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日記300字篇一
元宵節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相傳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所創,在這天,人們通常舉行吃湯圓、放花燈、猜燈謎等特色活動,有的地方還舞龍燈。臨近幾天,各地都點著各色各樣的燈籠,一派節日氣氛。
今天是元宵節,我和幾個同學一起來到了東上虞的居民服務中心,參加了這里的“元宵猜燈謎”活動。
寬敞的大廳里貼滿了紅色的條幅,上面用毛筆寫著謎語,木質的物品架和座椅給人一種舒適感,再加上墻邊的中國畫,更渲染出一種中國風。大廳中共分成一個小柱子和一個用木板圍起來圓形房間,每根木板上都貼了一張字謎,一共有一百左右個字迷。居委會的阿姨講完注意事項后,我們也就正式開始猜謎了。
我們是按照順序從一開始的,每一個謎語都看了一遍。謎語有很多種類型,有猜字的、有猜現代作家名字的、有猜人體生理器官的,各式各樣。一進門,我們就注意到了門口最顯眼的一個謎語“一群鴨子開會---打一成語”,我還沒反應過來呢,俐和王就異口同聲地說是七嘴八舌。好像也對,但先保留,一會再去兌獎。接著,我們又找到了一個比較簡單的“比只字少八---打一字”,比“只”字少了個“八”,那不就是“口”嗎?對,一定就是“口”!先留著,待會再去問。再看這邊!連續猜出兩題的我們信心大增,我們決定再猜一題,就去兌獎。這次我們看中的題目是“同去一邊,慷慨發言---打一字”。這個可就沒上次兩簡單了,我們思考了許久,但我們還是答出來了,“同”去半邊,就是“司”,“慷慨發言”,說的應該是“讠”。“司”加上“讠”就是“詞”!
我們信心滿滿地來到了兌獎臺,李和王到了一號窗口,我到了三號窗口。最終,我報的“同去一邊,慷慨發言”和王報的“比只字少八”回答正確,得到了一份獎品——一包碧浪洗衣粉!而李報的“一群鴨子開會”遺憾答錯,沒有得到獎品。
快樂就像是一頓飯的作料,沒有了作料再好的食材也沒有味道;知識就好像一頓飯的油鹽醬醋,有了油鹽醬醋一道菜才能更美味;生活就像一道菜,油鹽醬醋和作料具全,才能更加美好!
元宵節日記300字篇二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春節過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一般中國人心中都有這么一個概念,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真正結束。
今年的元宵節在2月28日,正好是媽媽的生日。清早,我被陣陣熱鬧的爆竹聲吵醒了。睜開眼睛一想:“今天既是元宵,又是媽媽的生日,我就給媽媽煮一份元宵,祝她生日快樂吧!”
說干就干,我先往鍋里倒入清水,準備燒水。可難題立即擺在我面前了:這煤氣灶的火怎么開呢?我回想著媽媽平時的動作,也學著做了起來,先朝左邊扭一下,再壓一段時間,果然,火點著了。
這火可真旺啊,鍋里的冷水不到三四分鐘就開了,不斷地冒著白氣。我趕忙從冰箱里拿出湯圓,剪開袋子把湯圓一個個放進鍋子。可是,每放一個就會有滾燙的熱水濺開來,很容易燙著手。我想了好辦法,先把湯圓放在大勺子里,再慢慢放進鍋子。這樣安全多了。終于,20個湯圓全被我扔進了鍋,蓋上鍋蓋就等著它開了。
兩分鐘不到,鍋蓋四周又開始冒白氣了。我連忙揭開蓋子一看,小湯圓都還穩穩當當地躺在鍋底。我突然想到媽媽說過:“煮冰凍餃子的時候,要加三次冷水,等餃子都浮在水面上時,才算熟透了。”這煮湯圓和煮餃子不是同一個道理嗎?于是我在鍋子里加了一勺冷水,蓋上鍋蓋繼續燒。再次揭開鍋蓋的時候,發現湯圓有了一些小小的變化,有幾個浮在水中間了,樣子也變大了一些。我又連續加了兩次冷水,等第三次揭開蓋子的時候,發現小湯圓們更大更白了,一個個都浮在水面上,而且它們的身體不是很光滑,變得有些毛茸茸的了。我想,這下湯圓該熟了吧!可是我還有些擔心,于是就關了火,蓋上蓋子讓它再悶一下。
等我把兩碗雪白的元宵端到爸爸媽媽眼前的時候,他們都愣了。爸爸帶著懷疑的語氣說:“熟嗎?能吃嗎?”“當然,我加了三次冷水呢!”我很有把握地說。媽媽則高興得合不攏嘴,一邊吃一邊不停地說:“寶寶你真是長大了,待會兒帶你去猜燈謎,看花燈!啊,這元宵煮得可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