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道德的悖論讀后感道德經悖論實用篇一
《老子道德經》44章中講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德與亡孰病?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5章中又講到“禍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兩段話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體比起來哪個更重要?身體和物質比起來那個更珍貴?得與失比起來哪個才算有害?樣樣都要,必然導致大廢,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長久。
于丹在解讀儒道的理論中講了這樣一句話”什麼樣的學習是最好的學習?就是能改變自己的學習”我們平時經常說要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但真正的做起來并不是很容易。我的經驗就是多學習,學習就像一面鏡子,通過學習來認識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學會掌控自己。
在這個市場經濟繁榮,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些差距有來自社會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個人要想在這種x—惑力極強的社會中快樂,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間,在你的事業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麼?其實老子講的道理并不深奧,而且很實際,就看你怎樣去認識。“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會貪婪,他不會要那些自己根本夠不著的東西。
就像練太極拳,大多人初衷都是為了健康身體而進入,但到后來為什麼差距會很大呢?。這就是看練拳者心理想要什么?想要達到健康,就要踏踏實實的按照拳理去練,只要你用心,你就會達到你的目地,因為你要的很實際。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顯露,可能你的心就靜不下來了。表面的東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沒有靜下心去練,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層的功夫。所以你要的東西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你一定要問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樣,平平靜靜的。因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滿足我的要求。但有一點,我不風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論是家庭,還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會盡心盡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于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個心態的體現,知足的人能靜,不浮躁,所以他會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富”這個富不是一般人眼里的富。我記的在和一個朋友聊家事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家庭生活是給自己過的,而不是給別人看的”所以這個“富”實際的意義就是自己的一種感受,而不是一種對外的炫耀。人要學會為自己活著,我說這話不是說自私,而是說人不要為別人怎樣看待你而活著,否則會活的很累。
人們都知道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個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實際操作起來就不是那麼會事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當今社會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人要的東西太多了,到后來連自己是誰可能都不知道了。“天—怒”你要的太多了,天都怒了,所以到后來一定會受到懲罰。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點評,我要想再上加兩句。博友講“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銀子。看看我金銀都有了,所以我不是應該知足,而是必須知足。
道德的悖論讀后感道德經悖論實用篇二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可以讓我抵擋住寂寞,孤獨,也可以讓我接納自身的缺陷,也讓我在無望的時候給我信心和支持。
長夜漫漫,路亦漫漫,時間真是白駒過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職場。
一年里,為了彌補自己思維方式的短板,剛畢業就花了7萬多的錢去學習財商課,情緒管理課程,企業家學徒課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時間賣過各類水果和堅果;做過項目合伙人,現在也正在嘗試自己做老板,鍛煉自己做項目的能力。所有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奮和時間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歲的節口,我很慶幸,自己有很多的時間和機會能夠彌補過去系統的漏洞。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洗清自己腦袋中的概念,也都會讓我去思考,“強與弱”“好與壞”之間如同水流般靈動地變化;經中說:“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古人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讓自己快速成長的那個面上,他教會我看到剛畢業的自己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倘若能夠踏踏實實地布局,勤勤懇懇地走過,時間終會回報自己很多。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去思考“無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無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順應天道,結合天,道,法,人整個系統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統來工作。他教會我要站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緒作主導。比如剛畢業的自己,是職場的菜鳥,在23歲的節點上,是不太可能有作為,因此用心學習業務流程,努力學習,強大自己方為王道,而非證明自己有多厲害。我所從事的企業是一家經營相對成熟的500強國企,他在選擇員工的時候一般選擇985/211的大學生,因此自己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遜一籌的,在這個平臺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這對生性要強和心性驕傲的我來說也是一種磨礪。
《道德經》給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養了我的心靈。有時候奮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這本經書,也會讓我抽離生活,工作上的煩惱。《道德經》讓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讓我覺得現在的日子過得還挺好的。
道德的悖論讀后感道德經悖論實用篇三
有一句流行語:何以解憂,唯有暴富。我們都想快速成功,然而現實是能夠很快達到一定高度的人屈指可數。
老子說:君子出遠門,都要備齊輜重。這樣,即使遇到難覓休息之所的境地,也能像燕子那樣有個自己的窩(怎么感覺是房車呢)。輕率行事則可能失去自身賴以生存的根本;浮躁行事則可能使國君失去王位。
大概意思就是說:想成功,要先打好基礎,備好糧草,同時也要戒驕戒躁,謙虛謹慎。
我就犯過浮躁的毛病,導致投資虧損。越想賺快錢,越容易忽視風險。剛開始很快就賺了一些,但由于加了杠桿,一次失誤,就造成大額虧損,把前面賺的都賠掉,同時本金也損失大半。其實,早就看到投資大家在書中告誡我們:不要借錢投資(加杠桿)。自己卻由于剛開始的運氣,認為自己水平很高,不必聽他們的,最終得到了教訓。現在我采取穩扎穩打的策略,不追求過高的收益率,控制風險,不加杠桿,留足儲備,幾年后再跟大家匯報結果。
通過歷史來看,大多數得到長久成功的人士,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來苦練內功,當他們自身成長到一定的水平時,就順理成章的得到了成功。人們只看到他們在幾年之內就身家百萬,卻看不到他們在此之前的付出和掙扎。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讓我們專注于我們真正想做且擅長做的事,不要什么都想干,給自己慢慢成長的時間,相信我們終會達到理想的目標。
道德的悖論讀后感道德經悖論實用篇四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后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典之作。
道德的悖論讀后感道德經悖論實用篇五
在“東林”這個同一起點出發,許樂和帕布爾各自懷揣著大同小異的道德準則,沒走多久,兩人在岔道口分道揚鑣,許樂走的那邊,路牌寫著自我,帕布爾走的那邊,路牌寫著理想。
當然,許樂也有理想——機修師。但這同樣是個很自我的理想,因為這個理想并不會損害別人的利益。而帕布爾則不同,他的理想遠大,而且是以犧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換取大多數人的利益。
許樂的理想無足輕重,很典型的平民理想。所以他不需要在理想與道德準則之間掙扎,當現實的理想和道德準則出現沖突的時候,他會毫不疑問選擇道德準則,因為他的出發點就是不損害任何人的利益。
而帕布爾則不同,他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或者說抱負,就必須損害一部分的利益,而這部分人又是些無所不用其極的家伙。權衡利弊,任何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似乎都會做出與帕布爾同樣的選擇,放棄一部分道德準則來充實那個異常宏偉的理想,因為政治問題隨著時間推移會變成歷史問題,而史書往往是勝利者的贊美詩。
所以帕布爾理所當然選擇“黑心子,臉皮厚”的厚黑政治路,但當他開展一系列有悖自己道德準則的事情的時候,他內心理想與道德的沖突一定是痛苦異常。雖然自詡“厚黑”只是手段,結果是光明的,但他仍無法說服自己干下作之事,所以理想成為他的借口,李在道這個儈子手也成為他的借口!諸如此類……他試圖說服杜少卿,但言談話語間似乎更是想說服自己。
當帕布爾為了理想不擇手段的時候,不知不覺又來到了一個岔道口,道德向左,權利向右。而這時候的許樂仍在一條道跑到黑。
帕布爾選擇了權利,因為只有權利才能讓他實現理想。
許樂曾經懷疑帕布爾因為對權利向往而弱化了那個崇高的理想,其實不然,帕布爾追逐權利完全是因為抵觸勢力超乎想象的強大,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沒有了權利,理想便成了一張大餅。真正令帕布爾痛苦的依然是道德和實現理想所采用的手段之間的分歧。
許樂毀了帕布爾的理想,卻讓他在這種掙扎中獲得精神的解脫。
試問:當理想與道德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如果你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給道德開了個后門,那時再來評論帕布爾的不道德,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呢。
所謂“感”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后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么。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后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后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于學習的讀后感應該讀什么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松。
以上五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后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后寫"觀后感",觀后感的寫法與讀后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后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后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道德的悖論讀后感道德經悖論實用篇六
在我讀過的書中,《道德經》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籍。
《道德經》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紹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講道論德的著作。《道德經》全書分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所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我覺得,《道德經》的精髓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難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驕傲自滿再無建樹,或者身敗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經》給我們的啟示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無言的教導。因循世間萬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間萬物據為己有;為世間萬物的發展奉獻力量卻不因此居功自傲。
無為是一種心境和修養。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隨遇而安,那么我們會生活的更輕松更自在,社會也會更加穩定和諧。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反復學習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書。
道德的悖論讀后感道德經悖論實用篇七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的悖論》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這位賽先生,說起他來足可讓鄙人滔滔不絕三天。
賽先生,他時而沉默寡言,又時而神經質地大笑哭鬧,他們都說他是十足的怪人。
賽先生,在眾人的眼光中總是能那樣的不拘小節,甚至不修邊幅。聽,他們又開始議論他了,“嘿,你瞧瞧他,都什么樣子了,頭發也不理,胡子也不刮,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原始人呢?”“可不是嗎,我那天去他家,房間亂的腳都插不進了呢”。
賽先生只是笑笑,又一頭埋進那一堆器材,演算紙當中了。其實,賽先生很細心,他永遠不會在那長到令人發指的數中點錯一個小數點,他更不會在做標本時將屬于自己的組織掉落其中。
賽先生,在眾人的眼光中總是那樣冷血無情。他時不時會從籠中抓來幾只白鼠,搗鼓著一堆奇怪的東西注入那小鼠體中。終了,小鼠那溫順的眸子失去了生命的光澤。甚至,他還會美名其曰地進行什么“醫學解剖”,實在是不堪入目啊。他,仿佛喪失了應有的人性關懷。
賽先生只是笑笑,其實,賽先生很溫情。他用網絡聯系了每一個人的心靈,用改良水稻讓孩子吃上飽飯,更用疫苗拯救了無數瀕臨死亡的生命。
他只是笑笑,他并不想對別人的錯誤看法解釋什么。他用行動闡明了自己那冷峻不羈外表下的溫情細膩。
《科學悖論故事》給了內向的賽先生向眾人介紹自己的機會,一個溫情趣味的形象活靈活現的展示在我們眼前。
在那或動人心魄,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或山重水復、云遮霧障,或柳暗花明、煙消日出的故事中我認識到其實科學本來是很有趣的,而那些偉大的科學巨匠本來也是有血有肉的,也是食“人間煙火”的,也有“七情六欲的故事”。
“悖論”其字面意思為“荒謬的理論或自相矛盾的話”。從邏輯上看,悖論性的語句具有這樣的特征:如果假定這個語句為真,那么會推出這個語句為假;反之,如果假定這個語句為假,又會推出這個語句為真。說它對也不是,不對也不是,真是左右為難。悖論雖然看似荒誕,但卻在數學哲學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可以說,悖論的研究對促進數學思想的深化發展是立過汗馬功勞的。
集合論是數學觀念和數學方法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最著名的是1901年的“羅素悖論”。它揭示了一個嚴酷的事實:集合論是隱含著邏輯矛盾的,如果把數學建立在集合論的基礎之上,將會使數學大廈從根基上產生深深的裂痕,這種裂痕甚至有可能使整座大廈傾覆。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場關于數學基礎問題的論戰爆發了。
眾多賽先生以自己嚴謹的思維開始了一場高智商的`爭論。嘿,賽先生,你可真一絲不茍!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邏輯學的悖論吧。“螞蟻與橡皮繩悖論”便就是一道讓我的思維經受考驗的數學性邏輯趣題。一只螞蟻沿著一條長100米的橡皮繩以每秒1厘米的勻速由一端向另一端爬行。每過1秒鐘,橡皮繩就拉長100米,比如10秒后,橡皮繩就伸長為1000米了。當然,這個問題是純數學化的,既假定橡皮繩可任意拉長,并且拉伸是均勻的。螞蟻也會不知疲倦地一直往前爬,在繩子均勻拉長時,螞蟻的位置理所當然地相應均勻向前挪動。現在要問,如此下去,螞蟻能否最終爬到橡皮繩的另一端?當然,如果按照數學邏輯,螞蟻爬行的那點可憐的路程遠遠趕不上橡皮繩成萬倍的不斷拉長,不應是離終點越來越遠嗎!但是千真萬確,螞蟻爬到了終點,這真是太奇怪了!賽先生,你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不論“集合論悖論”還是“邏輯悖論”都是那樣趣味無窮。賽先生,你可真是神奇!
謝謝一位位科學家的努力與智慧集成了這本《科學悖論故事》;
謝謝《科學悖論故事》,讓我跟深入的了解這位賽先生;
謝謝賽先生這位可親可敬的朋友、長者。
道德的悖論讀后感道德經悖論實用篇八
;我在《拉普拉斯的魔女讀后感》說:“覺得東野圭吾寫超現實題材的書不好看”。
可這本書打破了我這個認知。雖用了難懂的“p-13現象”作引子,但實質上本書是寫死后世界。
這讓我想起《擺渡人》,兩者何其相像,都寫了死后是恐怖的世界,都寫了主角拼命掙扎,而不是沉淪,都寫了回到現世。
但就是這回到現世,讓我對《擺渡人》的好感大打折扣,我在《擺渡人》讀后感中說:“喜劇的結尾讓我對經典著作的膜拜和對大自然的神圣產生了懷疑,經典幾乎都是悲劇結尾,大自然是殘酷的,人類是渺小的。而喜劇結尾破壞了這一切”。
同理,對本書我一直看得如癡如醉,但就是最后回到現世的短短六頁,破壞了我對本期的評價,要是本書沒有六頁,要是《擺渡人》沒有最后那幾段,留一個意猶未盡的開放的結局,那該是多么震撼,多么完美,無愧經典。
是不是我太陰暗了?看不得別人完滿結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像電視劇一樣的喜劇一點都不深刻,過目即忘。
拋開回到現世,東野寫死后世界,想表達什么思想?無論人類多么努力,終將被大自然吞滅?經歷了現代文明的人不可能適應原始社會?對抗大自然沒用,利用大自然才是正途?強者都死了,弱者才活了下來?
按照東野的思想,應該是表達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很渺小,人類應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嘗試去改造大自然。
很喜歡這本書給人的感覺
特別是13這個數字這個時間的意義
大自然的極限 這個點 在最后給得特別好
也讓人有種虛脫的感覺 如果堅持下來多好 如果沒有愚蠢到想去死那有多好
每個角色的設定 揭示著人性的不同面
不能單純得去怪其中一個人的自私懦弱偉大
不過就算如此 其中那個大胖子大晚上大口大口偷吃奶粉還是把我氣得不行
安樂死 這個也讓我印象深刻 道德上是不該放棄任何一個人 安樂死也等于殺人 但是到那一步 安樂死會不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如果自己變成了一個累贅或自己本堅持不下去了
病倒的黑幫壯漢 他的出現也給所有人一個考驗 會接受還是拋棄他 是感謝還是責怪他 人性啊
最后的結局 讓人可惜 但是大自然用它的力量讓這個世界看起來并沒有發生什么 在那個奇葩世界的每個人的死 在現實世界里都給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而不認識的也注定會認識
一些片段 一些人物 讓你去思考在那個情況下 人性是什么
既溫暖又自私的東西
?
道德的悖論讀后感道德經悖論實用篇九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于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于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蕓蕓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后的等待!等待萬物并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道德的悖論讀后感道德經悖論實用篇十
“出名,不是很出名”
語言和名字不能互相附加。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是科學的。賢者的言論在他所處的時代和生活背景下是可行的。但無論是自然還是社會,還是每一個個體,都在變化。比如孔子重視“禮”,是因為人的心在周末不老,道德相反。《紅樓夢》年,在一個家教嚴格的大家庭里,是對年輕人自由思想的扼殺。魯迅的反傳統文化是,外國不得不迫使中國人面對戰爭,面對生存困境。在生活如此艱難的戰爭時代,普通人是不可能懂禮儀,談音樂的。在這個世界上,隨著經濟、科技和網絡的發展,人們想要有更多的錢,無休止地追求美、物質和權力,這違背了自然規律。
世間萬物,到了巔峰都會衰落。如果人的物質欲望得不到抑制,一定程度上肯定會阻礙人的思想或精神。所以近代說要復興國學,因為國學有中庸之道,有敬畏自然之心。比如,人們應該遵守這樣的規則,嚴冬過后,春天一定會到來,嚴冬自然會持續幾千年。所以,人在“知”之后,要采取平和的生活方式,日復一日地探索宇宙中生命的真諦。
“所以,總沒有,我想看它的精彩;經常,我想看。”
就像我的第一個問題,世界上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現實中似乎沒有什么線索,要找“沒有”。而“無”是神秘的,要從“有”開始仔細考察線索。送東西也有辦法,但生活也有辦法。正所謂“兩者出異名”,“道為一”,所以“無”也是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