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還可以幫助我們形成自己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思維,提高我們的閱讀水平和素養。以下是一些專家學者的讀后感,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學術的觀點和觸發思考。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一
我媽總是擔心我會越活越孤單,怕以后孤身一人,客死于他鄉,連一個埋我的人都沒有。
我知道她的擔心,她太了解我的性格。自卑且自負,孤單又不知道如何融入人群。
她總試圖用在我情緒低落時候給我講些自己周圍的事和人,自己種的芝麻谷子今年長的可高了,隔壁鄰居搬走了,然后讓我放寬心,時日還長,別想太多。講到最后,以我的不耐煩告終,因為我早已忘了村里的地,地里該怎么種的的種子,我告訴她,別和一個精神病講道理,你的道理在他那里是把尖刀。
我時常想,或許他們沒有送我讀書,我會比現在快樂的多,在東山放羊,西山種地,傻呵呵的娶個老婆,生個孩子,在北山的山腰蓋個房子,然后平平淡淡過日子。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活的不開心,我同學說這是矯情。
我原來一直以為自己看了那么多書,知道那么多道理,但是我依舊沒能過的很好,我百思不得其解,卻依舊到處給人講道理,勸人好好活。
知道我后來的自以為是,工作后我自以為經歷過確切的講是看過那么的生命流逝,自己應該可以結合那些道理讓自己更加闊達,讓自己的道理更加深入人心。
于是,我給老l講道理,我告訴她什么才是好好活,什么才是康莊大道。只是她聽不進去,我知道她抑郁癥犯了,越說越激動,摔碎邊上的盤子,要拉開自己的手腕,我都蒙了。我從來不知道講道理能殺人,還自以為是的和她講道理。
或許是太脆弱,或許是性格,也或許是后天經歷。
我和人一直舉《活著》的例子,結局是牽著牛的李富貴。為什么要牽頭牛呢?人性哪有道理可言?一個瘋子就更沒有道理可言了。
某些人,垮掉了。
悄悄的,像個人是的,悄悄的跨掉了。
l說從來不奢望有個人去深入了解自己,也不需要誰雪中送炭,只是希望那些不了解自己的人留些口德,也不要自以為是,在一場自以為是的道理里殺死一個脆弱的靈魂。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二
活著,承載了多少好處、情感和力量呢是進行時,是生命的持續狀態,是靈魂的永恒追尋。
看完《活著》,想說說關于"活著",這樣廣大卻沉重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語句都顯得蒼白,每一聲嘆息都顯得無力;然而,活著,是進行時,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無從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審判臺前,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活在永恒的國度里。而活著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沒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著。
當我們聽著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感覺著他活著的狀態一點點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著,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實的職責;風云突變后,掙扎地活著,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著的底線挑戰,情感上體會為父為夫主角的重擔;看盡生死后,麻木而樂觀地活著,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欲無求。"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們會默然發現,活著是一種狀態,僅僅一個詞,悲慘抑或苦難、凄涼、無奈,無法展現它的全貌,但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游混于社會的闊少爺轉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頂梁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之后飽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痛。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完美的期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主角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征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就應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期望。他熱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一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杯具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于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后福貴只留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我仿佛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么好處。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好處注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并無好處。
那到底該怎樣活著。
老人對生命的態度總是讓我很敬畏。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動蕩后,眼前的一切都已經變得無所謂了。他們不擔心是否會被炒魷魚,不擔心是否有戰爭,不擔心下一周的股市行情——或者說是不愿去操心了。這就如同余華所說的——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這么說來,老人的態度也就是孩童的態度了。在我們絞盡腦汁去尋思到底什么是活著、該怎樣活著的時候,造物主在我們背后偷偷的笑了。原先,他早已把答案告訴了我們——終點就是起點。我們在一開始就已經手握答案,只是這輕易而來的結論在沒有經歷現實的驗證之前我們不愿意相信。于是,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驗證它。驗證結束,生命也就接近終點了。
呵呵,無數大家都說不清的事,我怎樣又能說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余華的《活著》以后說一些關于活著的話而已。
又或者,"活著"更本不需要我們去多言。我們還是像福貴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然后在無所事事的時候,跟一個飄過的人一齊翻閱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憶,最后拍拍屁股,在夕陽下抽著煙斗回家去!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三
我得為余華的《活著》寫一篇讀后感。有哪本書比《活著》更有意義,能更好地有感而發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還是《冷山》?《活著》,一個悲慘的故事。雖然不會像看郭敬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時哭得稀里嘩啦的,但看《活著》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凄慘的感覺。這書看過很久了,但余華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還是令我難忘: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里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里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于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里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里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后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后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跡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并不知道什么是活著,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么簡單。人活著為了什么?人活著不為什么,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著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于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后退,后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于是他們也與世界說了聲再見,然后揮手而去了。小時候,我曾想過自殺。自殺,現在一想,咳!一個驚心動魄的詞語!那是小學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里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天都期待著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著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面對我一個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
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里陽臺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臺上的欄桿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桿的兩手松開,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后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啊!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四
活著,在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富裕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就是講述了一個人與命運間的友情。
地主少爺福貴,娶了一位溫婉的富家千金家珍,年少荒淫,輸盡家財千萬,一貧如洗,爹被氣死。幸得五畝良田以謀生,母親積勞成疾,福貴在求醫的路上被強征當兵,逃得一命回家。但命運并沒有放過福貴,母親病死,女兒聾啞,兒子有慶被黑心醫生抽了過多的血而死,聾啞的女兒鳳霞幸運出嫁,又難產死亡,未同甘卻共苦的發妻家珍慟極而亡,女婿二喜做工時橫死,留下的唯一親人——孫子苦根又吃豆子撐死了。最后,只留下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伴著一頭同樣喚作福貴的老牛。
《活著》的語言平淡無奇,仿佛就是是從一位鄉里老農口中說出而不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只是敘述,冷冷地、十分正常地講述了這么一個并不正常的故事。這種語調,像外科醫生手中的手術刀,冰冷,鋒利,穩健,剖析出生活的殘酷,在冷冰冰的敘述中將讀者完全帶入小說當中——這是那些華麗唯美的文字所做不到的。
余華并不擅長煽情,這種冷冷地敘述手法便源于他自己所說的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所謂超然,應是以旁人的眼光來看待事物,以第三人稱來敘述,然而余華卻奇怪地選取了第一人稱并更加得心應手。這或許就是《活著》的最大魅力。
余華奇怪的選取造就了沉浸于閱讀時,書中情節如同過眼云煙,然而一合上書,卻又能在瞬間感受到一種無法言說的悲涼滄桑之感的奇怪現象。于旁人的眼光看來,父母之死雖是一大哀事,但也尋常,然而極富與極貧的落差,生死一線的煎熬,四次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子女發妻女婿四連過世的噩耗,垂垂老矣孑然一身的孤獨,任何一樁落在常人身上便是令人瘋狂的災難,因此,旁人看到的只有災難。然而以第一人稱敘述,以福貴的眼光來看,沒了金錢,親人都在;沒了自由,思念還在;沒了父母妻子女兒女婿,還有孫子。連最后的親人孫子都不在了,他還有一頭相依為命善解人意的老牛。這正是不去想自己得不到和已失去,而關注自己還擁有的樂觀。
佛說,婆娑世界,眾生皆苦。婆娑即為忍受,這與余華所言活著的真諦恰恰吻合。又有詞云:人生百歲,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來五十載,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載之中,寧無些個煩惱。
由此可見,生命中,悲苦是少不了的,活著的好處,就是忍受這些苦痛,認真地、靜靜地活著。這是一種態度,代表著尊敬,對生命本身的尊敬。一個尊敬生命的人,就該是被尊敬的,即使他一無所有。
正如樸實的老農福貴憑著那生的意志而顯得如此偉大。《活著》的偉大之處,也許只在于簡簡單單的活著二字。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五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羅蘭如是說這句話詮釋了三種狀態:疼痛、清醒、釋然。無疑,徐福貴就是這種英雄,他的一生也符合這三種狀態疼 痛。福貴第一次體會到生活的疼痛是家里破產背著銅錢還債時,“一天下來,我的綢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滲出了血。我一個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錢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輩掙下這些錢不知要累死多少人。”隨后他的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逝去,福貴所經歷的疼痛遠超于常人。末了,他孑然一身,唯有一老牛相伴。
清 醒。無論是遭遇了什么樣的變故,福貴始終堅定著一個信念——活著。他身邊的親人愈是少,愈是活得清醒。他曉得,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活著,比什么都好。
釋 然。晚年的福貴鉛華褪盡,較之于青年,中年的它,多了幾分閑趣,平靜地享受生活,滿足生活。“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么些田地也是盡心盡力了。”讀到這一段時,本來就已經盈著淚水的眼眶止也止不住地傾盆而下,是摻雜著感動、憐憫、敬佩的淚。福貴,可真是個鮮活的英雄,不甘屈于生活之下,奮力躍然其上。所以晚年才過得風雅姿意,閑適安詳。
從任性敗家到離家漂泊再到失去摯愛孤單一人,如今的福貴已能夠坦然面對一切,接受任何未知的意外。人不是孤獨的個體,他活在世界上總會有可以依靠的,或人,或物。所以,當讀書人還在唏噓不已時,書中那人早已牽著老牛一頭,在平淡的余生中漸漸遠去。
不要死,也不要孤獨地活著。如果可以,請幸福;如果生活不肯答應,不如試著接受不幸,坦然面對生活。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六
看完《活著》,整個人沉浸于福貴的坎坷生活。活著!我想說,怎么樣算活著?!
書中主要內容,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于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止不住淚濕雙眼,因為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征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于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可是我們怎么知道他會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于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后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
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七
小說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即以貫穿所有故事情節的主人公——福貴的口氣來展開故事情節。
福貴,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終于敗壞家業,淪落到為糊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文革……的年代里,他死里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饑餓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只孑然一身與老牛孤苦相依。
福貴,他是一個面對諸多不幸的窮人。
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生活對于他,太重了,仿佛是看見一綹極纖細的發絲被逼迫著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著人生絕望的不存在。活著,執著地活著——已成為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贊。至于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里,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誠如福貴自己所說:“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活著,不是用來煎熬,而是用來經歷的。相比福貴,以及《活著》中的所有人,我們是幸運的,滄海桑田,多少的人和事都成過往,而我們,還好好地活著,這樣的存在,足以令我們心懷感恩。問題是我們都走得太匆匆,都在忙著追求更新、更快、更好,忽略了生命最基本的渴求:一個更寧靜、更溫柔、更甜美、更祥和的世界,那就是——簡單。簡單,不是重蹈貧困與簡陋,而是回歸豐富多彩、輕松愉快的精神田園。
沒想張揚,也不為取悅,只想拈一朵花,溫一盞茶,守著一點小清喜,安靜地做一個真實的自己,要做的事實在太多,我的精力又實在有限,祈求上蒼,允許我以中年人的節奏感知年輕人的幸福與快樂,靜靜融化,慢慢擴散。
我要好好的欣賞生命、享受生命!人到知天命之年,得到過也失落過,此時的我不會給自己的內心以重負,我將理智的面對生活中的跌宕起伏,讓心態慢下來,坐看花開花謝,潮起潮落。帶份感恩與滿足,從容欣賞人生路上的風景,或許我在欣賞風景的同時,也幸運地裝點了別人的夢。
我要好好的學習為人之道,學會寬容,人人都有難處,大家都不容易;學會放棄,拽得越緊,痛苦的是自己;堅守善良,善良的女人是最美的天使。我要用心讓生活更精致多姿,讓家庭更溫情滿溢,讓友情更日久天長。懂得付出,學會經營,從而使自己雍容豐盈、成熟端莊。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八
曾讀到這樣一段話:“巷子里的貓很自由,卻沒有歸宿;圍墻里的狗有歸宿,終身都得低著頭。”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這便是人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可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喬布斯可以改變世界,卻無法延續自己的生命;張愛玲才貌雙全,卻一生為情所困,愛而不得,情深不壽,在潦倒與孤寂中死去。三千寵愛于一生的楊貴妃,權傾一時,可謂財富愛情雙豐收,不過落得個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的結局。
再來看看余華筆下的《活著》,男主人公福貴原本算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少爺,整天不干正事地混日子,把祖宅和田地全部敗光,把父親活活氣死。終于把手中的一副好牌生生地打了個稀爛。當他和家人如喪家之犬般被趕出家宅,搬入茅草屋;當他的妻子家珍被丈人敲鑼打鼓地接回娘家;當他彎著腰背著沉沉的銅板去還債,把肩背磨出血;當他脫下綾羅綢緞,換上粗布麻衣;他終于意識這個家毀在他的手中,悔恨與心酸涌上心頭,他開始痛改前非,決心重振徐家。上天待他不薄,母親毫無怪他之意;家珍在給他生了個兒子后,又回到他的身邊,對他不離不棄。他開始懂得心疼家人。家珍說,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只要 快快樂樂,窮一點沒關系。
盛極而衰,否極泰來,浪子回頭。一家人雖然窮一點,卻也挺溫馨。而他們不知道,命運之神正悄悄地靠近他們,打破這一份平靜。他去城里給母親抓藥,卻被拉去當壯丁戰爭爆發了,兩年間,他每天聽著炮火在自己耳邊噼里啪啦地響,看著身邊的傷兵殘將一個個死去,他以為自己也要死了,他躲在戰壕中,閉上眼睛等待著死亡的到來,沒想到最后被救了。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與妻子和一雙兒女團聚。相顧無言,淚已千行。 家珍說往后的日子只希望每年還能給他做一雙新鞋。他明白,家珍是希望一家人從此不再分離。
生活就這樣繼續著。快樂、悲傷總是接踵而至。
幾年后,兒子有慶死了。而他們為啞巴女兒鳳霞找到了個偏頭女婿二喜,用莫言的話說,王八看綠豆,看對眼就好。不過他們倆倒絕不是王八與綠豆,兩個人雖然身體上都有缺陷,卻是老實人,婚后生活也恩愛有加。這對于命運多舛的福貴家來說,算是意外之喜。可惜好景不長,鳳霞不久后就難產過世,而二喜也在不久后也意外死亡。留下垂垂老矣的福貴帶著年幼的苦根,艱難度日,直到小小的苦根也離他而去。
福貴的故事到這里就接近尾聲,然而他依然還要繼續活下去。我似乎能夠看到他那張飽經風霜的老臉和佝僂的背脊,還有身旁那頭名叫福貴的老牛。從開始的老淚縱橫,到后來夕陽下那空洞茫然的眼神。
也許,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小說,或平淡如水,或曲折離奇,或波瀾壯闊。而小說家,無非是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別人的人生,或者通過描述別人的人生,寫下自己的感受。嘗盡苦樂酸甜,這便是人生。經歷好的壞的,并他坦然然接受自己所經歷的一切,繼續努力面對明天的太陽,這便是人生。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九
讀書這種事情,真是逼不得。缺少這種自發能動性,書中即使真的有黃金屋或顏如玉,也是枉然。跨年那兩天讀了兩本書,不妨談談。
第一本是麥家的《人生海海》,第二本是余華的《活著》。
我是先讀完《人生海海》的,花了兩個晚上,正好從20xx年讀到20xx年,讀完又馬不停蹄把《活著》重溫了一遍。《活著》讀起來快,一是字數上少于前者,二是讀過一遍,對書中的人物及情節還有一些殘存的印象,上一次讀還是20xx年,昔日挑燈夜讀的場景,今時歷歷在目,諷刺的是上學時我最討厭看書。
兩本書放在一起讀,有種更全方位的感受,上校和富貴的命運雖截然不同,但其生活的那個年代卻相差不遠。在同一個年代里,兩個人物的命運與時代的命運交融參雜在一起,從中感受到的除了活著不易外,更加體會到人與環境的緊緊相連。如水與魚之間的關系。所以說一部民族的歷史,也就是一群人的歷史。
在我媽那輩的認知里面,由“家國”觀念主導,認為沒有國即沒有家,我不反對這種觀念,畢竟靠著這種觀念,在近代史中,在關乎民族存亡之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們那輩受到的教育是把國家比喻成一個大家庭,因為家庭中有愛的成分,把國家視為母親,自己就能沐浴在母親的庇佑之下。而隨著社會進步,過去的家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家族式的小集體轉化為社區,街道辦事處,本來是靠宗親相幫的事情,被國家機關取代。我媽那輩的思想里存在家國情懷,認為這是國家母親的恩愛。但在我看來,這是社會進程的自然變化,這變化的背后有著某種力量,使出這股力量的是某些人,他們信奉著他們的思想。所以,國家不過是一個大的單位,它跟家庭相比,是不存在什么自然而然的愛。
這是從國到家的俯視角度,而從家到國的仰視角度來看,即從個體到集體的角度來看。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也就舉重若輕。個體在時代洪流中,一方面要接受生為人的無常,另一方面也要接受來自集體的裹挾。小說中對應的那個年代,我們能夠顯而易見個體命運是如何被集體思想所摧毀的,但是放到大的層面來看,他們的犧牲常常無人問津。這也就是我看小說,看到人物悲慘命運時的感動來源。我感動,并不是因為他們大無畏,我感動是他們面對這樣的命運時,全盤接受,沒有悲天憫人,而是繼續去活著,去愛著。
在余華的雜文集中,我看他談到《活著》,他說: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余華把活著看作是一種本能,一種生物體為了延續下去的竭盡所能。我把這稱為是一種勇敢,一種高貴的品質。不是視死如歸,也不是忍氣吞聲,而是對命運的反抗。上校也好,富貴也罷,他們沒有在某一個夜晚覺得命運坎坷,從而走向結束的道路,這或許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類最為特別的地方。他們依舊嬉笑怒罵,用生命去感知生命,用時間去體驗時間。他們的命運并不燦爛,如同一道頃刻間就會坍塌的危墻,而在危墻之上,在磚與磚的縫隙之中,在那狹窄之地,依舊盛放著艷麗的花朵。
人身上的韌勁常常體現在他面對危難的時刻,活著才有可能贏。這是一句挺雞湯的話,但事實不正是如此嘛!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十
第一次認真的想著:活著的意義。
認真的看著余華的小說:《活著》。想不到人世間還有活著這么辛苦的人們。引發了我思考我活著的意義。
因為身體的原因,一直被病痛折磨著,在經濟上也給父母增添了過重的負擔。一次次的住院復查,都是不小數目的醫藥費。沒聽過父母的抱怨,換來的是父母對我格外的疼愛。
因為有了經歷,所以我思考我活著的意義:如果可以痊愈的話,可以給父母養老送終,可以在他們養我小,我來養他們老。如果,不幸的話,在醫院經歷的很多的生死離別,對能活著生活質量太失望。
一天,看著畢淑敏老師的文章:活著。她這樣講,人活著,真的說有意義,其實和植物一樣,沒有實際的意義,一定說有意義,就是自己找的,找個活著的意義:小的說為了自己,為了父母,大的方面說,為了我們這個祖國。能做一番事業。
我活著:力爭每天發現大自然美好的東西,呼吸新鮮的空氣,欣賞可愛的小動物,這何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呢!
生而為人,一定是與父母有緣,才借著父母的身體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我一定要在短暫的人世間,學著享受美好,學著忘記痛苦,寫著修行心靈。
活著,不僅僅為自己,也是一份社會責任,活著,學著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吧。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十一
《金銀島》是英國作家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一部作品。主要講述了男孩吉姆偶然從一個海盜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張航海圖,它標示出了藏有寶藏的小島。吉姆于是和一群人動身去尋寶。在險象環生的航程中,吉姆和他的同伴不畏艱險,先后戰勝了恐怖的瘧疾和陰險的海盜,最終找到了寶藏。
本書雖是慣用的為財制造驚險曲折的故事情節,但是從作者本身由文章所散發出來的文化底蘊以及人文素養,不難看出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個人價值觀取向。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話用在貪婪的人身上一點不假。文中比爾、湯姆、迪克、摩根、喬治等一群海盜極其粗俗自私、陰險毒辣又狡詐。他們總是善于審視度勢、見利忘義,極盡欺詐甚至殺人不眨眼,終于自取滅亡,得到了應有的暴死下場。
吉姆和利維塞大夫、鄉紳特勞維尼和本·剛恩卻是一派具有正義感的人。他們也愛財,但他們卻不會損人利己。盡管面對兇殘狡詐的海盜,吉姆充滿了厭惡與害怕,但他卻能機智地擺脫海盜的殺害。吉姆顯得那么機靈、單純和善于區分好壞。他在“本鮑將軍”旅店曾閱歷形形色色的人,當他雙槍對著海盜時,還是那么心驚膽寒,他下不了手,他甚至同情他的處境。海盜的匕首飛向他時,他更是不知所措,以至于失手使海盜身亡。利維塞大夫睿智、冷靜、從容不迫卻又帶著無盡的人性溫良。面對垂死的、兇殘冷酷、粗俗的海盜,他依然盡忠于一個醫生的天職——救死扶傷。他對海盜說:“我留在這里盡力拯救這毫無價值的生命。吉姆,幫我那個臉盆來。”使人仰慕他身上所散發出來的人性的光輝。當他面臨一大群海盜時,依然面不改色,竭盡全力說服他們以保全自己的同盟。鄉紳則是老實本分、無有私欲的的老好人。他依然有資格為自己贏得一份屬于自己的財物。本·剛恩是一個被海盜們遺棄在島上的孤獨者,雖然他歷盡磨難,可當他見到吉姆時,他對他說:“朋友,我心里多么向往文明人吃的飯菜啊!我都不記得有多少個夜晚夢到過奶酪——多半是烤過的。”看著他對文明的向往與追求,不禁想起一個故事:一個家庭貧窮的婦女以撿垃圾為生,還要養活幼小的兒子。可是她也不忘在工作之余為自己剝開一個桔子來做面膜……這樣生活著的人,哪怕現在身處逆境,也是值得人尊敬的。
希爾弗卻是個兇殘、陰險、毒辣而陽奉陰違的大海盜,他一面討好吉姆以贏得那條賴以生存的船,一面又當著吉姆的面面對同伙的背叛游說說自己是在利用吉姆,真是辛辣的諷刺,讓人佩服世界上竟然也有這種人!正是由于他的陰狠狡詐才為自己偷來一份巨額的財物而存活下來。但那畢竟不是光明正大得來的。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也是為數不會很多的。
故事歷經百余年后仍經久不衰正是因為本書充滿人性味,弘揚著善良必定絕處逢生;而兇惡必將山窮水盡而茍延殘喘。善良、正義的人當然會有好的結果,活得有聲有色而有尊嚴。這正是本書的積極教育意義。而一切邪惡都有其共性:不顧別人的死活,哪怕是對已經毫無還手之力的人,他也會毫無惻隱之心。因為他總是以為大家都會這樣做,還美其名曰:“無毒不丈夫!”這樣活著的人也只有由他自己了。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十二
之前看完了路遙的《人生》,一直想寫一篇讀后感,可是不知從什么角度入手。《人生》這本小說,就跟真的人生一樣沒什么主旨,跌宕起伏好像要告訴我們些什么,但內容太多說不清楚,到頭來也只為了——活著。
余華這樣說自己的這本小說:“《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上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著》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這段話,讀之前看沒有任何感覺,但是讀完以后發現,這段話就是《活著》,并且它也告訴我們《活著》講述的并不是一個悲劇,它讓我們看到一條生命的堅強,以及活著的強大渴望。
我先前在想說喜歡《活著》這本書,是不是有點殘忍,可是現在我想說《活著》是我看過的書里面給我最大力量的一本,雖然最后只有福貴活了下來,就算他這一生活得多么不幸與不堪;就算他親眼看到身邊他所愛所恨的人一個個離去,但我們還是看到了,一個人活著的力量,活著的美好,活著的可貴。
初中的時候,我遇到挫折時總會這樣安慰自己:“世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死亡,沒有什么比死亡更痛苦,所以我現在遭遇的、即將遭遇的都不算什么。”這句話總是很有效的給了我一個退路,就跟福貴被抓去上戰場,面對敵人的槍炮時想的那樣,只要能夠活著回去,怎么樣都可以了——這也的確是福貴敗家后第一次產生的要好好活著的信念。
人真的就是這樣,做少爺時的福貴吃喝嫖賭,除了正事其他什么都做,那個時候他忙著滿足自己的欲望,怎么會想到要腳踏實地地活著呢,他的人生好像一團泡沫,隨時都有可能破滅的。從戰場上保住一條命回來的福貴,開始好好待他的妻子和兒女,但苦難的命運卻依然伴隨,時局的混亂,家境的貧困,家珍的害病,知道福貴親眼目睹贏了他所有家產的龍二替他上了制裁地主斷頭臺,他才覺得命運之神一瞬眷顧了他,奪走了他享受的權利,卻留給他一條命。
《活著》的情節進行得很快,有點像我們的人生,腳步匆匆,來不及后悔,來不及思考為什么。有慶的死,鳳霞的死,二喜的死,接踵而至,淚還來不及風干卻又再添一層傷心。二喜的出現,其實是《活著》進行到后面,一個讓人欣慰的轉折,他的善良是完美的,從前一片灰色的世界,在二喜出現后出現了一片喜慶的紅,正當人們覺得生活有了希望有了新的開始時,他又早早地喪了命——留下苦根,從他的名字中我們也能猜到,又會是一個悲傷的結果。到了苦根的死,福貴應該已經有點麻木了吧,我不知道如何確切地形容他當時的感受,一個見過那么多死亡的人,一個注定要孤獨的人,他已經習慣了一個人活著。
不論生命多么叫人絕望,卻依然要倔強地挺立,驕傲地活著。
命運的強權,有時使人感到無力。的確,在書中的背景下,人們其實沒有那么多力量去改變什么的,不像我們現在,不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可以追求一下夢想,拼搏一下未來。《活著》中的人們,也許是看不到所謂未來的,可是他們又對明天分外地清楚:明天我依然活著,我依然面對這片無邊的黃土,我依然為了我下一個明天揮下汗水。
是的,倔強地挺立,驕傲地活著。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十三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你的骨頭和肉。就像你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你的骨血,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
記得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愿你明白!作為新時代的人,很是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那個年代,至少我認為我如果生在那個年代是無法生存下去的,還會成為和福貴一家一樣的成為階級斗爭的犧牲品。
縱觀福貴的一生,從他身邊的人來看,他是幸福的,那個一生都愛著他,陪著他從富貴到貧窮的妻子家珍,到死都沒有一句怨言。原文中家珍快死時對福貴說:“這輩子也快過完了,你對我這么好,我也心滿意足,我為你生了一雙兒女,也算是報答你了,下輩子我們還要一起過。”所以說福貴他是幸福的,至少家珍一輩子都這么愛著他。
然而他更多的是悲劇,從一開始到最后都是悲劇。他的兒子有慶,因為醫院醫護人員的無知加之對生命的不尊重不重視,為了討好當時的縣長劉解放(春生),被抽干血去救縣長夫人嚴莉莉,有慶死得冤枉,死得讓人氣憤。我一共讀了三遍這本書,每次讀到這里我都難以控制自己的眼淚,心里對那個醫生和抽血的護士恨得是咬牙切齒。
福貴的家人一個個從他身邊離開了,盡管后來他努力地去維持這個家庭的生活,不求福貴,只求溫飽,可是還是什么都改變不了,改變不了這個家徒四壁的境況,改變不了身邊的人一個個離開,看著比自己老的,比自己小的都走了,但是福貴還是繼續活著,他總能看到生活的一點點希望,書中也并沒有太多描述那些親人離世,在世的人的悲傷。特別是最后唯一的希望,孫子也死了。
《活著》帶給我的還有很多,自身學識的淺陋讓我沒有更多的感懷罷了,細細觀察當前的社會,我們的生存狀態又豈能樂觀呢?我們只有從自身做起,不斷地提升自己、充實自己,并極富熱情地關注著這個社會,盡自己所能去幫助或者關愛別人,我想,這已經是很不錯了。《活著》讓我意識到了當前生活的艱難與不易,讓我明白人生的艱難才剛剛開始。
《活著》確實被賦予太多的內涵,能讀著它,無疑是一種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讓我變得更加成熟,讓我能更清晰地了解這個社會,了解人生的意義。
新時代的人們,生活壓力大,時代變換速度快,導致不少糊涂人做出無法挽救的事。總之——生在當下,何必言棄!
活著讀后感八百字(精選14篇)篇十四
前幾月,聽聞大學隔壁班的一個女孩子跳樓自殺了,研究生還未畢業。具體原因也不好去揣度了,留給大家一陣唏噓,而自我又重新思考了一下活著的意義。
最近拜讀了余華的作品《活著》,作者認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余華認為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當向人們展示高尚。而他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所以他以異常冷靜地筆觸描述了福貴老人的一生,告訴我們活著就是活著。
翻開血紅的封面,主人翁一幕幕生活畫面清晰呈此刻腦海里,合上書本已成記憶。福貴生于富貴家庭,年輕時放浪不羈,將家產揮霍一空,成為普通佃戶。后被強征入伍,九死一生逃回老家。在那樣的年代,生存不容易,福貴眼見著自我的親人一個個死去,最終只剩自我和一條老牛。老牛是他因同情從屠夫手中買下來的,這印證了那句話: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
福貴承受住了難以承受的苦難,垂垂暮年與老牛相伴,和老牛念叨著親人的名字,唱著歌謠: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我看來,生命是載體,而生活是資料。不管我們一生要肩負多少職責,或者經歷多少磨難,再或者享受多少輝煌,都是由生命來承擔。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看輕生命,同時還應當進取樂觀地去應對那些或好或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