情懷為主,但唐人作詩長于借景言情,故在送別詩中常有景物描寫方面的內容。王維作為描摹山水自然的高手,更喜在送別詩中插入一些景物描寫,這樣一方面擴大了詩歌的審美內涵,一方面也有利子更藝術地傳達出詩人的思想、情感。其《送友人歸山歌》(首其二)曰:
山中人兮欲歸,云冥冥兮雨霏霏;水驚波兮翠營靡,白鷺忽兮翻飛。君不可兮褰褰衣!山萬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分;樹噸曖兮氛氳,猿不見兮空聞。忽山西兮夕陽,見東皋兮遠村;平蕪綠兮千里,眇惆帳兮思君。
詩人的朋友原在山中隱居,現又要返回山林,故王維作詩送之。全詩十三句,除三句(一、五、十三句)事、抒情外,其余十句都用來描繪自然景象,先寫云暗雨驟、草靡鷺飛的雨景,勸友人不要急于回去;次寫友人走后,詩人目送友人,遙望前方所見到的遠山層疊、天地混沌諸種景況,通過這一系列的寫景狀物,詩人對于友人的無限關切、眷戀之情被烘染得淋漓盡致。有必要指出的是,王維送別詩里的一些寫景佳句,即使與那些專事描摹自然景致的詩歌相比也毫不遜色,如“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邢桂州》)“槐色陰清晝,楊花惹暮春”(送邱為往唐州》)“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母潛落第還鄉》)“山壓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送方尊師歸嵩山》)詩人憑藉他對自然美所特有的敏銳精微的感受和高度精湛的語言技巧,準確。細膩、生動地描畫了不同區域的各具特色的山水自然風光,呈現-出渾融悠遠的意境和咀嚼不盡的韻味。
王維在送別詩中插入一些寫景片斷,注意處理好景與情、景與事的關系,使它們達到和諧自然的統一,從而使作品更富藝術魅力。《送梓州李使君》詩共八句,前四句日:“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作“半”),樹杪百重泉”,描繪了:懸想中的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縣)的自然風光:在綿延起伏的萬壑千山里,到處都是參天入云的大樹,杜鵑鳥的啼鳴聲此起彼伏,響個不停;一夜透雨之后,山間平添了無數道飛泉,遠遠望去,如同懸掛在樹梢頭上。這四句詩景象奇麗,境界闊大,氣韻生動,生機勃勃,雖然沒有直接的贊語,但詩人對蜀地風光的欣羨心情已隱隱露出。用這樣的筆調寫景,既切合蜀地實情,又完全吻合詩人對李使君赴任梓州的祝賀之意,勸勉之情。可以設想,假如詩人用灰暗、陰冷的筆觸去寫巴蜀的惡山臉水,那就無異是給赴任者兜頭二瓢冷水,與作詩勸勉的初衷大相悖背了。
王維的送別詩在運思謀篇方面富有變化,這是值得注意的第三個特點。試以四首送人赴邊詩為例說明之。《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送別地點的自然景況,后兩句抒寫自己對于友人的依戀不舍的深情,別無他意。《送韋評事》曰:“欲逐將軍取右賢,沙場走馬向居延。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撇開自己不提,純是寫赴邊者的復雜心緒:既想建功立業,又不免懷鄉思歸。:《送劉司直赴安西》:“絕域陽關道,胡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前四句展現絕域之地的荒涼景象,接著援引歷史故事以壯赴邊者的膽氣,最后勉勵他大展身手,宣威域外,不讓異族統治者生覬覦中原之心。全詩沒有正面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但詩人韻關切、激勵之意已蘊含其中。《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先述出征的季節,次寫行軍的情景,結尾四句贊揚其奮不顧身的報國熱忱和立功絕域的壯志。全詩洋溢著昂揚、壯美的豪氣和激情,全無一點悲切、凄涼和纏綿。與上述三詩在內容、章法、格調上都有不同。所以王維的送別詩雖然數量很多,同一類型的送別詩為數也不少,但讀來面目各異,很少有雷同的。
此外,王維作詩還能注意靈巧自如地運用典故以表情達意。如《臨高臺送黎拾遺》詩,暗用了王粲《登樓賦》里結尾一段的意象;《山中送別》詩的后兩句,系翻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萎”句意;《送邢桂州》的尾聯“明珠歸合浦,應逐使臣星”,用后漢合浦太守孟嘗“合浦珠還”的典故,十分切合被送者的身份和前往地點(唐之桂州,即漢之合浦)。
王維的送別詩頗多佳構,但也不是篇篇皆好,有的不夠精煉,有的議論偏多,有的說些官場應酬之語,陷入俗套,少數詩還有意象、語匯重復的毛病。私自認為,在對王維的送別詩作較多肯定的同時,實事求是地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也是必要的。
送別心得體會王維篇九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