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老子《道德經》讀后感300字篇一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老子《道德經》讀后感300字篇二
魯迅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的簡介中如是說:《道德經》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是它“博大精深”,是中國的國學經典,所以我硬著頭皮也得讀。讀著、背著,背著、忘著,忘了,再讀再背,但遺憾的是始終留不下太多的痕跡。
我一直苦惱于我的交際,總覺得與別人不相融合,與同事不甚和睦。同事之間偶爾拌個嘴、說句閑話亦使我久久郁悶,不得解脫。甚至總結為自己不喜人群,不善于與他人交往。自己孤傲著、冷漠著,干什么事情都是單打獨斗。一個好漢三個幫,我是沒有感受到這樣的溫情的。我常常懷疑是不是自己的交際能力有問題?我的一個知心好友說:“絕對不是,你為何和我那么好?我們之間相處的為何這般融洽?你的愛情甜甜蜜蜜,親情濃郁深厚,怎么能說你不會與人交往呢?!這與你的成長經歷有關。”
那是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當時我上小學一年級,我們的老師很厲害,班長也很厲害,動不動就拿著棍子敲同學的頭。我的頭上經常是這個疙瘩還沒消,棍子又讓它長出了新的。媽媽給我梳頭的時候,每次我都忍著不叫出聲來。更不敢向家長哭訴,因為那樣會遭到更大的報復,班長敲得會更狠。但最終還是沒忍住,母親為我梳頭時忍不住叫出了聲,母親大驚,問我緣由,眼淚早已撲簌簌落了下來,見瞞哄不住只得如實招了。母親是哭著去學校找老師說理去的,老師卻反咬一口說母親不講理,并揚言以后再不會管我。班里的孩子很多都欺負我、辱罵我,不讓我進教室。我每天最怕的就是去學校,我恨那個老師,恨學習好的同學,因為他們得到了老師的寵愛而我卻得不到。最后逼得我不得不轉班,才享受到了一個普通的、正常的學生該享受到的關愛。就這樣平平靜靜過了十來年,去師范報道之前,因為自己扇電風扇扇得嘴歪眼斜,面癱了。那時候從沒想過請假,等在家養好了病再去上學,心想:好不容易考上了,一定得準時準點的去學校報到、上課。
因為自己的形象問題,再一次受到了班里幾個男同學的歧視和嘲笑。他們不和我說話,誰和我說話就嘲笑誰,并暗中給我起外號嘲諷我。那三年我得不到友情的溫暖,形單影只、自嘆自憐!或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吧,我不信任同學,害怕人群,把友情也看得很輕很輕。我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娛自樂,雖得不到別人的幫助,但最起碼自己不會傷害自己。參加工作以后,我為人處世上依然很被動,不會主動地去關愛別人、照顧別人,看到人見人愛、八面玲瓏的同事真得羨慕不已,多想別人也圍繞在我的周圍。被愛戴、簇擁的感覺真美!于是不斷地尋找著方法;不斷地挑開自己的傷口,對自己說:你要勇敢,你要堅強,你要突破自己!并在心里默默地對自己說:“現在使你痛苦的,將來必使你強大!”“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當我看到《道德經》的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它的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我頓悟了:只有為別人做出了事情,給別人無私的幫助,才能得到別人的擁護和喜歡,而不是靠巧舌如簧、靠手段、靠謀略來贏得別人的心。
我感覺《道德經》就是思想和心靈的根,你尋覓多年的關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種種問題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并且沒有比它更準確、更透徹的了。
老子道德經讀后感400字(五)
老子《道德經》讀后感300字篇三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后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于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鉆。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何謂道,水即是。
老子道德經讀后感400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