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化對于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這里有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欣賞和學習,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一
如其書名,書并沒有扣一些歷史的細節,而是提供了一套整體的史觀,告訴你為什么歐洲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整個歐洲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三個元素:希臘羅馬文明、、北方蠻族。
以下為這三者關系發展的歷史:
1、希臘人匪夷所思的智慧,高度發達的數學。他們認為整個世界都可以用數學來進行表述,現代科學基本就是這套思想的產物。
2、希臘沒落。由于羅馬帝國的包容性,他們吸收并繼承了希臘的文明,成為了希臘羅馬文明。(任何偉大文明的共同特征是有包容性,比如羅馬、比如我們過去的唐、比如現在的美國……)。
3、羅馬帝國借由扶植來減緩自己的衰落,從少數人的信仰轉變為國教。
4、北方蠻族(日爾曼人)入侵,羅馬帝國消亡,但蠻族只要土地,所以他們不排斥,相反還挺支持。
5、保存了一切所能保存的知識,并用這些知識來證明自己的教義。希臘的智慧得以保存。
6、文藝復興在意大利發生,人們感慨希臘羅馬文明昔日的輝煌,讓科學與宗教分離。
7、宗教改革在德國發生,馬丁路德發起新教,與天主教對立。他認為教會不應壟斷對圣經的解釋,每個信徒都應自己閱讀和理解圣經。
8、啟蒙運動在法國發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日不落帝國。
以下是歐洲崛起的四個原因:
一、從1到5,我們可以看到,起到了一個連接作用,他連接了羅馬帝國和蠻族,使得希臘所積累的文明得以傳承。
反觀我們,沒有這么一個起連接作用的組織,要么廢除百家獨尊儒術,要么焚書坑儒,基本都消滅完了。
二、入侵的蠻族是分散的小團體,他們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連起碼的收稅都做不到。于是他們設立了封建制——分封領主管理地方,戰時由領主為國王提供軍隊。封建制讓權利更加分散,使得國家更加民主。
反觀我們,從秦以后封建制就取消了。不要聽信中學歷史書上說我們是封建制國家,那是生搬硬套馬克思對歐洲的分析,歐洲確實是從封建制發展到資本主義,而我們屬于中央集權國家。所以中國的皇權空前強大,歐洲連稅都收不了,我們隨便就把財產給你沒收了。
三、在意大利和德國,教皇和國王的權力是互相牽制的,在雙方的博弈下,地方勢力各自發展,國家一直處于諸侯分裂的情況下,權力更加分散。所以文藝復興在意大利發生,宗教改革在德國發生。
四、英國確立了農民和地主間自由的雇傭關系,而法國是直接把土地分給了農民。
所以英國通過圈地,完成了農業革命,(注意,這時候沒有改變農耕的技術發明,僅僅是制度上的變化),農業效率提升,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最終完成工業革命,成為日不落帝國。而法國只能干瞪眼。
臺灣通過375地租做了和英國類似的事情。而大陸把地主全打倒了,現在農民是怎么樣的窮樣,就不多說了。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二
近日,我通過閱讀《極簡歐洲史》一書的幾個章節,了解了歐洲大陸幾千年的發展和變遷。從古代的愛琴海文明,到希臘城邦的創建和擴張,再到一系列的戰爭、制度、民主、科技等,這些都書寫著歐洲的歷史。
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歐洲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和許多大陸一樣,戰爭的發展、朝代的更替、人口的增長、制度的演變、科技的發展、一個個國家的建立、一個個英雄的涌現推動著歷史、種族、宗教的發展。
從一開始,愛琴海人生活在克里特島等小島上,他們既是堅固的城堡和輝煌王宮的建造者,也是普通的水手和工商業者。愛琴海在這些人勤勞和智慧的經營下,變成了連接東西方文明的中心。
到后來,希臘的各個城邦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各地之間的戰爭不斷,戰勝者不計后果地荼毒戰敗者,摧毀農作物,夷平城市,屠殺人民或將其賣為奴隸,古希臘的城邦在內斗中耗盡了力量。這是無法戰勝來自外部的威脅的重要原因。同時也給社會提了個醒,要避免內耗,團結一致。但是,古希臘為歐洲和全人類留下了很多寶貴財富。例如,古希臘創造了好幾門學科,如數學、自然科學、邏輯學、社會科學等,這些學科都是歐洲課程體系的起始。
古希臘也涌現出很多著名的大家以及著作,在世界各個領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如“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文學上著名的《荷馬史詩》、《伊索寓言》等著作。
古希臘開創了歐洲的歷史,也從思想上擺脫了過去以神話解釋來說明事物的方法,力求用已知事物和邏輯來推理解釋未知事物,成為后來西方發展實驗科學的創始者,也為后來社會發展奠定了科學和人文基礎。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三
最近,我讀了《極簡歐洲史》。歐洲由古希臘發展而來。當時希臘人過著幸福的生活。后來人口暴漲,本土不夠居住,便開始擴張。擴張后出現了羅馬人。羅馬人又獨立成為了羅馬帝國。200年后,從北歐來的日爾曼蠻族入侵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被掠奪。但日爾曼蠻族并沒有掠搶東羅馬,反而開始支持東羅馬,日爾曼人信仰教,在羅馬推廣,但只有很少人聽取了推廣。而君士坦丁大帝便是其中一個。他成為國王后,建立教會,將教定為國教。當時的羅馬人、古希臘人、日爾曼蠻族人構成了英國人、法國人和西班牙人的祖先。之后多次改革、分分合合,成為今天的歐洲。
我讀這本書之后,了解到了歐洲的形成,還思考了歐洲為什么發達?我想是因為歐洲人善于交流、理性思維、改革創新,就一日日發達起來,成為今天的歐洲。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更是為了鋪墊創新未來。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四
作為一名理科生,一直對歷史不怎么感興趣,但通過讀《極簡歐洲史》這本書,讓我感覺歷史還是蠻有意思。記得前第一次出國,到了英國、法國和德國三個國家,當時深受震撼,氣勢宏偉的教堂、成就非凡的大學、美輪美奐的藝術品、如詩如畫的鄉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處處體現出歐洲厚重的歷史和文明積淀。后來看《都鐸王朝》《風中的女王》《權力的游戲》等電視劇,發現自己對于歐洲的歷史知識儲備太少了,歐洲為什么那么強大?歐洲為什么對世界的影響那么深遠?通過讀《極簡歐洲史》這本書,你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一、主要內容。
全書分為上下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只有兩個章節,第一章是古典時期到中世紀的簡史,主要講述了歐洲文明的三個組成元素,一是代表著科技和文化的古希臘羅馬學術;二是代表著政治和宗教的;三是代表著軍事武力和戰士文化的日耳曼蠻族。這三個元素相互影響,相互對立和強化,首先是公元3,君士坦丁大帝公開表態支持會,羅馬帝國變成的天下;其次是為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教義,將古希臘和羅馬的智力成果保存下來;再次是日耳曼蠻族入侵后,發現自己在科技、政治等方面落后太多,逐漸接受了文明,最終這三大元素形成了歐洲文明的內核。
第二章主要講述了自公元14開始的近代歐洲史。通過古典時期三大要素的融合,掌握著先進文明的成為真正的統治者,擁有了無比的權力和財富,但宗教的腐敗也從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黑暗的中世紀。進入近代歐洲,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浪漫主義運動為代表,以各種方式消減了教會的權威,極大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思想和自由更加解放,也造就了更加燦爛的歐洲文明。
第二部分由六個章節組成,均是一些細節性的描述,從戰爭、民主、宗教和政治、語言、平民生活等角度對歐洲歷史和文明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幾點感受。
(一)要重視內部控制。
從單位管理的角度,內部控制主要有兩大核心內容,一是相互監督和制約,二是具備完善的規章制度。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結合本書的內容,以及我國歷史的興衰來看,也要講求內部控制,一是要加強民主監督,加強對公權力的監督和約束。“并非所有東西都歸國王所有”,是歐洲政府思維的基石,也是歐洲自由和繁榮的基石。歷史上歐洲的國王比較悲催,既受教皇的控制,又受貴族的制約,一不小心還容易被送上斷頭臺,所以歐洲的君王大都謹慎低調。反觀我國甚至整個亞洲的歷史上,因權力缺乏約束而實施暴政、縱情聲色的君主屢見不鮮,造成國力衰落的同時,也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二是要依法治國。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并有效實施。從書中看,從《摩西十誡》、《查士丁尼法典》到《拿破侖法典》,歐洲的法治思想貫穿始終,現代社會的許多法律,幾乎均根源于歐洲。
(二)要重視科技和創新。
第三次工業革命之所以源自歐洲,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歐洲對科技文明的重視一直沒有間斷,從古典時期希臘人的科學精神開始,到保存古希臘和羅馬的智力成果,再到科學革命對傳統的挑戰和顛覆,歐洲的科技文化一直沒有間斷過。目前的中美貿易摩擦也再度證明,科技和創新的極端重要性。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五
這本書的是講述從希臘文明到羅馬文明再到蠻族入侵,進入中世紀,再開始新教革命,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工業革命的一段發展史。整個文明的進程層層遞進,希臘文明奠基了哲學、科學,羅馬文明保存了希臘文明并舉國支持基督教成為國教,而北方蠻族與東方伊斯蘭的入侵讓羅馬帝國名存實亡,羅馬帝國從此以宗教權威延續,進入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
中世紀主要分為農民、貴族、國王、教皇,國王與教皇不斷爭奪權力,如果國王膽敢公開反對教皇,教皇開除國王的宗教籍,國王的統治合法性降低,貴族就有不聽命國王的可能,教皇本身沒有真正的統治權,所以最終教皇與國王沒有哪一家可以獨大。
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新教開始獨立,新教主張上帝在自己的心中,每個人都可以自己解讀圣經,雖然同樣信奉上帝,但是教皇、主教的地位高速降低,以英國為主開始真正宗教獨立,此時浪漫主義開始開始擁有了自己的雛形。
不知道是宗教改革的原因,還是日心說的普世,宗教開始逐漸不再成為人們的核心,像希臘科學,以及很多古典的東西變成主流,文藝復興興起。
而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牛頓的萬有引力,直接打開了科學革命的魔盒,從此主流觀開始從,古典是最好的到未來是最好的。
間接推動了人權主義,從而有了英國的光榮革命,法國的法國大革命(我的理解是,由于宗教的削弱,導致了王權的不穩定,所以推翻王權成為了合理的借口)。
而經過一系列的改革過程,英國率先工業革命,帶領歐洲成為世界的先驅。
我在閱讀全書讀到的主流內容如上,在此還是需要寫一寫自己的理解,如果我是一個生活在中世紀的農民,我除了信仰上帝,每天種田繳稅,幾乎無事可做。而其實大部分人現在的生活與中世紀的農民并無區別,我們在一個黃金的時代,萬類霜天競自由,有很多的時間去完成自己的想法抱負,有很多的愛好可以豐富自己的人生,《明朝那些事》在結尾的時候說: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希望大家能真正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式,在目標與體驗的人生中快樂的生活下去。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六
《極簡歐洲史》,果然是極簡,但是脈絡非常清晰,歐洲文明之初有三個元素:古希臘與羅馬文化(這是個簡單符合邏輯能以數學表達的世界),的發展(這是個邪惡的世界,唯有耶穌可以拯救它),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打仗是好玩的事)。古希臘創造了民主政治的原型(不同于現代的代議民主),而后羅馬發展出了共和。羅馬帝國變成的天下,教會變為羅馬人的教會,將希臘與羅馬的知識成就保存下來,而后就是文藝復興、宗教革命、啟蒙運動到混雜了民族主義的浪漫主義。
作為西方第一個帝國,羅馬帝國曾經被三次大規模侵略(日耳曼、穆斯林、北歐人),結果就是西羅馬滅亡,但是羅馬文化沒有滅亡,日耳曼人在的大旗下繼承與發揚了歐洲文化(英國例外,英國人來自北歐人的后代)。
民主來自于古希臘,但是直接民主在古希臘就被質疑,其中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羅馬人創建了羅馬共和國,它建立在全心全意為公眾利益服務的共和國美德基礎上,創建共和的偉大人物是布魯圖斯,而共和來自于歷史紀錄的第一起事件。而日耳曼人的混亂統治導致了封建社會,對個人財產權的尊重,國民大會(決定稅收),直到法國把他推向極致(《人權宣言》)。而英國在光榮革命中不流血的把國王關進了籠子。
宗教在歐洲歷史上非常重要,教皇與皇帝之間不停在博弈,直到后來出現了路德教與新教,分裂(東正教在君士坦丁東遷的時候就分裂了)。
最后截取一段人權宣言,看上去讓人激動與嫉妒:
人類與生俱來的擁有自由平等的權利,并且始終如此。
這些人權包括自由、財產、安全、反抗壓迫的權利。
整個主權的本源乃寄托于全民。
所謂自由,意指有權從事一起無害于他人的行為。
每一位公民都有發表言論、寫文章與出版的自由,但若在法律所規定的情況下濫用了這項自由,仍應承擔責任。
權力的分立未能得到確立的憲法根本不能稱為憲法。
兩百余年前,余音繞梁。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七
作為一名理科生,一直對歷史不怎么感興趣,但通過讀《極簡歐洲史》這本書,讓我感覺歷史還是蠻有意思。記得18年前第一次出國,到了英國、法國和德國三個國家,當時深受震撼,氣勢宏偉的教堂、成就非凡的大學、美輪美奐的藝術品、如詩如畫的鄉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處處體現出歐洲厚重的歷史和文明積淀。后來看《都鐸王朝》《風中的女王》《權力的游戲》等電視劇,發現自己對于歐洲的歷史知識儲備太少了,歐洲為什么那么強大?歐洲為什么對世界的影響那么深遠?通過讀《極簡歐洲史》這本書,你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全書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一是代表著科技和文化的古希臘羅馬學術;
二是代表著政治和宗教的基督教;
三是代表著軍事武力和戰士文化的日耳曼蠻族。
這三個元素相互影響,相互對立和強化,首先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開表態支持基督教會,羅馬帝國變成基督教的天下;其次是基督教為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教義,將古希臘和羅馬的智力成果保存下來;再次是日耳曼蠻族入侵后,發現自己在科技、政治等方面落后太多,逐漸接受了基督教文明,最終這三大元素形成了歐洲文明的內核。
第二章主要講述了自公元1400年開始的近代歐洲史。
通過古典時期三大要素的融合,掌握著先進文明的基督教成為真正的統領者,擁有了無比的權力和財富,但宗教的腐敗也從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黑暗的中世紀。進入近代歐洲,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浪漫主義運動為代表,以各種方式消減了教會的權威,極大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思想和自由更加解放,也造就了更加燦爛的歐洲文明。
第二部分由六個章節組成,均是一些細節性的描述,從戰爭、民主、宗教和政治、語言、平民生活等角度對歐洲歷史和文明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從單位管理的角度,內部控制主要有兩大核心內容,一是相互監督和制約,二是具備完善的規章制度。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結合本書的內容,以及我國歷史的興衰來看,也要講求內部控制,一是要加強民主監督,加強對公權力的監督和約束。“并非所有東西都歸國王所有”,是歐洲政府思維的基石,也是歐洲自由和繁榮的基石。
歷史上歐洲的國王比較悲催,既受教皇的控制,又受貴族的制約,一不小心還容易被送上斷頭臺,所以歐洲的君王大都謹慎低調。反觀我國甚至整個亞洲的歷史上,因權力缺乏約束而實施暴政、縱情聲色的君主屢見不鮮,造成國力衰落的同時,也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二是要依法治國。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并有效實施。從書中看,從《摩西十誡》、《查士丁尼法典》到《拿破侖法典》,歐洲的法治思想貫穿始終,現代社會的許多法律,幾乎均根源于歐洲。
第三次工業革命之所以源自歐洲,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歐洲對科技文明的重視一直沒有間斷,從古典時期希臘人的科學精神開始,到基督教保存古希臘和羅馬的'智力成果,再到科學革命對傳統的挑戰和顛覆,歐洲的科技文化一直沒有間斷過。目前的中美貿易摩擦也再度證明,科技和創新的極端重要性。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八
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書,作者陸春濤是知名畫家,20xx年,他三度赴歐洲舉辦個人畫展,將旅歐的見聞和感受記錄下來,成就了這本書。正如他自己所說:“歐洲行之前,圈內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藝術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撿起那些閃光的碎片;用心去記下那些震撼你心靈的難忘瞬間,這在你今后的藝術道路上將受用終生……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寫字臺前,凝視著鏡子里自己的雙眸。于是白天的經歷在眼前頻繁切換,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繹成了方塊漢字。”文字很樸實,因為樸實所以真實,因為真實所以真誠。
值得一提的還有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種,內里卻別具一格。因為是日記,所以每一頁的邊緣都被設計成日歷的形式,日記中的這個日子用紅圈標出,新穎又醒目。而作者的登機牌,日記的手跡,在歐洲拍攝的各種或記錄生活或顯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書的各個角落,透氣又好看。而書的最后是作者歐洲寫生的畫作,作者在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繪畫上的實力。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九
眾所周知,在當代社會,歐洲的經濟發展程度與社會文明建設都比較領先,因而,對現代文明的影響力也很大,這與其復雜的歷史文化有著深刻的聯系。本書作者從塑形歐洲文明內核的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和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詳細描述了此三種原因,彼此間相互聯結,相互吸引,又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過程。催生了歐洲文明的基本內核,誕生了強大的帝國與繁榮的城邦,這些形形色色的事物令人贊嘆不已!
發源于海洋的古希臘文明是歐洲乃至世界的明珠,其形成的城邦制民主政治實現了全"民"治邦,每位公民都能暢所欲言,獻計獻策,當然也有局限性,對婦女、奴隸的歧視,并未實現真正的全民皆平等;古希臘智者的學術文化成就也十分令人驚嘆,"人是萬物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作用,強調了人的地位,這是人類自我發現,自我意識的重要一步;蘇格拉底提出的"知識即美德"與我們同時代的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不謀而合之處,蘇的弟子柏拉圖《理想國》是西方文明理想主義的發端,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提出并論證了邏輯的辯證方法,提出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這對于14、5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具有啟迪作用,包括17世紀的啟蒙運動,在對古希臘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了突破與創新,再一次推動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促進了新興民族國家的建立。
現代生物學的觀點與中世紀的神學觀大相庭徑,這也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繼物理學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三大定律之后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又一大重擊,也是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的歐洲宿命,他在道德和智識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擾和瓦解,因為一種是科學,一種是情懷,我們既不能摒棄科學,也不能遺忘那種浪漫情懷,正如我們的"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這是民族情懷。歐洲的面積其實大致與我國國土面積相當,但是我們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他們走的卻是歐盟這種形式,在歷史上,日耳曼民族對羅馬帝國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興民族國家的興起,法蘭西,意大利,德意志王國等,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歐洲同根同源的血脈關系。
其實,歐洲的許多思想都對現代社會影響深遠,如"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權利分散,遺產多元"及現在的代議制民主政治都發端于歐洲。我們作為當代青少年,應當學貫中西,知己知彼,在今后的發展中,讓我們的祖國留給后世以更多、更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
如果你是一個半吊子文科生,對歐洲歷史的了解僅僅局限于高中歷史課本,平日還算愛讀書,但閱讀范圍多為社科和文學類,那么,這本書是你打開視角了解歐洲的不二之選。
首先,文字通俗易懂,絕不枯燥,講述方式簡單隨意,但并不失嚴謹。很多處作者的幽默感都傳神到你好似在大學課堂中聽他娓娓道來并會心一笑,比如在闡述教皇和皇帝之間權利斗爭和互相牽制角逐的復雜關系,作者將教會比喻為一個國際組織,如果日本豐田總部需要任命一個澳大利亞分公司的負責人,這個任命需要得到澳大利亞總理的許可,廠長需要當地市長指派,那么雖然這位負責人必須聽從東京總公司的指令,但對地方力量也得有所顧忌。就很形象的幫助我們理解這種關系。
其次,與編年史不同,這本書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謀篇布局的,而是通過8個不同的主題將歐洲歷史順了8遍,雖然每個都有側重點,但細節相互的補充,會讓我們大腦中有一個更為立體的歐洲景象。
對于接受民族主義和叢林法則教育長大的我們,不免對于戰爭、進攻、侵占這些字眼多加關注,迫切想知道誰是贏的那一方,又不免要關注革命、改革、起義等標志性的事件,期待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本書更多的著眼于這事件的發展過程,聚焦于原因、環境、各種有利不利條件所造成的影響,這影響甚至是生活化的,比如歐洲語言體系的演變等,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可讀性,更會教給我們一種更為靈活而全面的思維方式。
最后要提我自己很有感觸的一點,即歐洲人民對于制度的信仰。從羅馬式民主到法國三級會議,爭取同等投票權的平民,通過不斷的抗爭,用持續完善的制度來保證自身的合法權益,拿破侖對于《拿破侖法典》的自豪都源自于他們堅信制度的合法性和巨大的力量,用規則來改變8和2的比例,逐漸固定為無限接近5和5的現狀。反觀中國歷史,數次朝代更迭,付出慘烈代價,卻大多都是階級重新洗牌,爭奪8的主人之戰。
本書文末提出一個問題:歐洲為什么可以搶第一?在作者分析的各種原因中,我想,權力永遠受限制所造就的多元化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思考。
閱讀本書是愉快的體驗,我時時驚嘆于古希臘羅馬人的聰慧,也被后來人孜孜不倦求知的精神所感動,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等等幾千年的淬煉,以及自始至終對于自由人權的向往和守護,歐洲文明最終演變成了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一
但與那些故作深沉的“行走文學”和天花亂墜的“旅游指南”相比,作者很“私人”的文字與感受卻別有一番動人心處。他會寫因為護照上的磁條脫落而被警告有可能被拒絕入境后,在飛機上如熱鍋上的螞蟻的窘狀;他會寫在國外被人斬了一刀后那種又氣憤又心疼的心情;他還會寫在異國他鄉畫出得意之作時的“臭美”感覺……值得一提的還有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種,內里卻別具一格。因為是日記,所以每一頁的邊緣都被設計成日歷的形式,日記中的這個日子用紅圈標出,新穎又醒目。
而作者的登機牌,日記的手跡,在歐洲拍攝的各種或記錄生活或顯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書的各個角落,透氣又好看。而書的最后是作者歐洲寫生的畫作,作者在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繪畫上的實力。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二
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書,作者陸春濤是知名畫家,20xx年,他三度赴歐洲舉辦個人畫展,將旅歐的見聞和感受記錄下來,成就了這本書。正如他自己所說:“歐洲行之前,圈內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藝術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撿起那些閃光的碎片;用心去記下那些震撼你心靈的難忘瞬間,這在你今后的藝術道路上將受用終生……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寫字臺前,凝視著鏡子里自己的雙眸。于是白天的經歷在眼前頻繁切換,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繹成了方塊漢字。”文字很樸實,因為樸實所以真實,因為真實所以真誠。
值得一提的還有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種,內里卻別具一格。因為是日記,所以每一頁的邊緣都被設計成日歷的形式,日記中的這個日子用紅圈標出,新穎又醒目。而作者的登機牌,日記的手跡,在歐洲拍攝的各種或記錄生活或顯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書的各個角落,透氣又好看。而書的最后是作者歐洲寫生的畫作,作者在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繪畫上的實力。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三
梵蒂岡,羅馬的城中城。0?44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小的主權國家,覆蓋范圍只包括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藝術館等幾座建筑。是宗教的核心教會的核心世界藝術的`巔峰所在,容納的藝術杰作遠超世界的絕大多數國家。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世界第一大教堂。
教堂前面的廣場。貝尼尼設計,兩道環形走廊由教堂伸出,圍繞著中央的方尖碑,如一把鑰匙,又如兩只手臂,擁抱來自世界的信徒。
教堂的穹頂。仰頭望不見細節,20余米的直徑,完美的球拱,穹頂構成羅馬全城的制高點。穹頂由布拉曼特始建,拉斐爾接手,米開朗琪羅主持,直到17世紀的馬泰爾完成,歷時一百余年。
教堂里面。790根立柱,48座講壇,390座雕塑和不可盡數的繪畫。其中有,米開朗基羅哀傷而美麗的雕塑《圣殤》,貝尼尼雕塑的教皇塑像,拉斐爾繪制的壁畫《雅典學園》。
圣彼得大教堂建于圣彼得下葬的地方。
圣彼得耶穌門徒。耶穌曾問彼得耶穌是誰,彼得說是上帝之子。耶穌于是說彼得是教會的基石,交給他天堂的鑰匙。彼得曾任羅馬主教,后被羅馬頭上腳下釘死在十字架上埋葬羅馬郊外。200多年后,君士坦丁皇帝為紀念他的殉難,在傳說他下葬之地建立紀念堂,此即圣彼得大教堂前身。圣彼得遺骨,整整19xx年無人發現,直到1939年在清理地下墓穴教士們發現一具缺少腳掌的尸骨,經科學鑒定確屬公元1世紀。
達?芬奇――讓師傅改行的徒弟。
15xx年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叫芬奇小村的達?芬奇(意為來自芬奇)早年在佛羅倫薩跟老師韋羅奇奧學畫。后師徒二人受雇于美第奇之子豪華者洛倫佐作畫。在幫韋羅奇奧繪制一幅油畫時,作為助手的達芬奇所畫圣約翰技法高明,老師認為超過了自己,決定就此封筆,不再繪畫,專心雕塑。韋羅奇奧的雕塑至今仍留在佛羅倫薩。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四
《極簡歐洲史》將歐洲定義為一個“怪物”,一個包含并且能堅持強多元的文化混合體,全文反復闡釋、證明著這一點。而這個多元的混合體,大致發軔于愛琴海沿岸的希臘雅典,文中第一章就如此說到。歐洲擁有101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該書卻僅以愛琴海沿岸地圖為封面,這也能從側面說明作者認為希臘思想指引了歐洲千年歷史的奔流。
通覽該書之后,我的心中也久久縈繞著這樣一個想法,歐洲為何無可爭議地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為何彌漫上下5000年歷史智慧光輝,經濟文化發展同樣繁茂的泱泱中華一直只得望其項背。其原因或許并不在教徒的控制蔓延,并不在無休止的戰爭及其帶來的文化沖擊,甚至也不在思想多元化。而在千百年來歐洲人民腦中無法磨滅的古希臘思想印記。我認為,古希臘思想大概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古希臘思想是對民主的.不屈堅守。這體現在很多方面,無論對于國王,還是教皇;無論面對暴君還是“第一公民”,王權始終受到較大的限制。無論是雅典民主,還是羅馬共和,無論是君主立憲,還是“權利法案”也都體現出人民對民主的忠誠。“不是所有東西都是國王的”成為一種永恒的主流思想,相對應的,“私有財產不可侵犯”也是一種連統治階級都認可或者必須認可的概念。
這種對封建體系的限制應該說對經濟文化發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物權私有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而民主帶來的民智則為文化的進步輸送活躍的思想火花。
反觀中國,自嬴政掃六合,稱皇帝起,盡管此后天下分分合合,在或大或小或統一或分裂的國家領域內,王權始終是至高無上的。《詩經》中普遍流傳的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以說明這一點。共產主義革命之前的所有革命,僅僅是革除某人的天命,鼓吹締造另一個人的天命而已,農民起義之后后繼的是則是另一個擁有絕對統治力的君主,本質并沒有任何改變。明代的中國,出現了紙幣,出現了銀行的雛形“錢莊”,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也止于此,究其原因,就是無法確切保障物權私有。并且,這樣過度集權的封建體系下,民智確實很難有所發展有所作為。譬如有一句耳熟能詳的十分接地氣的俚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甚至到現在還偶爾在官民出現分歧時被引用。然而這卻實實在在是非常十分可悲的,因為不應當是“當官為民做主”而應當是“當官為民辦事”,為民做主,做主人的,只能是人民自己。華夏子孫已經習慣了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統治階級身上,而不是自己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中華不可能出現民主,“民智未開”也是必然的,進一步說,文化發展的腳步也必將受到桎梏。
觀來說也成為了局限人民思想爆發力的枷鎖,遮蔽了無數先賢探索的眼睛。明代“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則加劇了浮云遮望眼的病癥,直到戰爭的硝煙刺痛了億萬中華兒女的心,我們才發現我們的思想究竟落后了西方人幾百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讓人民當家作主,讓思想兼容并包,只有做到這兩件事,才能真正讓中華民族由“后進生”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五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歐洲筆記》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書,作者陸春濤是知名畫家,20xx年,他三度赴歐洲舉辦個人畫展,將旅歐的見聞和感受記錄下來,成就了這本書。正如他自己所說:“歐洲行之前,圈內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藝術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撿起那些閃光的碎片;用心去記下那些震撼你心靈的難忘瞬間,這在你今后的藝術道路上將受用終生……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寫字臺前,凝視著鏡子里自己的`雙眸。于是白天的經歷在眼前頻繁切換,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繹成了方塊漢字。”文字很樸實,因為樸實所以真實,因為真實所以真誠。
值得一提的還有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種,內里卻別具一格。因為是日記,所以每一頁的邊緣都被設計成日歷的形式,日記中的這個日子用紅圈標出,新穎又醒目。而作者的登機牌,日記的手跡,在歐洲拍攝的各種或記錄生活或顯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書的各個角落,透氣又好看。而書的最后是作者歐洲寫生的畫作,作者在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繪畫上的實力。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六
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書,作者陸春濤是知名畫家,,他三度赴歐洲舉辦個人畫展,將旅歐的見聞和感受記錄下來,成就了這本書。正如他自己所說:“歐洲行之前,圈內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藝術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撿起那些閃光的碎片;用心去記下那些震撼你心靈的難忘瞬間,這在你今后的藝術道路上將受用終生……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寫字臺前,凝視著鏡子里自己的雙眸。于是白天的經歷在眼前頻繁切換,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繹成了方塊漢字。”文字很樸實,因為樸實所以真實,因為真實所以真誠。
值得一提的還有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種,內里卻別具一格。因為是日記,所以每一頁的邊緣都被設計成日歷的形式,日記中的這個日子用紅圈標出,新穎又醒目。而作者的登機牌,日記的手跡,在歐洲拍攝的各種或記錄生活或顯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書的各個角落,透氣又好看。而書的最后是作者歐洲寫生的畫作,作者在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繪畫上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