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河南民風民俗篇一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看看下面的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感受一下吧!
百家衣是嬰兒服的一種,由一百個家庭貢獻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當嬰兒出生后,特別是數世單傳、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為之驚喜萬分。這時,孩子的奶奶、爺爺就要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并向百家近親好友求乞布塊。特別是那些姓“劉”、“陳”、“程”諧音“留”、“成”,在老人們看來,這些諧音都是吉利之語,對于保佑孩子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這些人家的一小塊布頭或是一方舊布片,老人們也會珍重地收留下來。
布塊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講究,但以藍色為最好。因 “藍”諧音“攔”,只要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們把百家的布塊縫在一起。據老年人講,縫百家衣的講究也很多,像布紋的走向、拼圖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衣服不能在胸前開口,要做成偏開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這種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們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此稱藏魂處。待孩子滿月后,由孩子的母親將口子縫住,這就說明孩子的魂靈已留在了母親的身邊,再也不必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湯陰過去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開始用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亮。
在鞏義,節前人們向親友饋送月餅,全家團圓:殺雞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內設案,擺月餅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許愿,這叫“愿月”。
在駐馬店地區,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餅的風俗。中秋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日, 因恰在三秋之正中,故名,也稱“仲秋”。河南民間多直呼為“八月十五”、“八月節”。
是從古人的祭月、迎寒發展而來,作為節日,在西漢時已具雛形,晉已有立秋賞月之舉,唐代盛行,宋太宗年間始定為中秋節,至今盛行不衰。河南民間,中秋節活動歷來圍繞著“圓月”(祭月)、賞月和慶豐收、樂團圓進行。
摸瓜送子。在豫南桐柏等地,八月十五晚,年青的婦女在圓月之后,多相互結伴,悄悄到瓜地里摘冬瓜,然后送回家中床上,意為娘娘送子,祈祝來年添生貴子,俗稱“摸瓜送子”。
河南民風民俗篇二
我的家鄉—河南省焦作市,有一種風俗習慣: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祭灶是河南的傳統節日,俗稱“小年”“小年”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每到臘月二十三,我總是可以聽見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這是新年的第一輪鞭炮,所以家家戶戶都要燃放。而人們也都開始忙于購買灶糖,火燒等祭灶食物。而在農村祭灶儀式則在鞭炮聲中開始了。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據說雞是灶王爺升天時所騎的馬。人們不把雞叫為雞而稱為馬。紅公雞稱為紅馬,白公雞稱為白馬。這時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后用天執酒澆雞頭。若雞撲楞有聲,就說明灶王爺已經領情。這就是農村的祭灶儀式,祭灶的食物也很特別,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在河南首選的祭灶食物是灶糖和燒餅。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小時候,我聽大人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的神,為了不讓灶王上天說壞話,就吃灶糖來黏住灶王的嘴。這種糖是小孩們的最愛,我卻不喜歡吃,因為我覺得這種糖太黏牙了,而我又不喜歡吃甜食所以祭灶時我很少吃這種糖。祭灶這天除了吃灶糖外,還要吃火燒。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燒餅攤點的生意就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看做僅次于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的人們都要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為的是吃到家里做的祭祖火燒。祈求來年平安無事。
朋友們,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請你親自來焦作看看祭祖儀式,嘗嘗灶糖和火燒吧!到時我一定會熱情款待的。
河南民風民俗篇三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與門上,為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
因為我喜歡聽那個傳說,我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怎么樣,看了我們這兒的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沒多大差別吧!
河南民風民俗篇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說到我們河南的春節春俗,那可真多呀!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我們這里的春節,大多都在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這一天,晚上要吃餃子。大人們都忙著發面,割肉,到了晚上好大吃一頓。由于臘月二十三是過小年,所以這一天也會有些過年的氣氛。
“二十八,貼花花。”在臘月二十八這一天,家家都要貼春聯,而且,還要蒸百十個鏌。好吃個一半個月。
除夕真熱鬧。家家戶戶都早早吃了飯,并且還要吃餃子,吃完飯還要放鞭炮。外出打工的或家居城市的,都要回老家聚一聚。這一天,一般人都會熬夜,或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晚會,或打牌通宵。
正月初一,家里的老人留在家里接客,年輕人領著小孩子去親戚家串門,給小孩子們發壓歲錢。這一天還要吃餃子,不過初五還不許吃面條哩!從初二開始走親戚。
正月十五,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街市上都擺著許多湯圓。而且到處都是賣燈籠的,有喜羊羊的、奧特曼的、福娃的……應有盡有。這一天,小孩子們都會買許多煙花爆竹。天一擦黑,天空中就五顏六色,美麗極了。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五結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照常做事。一切又恢復到了平常。
河南民風民俗篇五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坐落在鄭州市鄭東新區金水東路。在博物館的大門口,有兩頭恐龍立在那里,顯得十分威嚴。館內有7個展廳,分別是:地球廳、恐龍廳、生物演化廳、古象廳、礦產資源廳、地質環境廳和礦物廳。
因為人多,導游姐姐先帶領我們參觀了三樓的古象廳。來到了古象廳,迎接我們的是兩頭古象的骨架化石,兩個長長的象牙,看起來十分鋒利。古象廳很小,內容不多,所以我們很快參觀了下一個展廳:礦產資源廳。
礦產資源廳的東西可多了。奇形怪狀的石頭,黑又厚重的煤炭,晶瑩透亮的水晶,潔白無暇的美玉……其中讓我最喜歡的是發晶與煙水晶。發晶是是一塊接近橢圓形的水晶,上面沒有一點瑕疵,水晶的上半部分是許多像黑色的頭發組成的,所以成為“發晶”。煙水晶和發晶差不多,上面也是黑色的,只不過煙水晶的形狀很奇特,有些像珊瑚。
接著我們又走進了礦物廳,從礦物廳走出又參觀了地球廳和恐龍廳。看完這些展廳,我真覺得這個世界可真奇妙啊!真可謂是無所不有!
最后,我們參觀最后一個展廳:生命演化廳。生命演化廳不像其他展廳是一間房子,它就像一個螺旋長廊。長廊從低處到高出呈螺旋體,一側擺放著一些椅子,當疲乏的人休息時同樣也可以獲取知識。生命演化廳主要是講了從最早時期到現在地球上生命的變化。
原始的地球,陸地上什么也沒有,光禿禿的,多數植物動物都生活在水中,陸地上的第一個植物是一種蕨類植物,它只有光禿禿的樹干,從來不生長茂密的樹葉。陸地上的第一種動物還是一種兩棲動物,它們級可以在水中游玩,也可以在陸地上沐浴著陽光……慢慢地,水陸又多了許多生命,使地球變得充滿生機。
通過這次一個多小時的參觀,我學習到了好多知識:如認識了水晶、石膏、鐘乳石等,也知道了生命是怎樣演化成先在的。知識是永遠也學不完的,所以我希望老師以后還要多多舉辦這樣有意義的活動,讓我們獲得更多的知識!
河南民風民俗篇六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還是客家的風俗習慣。
客家人有個很特別的風俗叫"打吊聚〞,打吊聚的意思是農村人閑暇時間或晚上,三、五個好友相聚在一起,搞點什么東西吃。客家農村有句俗話:打吊聚都要有個牽頭人。意思是說,在閑暇時間要聚在一起,弄點東西吃時,也要有一個人出來組織、計劃安排。具體來說,牽頭人首先要確定好友有幾個,打吊聚的時間(在什么時候)、地點(在誰的家里搞)、吃什么東西。到了約定的時間,三、五個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客家農村人的生活是較艱苦的。因此在那個時期,打吊聚時吃的東西都是比較簡單的:在靠近小溪邊的鄉村,白天,約好了晚上在誰家中打吊聚的三、五個好友,拿著捕魚蝦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魚、捉蝦。到了晚上,三、五個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約好了的.農戶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來的魚蝦,隨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雖然用料簡單,但大伙吃起來還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東西的時間里,好友們個個談笑風生,好一派歡樂和諧的氣氛。好友們無所不談,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談,當然,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農活和家事。打吊聚時吃的東西有時候也會豐富一些:還會加上一點豬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時候最簡單的就是:在收獲番薯的季節里,拿幾條番薯洗干凈后放在鐵鍋里,放些水進去燜番薯吃。
客家還有一個顯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風俗。舊社會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較多的錢開支時,國家銀行一般是不貸款的。老百姓遇到娶媳婦、繳孩子讀大學、建房屋、買田地、治喪等大事,只有靠民間的借貸來解決。其中有一種形式就是湊谷會。湊谷會首先由會首發起,一般湊十至十二人(戶)左右參加。會首起會時,先得設盛宴招待會友。宴席請完后,每人擔一石谷到會首家,這樣會首就能一次得到十多石谷,要辦一件大事就不成問題了。第二年夏收后,會首又設宴請會友。宴席后,除會首外,其他會友要得第二輪的,則用標的方法進行,以標得最高額的得第二輪谷會。如得標的為利三斗谷,除會首應交一石谷外,其他會友只交七斗谷給得會者,以后每年如此。但得過會的,每年都要交一石谷給得會者,十多年還清。得尾會的就可在最后一年得足十多石谷。
參加湊谷會的一般都是親戚、朋友,以支持的角度來湊會,大家都是守信譽的。又因時間長,緩解了還谷的壓力。就是有人湊幾份谷入會的,每年出三五石谷也不成問題。加上每年都是以實物來往,不怕什么貶值。但個別遇特殊情況的也有爛會現象出現。
怎么樣,你對客家的風俗是不是也很感興趣呀,那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我們的民族,了解我們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吧!
河南民風民俗篇七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習俗都各具特色。現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十堰過春節的習俗。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最初人們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用以避邪,后來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的名字。春聯多用紅紙書寫,代表著吉祥、幸福。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除夕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們則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整個城市的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一刻,有的人家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每到過春節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由掌廚的做出來,而且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砧板聲、爆竹聲,再夾雜著人們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合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
我們這里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點。一時間,十堰的過節習俗說也說不完,等你到了這里,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河南民風民俗篇八
打過了臘月二十,家里邊開始了忙年,先是家里上年紀的劈上一大垛的劈柴備用。這劈劈柴有講究,講究順著紋理劈。粗的木棒劈不動,便鋸成幾段,一段段劈開。若嫌鋸開麻煩,先將木棒劈開一口子,然后加上楔子,劈開一點,木楔子進一點,最終木棒一分為二。劈好的木柴整整齊齊碼好備用。
臘月二十三小年,又稱辭灶,原來有溜街串巷買灶王爺的,也不貴,一塊錢張,貼在鍋灶旁,便可以大掃除了,過年也得煥然一新。
忙碌一天后,臘月二十四便開始蒸饃。把青翠的大蘿卜打成細絲,用開水焯過,然后撈出來,用紗布狠狠擠出蘿卜絲里的水分,越干越好,這活一般都是男人干。女人呢,在一旁案板上哐當哐當的剁肉餡,干什么用,蒸菜包子(土語叫菜mo)。菜包子有被捏成多個褶的,有被捏成月牙形的,有被捏成月牙兼帶褶子的。然后下鍋,開蒸!這時候劈好的劈柴便排上了用場,劈柴架在鍋膛里,紅紅火火,一燒是一天。最先出鍋的菜包子是不能吃的,由家里上年紀的,用碗端著,挨個門后面,從菜包子上揪上那么一點,念叨念叨,說是敬神敬先人。然后就可以開吃了。
蒸完菜包子之后,蒸甜饅頭,所謂甜饅頭還真不加糖,有啥呢?紅小豆、綠豆、紅薯、蜜棗、花生等,混在一起,煮熟后做餡子,有時候會點一點豬油,甜中帶香,經常性的,甜饅頭沒出來,餡子已被孩子們干走一大碗了,這時包甜饅頭的女人們便忙不迭的趕這些孩子們。
二十五,過油。炸丸子,酥藕、酥魚,魚有時候用白鰱魚,切成大塊,用鹽花椒面腌好,肉粗,不好吃;更多時候用小鯽魚,又叫草魚殼子,就是說魚小的意思,沾干面,放入油鍋內,魚炸得吱吱直響,片刻出鍋,脆、香、焦,特別是魚頭。
過油最過癮的還是焦葉子,這是壓軸的大菜,用糖水和面,搟面杖壓好,撒上芝麻,切成菱形,入鍋,出鍋,進嘴,堪稱無與倫比的美味了。
蒸了饃過了油,這年也就備個差不多了,二十七二十八便走親戚了,老娘家,叔叔大爺家,得挨個拜訪一遍,在外工作的、做生意的、上學的、打工的都回來了,相逢未免大醉一場。
二十九趕個年級,鞭炮對聯買來,張燈結彩享受著過年。
三十中午便開始包扁食(水餃),還沒到下午三點鐘,早有及不待的放起了鞭炮,鞭炮須與扁食同時下鍋。
吃完餃子后,門口須放上一木棍,說是防止金元寶滾出家門。晚上十二點的時候,須放上一掛大鞭炮,估計與春晚倒數同步了吧。
初一早晨,起的越早越好,大初一的扁食須是素餡的,以求來年素素靜靜,安定為主。接著是拜年,也就是磕頭,由家里長輩領著,到同姓長輩家里磕頭,有的在路上碰到,跪下便磕。有的長輩早早就坐在堂屋里,前面鋪上個草席子,候著拜年的。磕頭起來,被上年紀的拉住手,拉拉家常。在外工作的,混的好的,熱衷此道,算是一種交流,也算是不忘本的表現吧!
中午便是大餐了,一家人老老少少,團聚一起,吃個團圓飯。
初二走親戚,是回娘家的日子,初三走親戚,一般是姑姑家。初四一般是老親戚,爺爺奶奶的親戚了,初五不出門,初六,三六九往外走,打工的,工作的開始返程了。初七最熱鬧,送火神,用稻草木棒綁成一個大大的火把,里面放上鞭炮。
天擦黑,便點著這火把,撒開腳丫子向東面湖大堤跑去,一路上,火星點點,可謂壯觀。
送完火神,這年味也就慢慢淡了,等元宵節完,年味終于消散了,新的一年就算正式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