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我與地壇的閱讀心得800字左右篇一
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寫他的母親。自然而然的閱讀。有意無意的在他的文章中尋找契合點。一個身體走入絕境的人,在冥想和回憶中,寫盡了生之曲折。最先接觸到的是他的《我與地壇》。名字雖看似與地壇有關。但更多得是寫他的母親。在他失去雙腿的那段時間,他郁悶、逃避、心灰意冷,終日獨自一人推著輪椅到地壇去。在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邊默坐、呆想。然而這卻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她知道他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她又擔心他。有時,史鐵生在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會來找他。對于他的出行,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驚恐擔憂,正如作者所說“許多年以后,我才漸漸明白,母親這是在自我安慰,自我禱告。是給我的暗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長逝以后,我才有余暇設想,當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長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安,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對于史鐵生的母親來說,她有一個長到二十幾歲忽然癱瘓的兒子。她情愿把痛苦加注在她自己身上。她小心翼翼的顧忌著史鐵生悲痛的心,即使那時的她正身患肝病,卻更加擔憂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心結。
然而就在史鐵生快要撞出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匆匆離去時只有四十九歲。直至母親猝然長逝,史鐵生才開始清醒。對于母親,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倔只留下了悔恨,沒有絲毫驕傲。那時的史鐵生還太年輕,他被命運沖昏了頭腦,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人,殊不知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時要加倍的。而母親在臨終前,仍念叨著她那有病的兒子和還未成年的女兒。連最后一面也沒有見著,只留給作者無盡的傷痛和懷念。
母親的去世,也許是史鐵生最大的遺憾。在她去世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讓人動容。作者所刻畫的“母親”形象深入人心,就像世上千千萬萬的母親一樣。我也會從中讀懂史鐵生的懺悔與悔恨,在生活中不留遺憾。
<
我與地壇的閱讀心得800字左右篇二
苦難給予人的不僅僅是痛苦,對于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來說,苦難有時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具有獨特的價值。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因為對意義的尋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時,人就會由受挫之感。所以,承受苦難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又該怎樣看待生命的苦難呢?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造和正面體驗的能力,他的生命是否還有意義呢?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及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后,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即使一個人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它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既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這就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命的苦難。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造就的,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在苦難中默默的忍受命運的重壓正如作者史鐵生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里是加倍的,而母親卻用堿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為所愛的人承受一切苦難,為所愛的人獻出了一切,堅定的生活下去。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
就命運而言,我們無法去論公道。這是一個音克難而充滿著差別的`世界,如果你被選擇去充任那苦難的角色,那么你還能有什么別的方式來度過你的人生呢?看來只好接受苦難,這樣看來事情似乎變得非常絕望了,但實際不然,我們接受苦難并不代表我們要做苦難的犧牲品。如果我們像是鐵生那樣弄明白生死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人活著就應順應自然,苦難是人生中要遇到的,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就能獲得頑強活下去的信心,開辟一條屬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如果允許選擇,人們寧愿要平安的生活,但克難的確是人生必含的內容,一旦遭遇。他也的確提供了一種機會,人的某些特質,唯有借此機會才能得以考驗和提高,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于它來之不易,也就不會輕易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