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作品是我們在寫作中的一個參照,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和改善自己的不足。以下范文供大家閱讀,希望能夠為大家寫作提供一些指導和借鑒。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一
知識目標?春秋的爭霸戰爭和戰國七雄。
能力目標?以豐富的歷史故事,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思路。
教育目標?引導學生為國家的興亡增強毅力發奮學習。
重點、難點?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七雄并立。
策略和方法?學科滲透語文(成語)?教學媒體?投影。
教學程序?教學內容。
強調;
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前770年——前476。
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一春秋爭霸-----相繼稱霸(前770——前476)。
分析:
1諸侯爭霸的實質(目的)。
a政治上:號令諸侯。
b經濟上:迫使各國向霸主貢賦。
2著名霸主:
a齊桓公首先稱霸(任用管仲為相)。
b晉文公稱霸。
c楚莊王稱霸。
d吳越稱霸。
c宋襄公和秦穆公。
二戰國七雄(前475年——前221年)。
分析:
前475——前221年是歷史上的戰國時期。
1三家分晉(韓、趙、魏)。
2戰國七雄:韓、趙、魏、楚、燕、齊、秦。
3主要戰役:
a桂陵之戰。
b馬陵之戰。
c長平之戰。
小結,強化訓練:
1本課內容。
2鞏固練習?1教師活動。
2課前導學:學生預習,熟悉課文有關的成語:
退避三舍。
臥薪嘗膽、
紙上談兵。
老馬識途。
朝秦暮楚等。
3指導討論。
你認為那個成語給你的感受最深?
補充課外知識管鮑之交和一箭之仇等。
4提問:晉國爭霸戰爭著名的戰役是什么?(分析)。
5學生補充成語:
圍魏救趙、增灶減灶、
介紹:
孫臏與龐涓;
廉頗藺相如;
趙括與白起。
6組織討論。
戰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歷史發展的趨勢又是怎樣?
學生活動。
閱讀課文及補充成語。
回憶:西周滅亡和東周開始(前771---前770)。
思考:
回答:
1課文中的成語。
2齊桓公為什么先稱霸。
要點:歸納。
a自然條件。
b雄厚實力。
c高明手段。
3學生講:成語故事。
成濮之戰,退避三舍。
4想一想:
什么時件事魏國的原氣大傷?
5可考慮表演“紙上談兵”小話劇。
6小結:
要求學生回答本課你學到那些知識。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二
教學內容是七年級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為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我設計了一道題:搜集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同時提醒學生可以看教材,看課外書籍,查字典。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很多學生踴躍欲試。
學生甲:我看過《上下五千年》這本書,書中記載:春秋時期,剛做國君的楚莊王胸無大志,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讓他猜個謎,說:“楚國山上,有一只大鳥,身批五彩,樣子挺神氣??墒且煌H?,不飛也不叫,這是什么鳥?”楚莊王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睂W生掌聲一片。我接著啟發,從課文中也可以找到成語故事。不一會,學生乙:春秋時期,重耳(即后來的晉文公)在晉國內亂逃亡在外時,曾受到趙王的殷勤接待。重耳當時許諾若能回到晉國為君,照著課文念了起來,晉軍將退避三舍以示報答。
我很滿意學生敢于站起來講的的表現,同時也注意到一向不愛作聲的學生乙有要全部念下來的意思,有些費時間,我想中途打斷,又怕打消他的積極性。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的課堂上充滿著“你真不錯”、“很好”、“你真棒”等表揚的話語。雖然這些表揚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鼓勵,但過度的、甚至不切實際的表揚給孩子帶來的就完全是好處嗎?我腦子突一亮,就說,謝謝你即讓我們聽到故事,又學習了課文!老師給你提個小建議:"下回再講時,簡練些,挑關鍵的說。學生紅著臉,又感激的點點頭。這節聽課非常好。
其實,學生聽多了贊賞的話,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會漸漸褪去應有的喜悅。所以當學生做得不足的時候,一定要委婉指出他的不足。只有發現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斷進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對別人善意的批評、提醒,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所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我認為,老師,應該大膽地說“你很不錯或你下次怎么怎么會更好”.即要適當鼓勵,又要巧妙的指出改進地方,學生依舊喜歡你的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三
能力目標:以豐富的歷史故事,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思路。
教育目標:引導學生為國家的興亡增強毅力發奮學習。
春秋前770年——前476。
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一春秋爭霸-----相繼稱霸(前770——前476)。
1、諸侯爭霸的實質(目的)。
a、政治上:號令諸侯。
b、經濟上:迫使各國向霸主貢賦。
2、著名霸主:
a、齊桓公首先稱霸(任用管仲為相)。
b、晉文公稱霸。
c、楚莊王稱霸。
d、吳越稱霸。
c、宋襄公和秦穆公。
二戰國七雄(前475年——前221年)。
前475——前221年是歷史上的戰國時期。
1、三家分晉(韓、趙、魏)。
2、戰國七雄:韓、趙、魏、楚、燕、齊、秦。
3、主要戰役:
a、桂陵之戰。
b、馬陵之戰。
c、長平之戰。
1、本課內容。
2、鞏固練習。
1.教師活動。
2.課前導學:學生預習,熟悉課文有關的成語:
退避三舍。
臥薪嘗膽、
紙上談兵。
老馬識途。
朝秦暮楚等。
3.指導討論。
你認為那個成語給你的感受最深?補充課外知識管鮑之交和一箭之仇等。
4.提問:晉國爭霸戰爭著名的戰役是什么?(分析)。
5.學生補充成語:
圍魏救趙、增灶減灶、
孫臏與龐涓;。
廉頗藺相如;。
趙括與白起。
1.組織討論。
戰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歷史發展的趨勢又是怎樣?
2.學生活動。
閱讀課文及補充成語。
回憶:西周滅亡和東周開始(前771---前770)。
回答:
1、課文中的成語。
2、齊桓公為什么先稱霸。
要點:歸納。
a、自然條件。
b、雄厚實力。
c、高明手段。
3、學生講:成語故事。
成濮之戰,退避三舍。
4、想一想:
什么時件事魏國的原氣大傷?
5、可考慮表演“紙上談兵”小話劇。
6、小結:
要求學生回答本課你學到那些知識。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四
展示:春秋五霸圖片。
展示:《春秋爭霸形勢圖》(投影和教具)。
教師:相信大家通過課前的預習已經知道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是誰呀?
學生:齊桓公。
教師:齊桓公是如何成就霸業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揭秘。
揭秘一:任人唯賢齊桓公。
教師:這位賢人是誰呢?
學生:管仲。
展示:管仲圖片及簡介。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31頁第一段,看看管仲是如何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的?
學生:1、改革內政,發展生產2、改革軍制,組建軍隊3、尊王攘夷,擴充疆界。
教師:除了管仲的幫助以外,齊國還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優勢呢?
學生:齊國在今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庶。
揭秘二:退避三舍晉文公。
教師:下面同學們帶著這三個問題欣賞一段視頻。
(1)典故“退避三舍”發生在哪次戰爭中?
(2)交戰雙方是哪兩個諸侯國?
(3)這次戰爭的影響是什么?
展示:《城濮大戰》視頻。問題答案并強調“濮”的讀音和寫法。
學生:城濮大戰、晉國、楚國、晉文公稱霸中原。
合作探究: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對今天有哪些啟迪?
學生: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
教師:對今天有哪些啟迪?
學生:國家要富強,必須不斷推進改革。
教師:當今我們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歷史告訴我們,只有改革才能使國家富強,只有改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教師:晉文公之后,中原地區又出現了一位霸主,他又是誰呢?讓我們共同揭秘。
揭秘三:一鳴驚人楚莊王。
展示:兩則典故“一鳴驚人”、“問鼎中原”
教師:這位霸主是誰呀?
學生:楚莊王。
教師:除了剛才所學的三位霸主以外,還有兩位霸主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同學們課下自主學習。
教師:春秋爭霸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大國對峙的局面形成,戰國時期開始了。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五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六
學生:1、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
2、但在爭霸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
合作探究:戰國兼并戰爭的利與弊。
展示:《戰國形勢圖》。
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學生代表回答。
展示:《秦朝統一圖》。
教師:戰爭會帶來殺戮,因此我們熱愛和平!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因此我們反對分裂!
(三)課堂總結。
教學目標。
1、借助鄉土歷史-齊國歷史的獨特魅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覺得歷史并不遙遠,歷史就在身邊,培養學生主動探討,善于搜集處理信息的方法,通過問題導學,啟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各國不斷改革,是國富兵強的根本。
2、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教學重難點。
1、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齊、爭霸體現了大國爭霸的政治、軍事特點。兩國都通過改革實現了富國強兵,齊國憑借政治威勢,晉國憑借軍事勝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由此,改革與強國的關系,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互動影響,對于理解和把握春秋戰國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義。
2、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出示史料:
閱讀材料回答: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根據材料答出王室衰微)。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后做一概括總結。
1.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么?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
3、為什么本處于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侯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個諸侯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這說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最大?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并立打,桂陵馬陵留史話。長平戰后秦無敵,橫掃六合統天下。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七
1、指導學生快速跳讀課文,對課文零散的信息進行整合,然后自己歸納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培養對歷史零散知識的整合和綜合概括能力以及發現問題的能力。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解決自己制定的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利用啟發、討論、競賽的方式培養學生與老師合作、與其它同學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三個維度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4、設計不同層次的綜合實踐題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考察每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養成情況。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八
教師:通過預習,相信同學們已經知道了戰國七雄,在地圖上明確它們的地理位置。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到中間。同學們有一分鐘時間記憶,然后請同學上臺來在《戰國形勢圖》(教具)上標出它們的位置。
學生:上臺標注。
教師:標的對不對,掌聲鼓勵一下。
展示:思考:韓、趙、魏三國的由來及齊國政權的變化?
學生: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教師:“戰國”顧名思義,充滿戰爭的時代。這一時期都有哪些戰爭呢?
學生: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第一節:戰國之“三國演義”
展示:圍魏救趙示意圖。
教師:圍魏救趙發生在桂陵之戰中,交戰國有三個即魏、趙、齊。哪位同學能結合地圖給大家講一講圍魏救趙得到故事。
學生:講故事。
教師:馬陵之戰也是“三國演義”,只不過是“趙國”換成了“韓國”。
教師:戰國末期,秦國實力大為增強,對東方六國虎視眈眈,歷史發展到了公元前260年,爆發了一場雙雄對決。
第二節:戰國之雙雄對決。
教師:下面觀看一段視頻。
展示:《紙上談兵》視頻。
教師:這場戰役是什么戰役?
學生:長平之戰。
教師:這里面有一個成語故事是?
學生:紙上談兵。
教師:長平之戰以后,東方各國再也無力抵御秦國的強大攻勢。
展示:《秦滅六國示意圖》。
教師: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秦王嬴政陸續消滅東方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九
1、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十
1.知道春秋戰國的歷史分期;列舉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名稱。知道齊桓公爭霸、晉楚爭霸及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的情況。
2.識讀春秋戰國形勢圖,掌握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3.通過學習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的史實,認識到國強要革新,國興靠人才的道理。
重點:齊桓公稱霸、晉楚稱霸。
難點: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特點及歷史影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由“烽火戲諸侯”視頻小故事,再提出問題:
1.“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給我們怎樣的教訓?2.如果使國家富強、興旺,領導者應具備哪些品質和能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6課(板書課題: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
(二)、展示學習目標。
大屏幕展示目標(學生讀目標),教師強調重難點(重點:齊桓公稱霸、晉楚稱霸。
難點: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特點及歷史影響)。
二、先學(13分鐘)。
(一)自學教材(10分鐘)。
教師過渡語:讓我們帶著目標,依據導學案第一部分走進本課的學習之旅。10分鐘,好,開始!
1、東周分為哪兩個階段,起止時間分別是?
2、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背景及目的是什么?當時主要的霸主有哪些?
3、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是誰,分析期成為第一霸主的條件有哪些?
其霸主地位確立的標志是什么?
4、晉楚爭霸。
5、諸侯爭霸的影響?(積極、消極兩方面)。
6、戰國七雄的形成概況。依據“戰國形勢圖”標出“七雄”的位置。
(二)自學檢測(2分鐘)。
1.采用“尊王攘夷”策略,成為春秋霸主的是(??)。
a.晉文公b.齊桓公c.楚莊王d.秦穆公。
2.通過一些成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歷史,下列成語反映的史實與晉文公參與爭霸的歷史有關的是()。
a.退避三舍?b.臥薪嘗膽?c.圍魏救趙d.紙上談兵。
3.戰國初期,瓜分晉國的三個國家是()。
a.齊、楚、燕b.楚、韓、趙c.齊、楚、秦d.韓、趙、魏。
(三)我的疑惑(1分鐘)。
過渡語:請你將自學和測試過程中的疑惑舉手提出來,請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三、后教(22分鐘)。
(一)教師點撥,拓展延伸。(14分鐘)。
過渡語:同學們自主學習的效果如何呢?現在老師檢查一下,請看大屏幕。
1.教師精講點撥,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見課件)。
點撥1、春秋爭霸的背景及目的,分析王室衰微與諸侯爭霸的關系。
點撥2、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特點及歷史影響。
2.8分鐘瘋狂記憶“自學教材”問題;對桌之間互查一個重點問題。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7分鐘)。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十一
提問:
1、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他們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2、從他們身上,你看到國家富強的啟示和個人事業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齊桓公:革新強國,首成霸主。(革新)。
歸納要點晉文公:勤業治國,躍居霸位。(勤業)。
越王勾踐:雪恥復國,終建霸業。(毅力志向)。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十二
合作探究探究歷史背景(學生結合多媒體的材料閱讀教材):
思考:問題一,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問題二,為什么諸侯不在聽從周天子的命令?
問題三,諸侯進行戰爭的目的何在?
問題四,當時有哪些霸主?
教師:多媒體展示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春秋爭霸出現的原因。
材料一:過去“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地位,平王東遷后,“政令征戰自諸侯出”霸主實際上取得政治上的最高地位。
材料二:“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
學生:分組討論,找出答案。
過渡:那誰是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呢?
多媒體出示圖片和材料:
材料:齊襄公死后,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小白和哥哥公子糾爭奪國君之位,管仲是糾的大臣,為阻止小白即位,曾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公子糾過了六天才回國,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繼位,成為齊桓公。管仲被囚禁?;腹獨⒐苤伲U叔牙勸說:“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那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失去他?!被腹爮乃慕ㄗh,任用管仲為相。
教師:通過教材和以上材料的分析了解,思考一下問題:
(1)你認為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的條件有哪些?
(2)他稱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方式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答案。
教師:自然條件有優越;根本原因是管仲改革;方式是會盟。
教師過渡:齊桓公以后,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多媒體:展示有關晉楚爭霸的故事-----退避三舍。同時提出設問: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即晉文公稱霸的手段)。
3、晉文公取得戰爭的勝利,有哪些原因呢(即稱霸的條件)?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教師:晉楚爭霸,持續了百余年。后來,楚莊王打敗了晉國成為新的霸主,同時也是春秋爭霸的第三位霸主。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十三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了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1)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注意教學中涉及的理論、觀點的講解說明。如:改革是諸侯國所以強大的根本原因,要強化各諸侯國改革的內容、作用;諸侯爭霸的作用,要強化辯證地看問題,既要認識事件的消極影響,又要認識事件的積極意義,使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分析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春秋爭霸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畫出春秋爭霸七國和戰國七雄的方位示意圖,形成春秋爭霸七國和戰國七雄的時空觀。在教師的提示下,盡可能由學生分析概括出春秋霸主前后相繼,戰國七雄同時并存的特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4、重點:齊、晉稱霸。
5、難點: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教學策略]。
1、教法選擇:直觀法、比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2、學法選擇:觀察法、對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3、課堂組織形式:分組討論。
4、教具媒體組合應用:多媒體展示。
5、課程資料開發利用:教材插圖和史料、網上下載的部分資料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板書設計]。
一、春秋爭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3、著名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4、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5、城濮大戰:公元前7世紀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勝,楚敗。
二、戰國七雄:
1、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2、韓、趙、魏三分晉國,后來田氏建立齊國。
3、列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結合圖位置:最北是燕國;最南是楚國;最東是齊國;最西是秦國)。
4、這個時期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
5、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十四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了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1)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注意教學中涉及的理論、觀點的講解說明。如:改革是諸侯國所以強大的根本原因,要強化各諸侯國改革的內容、作用;諸侯爭霸的作用,要強化辯證地看問題,既要認識事件的消極影響,又要認識事件的積極意義,使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分析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春秋爭霸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畫出春秋爭霸七國和戰國七雄的方位示意圖,形成春秋爭霸七國和戰國七雄的時空觀。在教師的提示下,盡可能由學生分析概括出春秋霸主前后相繼,戰國七雄同時并存的特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4.重點:齊、晉稱霸。
5.難點: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1.教法選擇:直觀法、比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2.學法選擇:觀察法、對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3.課堂組織形式:分組討論。
4.教具媒體組合應用:多媒體展示。
5.課程資料開發利用:教材插圖和史料、網上下載的部分資料等。
1課時
新授課
一、春秋爭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3.著名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4.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5.城濮大戰:公元前7世紀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勝,楚敗。
二、戰國七雄:
1.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2.韓、趙、魏三分晉國,后來田氏建立齊國。
3.列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結合圖位置:最北是燕國;最南是楚國;最東是齊國;最西是秦國)
4.這個時期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
5.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后做一概括總結。
1.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白鹜跞烈摹钡暮x是什么?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
3.為什么本處于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候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個諸候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說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最大?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什么?
三、課堂小結:出示歷史歌謠,小結本課。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并立打,桂棱馬棱留史話。長平戰后秦無敵,秦掃六合統天下。
課堂練習:
各地指定教輔材料中的相關練習。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十五
一、春秋爭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3、著名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4、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5、城濮大戰:公元前7世紀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勝,楚敗。
二、戰國七雄:
1、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2、韓、趙、魏三分晉國,后來田氏建立齊國。
3、列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結合圖位置:最北是燕國;最南是楚國;最東是齊國;最西是秦國)。
4、這個時期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
5、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十六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我以春秋戰國這段錯綜復雜的史實為藍本,進行了科學宏觀設計。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并介紹《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時,為學生形象直觀掌握本節的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成語典故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課前積極收集本課的成語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馬識途、一鳴驚人、臥薪嘗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紙上談兵等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平時多閱讀課外書籍、收集課外資料的好習慣,也積累了文學素養。同時也通過學生們上網查閱資料,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尤其對于鄉下剛剛步入我們三中的初一學生來說,提高現代信息技術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讓學生講授”臥薪嘗膽“的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通過同學們了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踐的曲折的人生經歷,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對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成為一名品學兼優、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4.在講成語退避三舍時,讓學生了解古代戰爭的'戰略思想,從而引發學生了解21世紀我國“鋼鐵長城”取得輝煌成績,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
5.在講齊桓公、晉文公的改革時,使學生懂得:國強要革新,國立靠人才的道理,從而刻苦學習。
6.在講“戰國七雄”時,教師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戰國形勢圖》講述,在增強教學直觀性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地理空間分布的記憶,也使學生明確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記憶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時,利用圖加縮字記憶法,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
8.在討論“由春秋紛爭到戰國七雄,說明了什么問題?并聯系現實說明有什么意義?”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即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又體現了歷史“以史鑒今”的功能。
9.小節部分老師編歌決、即精練省時又幫助學生記憶。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授課時間稍長,達32分鐘,學生練習時間相對少些。如:討論題,通過對比“春秋和戰國分爭形勢圖。我們不難看出國家逐漸減少了。這說明什么問題,感想是什么?”這個問題雖設計的較好,但由于授課時間稍長,討論這個問題時,僅有4名同學發表觀點,大多數同學沒有發言,沒有達到學生全員參與這個效果。這是本節課最大的遺憾。
2.春秋戰國的成語典故沒有與商周的成語典故聯系記憶。
3.春秋爭霸戰爭的影響應讓學生分析,老師不要先說出來。
4.有的問題的設計還不夠合理,過渡還缺乏邏輯性,語言有的地方還不夠精練。
5.教師有的問題提出后,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少,就急于讓學生回答,忽略了初一學生的分析能力,影響了學生的接受效果。
6.由于是剛接觸初一學生,對學生的名字記憶不熟。也影響了授課時間和效果。
7.最后一個班的授課,教師先總后分的授課靈感,效果極佳,值得我今后沿用。
總之,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屏氣舊的教學模式,不斷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科學把握好訓練的層次和坡度,多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利用歷史這一平臺,虛心學習他人,從細微處慢慢改變,不斷完善自我。讓歷史課真正成為有趣味而又充滿智慧的課堂。
春秋戰國的紛爭評課稿(實用17篇)篇十七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后做一概括總結。
1.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么?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
3、為什么本處于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說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