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心得體會可以激發我們對學習的熱情,促進我們在今后的學習和成長中有更好的表現。以下是一些關于培訓心得體會的精選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一
第一段:介紹中醫養生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200字)。
中醫養生是古老而深奧的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以平衡陰陽、調理氣血為核心,通過調整人體的機能,增強抵抗力和養生能力,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醫養生不僅注重身體的養護,更注重心理的調和,始終強調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個現代社會中,我們面臨著各種壓力和繁瑣的瑣事,中醫養生以其簡單實用的方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保健方法。
第二段:探討中醫養生對身體的效用(200字)。
我深刻地體驗到中醫養生對身體的益處。一開始,小毛病的出現使我質疑中醫養生的效果,但隨著堅持的時間增加,我逐漸感受到了身體的變化。中醫養生的方法可以調節體質,使身體逐漸改善,免受疾病的侵襲。例如,我堅持喝一劑益氣健脾的中藥湯劑,結果我的消化功能明顯改善,便秘問題也得到了緩解。此外,我還學會了按摩穴位和做一些簡單的中醫保健體操,每天只需花費一點時間,效果就可見到。
第三段:探討中醫養生對心理的效用(300字)。
中醫養生不僅僅關注身體的健康,也注重心理的平衡。在現代社會中,各種壓力和焦慮困擾著我們,中醫養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緩解壓力的途徑。經過我不斷的嘗試和摸索,我發現冥想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通過冥想,我可以放松身心,舒緩壓力,并能夠更好地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此外,我還發現中醫養生的飲食調養對改善心理狀態也有很大的幫助。例如,食用某些有助于安神、寧心的食物,如山藥、綠茶等,能幫助我保持心情愉快,增強心理抵抗力。
第四段:分享中醫養生對生活帶來的改變(200字)。
中醫養生改變了我對生活的態度和方式。在過去,我常常抱怨生活的瑣事,焦慮于瑣事的繁雜。然而,通過中醫養生,我學會了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F在,每天早晨,我會起床后花一些時間在戶外散步,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呼吸新鮮的空氣,這使我更加放松和舒心。此外,我還改變了我的飲食習慣,盡量選擇有益于健康的食物。這些小的改變讓我深刻體會到身心平衡的重要性,并且讓我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第五段:總結中醫養生帶給我的啟示(300字)。
通過中醫養生的實踐,我深刻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中醫養生告訴我,只有保持身心平衡,我們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態,適時調整和保養。中醫養生的原理雖然古老,但它卻在現代社會中有著更加廣泛的適用價值。通過中醫養生,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質量,并且在面對各種困難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綜上所述,中醫養生是我們實現身心平衡的重要途徑,每個人都應該從中尋求適合自己的方法,并將其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去。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二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俗話說:“醫食同源,藥食同行,先到廚房,后到藥房?!笔朝熤尾?,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由于中醫治病,重視陰陽寒熱辨證食療亦當先了解食物的屬寒屬熱,屬陰屬陽,才能有的放矢。藥食同源藥物與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論是進補還是藥膳,都離不開中藥的搭配,因此,在選擇藥膳之前,加深對中藥特性的認識是絕對必要的,也是進補的先決條件,否則,選擇不當,不但無法達到進補的預期效果,還可能弄巧成拙。
溫熱寒涼是藥材的四種藥性,也稱四氣。它是從藥物作用在人體方面的表現概括而來的,也就是說,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例如黃芩和板藍根對于發熱口渴、喉嚨痛等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即表明這兩種藥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熱性或溫性。例如干姜對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將它歸納為具有熱性的藥。因此,常聽人說某種藥非常燥熱,或是非常寒涼,不能多吃,這些也許只是針對某些人或在某些情況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藥材,必須依據個人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定。
五味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這是藥食的五種基本滋味。這五種藥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發散、行氣、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紅花等。
甘:補益、止痛、調和藥性。例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甘草調和諸藥等。酸:收斂、固澀、生津。例如:烏梅斂肺止咳、五味子斂汗等。
苦:通泄、燥濕。例如:杏仁降泄肺氣、枇杷葉降泄胃氣、蒼術消除濕氣等。
咸:瀉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飲食五味與五臟的生克關系也應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臟氣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則可傷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傷腎,多食辛可傷肝,多食咸則傷心。五味所禁:辛味善行氣,有散發之性,多食就會耗氣,氣病要慎,不能過量;咸味善走血,用量過大則血行凝滯,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動心火,多用則火,骨生于腎,故骨病應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滯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滯,故肉痛時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斂作用,多食則引起筋脈拘急。飲食要葷素適宜,五味兼備才能使脾胃調和,五臟收益。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藥食同源,如紅棗健脾,山楂助消化,梨滋陰潤肺,蕎麥是消渴病人的好食品。糯米、黑米性味甘溫,具有益氣補血、暖胃健脾,滋陰潤肺之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體虛乏力的病人。中醫還根據疾病辨證和食物性味,采取以動物的內臟來補養人體的臟腑,如貧血目疾夜盲癥。肝虛可用豬肝,腎病用豬腰,遺尿用豬膀胱,腎病用豬肚等。在辨證施膳時要遵循中醫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進行食性的選擇配膳。寒涼性食物,如小米、赤小豆、綠豆等,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熱證的調護。熱性溫性的食物,如糯米、黃米等,甘溫食物,具有溫中、補陽、祛寒之功效,可用于寒證病人的調護。辛散類食物,如蔥、韭、姜、蒜、辣椒等,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用于風寒感冒患者的調護。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各種水果及一些瓜類多有清熱、瀉火、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溫病熱盛傷津者的調護。
人體是一個整體,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視其外,應知其內臟、皮膚、毛發、指甲等的改變,必是臟腑功能失調或衰減而致。機體功能能量的平衡全賴于氣血生化之源的脾胃能否建運脾胃正常運轉的重要之處在于飲食有節度、按時適量、不過饑、過飽、過熱、過冷、不擇食、偏嗜、注意飲食平衡,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飲食調護中,注意為患者提供豐富多樣的食物,避免單調飲食品種,不僅要有雞、魚、肉、蛋、奶、谷、豆、果蔬,而且在形式上要有流質、半流質、軟食、普通飲食及特制的營養液等?;疾≈w,臟腑功能紊亂,脾胃多受累,使運化功能減退,給予清淡食品,不僅易于消化吸收,亦可減輕胃腸負擔,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但是單純素食、蛋白質含量較低,維生素和鐵、鋅等微量元素吸收減少,利用率較低,不能滿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及病理要求,只有在素食的基礎上搭配適量的葷腥之品,才能滿足病體之需注意切忌過量。
運用中醫食療基本理論指導飲食調護,是中醫臨床辨證施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藥療、食療相結合,是中醫臨床護理的一個特點。在臨床辯證準確下做到藥食相須,寒溫相宜,五味相適,就能提高療效,使病人盡快康復;反之則影響藥效,加重病情。在護理過程中如何指導病人進行食療是非常重要的。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三
歲月匆匆,人們的身體漸漸老化。而中醫養生,作為我國文化的一部分,歷經幾千年的歲月沉淀,秉承著“天人合一”的理念,傳承至今。作為一名中醫藥師,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經驗,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醫養生的重要性。下面,我將從午睡、食療、運動、心態、藥膳5個方面,與大家分享歲老中醫養生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午睡。
睡覺是生命的必備過程,而午睡則是中醫養生中一項非常重要的養生方式。中醫認為,中午陽氣盛,陰氣衰,此時人體最適合進入一個短暫的睡眠狀態,以輔助身體的修復和調整。午睡時間應以短而效率高為佳,一般在25-30分鐘內即可。而過長的午睡會導致身體疲勞,反而會使人更加疲憊。因此,我們可以養成堅持午休的好習慣,使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保持精力充沛的狀態。
第三段:食療。
中醫認為,飲食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通過科學的飲食調理達到保健的目的也是一種養生方式。根據不同的體質和病理情況,可以選擇不同的食物來達到養生的目的。例如,秋季時可以食用養陰生津的食物,如百合、淮山、枸杞等;夏季可以多吃清涼解暑的食物,如綠豆、絲瓜、蓮藕等。而年齡增長后,適當增加優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也是促進身體健康的必要措施。
第四段:運動。
適度的運動有利于增強身體素質和免疫力,也是中醫養生中一項非常重要的養生方式。建議年過半百的人們,參加一些低強度、有氧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可以促進氣血循環,改善內分泌失調的情況。而加強耐力運動,如慢跑、游泳等,則有利于加強心肺功能,提高人體代謝水平。但是,也要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量力而行,避免身體過度消耗。
第五段:心態和藥膳。
中醫養生是一個較為全面的養生體系,心態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心態平和、心情愉悅、樂觀向上的人,往往能夠擁有更健康、更長壽的生命。同時,中醫所講的藥膳也是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普遍認為的補品人參,其實并不適合每個人,因為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而在中藥材中,還有許多其它的藥物同樣可以清熱、解毒、滋陰補腎等,適合不同的人群。因此,在正確了解自己身體狀況的基礎上,可以選擇合適的藥膳進行食用。
總之,中醫養生的方式確實有很多,但要想養成好的習慣和規律,是需要長期持之以恒的。飲食養生、適度運動、心態平衡、選擇藥膳等等,都是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開始著手的地方。身體的健康,從容顏美麗到內臟健康,不僅可以讓我們擁有更長壽的人生,更能保障我們度過心靈豐富、充實的人生。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四
中醫養生學的課程已經結束,這個課程中我認為最吸引我的就是有關吃的方面,可能是我愛這個“吃”吧,所以我對四季飲食這個方面比較感興趣,談談對四季飲食養生的感受。
中醫養生是基于中醫治未病的思路,通過飲食的作用對身體的機能進行有效的調節,使身體的機能處于正常的狀態,即中醫所說的健康狀態---精氣血津液充足,陰陽平衡,精神充足,身體健康。四季飲食養生便是在這種思路下通過四季不同的季節氣候性質,選擇不同的飲食,調節身體機能平衡,適應季節氣候保持身體健康。
四季飲食養生首先要考慮的是四季不同的氣候,從中醫的理論認為,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這些在人體身上都有不同的作用。《黃帝內經》中提出自然界和人是一個整體,具有統一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提出氣候是由自然界陰陽兩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階段性天氣征象,一般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而依據《黃帝內經》中的理論,這些自然界的征象對人體會有不同的作用,是人體的機能失調,從而誘發疾病,所以考慮好不同季節的性質和特點,選擇正確的`飲食食物,提高身體機能,使身體更好適應氣候,并抵御病邪。中醫的基本理論來源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所以依據這些哲學思想,四季基本可以歸為以下幾種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紤]好了四季的特點,之后即可選擇合適的食物,調節身體機能。
春季,其特點成為春溫、春生,春天氣溫回暖,陽氣逐漸旺盛,同時依據“人與天地相應”的中醫養生理論,春季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呈現向上、向外舒發的現象。在這一時期,科學的飲食調養對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很有幫助。
辛甘之品能助春陽,稍微有一些辛味的東西,如蔥、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養春氣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話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這些食物對于人體春季陽氣生發很有好處。
飲食清淡能消春火,春季氣溫上升,人易上火,出現舌苔發黃、口苦咽干等,因此飲食宜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顯上火癥狀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綠豆湯、金銀花茶、菊花茶、蓮子心泡水等。
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祛痰養肺保平安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減輕癥狀。細選食物少疾病,春季氣溫逐漸升高后,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芥藍、西蘭花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卜、菠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可抵抗各種致病因素侵襲?!毙愿饰镀秸{脾護肝,《素問·診要經終論》中也說:“正月二月,天氣方始,地氣始發,人氣在肝”其內容就是告訴我們春天與我們五臟六腑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是肝臟。所以春季養生,重在養肝。同時中醫認為:肝臟是“體陰用陽”。體陰,是指肝臟本身藏血,屬陰;用陽,是指肝為剛臟,內寄相火,在志為怒,主升主動易升發太過,易于上亢,甚至動風。所以肝臟是“肝陰肝血常不足,肝陽肝氣常有余”。加之肝臟通于春氣,春季里的肝臟就常表現為功能過強而升發太過,出現肝臟陽氣過盛而乘脾甚至侮肺的情況。所以在春季的飲食結構中我們應多吃一些性甘味平的食物來護脾調肝。比如:豬肝、菠菜、香菇、鴨肉、綠豆、胡蘿卜、木耳菠蘿、鯽魚等。
夏季,具有夏熱和夏長的特點,夏季一般是全年最熱的時候,是陽氣最盛的時候,夏天,是天地萬物生長、蔥郁茂盛的時期。大自然陽光充沛,熱力充足,萬物都借助這一自然趨勢加速生長發育。尤其是長夏應于脾,是脾氣最旺盛、消化吸收力最強之時,所以是養“長”的大好時機。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夏天要多吃各類食品,如谷物、豆制品、水果、蔬菜、魚蛋奶等為一年的健康奠定基礎。具體來說,夏季飲食營養方面分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養心安神之品不可少。夏天的養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麥冬、小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夏天要善于養心陽。夏天不宜多出汗。夏天屬陽,陽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陽虛的人出汗多就會加重病情。心氣虛的主要特點是心慌、胸悶、氣短,活動后加重,自汗。如不注重保養,發展為心陽虛,就會出現心慌、氣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氣,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脈弱無力。有心氣虛或心陽虛癥狀的人,夏天尤應避免多出汗,以免傷了心陽。如因汗多出現心慌氣短,可用西洋參3~5克泡水飲,或服生脈飲口服液(人參或黨參、麥冬、五味子)。
夏天要養心陰。夏天陽亢,心陰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養心陰。心陰虛是指心陰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臟而出現各種病癥。因為血屬陰,心陰虛可有部分心血虛的癥狀,但又不等同于心血虛。心陰虛的主要特點是陰虛陽亢,出現虛性內熱,表現為五心煩熱(胸心、兩手心、兩足心)、咽干、失眠、舌紅、脈細數。心陰虛者需要注意少勞累、少出汗,多吃養心陰之品,如麥冬3~5克、酸棗5~10枚泡水喝,或冰糖大棗小米粥,或百合藕粉,或銀耳蓮子羹。
夏天要養心血。心血虛主要是心血不足,使人的腦髓及五臟失于濡養而出現頭昏腦空,乏力疲倦,面白無華,唇甲色淡,脈細而弱??沙源髼棥⒐饒A、阿膠、當歸以及鴨血等。
食用一些涼性蔬菜。夏季對人體最重要的影響是暑濕。暑濕侵入人體后會導致毛孔張開,過多出汗,造成氣虛,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消化不良。肉類食物食用過多,會使人體質呈酸性,多內熱,適當攝入涼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煩解暑、清熱瀉水、排毒通便。我們常吃的黃瓜、西紅柿、芹菜、藕、綠豆芽、空心菜、大白菜、白蘿卜、冬瓜、絲瓜、苦瓜、茄子、菠菜、小白菜、油菜、萵筍、莧菜、茭白、紫菜等都屬于這一類偏寒涼的蔬菜。因為這些蔬菜偏涼性,在食用時也應注意。久病體弱、身體虛寒者皆不宜多吃偏寒性的蔬菜,以免寒上加寒,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秋季,具有秋涼和秋收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當以潤燥益氣為中心,以健脾補肝清肺為內容,寒涼調配為要領。在飲食調養方面,首先要按照《黃帝內經》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飲食,以防秋燥傷陰。要“少辛增酸”。因為肺屬金,通氣于秋,肺氣盛于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氣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御過盛肺氣之侵入。從而秋季應遵循著幾點:
一忌貪涼,秋涼之后,晝夜溫差變化大,是脾胃病高發季節,特別是潰瘍患者更易?
復發,因此這個時節應格外注意調停脾胃。在飲食方面,立秋后人們不宜多吃寒涼食物或生冷不潔的瓜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加邢兰膊〉娜嗽谇锛疽话銘斏偈扯嗖?,多吃熟軟開胃易消化的食物,減少進食油膩食物。
二忌過燥:秋季氣候日漸干燥,會使人皮膚和口角干裂,口干咽燥,聲音嘶啞。而且氣候轉涼,此時易使人感受邪氣傷風感冒,還會引起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患有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的病人,在這一時節往往會癥狀加重。所以在秋季要特別注意養陰潤肺。飲食上,人們可以多吃一些如生梨、甘蔗、荸薺、柚子、枇杷等具有很好潤燥功效的水果,或者烏骨雞、豬肺、龜肉、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米、花生、鴨蛋、菠菜等食品,還可以自制諸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粥、雪梨川貝冰糖羹這樣的飲品,同樣可以達到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三總體上應以清淡的食物為主。
冬季,具有冬寒和冬藏的特點,五行中,冬屬水,其氣寒,主收藏,凝泄主痛,這一時期人體陽氣偏虛,陰寒偏盛,有寒濕痹癥、胃寒引起的胃病,各種呼吸道疾病很容易被寒邪引發或者加重病情。但根據冬季屬腎,主藏精的特點,又為四季中補養的最佳季節。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節,氣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為“養藏”。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當然也要以養藏為原則,只是人類所要"藏"的是中醫學所說的“陽氣”。冬季養生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也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在飲食調攝方面,應注意四項要點。
“保陰潛陽”。冬季飲食的基本原則是保陰潛陽。飲食和營養特點,即增加熱量,在三大產熱營養素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的需要水平,熱量增加部分應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來保證。鱉、龜、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食物。
“和血行氣,壯神御寒”。中醫學認為,冬季天寒地凍故飲食宜溫熱,且能增進食欲,恢復疲勞,但不可過熱。減咸增苦,以補心氣、固腎氣。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損傷脾胃。因人制宜,可適量飲酒以御寒,但切忌過量。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許,?以驅風御寒。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岸爝M補,開春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從冬至后陰氣開始消退,陽氣逐漸回升,在避藏中還有活潑的生機,此時進補更易于蘊藏而發揮效能,是虛弱之體調養的最好時機。即增加熱量抗寒,又能加強營養吸收,促進健康。
“藥補不如食補”。即以食物之性,補機體之虛,糾陰陽之偏。如牛肉味甘,專補脾土;羊肉味甘性熱,能益氣補虛,溫中暖下;雞肉甘而微溫,可溫中、益氣、補精、添髓,凡虛勞贏瘦者皆可用之;白鴨肉味甘微涼,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故素體陰虛偏重者可食之。
通過四季的飲食調節,人體的身體機能能夠更好的適應四季變化的氣候,從而很好的做到了治未病的防治原則??傮w上飲食對人體的作用主要是補充營養,人體精氣神的物質基礎,預防疾病,治療疾病,抗老防衰。如果人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這些,不僅可以保證自身健康,還可以提高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是人延年益壽。養生實際上是人自我控制的一種方式,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健康,自己調控自己的健康,是人體保持健康,延年益壽。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五
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的提高,人們對養生也越來越重視。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中醫養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各種方法調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體看做一個整體,認為人是精、氣、神三者的統一體。一個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強,主要靠人體的精神平衡、內分泌平衡、營養平衡、陰陽平衡、氣血平衡等來保證。因此,遵循中醫養生的方法,對人體健康長壽有重要的作用。
(
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認為喜貴于調和,而怒宜于戒除。喜也應適中適度,不宜太過。怒是歷代養生家常忌的一種情緒,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
2、去憂悲。憂郁、悲傷是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又一種情志,應當注意克服。老年人由于精氣虧虛心氣不正常,常易生憂悲之苦,憂悲不已又會進一步損傷神氣,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別應當杜絕憂悲。
4、防驚恐。遇事易驚恐亦是一種對人體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驚恐往往導致心神失守,腎氣不固,而易出現驚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癥,情緒與健康的關系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們高度重視,我們應注意調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對人體的影響,以促進健康。
中醫認為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可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從而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傳統的運動養生方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
>
飲食的質,是指飲食事物的素質、成份、營養價值等,不同的飲食無有不同的營養素,掌握好合理的飲食的質,對于健康長壽有很大的意義?!八幨惩础辈粌H開中醫養生保健之先河,且經久不衰,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成為獨特的優勢所在。
,起居保健。>,>
樂娛養生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用娛樂這種人類普遍的行為來讓人們情緒變好,從而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使人們健康長壽。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快,往往過于繁忙,而且生活單調,就更需要一些娛樂活動來調節。用娛樂活動來調節生活情緒和生理機能,往往能起到許多藥物治療所起不到的良好作用。
,>
睡眠是平衡人體陰陽的重要手段,更是恢復疲勞、走出亞健康的養生第一良方。提高睡眠質量有四大法寶:
首先,應提倡睡子午覺。這時是“合陽”時間,陽氣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第二,睡前應注意減慢呼吸節奏。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幾分鐘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
第三,睡前可吃一點養心陰的東西,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因為人睡覺后,心臟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臟中,心臟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于健康。
第四,失眠的病人別忘了睡前用溫水泡腳,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著水火相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縱觀中醫養生的歷史,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養生有道,“德潤身,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獨具特色的養生觀,仍激勵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仁”的核心,仁者愛人是也!“養生重養德,德高壽自長”的理論已被醫學實踐所證實。養德就是注重人體精神的健康狀態——精神衛生。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一個人要想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必須進行全面的養生保健。并注意下列幾點:
第一,道德與涵養是養生的根本;
第二,良好的精神狀態是養生的關鍵;
第三,思想意識對人體生命起主導作用;
第四,科學的飲食及節欲是養生的保證;
第五,運動是養生保健的有力措施。只有全面地科學地對身心進行自我保健,才能達到防病、祛病、健康長壽的目的。
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現代人要想養生,必須學會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則必須學會放下煩惱的事,然而現實中有許多事情是需要我們學會忍耐才能放下的。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六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中醫養生方法逐漸受到廣大人民的關注和追捧。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養生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療效顯著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我最近開始嘗試中醫養生,不僅給我帶來了健康身心,也讓我對中醫養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首先,中醫養生注重內外調養。在中醫養生中,擁有強健的體魄和平衡的精神狀態被視為重要的目標。與西醫的治療模式不同,中醫養生更注重預防和調理。在我的實踐中,我意識到了內外調養的重要性。外調養主要是通過采用正餐搭配、藥膳調理等方法,調整膳食結構和食物搭配,既營養豐富又有助于健康提升。內調養則強調內心的修養,主要是通過中醫藥物、推拿按摩、氣功等手段,調整人體的氣血流通,促進身心健康的平衡,增強抵抗力。
其次,中醫養生倡導順應自然規律。中醫強調“天人合一”的理念,認為人應該與自然環境相適應,順應自然規律。在個人養生中,我開始注意自己的作息規律,按照天亮天黑的規律來安排起居時間。此外,我還學習中醫經絡學說,了解了人體經絡的特點和流動規律。通過定期按摩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舒緩身心,提高免疫力。在長期堅持下,我發現自己的體力和精神狀態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再次,中醫養生注重防病于未然。中醫養生理念強調預防醫學的重要性,認為防病勝于治病。因此,中醫養生的方法包括了多種預防疾病的手段。例如,中醫養生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療法,利用植物的藥用價值來補充身體所需的養分,增強抵抗力和自愈能力。另外,中醫養生還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如睡眠充足、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勞累等,這些都對改善健康狀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醫養生的目的是通過調整身體的內環境,提高機體的抵抗能力,以減少發生疾病的可能性。
最后,中醫養生強調個體化調理。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體質和生活習慣,因此在中醫養生中,個體化的調理顯得尤為重要。中醫講究辯證施治,通過“四診合參”的方式,辨別個體不同的體質,選擇適合的養生方法和藥物,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在我的養生過程中,我學會了運用中醫的辨證方法,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知道什么樣的方法適合自己,避免了不適合自己的養生手段。
總之,中醫養生是一門科學而古老的健康養生方法,它注重內外調養,順應自然規律,防病于未然,并強調個體化調理。通過我的實踐和體會,我深切體會到中醫養生對身心健康的益處。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中醫養生不僅為我個人帶來了健康和快樂,也啟發了我對自身身體的重新認識和對生活的更高追求。我會堅持下去,不斷探索、實踐中醫養生的智慧,為自己的身心健康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動力。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七
中醫養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它不僅涵蓋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更是凝聚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在參加一些中醫養生講學活動后,深感中醫養生的重要性,也深感自己對中醫養生的認識仍需深入。
中醫養生重在預防,而不是治療。它講究的是治未病,注重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發生。在中醫養生的理念中,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身體和精神是相互關聯的,內外因素交互影響。因此,中醫養生強調“從心開始養生”,注重調節情志,使情緒保持穩定,并通過中藥、針灸等手段來調節人體的生理機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在中醫養生的飲食保健方面,中醫講究“飲食以養生,藥物為輔助”的原則。中醫養生飲食強調食物的營養性,主張食用新鮮、綠色、天然、健康的食品,避免食用油膩、辛辣、刺激性食品和過量的葷腥。此外,中醫還強調“飲食宜節制”,合理的節食有利于減少身體內部毒素的產生,促進身體的修復。
在中醫養生的運動養生方面,重視養生的氣功運動居多。養生的氣功運動主要分為靜功和動功兩種,其目的是通過特定動作、呼吸和意念的調節來達到鍛煉身心健康的目的。此外,中醫還注重生活作息調整,排除中醫所稱的“積滯”。并且,中醫還提出了“五禽戲”的健身方法,其五種動物的動作形態各異,具有特殊的運動功能,適合不同人群的運動需求,實在是一種有差異化的養生方法。
五、結語。
中醫養生是一門持久的修行,對自身的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傊?,中醫養生注重的是“治未病”,在工作、生活中,我們應該養成習慣,去保養自己的身體,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遵循中醫的養生之道,注重調整心態,保持愉悅的心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最終達到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的目的,為創造更美好的明天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八
近年來,中醫養生在社會各界越來越受到重視。為了進一步了解和學習中醫養生的方法與技巧,我參加了一次中醫養生講座。這次講座以“中醫調理養生”的主題展開,內容涉及中醫的基本理論、調理方法以及常見養生誤區。通過這次講座,我深受啟發,并有了一些體會和收獲。
第二段:基本理論與調理方法。
這次講座首先介紹了中醫的基本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以及氣血津液等等。通過對這些理論的學習,我深刻理解到中醫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對人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另外,講座還介紹了一些常見的中醫調理方法,例如針灸、推拿、食療等等。我了解到,中醫強調個體化的治療方法,注重因人而異,根據個體不同的體質和病癥,采用不同的調理方法。
第三段:常見養生誤區。
在講座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我們平時養生中常見的誤區。例如,有些人為了保持身材、追求美容,會盲目減肥。然而,中醫告訴我們,減肥應該建立在健康的基礎上,不能盲目追求,“瘦”并不一定健康。除此之外,很多人迷信保健品,覺得吃了保健品就能保持健康。但是中醫指出,保持健康需要全面調理,單純依賴保健品是不夠的。通過這次講座,我認識到了自己在養生過程中存在的誤區,以后能夠更加科學地進行養生。
第四段:參與互動與實踐。
在講座中,講師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進行互動討論和實踐操作。通過這種實踐,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醫養生的方法和技巧。我們一起學習了一些簡單的按摩和推拿手法,讓我們能夠自己進行日常調理,改善身體狀況。同時,講師還教授了一些食療的方法,讓我們能夠通過食物來調理身體。這些實踐操作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中醫養生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第五段:總結與展望。
通過這次中醫養生講座,我對中醫養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學到了一些簡單而實用的方法和技巧。我認識到保持身心健康是需要全面調理的,從飲食、運動、心態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調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我會把這些方法和技巧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保持健康的同時,也會向身邊的人傳播這些知識。我相信,通過更加科學地進行中醫養生,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擁有更健康、更美好的身體和心境。
以上是我對于參加中醫養生講學的心得與體會。通過這次講座,我對中醫養生的基本理論、調理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我也了解了一些常見的養生誤區,并且通過實踐操作學到了一些簡單而實用的方法和技巧。我相信,中醫養生的智慧能夠為我們的身心帶來更多的健康和幸福。只有在養生的路上不斷學習與實踐,我們才能真正地擁有健康、美麗的人生。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九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工作都發生了變化。教師已不再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教師更需要更高層次的教育教學能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教學的各個環節,適應未來教育的需要的。
網絡繼續教育培訓學習為教師學習制定了共同的'內容和活動,更為重要的是,它為教師提供好展示自己的網絡平臺。在學習內容和實踐層次上滿足不同教師的需要。通過參加本次教師網絡繼續教育培訓,自主參與其中,使我在思想上、專業理論知識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在學習中,我認真聆聽了專家在教育教學方面的講座,觀看了課堂教學視頻,在這段時間里從這個平臺我學到了不少先進經驗和有價值的知識。在網絡學習中,使我受益匪淺。在課程培訓過程中。李教授深刻闡釋了局部解剖學的課程定位;講解了局部解剖學“三基”“五性”的教學理念,并結合自身經驗向我們介紹了如何引導和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局部解剖學。李教授講述了簡約式、探究式、案例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特別提到要將局部解剖學與系統解剖學相結合,將形態與機能相結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還舉例介紹了許多授課方法:例如與臨床應用相結合,與科學研究相結合,采取對比授課等,讓我受益匪淺;李教授反復強調,在課堂教學中要以提高學生能力為主導,啟發學生的創新性和科研靈感,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他還強調,作為高校教師,必須立足本專業教學實際,提高自身雙語教學能力,提高自身科研素養,這將會大大開發醫學生的潛力,促進其更好發展。在觀看學習培訓視頻過程中,我也和周圍的同事交流過,討論過,在寫這份總結報告的時候,我想發表一下自己對于該課程的不足之處的見解。首先,在示范教學章節部分,總體感覺講的有些粗糙,作為年輕老師,有些疑惑問題沒能在視頻學習中得到答案。其次,局部解剖學畢竟是一門聯系基礎和臨床的實踐性學科,對于該學科教師的培訓還應該注重動手操作能力,在這次的在線視頻培訓中,示范課中缺少實際操作部分,這也是美中不足的。特別對于上肢,下肢和腹壁的解剖涉及到臨床外科學大部分學科,最好將這部分也添加到視頻教學中來。
這次教育培訓,使我對新課程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我體會到新課程教學應該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親自去體驗、嘗試,來逐漸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從而達到從學會到會學的目的,教師要從各個方面來培養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讓他們不以學為苦,而做到以學為樂。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十
中醫養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瑰寶,被譽為“亞洲的明珠”。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醫養生,并從中受益。我也是其中之一。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中醫養生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醫養生的益處,并形成了一些體會和心得。
第二段:疾病的原因與中醫養生。
根據中醫的觀點,人體健康與疾病是由陰陽失衡和氣血不順所引起的。而中醫養生則主要通過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和促進氣血流通來達到健康的目的。在我的養生實踐中,我意識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種種不良習慣,如不規律的作息時間、無規律的飲食、缺乏運動等,是導致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通過中醫養生的方法,我開始改變這些不良習慣,例如按時作息,有規律地飲食以及適量的運動等,從而使自己的身體逐漸恢復健康。
中醫養生有許多具體的實踐方法,其中最常見的包括針灸、中藥療法、推拿按摩等。在我的養生實踐中,我選擇了針灸和中藥療法。針灸是一種通過刺激人體特定穴位來調整氣血流通的方法。通過針灸治療,我發現自己的睡眠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精神狀態也更加穩定。而中藥療法則是通過內服中藥來調理身體內部環境,對身體的各種疾病起到治療和預防的作用。我在養生中配合了中藥療法,通過飲用一些中藥調養脾胃、潤肺止咳等,我發現自己的體質逐漸改善,抵抗力明顯增強。
除了具體的實踐方法外,中醫養生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調整心態。中醫認為,情志的失調也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養生實踐中,我開始注重調整自己的心態,盡量保持平和的心境。在面對各種壓力和困擾時,我學著給自己放松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冥想、讀書或者與朋友聚會等方式來緩解壓力。在調整心態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更加從容和坦然面對生活的種種困難和挑戰,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了更多的快樂。
第五段:結語。
通過中醫養生的實踐,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中醫養生的益處,并從中獲得了許多健康和快樂。中醫養生不僅是一種養生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它啟迪了我對健康的認識,讓我意識到健康是一種全面的、綜合的狀態,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健康。只有通過調整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結合中醫的調理方法,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健康。因此,我將繼續堅持中醫養生的實踐,使自己更加健康、快樂地生活。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十一
跟劉全軍老師學習艾灸的學員都很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由艾灸學習學員的角色轉換,謙虛、虔誠地接受培訓的知識,學習氛圍你追我趕、學習專注,大家都能靜下心,全神貫注,認真的學習和記錄,及時完成學業,如饑似渴地接受著艾灸劉老師及其他老師的理念。大家都覺得機會是如此的難得,學習氣氛十分濃厚,特別想回到了學生時代,從新在來一次。
劉全軍老師講課就象是非常美味的盛宴,所有知識大餐都毫無保留呈現在我們的面前,真是“聽君一堂課,勝讀十年書”。各位大師們把自己在學習和艾灸臨床經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深入淺出,可謂是異彩紛呈。劉老師的艾灸技術不愧為當代名師,對指導臨床工作有較大幫助,使我們不僅了解了全國艾灸市場的現狀,也對如何做好自己管理方法有了新的思路。做好艾灸臨床工作,需要腳踏實地,持之以恒,不能心存僥幸。一心助人。有大慈惻隱之心來幫助顧客。
聽大師們滔滔不絕、揮灑自如的艾灸課,心中十分佩服他們,佩服他們的自信,佩服他們的敏銳,佩服他們知識的淵博。想想如此才氣從何而來?所有人都是走著同一條道,那就是不斷的讀書學習,關注專業知識,關注國家大事,日復一日,永無止境。就像聽課時孫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人生是一個長跑,要一直堅持下去?!睂W習也是如此,要讓讀書學習已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雖然不能成為名家,但我可以從現在起就行動起來,像專家一樣投入到讀書學習的活動中去,讓讀書學習也成為我生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照自己的工作實際,將所學知識為我所用。
最后非常感謝劉全軍艾灸的老師們教會我這么多的中醫、艾灸、按摩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和臨床經驗,也因為有了這個平臺,讓我認識了更多和我一樣有了創業想法志同道合的同仁們。我們一起加油,用艾灸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收獲財富的同時也收獲著屬于自己的那份幸福!讓我們一起加油加油!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十二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和了解,我對中醫養生有了實質性的認識,“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我們養生,也要順應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通過不同的調養護理方法,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俗話說,求醫不如求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對中醫養生學習,并在生活上努力實行,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中醫四季養生,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天人合一”的理念,說明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規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現象,并揭示出人類應當如何在陰陽不停變換的四季中,恰當地調養自己的身體的陰陽,以順應四季變化,達到陰陽平衡、氣血暢通、健康長壽的目的。
比如我們冬季可以用一些溫熱的食物或藥物來補養脾腎的陽氣,秋季氣候干燥則要多吃一些滋陰清熱的食物以補充身體的津液;春夏季節又有不同,這就是四季養生的大意,也是做好四季養生所必備的中醫養生知識。
中醫養生是一個大學問,并且通過最近對中醫養生的學習,我也總結了不少自己體會到的中醫養生之道,得出了一些養生的方法。首先,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也就是養精神,調情志,故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動需要臟腑之氣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過來說,調養精神,調節情志,也可養護臟腑之氣,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養生防病的重要保障。其次,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的本能,誰還不會吃嗎?但實際上,大多數人真的沒有學會科學地吃,所以才會吃出那么多的疾病?,F代營養學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飲食多樣,營養平衡。第三,大自然是人類的守護者,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所以養生就必須順應自然。如果不順從這種規律,大自然和人就都會遭受災害;順從它,自然就和諧,人就不會生病,這樣做的話,就是得到了“道”,即養生的本質。
同時,“人的睡眠實際就是一種歸根,一種復命,即恢復生命的活力,是人體陽氣得到收藏、得以蓄養的過程,沒有復命,生命就難以延續。”所以,保證充足的睡眠,尤其在炎熱的夏季調整好睡眠,是保持健康、延緩衰老的重要保證。
此外,中醫養生中提倡多做鍛煉,多做戶外運動,多與人交往,多想積極開朗的事,這樣心情才能暢達;而“養靜”就是要心情平靜,不急不躁,通過自我調理或戶外運動等方式把心中之抑郁燥熱散發出來,正所謂心靜自然涼,心寧而神安,從而達到養生的最終目的。在向老師學習的過程中,我也了解到適當正確的堅持對氣功的練習對中醫養生養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氣功的鍛煉可以對人體的強化鍛煉能夠起到促進的作用。故我認為在我們加強對中醫養生的學習和了解的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氣功的學習和鍛煉。氣功在保健方面有獨特的功效,他是通過主動的內向性運用意識活動的鍛煉,改造、完美、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變為自覺智能的實踐。且與體育鍛煉相比,氣功更強調人的心理狀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中醫養生是一個漫長的階段,此期間需要我們的努力堅持,并且在生活,處事,心態等方面時時保持好的習慣。比如,在膳食營養方面,我們不應該不注意國情,盲目崇洋媚外,太過沉溺于肯德基,麥當勞等一些垃圾食品,應該多食一些我們先人總結下來的有利于我們養生的綠色食品,那對我們進行中醫養生起到一定的食療作用,有利于我們的身體護理和保健,進而對健康長壽也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通過學習中醫養生,我發覺了自己在過去的許多不好的生活養生習慣,那些有利于身體健康和保健的惡習,但在今后的生活,我學以自己所學的中醫養生知識,促進,監督自己改正,從而達到中醫養生的目的,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使自己更健康長壽。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十三
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中醫養生是一門自古傳承的行業,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推崇。中醫養生不僅是對人體健康的維護與治療,更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借此領悟到了一些養生之道,并從中受益匪淺。
第二段:保持心態的平和。
中醫認為,養生必須保持心態的平和。心情舒暢有利于身體內部的和諧運行,使得身體健康保持在一個更好的狀態。如果此時借用南懷瑾老師的一句話:“身體是水晶,心情是燈光,只有把水晶放在水晶燈光下面,才有水晶值錢的感覺?!彼晕覀兊膬刃囊欢ㄒ3制胶?,心情愉悅,讓自己的身體能夠得到更好的呵護和關愛。
第三段:注意飲食及運動。
中醫養生注重飲食和運動的平衡,平衡的飲食和適量運動,使身體得到更好的調理。飲食方面,平衡飲食,保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攝入量,同時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可以有效保護人體免受疾病的侵害。運動方面,適當的鍛煉可以鍛煉身體,增強身體免疫力,特別是針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和體型的人群進行定量甚至個性化的運動方案。
第四段:合理調節生活作息。
低齡化的社會加上高壓的工作環境,使人們的生活作息較為不規律。而生活習慣不規律就會導致身體本身的免疫力下降。因此,合理調節生活作息是刻不容緩的。白天工作狀態時要好,夜間休息時盡可能得到很好的睡眠。要認真規劃時間,避免熬夜,經常進行氧量保健和碳水化合物攝入,調整免疫系統的穩定性。這樣可以有效促進快速入睡、快速入眠和快速恢復精神狀態。
第五段:提高健康意識。
提高健康意識是中醫養生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康人生的基礎。積極向好的方面操作,生精潤容,體會香濃的人生味道。要避免不良的健康行為,如吸煙、酗酒、虛度時光等,才能體會到養生的真正意義。每天都要保持樂觀,積極向上,有信心戰勝疾病,享受生活的美好與滿足。
總之,中醫養生是一門珍貴的文化遺產,讓我們保持警醒和敬畏,尊重生命,護理自己的身體,進入有質量的生命狀態,我們一定能夠擁有更好的健康和生活。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十四
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的提高,人們對養生也越來越重視。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中醫養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各種方法調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體看做一個整體,認為人是精、氣、神三者的統一體。一個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強,主要靠人體的精神平衡、內分泌平衡、營養平衡、陰陽平衡、氣血平衡等來保證。因此,遵循中醫養生的方法,對人體健康長壽有重要的作用。
(
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認為喜貴于調和,而怒宜于戒除。喜也應適中適度,不宜太過。怒是歷代養生家常忌的一種情緒,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
2、去憂悲。憂郁、悲傷是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又一種情志,應當注意克服。老年人由于精氣虧虛心氣不正常,常易生憂悲之苦,憂悲不已又會進一步損傷神氣,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別應當杜絕憂悲。
4、防驚恐。遇事易驚恐亦是一種對人體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驚恐往往導致心神失守,腎氣不固,而易出現驚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癥,情緒與健康的關系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們高度重視,我們應注意調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對人體的影響,以促進健康。
中醫認為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可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從而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傳統的運動養生方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十五
中醫養生學的課程已經結束,這個課程中我認為最吸引我的就是有關吃的方面,可能是我愛這個“吃”吧,所以我對四季飲食這個方面比較感興趣,談談對四季飲食養生的感受。
中醫養生是基于中醫治未病的思路,通過飲食的作用對身體的機能進行有效的調節,使身體的機能處于正常的狀態,即中醫所說的健康狀態---精氣血津液充足,陰陽平衡,精神充足,身體健康。四季飲食養生便是在這種思路下通過四季不同的季節氣候性質,選擇不同的飲食,調節身體機能平衡,適應季節氣候保持身體健康。
四季飲食養生首先要考慮的是四季不同的氣候,從中醫的理論認為,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這些在人體身上都有不同的作用。《黃帝內經》中提出自然界和人是一個整體,具有統一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提出氣候是由自然界陰陽兩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階段性天氣征象,一般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而依據《黃帝內經》中的理論,這些自然界的征象對人體會有不同的作用,是人體的機能失調,從而誘發疾病,所以考慮好不同季節的性質和特點,選擇正確的飲食食物,提高身體機能,使身體更好適應氣候,并抵御病邪。中醫的基本理論來源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所以依據這些哲學思想,四季基本可以歸為以下幾種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紤]好了四季的特點,之后即可選擇合適的食物,調節身體機能。
春季,其特點成為春溫、春生,春天氣溫回暖,陽氣逐漸旺盛,同時依據“人與天地相應”的中醫養生理論,春季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呈現向上、向外舒發的現象。在這一時期,科學的飲食調養對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很有幫助。
辛甘之品能助春陽,稍微有一些辛味的東西,如蔥、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養春氣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話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這些食物對于人體春季陽氣生發很有好處。
飲食清淡能消春火,春季氣溫上升,人易上火,出現舌苔發黃、口苦咽干等,因此飲食宜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顯上火癥狀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綠豆湯、金銀花茶、菊花茶、蓮子心泡水等。
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祛痰養肺保平安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減輕癥狀。細選食物少疾病,春季氣溫逐漸升高后,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芥藍、西蘭花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卜、菠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可抵抗各種致病因素侵襲?!毙愿饰镀秸{脾護肝,《素問·診要經終論》中也說:“正月二月,天氣方始,地氣始發,人氣在肝”其內容就是告訴我們春天與我們五臟六腑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是肝臟。所以春季養生,重在養肝。同時中醫認為:肝臟是“體陰用陽”。體陰,是指肝臟本身藏血,屬陰;用陽,是指肝為剛臟,內寄相火,在志為怒,主升主動易升發太過,易于上亢,甚至動風。所以肝臟是“肝陰肝血常不足,肝陽肝氣常有余”。加之肝臟通于春氣,春季里的肝臟就常表現為功能過強而升發太過,出現肝臟陽氣過盛而乘脾甚至侮肺的情況。所以在春季的飲食結構中我們應多吃一些性甘味平的食物來護脾調肝。比如:豬肝、菠菜、香菇、鴨肉、綠豆、胡蘿卜、木耳菠蘿、鯽魚等。
夏季,具有夏熱和夏長的特點,夏季一般是全年最熱的時候,是陽氣最盛的時候,夏天,是天地萬物生長、蔥郁茂盛的時期。大自然陽光充沛,熱力充足,萬物都借助這一自然趨勢加速生長發育。尤其是長夏應于脾,是脾氣最旺盛、消化吸收力最強之時,所以是養“長”的大好時機。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夏天要多吃各類食品,如谷物、豆制品、水果、蔬菜、魚蛋奶等為一年的健康奠定基礎。具體來說,夏季飲食營養方面分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養心安神之品不可少。夏天的養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麥冬、小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夏天要善于養心陽。夏天不宜多出汗。夏天屬陽,陽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陽虛的人出汗多就會加重病情。心氣虛的主要特點是心慌、胸悶、氣短,活動后加重,自汗。如不注重保養,發展為心陽虛,就會出現心慌、氣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氣,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脈弱無力。有心氣虛或心陽虛癥狀的人,夏天尤應避免多出汗,以免傷了心陽。如因汗多出現心慌氣短,可用西洋參3~5克泡水飲,或服生脈飲口服液(人參或黨參、麥冬、五味子)。
夏天要養心陰。夏天陽亢,心陰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養心陰。心陰虛是指心陰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臟而出現各種病癥。因為血屬陰,心陰虛可有部分心血虛的癥狀,但又不等同于心血虛。心陰虛的主要特點是陰虛陽亢,出現虛性內熱,表現為五心煩熱(胸心、兩手心、兩足心)、咽干、失眠、舌紅、脈細數。心陰虛者需要注意少勞累、少出汗,多吃養心陰之品,如麥冬3~5克、酸棗5~10枚泡水喝,或冰糖大棗小米粥,或百合藕粉,或銀耳蓮子羹。
夏天要養心血。心血虛主要是心血不足,使人的腦髓及五臟失于濡養而出現頭昏腦空,乏力疲倦,面白無華,唇甲色淡,脈細而弱??沙源髼?、桂圓、阿膠、當歸以及鴨血等。
食用一些涼性蔬菜。夏季對人體最重要的影響是暑濕。暑濕侵入人體后會導致毛孔張開,過多出汗,造成氣虛,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消化不良。肉類食物食用過多,會使人體質呈酸性,多內熱,適當攝入涼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煩解暑、清熱瀉水、排毒通便。我們常吃的黃瓜、西紅柿、芹菜、藕、綠豆芽、空心菜、大白菜、白蘿卜、冬瓜、絲瓜、苦瓜、茄子、菠菜、小白菜、油菜、萵筍、莧菜、茭白、紫菜等都屬于這一類偏寒涼的蔬菜。因為這些蔬菜偏涼性,在食用時也應注意。久病體弱、身體虛寒者皆不宜多吃偏寒性的蔬菜,以免寒上加寒,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秋季,具有秋涼和秋收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當以潤燥益氣為中心,以健脾補肝清肺為內容,寒涼調配為要領。在飲食調養方面,首先要按照《黃帝內經》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飲食,以防秋燥傷陰。要“少辛增酸”。因為肺屬金,通氣于秋,肺氣盛于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氣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御過盛肺氣之侵入。從而秋季應遵循著幾點:
一忌貪涼,秋涼之后,晝夜溫差變化大,是脾胃病高發季節,特別是潰瘍患者更易?
復發,因此這個時節應格外注意調停脾胃。在飲食方面,立秋后人們不宜多吃寒涼食物或生冷不潔的瓜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加邢兰膊〉娜嗽谇锛疽话銘斏偈扯嗖停喑允燔涢_胃易消化的食物,減少進食油膩食物。
二忌過燥:秋季氣候日漸干燥,會使人皮膚和口角干裂,口干咽燥,聲音嘶啞。而且氣候轉涼,此時易使人感受邪氣傷風感冒,還會引起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患有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的病人,在這一時節往往會癥狀加重。所以在秋季要特別注意養陰潤肺。飲食上,人們可以多吃一些如生梨、甘蔗、荸薺、柚子、枇杷等具有很好潤燥功效的水果,或者烏骨雞、豬肺、龜肉、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米、花生、鴨蛋、菠菜等食品,還可以自制諸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粥、雪梨川貝冰糖羹這樣的飲品,同樣可以達到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三總體上應以清淡的食物為主。
冬季,具有冬寒和冬藏的特點,五行中,冬屬水,其氣寒,主收藏,凝泄主痛,這一時期人體陽氣偏虛,陰寒偏盛,有寒濕痹癥、胃寒引起的胃病,各種呼吸道疾病很容易被寒邪引發或者加重病情。但根據冬季屬腎,主藏精的特點,又為四季中補養的最佳季節。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節,氣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為“養藏”。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當然也要以養藏為原則,只是人類所要"藏"的是中醫學所說的“陽氣”。冬季養生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也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在飲食調攝方面,應注意四項要點。
“保陰潛陽”。冬季飲食的基本原則是保陰潛陽。飲食和營養特點,即增加熱量,在三大產熱營養素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的需要水平,熱量增加部分應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來保證。鱉、龜、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食物。
“和血行氣,壯神御寒”。中醫學認為,冬季天寒地凍故飲食宜溫熱,且能增進食欲,恢復疲勞,但不可過熱。減咸增苦,以補心氣、固腎氣。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損傷脾胃。因人制宜,可適量飲酒以御寒,但切忌過量。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許,?以驅風御寒。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冬天進補,開春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從冬至后陰氣開始消退,陽氣逐漸回升,在避藏中還有活潑的生機,此時進補更易于蘊藏而發揮效能,是虛弱之體調養的最好時機。即增加熱量抗寒,又能加強營養吸收,促進健康。
“藥補不如食補”。即以食物之性,補機體之虛,糾陰陽之偏。如牛肉味甘,專補脾土;羊肉味甘性熱,能益氣補虛,溫中暖下;雞肉甘而微溫,可溫中、益氣、補精、添髓,凡虛勞贏瘦者皆可用之;白鴨肉味甘微涼,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故素體陰虛偏重者可食之。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十六
飲食的質,是指飲食事物的素質、成份、營養價值等,不同的飲食無有不同的營養素,掌握好合理的飲食的質,對于健康長壽有很大的意義?!八幨惩础辈粌H開中醫養生保健之先河,且經久不衰,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成為獨特的優勢所在。
起居保健。
樂娛養生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用娛樂這種人類普遍的行為來讓人們情緒變好,從而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使人們健康長壽。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快,往往過于繁忙,而且生活單調,就更需要一些娛樂活動來調節。用娛樂活動來調節生活情緒和生理機能,往往能起到許多藥物治療所起不到的良好作用。
睡眠是平衡人體陰陽的重要手段,更是恢復疲勞、走出亞健康的養生第一良方。提高睡眠質量有四大法寶:
首先,應提倡睡子午覺。這時是“合陽”時間,陽氣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第二,睡前應注意減慢呼吸節奏。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幾分鐘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
第三,睡前可吃一點養心陰的東西,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因為人睡覺后,心臟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臟中,心臟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于健康。
第四,失眠的病人別忘了睡前用溫水泡腳,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著水火相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縱觀中醫養生的歷史,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養生有道,“德潤身,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獨具特色的養生觀,仍激勵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仁”的核心,仁者愛人是也!“養生重養德,德高壽自長”的理論已被醫學實踐所證實。養德就是注重人體精神的健康狀態——精神衛生。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一個人要想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必須進行全面的養生保健。并注意下列幾點:
第一,道德與涵養是養生的根本;
第二,良好的精神狀態是養生的關鍵;
第三,思想意識對人體生命起主導作用;
第四,科學的飲食及節欲是養生的保證;
第五,運動是養生保健的有力措施。只有全面地科學地對身心進行自我保健,才能達到防病、祛病、健康長壽的目的。
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現代人要想養生,必須學會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則必須學會放下煩惱的事,然而現實中有許多事情是需要我們學會忍耐才能放下的。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十七
中醫的養生保健理念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國的文化和傳統之中,并被認為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有效手段。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并走進中醫的世界,學習中醫的養生保健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學到了許多關于中醫養生的理論知識,而且也掌握了許多實用的方法來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態。
第二段:調理身體。
按摩是其中一種非常常見的方法,可以緩解肌肉疲勞和改善血液循環。每天晚上洗澡后,我會利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按摩關節和手腕,并將腿上的穴位進行按摩。這樣做可以很好地放松身體,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同時,我還經常留意自己的飲食,堅持吃健康的食物,并避免垃圾食品和過度飲食。這些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幫助調理身體,改善腸胃功能。
第三段:保持身心健康。
中醫學的治療和預防注重整個身體的平衡,包括身體和精神。因此,中醫醫學對維護心理健康也很有幫助。我意識到要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并在平時嘗試多做一些放松心情的事情,例如打太極拳或練習瑜伽。這些活動可以幫助我極度放松身體和精神,緩解壓力和焦慮感。
第四段:中草藥療法。
在中醫學中,中草藥療法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中草藥可幫助患者恢復身體的自然平衡,同時還能治療不同的疾病。我經常飲用中草藥茶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例如用蜂蜜和檸檬來調制枸杞茶來增加體內營養,這可以有效地提高身體免疫力,預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第五段:總結。
中醫養生保健是一種全面的保健理念,涵蓋了許多方面,包括身體、心理和營養健康等。在我學習中醫理論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好的習慣,例如堅持合理飲食,按摩和采用中草藥療法,這些都有助于我保持身心健康。通過運用這些中醫養生的方法,我不僅能緩解身體狀況,還能預防潛在的疾病,并擺脫一些不健康的習慣。
中醫養生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8篇)篇十八
中醫養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作為一名中醫養生愛好者,我從中醫養生中受益匪淺。下面,我將分享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中醫養生注重平衡。中醫養生理念認為,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是健康的源泉。身體內部的邪氣與正氣需要相對平衡,才能使人體健康。在平衡的狀態下,人的身體會更加強壯,免疫力也會更加強大。我從中醫養生中學到了如何調節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每天早起、按時吃飯、作息規律,都是幫助我維護身體平衡的重要方法。
其次,中醫養生重視自然和諧。中醫養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與自然界緊密相連。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失衡,就會引發各種疾病。因此,保持與自然界的和諧,是中醫養生的首要原則。我從中醫養生中學到了尊重自然的重要性。我會抽時間到大自然中散步、欣賞花草、呼吸新鮮空氣,讓自己與大自然親近,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麗。
再次,中醫養生注重預防和調理。中醫養生強調,預防勝于治療。在中醫養生理念中,保持身體健康是首要任務,而不是等到疾病發生后再去治療。因此,中醫養生提倡日常預防和調理,幫助人體維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通過飲食調理、草藥調理、適當運動等方式,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我從中醫養生中學到了怎樣通過改變飲食結構、加強體育鍛煉和疏導情緒等方面來預防疾病,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
第四,中醫養生強調心理和身體的調和。中醫養生認為,人的身體和心理是密切相連的,兩者互為影響。身體的疾病也可能會導致心理問題,心理問題也會對身體產生負向影響。因此,中醫養生提倡身心調和,倡導積極向上、心態平和的生活態度。我從中醫養生中學到了如何建立正確的心態,如何學會自我放松和調節情緒,以緩解壓力和消除不良情緒。
最后,中醫養生注重個體差異。中醫養生理念認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體質都是獨特的,不同于其他人。因此,中醫養生強調個體化的養生方法,注重更具體和精準的調理措施。我從中醫養生中學到了如何通過辨證論治,了解自己體質的特點,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調理方法。例如,我發現自己容易失眠,通過中醫養生,我學會了采用適當的草藥調理和冥想放松等方法,有效改善了我的睡眠問題。
綜上所述,中醫養生是一門寶貴的健康學問,它注重個體的平衡、自然和諧、預防調理、心理身體調和以及個體差異。這些中醫養生的原則和方法,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幫助我們以更健康、更積極的方式生活。我將繼續學習和實踐中醫養生,享受身心健康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