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對所讀書籍或文章進行的個人評論和評價,它能夠幫助我們加深對作品主題的理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閱讀一些值得反復品味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啟發你的思考和見解。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一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段話出自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愛蓮說》。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不知為何,我也是從小就獨愛蓮花,或許是因為它清新淡雅的顏色,與眾多花都不同。它既不似玫瑰般嬌艷妖嬈,也不像牡丹那般富麗堂皇。它沒有桂花那般濃烈的香氣,有的只是一絲沁人心脾的清香,淡淡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看到周敦頤的《愛蓮說》,我不由得有感而發。文中,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本來,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
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作者《題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為何周敦頤如此愛蓮呢?他把蓮花比作自己,立志成為像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
關于周敦頤那蓮花般的性格,有一件事令我記憶深刻:在宋慶歷四年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第二年,南安有一囚犯,法不當死,而轉運使王逵卻決定嚴加處理,眾官雖覺不當,但他們懾于王的權勢,不敢出面講話,惟獨周敦頤獨能據理力爭,王逵不聽,他便棄官而去,氣忿地說:“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王逵終于省悟,放棄了原來的意圖,囚犯免于死刑。
單從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周敦頤不阿諛奉承,事事秉公處理。不懼權勢,不圖富貴,為人正直的性格。正如他所說的那一池蓮花一般高潔。
相比東晉時期的陶淵明晚年隱居,周敦頤選擇了面對現實,不受環境的影響。在我看來,前者的心態確有消極避世之嫌,而后者的態度更值得后人學習,面對社會,種種挫折,一味躲避并不能解決問題,直面困難,改變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他的抱負。
胡宏在《通書略序》中說道:“今周子啟程氏兄弟以不傳之妙,一回萬古之光明,如日麗天,將為百世之利澤,如水行地。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
由此可見,周敦頤生前的確也以他的實際行動,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風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
周敦頤愛蓮,因為蓮花有可貴的品質,它不與世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花中君子。
花木雖不能言語,但它的品質仍能輕易可見!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二
一天,我偶然講到了《愛蓮說》,不禁覺得別有風格。
作者周敦頤在文中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表面是說蓮花的種種優點,實際指當時一些正人君子不屈于時務,不巴結朝廷,不隨波逐流,真可謂亂世之君子。
文中還有這樣幾句:“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意思是:愛菊者,除了陶淵明很少有。愛蓮者,除了我還誰呢?愛牡丹的人,那就數不清啦!周敦頤表面好像是在說牡丹受人喜愛,可他的寓意卻很深刻。
牡丹,自古以來被人們視為富貴之花。而周敦頤所處的`年代十分混亂,不少人討好地方官,攀龍附鳳,巴結貴人,而清高之士卻少得可憐。而在《愛蓮說》中,周敦頤由于不滿世況,巧妙地借談花韃了社會的丑惡,不能不說是他的可貴之處。
哦,讓我做個愛蓮者吧!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三
蓮,牡丹受人追捧,因為它富貴有余;水仙使人家養,因為它亭亭玉立;甚至于玫瑰,都讓人采摘,因為它嬌艷欲滴。花開千朵,蓮,似乎被人遺忘了。
蓮,穿著白衣,靜靜地臥在水面上,縱然有人走過,也只是淡然一眼便匆匆離去——他們嫌蓮太平凡了。它不似牡丹一般富貴,也不似水仙一般大方,更不似玫瑰一般有一種不羈的帶刺之美。當所有人都在愛別的花時,蓮不嫉妒,也不怨恨,更沒有報復,即便有淡淡的羨慕。但,它卻連淡淡的羨慕都是潔凈的,從不沾染世俗。
蓮,孤立凡塵,遠離那喧嘩的塵囂。可誰又知它的內心豐富多彩呢?可誰都不曾細細觀看,不然,蓮也不用默默無聞了,人們都只愛看表面,都喜歡一看便知的東西,卻不知那些東西其實是膚淺的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她雖如一位天真少女,卻從小便立身邪地,不被欣賞。她,又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不懂爭奪,不懂世故。蓮,卻又更像一位壯志難酬的志士君子,空有才華,卻無處施展。它不敢盼求奇跡的出現,一如剛出生嬰兒的瞳孔:黝黑,干凈,平靜。
默默里,也不知默默里流逝了多少歲月!
蓮,等來的是一位詩人。
蓮,等來的是一個知己。
蓮,等來的是一個時代。
自此以后,每到盛夏,當水平面上漂浮起白蓮,她,便成了夏天一道抹不去的風景線。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四
《愛蓮說》是北宋學者周敦頤作品。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愛蓮說讀后感,希望您喜歡!
素聞蓮花乃花中君子,早在小學時就聽得蓮花的“出污泥而不染”,而我也只是一笑,或許又只是某詩人隨口而吟的敷衍之作。然而,近日來我卻改變了這種看法。而且是真心佩服它,因為不久前,我們學習了《愛蓮說》,我深有感觸,從字里行間悟道了許多道理。
世間大富貴者,妖邪者,數不盡數,因而在這個世間,有人迷惘,有人昏沉地度日,而有人因為一念之錯成為了民族的罪人。在現在,這個安康的社會,各地仍不斷傳出貪官的新聞,更何況在古代呢?古代混亂。能在黑暗中脫穎而出,而不不甘落后者更難得可貴了。
黑暗之中,總是會有光亮星星點點。口中讀著《愛蓮說》,我又回憶起上次去云山水庫的經歷。
剛坐上游船,全身的勁就使了起來,在那個炎熱的季節,每個人不免要出身汗,而越熱就渴望清涼。眼見表弟在船邊沖水,我已心生不妙。
才沒過多久,他已昏迷過去。“本來身子就不好,還沖水干什么?”我埋怨道,忽然眼前一綠,與陽關的強射相比,荷花顯得從容、大氣任曲,太陽的荼毒,仍勇敢的直立面對。
豁然,我想到一種人,哪怕會消耗青春,甚至失去生命,也要盡力在歷史上留下淡淡一芒。譬如雷鋒、錢學森等。我又看向它,蓮葉在若有若無的漣漪沖刷下,洗盡生平一切污點,它傲立在那兒,就像佇立在天際中的一顆星。又想到表弟,我遲疑著抽出小刀,準備割兩片蓮葉,為表弟納涼。
看著它,它視乎并不責備我的用心,在陽光下搖曳著,似乎想讓我盡快割下了它。但我只割下了一片荷葉,將荷葉擱在表弟的頭上。
我沒有割下它身體,因為它那身子,雖生于淤泥中,卻冰清玉潔;我沒有割下它身體,因為我不忍心讓獨傲的君子只剩下光禿禿的桿;我只割下一片荷葉,因為我盼望以后有幸見到它的人,能從這少一瓣的荷花,知道一切,并尊重它。
荷花在我的心中,一直是灑脫的所在,而在閱讀《愛蓮說》時,我突然想到了這朵荷花,因為它教會了我——如何做人。
讀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心境驀然開闊,做人當如白蓮,“出淤泥而不染”。
大地廣博,物產富饒,因此“水陸草木之花”非常多,其中“可愛者”各有千秋。文章收首句可以讓人在腦海里想象出一個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景象。
文章說菊花代表不愿意和世俗同流合污,隱居避世的人,東晉的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但是作者不愿意成為這樣的人。古人有言:小隱隱于林,大隱隱于市。作者希望成為“大隱隱于市”的人。作者把紅塵俗世比作淤泥,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作者把蓮花作為自己最喜愛的花。比起隱逸者,我更加欣賞周敦頤的見地。
文章說牡丹代表富貴。這個世界可以說特別現實,沒有錢寸步難行,餓死都是有可能的。前幾年,我在新聞里看到一個新聞說是在寒冷的冬天,幾個貧窮人家的孩子被凍死在垃圾箱里。如果他們有錢,就會住在旅館里了。還有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可見,君子品德高尚,但是沒有錢也會淪落到被隨意羞辱的地步。但是愛錢可以,不可沉迷。因為科舉機制的存在,我猜想那時的世人多追求功名利祿,掉進了錢眼里,把牡丹當成自己最喜愛的花,放在庭院中,日日觀賞,見它如見錢。也有少數清明人,獨居一小院,吟月賞菊,自得其樂。作者就是其中的清明人。
前幾年有個節目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這些人在這樣的時代還能心藏高遠,讓人佩服。同時他們的名字也像蓮一樣“香遠益清”了。
作者為官清廉,襟懷淡泊,又文筆卓然,寫出這樣的好文章,使人敬佩。
今天,我看了《讀點經典》里的一篇文章,名叫《愛蓮說》。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宋代的周敦頤。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的周敦頤對蓮花的喜愛。周敦頤先寫晉代的陶淵明獨愛菊,因為菊花是花之隱逸者也;再寫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因為牡丹是花之富貴者也;而周敦頤獨愛蓮,因為蓮花是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周敦頤通過蓮花與牡丹、菊花的對比,表現蓮花的高潔,表達了周敦頤獨特的的審美情操,以及對人云亦云之流俗的厭惡。周敦頤將自已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于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沉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凈的,有著我這樣追求君子風范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我知道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也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溢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我會象蓮花一樣不與百花“爭先恐后”以怒放,不嫉妒牡丹的富貴嬌艷,靜靜以在池中過著自己的生活,高潔、謙虛、自信,這份平靜的美麗讓所有人折服,“中通外直”,“心胸寬廣”,“不蔓不枝”,不攀附權勢,確實讓人產生敬意——“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我相想,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自尊自愛,自強不息的人總會贏得所有人的尊敬!
我應該像蓮花一樣做一個正直的人,要有愛心,要樂于幫助別人,在同學有困難的時候主動幫助他們,在學校里認真學習、團結同學、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社會很復雜,我要先做好一個學生,長大后進入社會才能做好一個社會的公民,做一個蓮一樣的人,高風亮節,清雅脫俗,花中君子,她的美好形象,是“美”的化身,相信蓮教給我的品質,定能讓我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蓮的品質是我一生的箴言,我要象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為社會多做貢獻,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讓我從我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吧!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五
蓮,多么清新高潔的名字。
東晉陶淵明種豆南山,采菊東籬,隱居避世,退出人間之繁華,寧靜于南山之淡薄。唐朝以來,雍容華貴的牡丹倍受青睞。在周敦頤的《愛蓮說》中,一朵潔凈、單純、雅致的蓮活在其中,靜立如山,依然故我。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剛正不阿,高風亮節,不慕榮華,不求富貴,不諂不媚,恪守淡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蓮,干凈單純,不飾以金銀,不贈與權貴。“香遠益清”蓮,韻味無窮,它釋放的清香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人。“亭亭凈植”,蓮,正直高潔,從不摧眉折腰。它活得回腸蕩氣,擲地有聲。
蓮的品格如一縷春風,吹走我們內心的迷茫,讓荒蕪的心田生機勃勃。
蓮的形象在《愛蓮說》中,熠熠生輝。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六
蓮,花之君子者也。從古至今,不知多少文人雅士皆以蓮自居,就像“詩仙”李白一樣,號稱“青蓮居士”。北宋周敦頤也在《愛蓮說》中寫下“出淤泥而不染”這等流芳千古的名句,以表自己要像蓮花一樣不受塵世間的“沾染”的高尚品質。
出淤泥而不染,“不染”的究竟是什么?
但我們并不是永遠處在被動,我們也可以去“染化”別人。
參加各種討論,可以把一些自己的觀點敘述給他人。如果你的觀點是正確的、中肯的,那么別人也會采納你的觀點并傳播下去。這樣一來,許多人都會染上一些你的觀點。看著大家都采納你的觀點,這種滿足感會使你心曠神怡,促使你進行下去。
染這個字,可以拆成一個水、一個九、一個木。可以理解為一潭水決定九棵樹的品質。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就像一個大染缸。人之初,性本善,純潔得就跟白紙一樣,進了染缸,就得染上幾種顏色。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生活,那就努力改變自己染上的顏色吧。畢竟,我們都逃不出這個大染缸。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七
自濂溪先生寫下著名的《愛蓮說》后,蓮花一夜間名聲大振,成為了端莊高雅,廉潔自愛的代名詞。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紛紛爭先恐后地買蓮,種蓮,賞蓮。北宋掀起了一股“愛蓮熱”。
再說牡丹,已被遺棄在一角。在沒有人喜愛牡丹。沒有人愿意被人稱作“富而不貴,嘩眾取寵”。牡丹,不得不承受著世俗的罵名與人們的唾棄,在陰暗的角落獨嚼苦寂。
蓮花的風光可謂高絕一時。朝臣權貴爭著擁有它。一邊借它以表自己“潔身自好,不慕榮利”,一邊暗地里貪污受賄,玩弄權術;遷客騷人爭著吟頌它,按照《愛蓮說》如法炮制,依葫蘆畫瓢,寫下了大量諸如《愛荷說》、《蓮花銘》等等堪稱“一絕”的詩篇;一般商賈搞不懂《愛蓮說》,更不會寫詩,但他們競相高價購蓮,在家中開鑿數畝池塘種蓮,邀請各界名人到家中炫耀財力;就連街頭巷尾的`食肆客棧,也爭著借蓮的名義大開什么“蓮花閣”、“愛蓮樓”、“賞荷館”,天天門庭若市,顧客盈門,老板掙錢掙得笑不攏嘴……蓮花,已成為了走紅的“明星”,風扉大江南北。它不再是當年濂溪先生筆下默默無聞的花之君子了。
幾年后,一文人路過一片荒原,吃驚地發現了在繁盛綻放的牡丹。花團錦簇,鮮艷奪目,雍容華貴。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在花云香氣繚繞中,揮筆立就《牡丹賦》,把牡丹比作高貴的象征,卻把蓮比作偽君子。不久,《牡丹賦》成為了人們的新寵兒。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八
《愛蓮說》是宋代的哲學家周敦頤的一個著名作品,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蓮花的美麗與純潔的品格。而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也寫出了蓮花的純潔,更使《愛蓮說》千古流傳,天下皆知,成為世人詠人的經典。
蓮花,在盛夏開放,有著水嫩干凈的顏色,亭亭玉立的身姿,還有那淡淡的清香,令人涼意暗生,惹人憐愛。周敦頤則通過這篇文章完美地表現出了蓮花的美好以及對蓮花與眾不同的感情。那千古名句更是道出了他眼中的蓮花的品質,不虛偽、不做作、虛心、高尚、正直。作者不僅僅是描寫有嬌美外表的植物,也說出了作者對自己的要求和對人生的態度。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他感嘆了世人只愛富貴與美麗,甘愿隨波逐流、不思進取、不重內在的做法,也對這樣的社會感到惋惜和無奈。但是他會讓自己像蓮花那樣出淤泥而不染,成為一個君子,而不是去隱逸,漠視這一切。
周敦頤將蓮花喻為花中君子,表達了對蓮花的喜愛,更表達了對君子的崇敬。君子,不僅有著知書達理、正直坦蕩的品質,更包含了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高尚氣概。在現在,我們看似不需要成為君子,只要能有錢就行,人們缺少了君子的品質,為了利益同流合污。如果人們能有君子的品質,那么世上便少了勾心斗角,更少了戰爭,多了和平。所以我們要學習君子的品質,讓世界變得更好。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有時候,我也意志不堅定,例如我看到別的同學在抄作業,也會忍不住跟著抄,不自己獨立完成作業,對自己要求不嚴格。現在我知道我錯了。我希望自己能變得正直、表里如一,像蓮花那樣純潔高尚,成為一個誠實的人。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九
夏日的午后,陽光像一只頑皮而可愛的小貓咪,在窗臺留下了一串串小巧而精致的腳印。燥熱的天氣連吹來的一小陣風都是熱的。太陽也早已不是二月的那位甜美的小公主,而是變成了一個小巫婆,仿佛要把全世界都變成火的王國。鳴蟬也躲在樹葉后,躁動不安,仿佛下一刻自己就要被一片火海包裹,發出一陣陣哀鳴,聽得人心煩意亂。
唉,這該死的天氣!打開身旁的小風扇,期盼得到一片清涼。然而她卻像一陣陣熱浪,撲面而來,如火一般讓人透不過氣來。關掉風扇,漫不經心的翻開語文書的首頁,映入我眼簾的是開學時心血來潮寫的諾言:努力學習!現在想起來,我實現這個諾言了嗎?苦笑。翻開第二頁,出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名為《清風荷影》。心頓時平靜下來,燥熱感也不見了。看著這幅彩頁:淡白的荷花體現出她的樸素與美麗,淺綠的荷葉映襯這潔白的花朵,使人產生無限遐想。
翻開課本《愛蓮說》,眼前立刻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荷塘中,到處都是盛開的荷花,水潤的荷葉,走在荷塘邊,便會被滿池田田的荷葉,亭亭玉立的荷莖和風姿綽約的荷花所吸引。不經想起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望著滿池的`荷花,不經感慨萬千。荷花,他就像一位正直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像一位素美的女子,濯清漣而不妖;像一位聲名遠播的名人,香遠益清;又像一位潔身自好的少女,亭亭凈植......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潔,讓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你與那些嬌艷的花兒比起來,顯得更加樸素與美麗,你用你的高潔征服了所有人。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荷花卻能“進墨而不黑”,世上還有什么花能做到這一點呢?現今世上,有許多人在惡劣的環境下生長,最終變得一無是處,還為國家,為集體帶來許多不良影響,他們應該像荷花學習!
荷花還有一種君子情懷,他們不會趨炎附勢,追名逐利,是多么正直高尚的氣節。現今很多人為了升官發財,做一些違背人性道德的骯臟齷齪的事,讓人們對之恨之入骨,而他們卻能理所當然的,他們應該深刻反省!
荷花,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隨波逐流;不因為環境順利,而張揚炫耀;他通達公正,沒用歪的斜的:
她越遠越香,有一種稟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力量;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尚純潔!
合上語文書再次看到首頁上的那句話。對!我一定要努力,荷花都有如此品質;我也應該向他學習!
荷花,是你讓我得到清涼,學會努力!你所散發出的人性魅力,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我愛你,荷花!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
前些日子,于百忙中,偷得半日浮閑,重讀了初中時的《愛蓮說》一文,感觸頗深。蓮花之美在于一個“潔”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描述它雖身處污泥之中,卻不染纖塵,不隨世俗,潔身自愛;“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道出它表里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蓮于廉音同、廉于蓮意通,目前我們所倡導的廉政建設正是一篇新時期的“愛蓮說”,我們所追求的思想境界正是蓮花的品質。
作為一名黨員,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關系著黨在人民群眾中的聲譽和威信。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的領導干部,我們要有蓮一般的清純品質,在工作中陽光透明,表里如下,淡泊名利,熬得住艱苦,耐得住清貧,自覺抵制各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當前有個別領導干部,不是想著為民造福,而是假公濟私,沽明釣譽,整天沉迷在燈紅酒之中,在位時民生載怨,離開后留下一片罵聲,這樣的人還是人民公仆嗎?這樣的干部雖是極少數,卻也破壞了干群關系,降低了黨的威信。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們基層干部經濟條件較差,思想負擔也較重,但作為一名黨員,人民的公仆,我們不應抱怨并不豐厚的物質待遇,也不應計較個人得失。面對洶涌的經濟大潮,誘人的物質利益,我們黨員干部就應當有蓮一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拒絕一切誘惑,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記心間,始終保持一名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當前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影響到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應始終保持“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心態,為了大局利益,可以犧牲個人利益。“與其濁富,寧比清貧”,我們黨員干部要真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化作一朵品質高潔的蓮花,守身如玉,潔身自愛,為構建和諧社會培育出久開不敗、絢爛奪目的“廉政之花”。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一
樸素,清純,傲立于荷塘的蓮花晶瑩玉潤,給人以清涼之感。
蓮,渾身是寶,蓮子可食用,清涼祛火,蓮子中的'蓮心可泡茶,蓮藕可食用,整枝蓮皆可入藥。可是就是這種作用如此之的蓮,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菊,在百花零落后的九月吐幽芳;牡丹,十分濃艷嬌媚,可周敦頤卻獨愛蓮花,因他既不愿意隱密,也不貪圖富貴,志在堅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因為“蓮,花之君子者也。”
《愛蓮說》一文作者借蓮花的可愛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節,這既是作者的自況,也是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者的批評,表現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愛蓮說》一文不僅是作者對蓮的喜愛,借蓮抒情,更告訴我們做人要品格高尚,不能貪慕虛榮。
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看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充分體現了蓮的品質之高,表現了蓮堅貞不渝地保持君子操守,這種高尚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染,濯清蓮而不妖。”一朵晶瑩玉潤的蓮花從骯臟的污泥中生長出來,潔白晶瑩,淡雅高潔,即使經過清水的洗滌也不顯得嬌艷,因為這是為人之本的道德信念。
自古以來,如蓮一樣高雅寬這士數不勝數,如李白,蘇軾,李商隱,他們即使面對那一黑暗的社會,卻依然潔身自好,身為現代社會的中學生,我們不必隱逸,但我們現在應好好學習,不互相攀比,要有耐心,要做君子,自覺抵制社會的不良風氣,遵守《中學生守則》,做一名好學生。
周敦頤愛蓮,我也愛蓮,不僅是因為蓮渾身是寶,皆可入藥,更是因為蓮的君子性格,我們應學蓮,學蓮之高尚,懂蓮之文雅,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中,也能安靜學習,做到“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二
今天我讀了周敦頤的荷花《愛蓮說》,尤其是描寫荷花的那一部分,讓我記憶猶新,她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淤泥的沾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后,卻不顯得妖媚。她的莖中間是貫通的,外形是筆直的,沒有多余的藤蔓和分枝,不長枝節。香氣傳播得越遠越清幽,它挺拔,直立地樹立在那里,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她們,卻不能到近處去玩弄她。
在那碧綠的荷葉中,隱隱約約有幾朵雪白的.荷花在悄悄的綻放,她們那么的美麗,仿佛是一位羞花閉月的少女,朝著迎面吹來的風盡情歌唱。微風朝那一朵朵美麗的白荷花吹去,它們好像有的在歌唱,有的在跳舞,還有的在歡迎正在觀賞荷花的人們。
人們贊美荷花高尚的品質,是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贊美荷花的美麗,是因為它她美麗端莊而不妖媚,我愛荷花,贊美荷花,更愛她高貴的品格。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三
首先,從文章來說作者是從生長環境方面,描繪了蓮的高潔和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了蓮的正直和芳香;從風度方面,寫了蓮的清高。文章從三個方面入手:直接描寫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議論來表現蓮的品質的。
君子精神中的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來,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論語》中君子、小人對舉者甚多。孔子將君子、小人對舉,是為了通過對照,彰顯君子的品質。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也沒有達到他心目中君子的地位,孔子對他稱贊最多,雖然稱贊他“好學”,但只以“仁人”相許。他甚至覺得自己也達不到這個標準。孔子說過:“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就這么九個要求,卻十分的難以達到。九思總結起來無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古人把乾當作馬,坤當作牛,君子在常人眼中就是龍象,就像劉老師說的欲為龍象,先做馬牛。蓮在淤泥中已經做過馬牛,出來后才被認為是龍象,人在成為君子前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是君子,肚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天堅強勁健,君子應該像他一樣堅強。所謂地勢坤,就是君子要學大地一樣寬厚,仁愛,有包容萬物之胸懷,厚德載物,大地的千姿百態,五顏六色,高山峽谷,平原江湖,都是天的運行下,形成的,也就是說大地的形成源于天。那么君子就像大地,學會包容理解。一個有深厚品德的人,才能成為君子;一個自強的人,才能成為君子,并像天和地一樣,學會堅強與包容。
這么看來,蓮,為什么能成為君子呢,梅蘭竹菊被稱為花中四君子,可是四君子里為什么偏偏沒有蓮,花中四君子并非浪得虛名,確實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蘭,空谷幽香,孤芳自賞,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趨炎勢。蓮既已得人心就不須有排名了,君子不為身外之物所動,即使沒有排名,蓮作為君子人們也不會有意見。
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正是君子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則是君子方正質樸的優雅風度,“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是君子莊重的儀表。蓮可以接住水卻不沾染,正是有包容萬物之胸懷。蓮在風雨里屹立不倒就是有天的堅強、勁健。
蓮和君子像天和地一樣,都學會堅強與包容,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標準中走向成功。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四
自濂溪先生寫下著名的《愛蓮說》后,蓮花一夜間名聲大振,成為了端莊高雅,廉潔自愛的代名詞。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紛紛爭先恐后地買蓮,種蓮,賞蓮。北宋掀起了一股“愛蓮熱”。
再說牡丹,已被遺棄在一角。在沒有人喜愛牡丹。沒有人愿意被人稱作“富而不貴,嘩眾取寵”。牡丹,不得不承受著世俗的罵名與人們的唾棄,在陰暗的角落獨嚼苦寂。
蓮花的風光可謂高絕一時。朝臣權貴爭著擁有它。一邊借它以表自己“潔身自好,不慕榮利”,一邊暗地里,玩弄權術;遷客騷人爭著吟頌它,按照《愛蓮說》如法炮制,依葫蘆畫瓢,寫下了大量諸如《愛荷說》、《蓮花銘》等等堪稱“一絕”的詩篇;一般商賈搞不懂《愛蓮說》,更不會寫詩,但他們競相高價購蓮,在家中開鑿數畝池塘種蓮,邀請各界名人到家中炫耀財力;就連街頭巷尾的食肆客棧,也爭著借蓮的名義大開什么“蓮花閣”、“愛蓮樓”、“賞荷館”,天天門庭若市,顧客盈門,老板掙錢掙得笑不攏嘴……蓮花,已成為了走紅的“明星”,風扉大江南北。它不再是當年濂溪先生筆下默默無聞的花之君子了。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五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嘆為觀止。可說通篇讀者都無一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一番回味。
愛蓮說心得讀后感(專業16篇)篇十六
素聞蓮花乃花中君子,早在小學時就聽得蓮花的“出污泥而不染”,而我也只是一笑,或許又只是某詩人隨口而吟的敷衍之作。然而,近日來我卻改變了這種看法。而且是真心佩服它,因為不久前,我們學習了《愛蓮說》,我深有感觸,從字里行間悟道了許多道理。
世間大富貴者,妖邪者,數不盡數,因而在這個世間,有人迷惘,有人昏沉地度日,而有人因為一念之錯成為了名族的罪人。在現在,這個安康的社會,各地仍不斷傳出貪官的新聞,更何況在古代呢?古代混亂。能在黑暗中脫穎而出,而不不甘落后者更難得可貴了。
黑暗之中,總是會有光亮星星點點。口中讀著《愛蓮說》,我又回憶起上次去云山水庫的經歷。
剛坐上游船,全身的勁就使了起來,在那個炎熱的季節,每個人不免要出身汗,而越熱就渴望清涼。眼見表弟在船邊沖水,我已心生不妙。
才沒過多久,他已昏迷過去。“本來身子就不好,還沖水干什么?”我埋怨道,忽然眼前一綠,與陽關的強射相比,荷花顯得從容、大氣任曲,太陽的荼毒,仍勇敢的直立面對。
豁然,我想到一種人,哪怕會消耗青春,甚至失去生命,也要盡力在歷史上留下淡淡一芒。譬如雷鋒、錢學森等。我又看向它,蓮葉在若有若無的漣漪沖刷下,洗盡生平一切污點,它傲立在那兒,就像佇立在天際中的一顆星。又想到表弟,我遲疑著抽出小刀,準備割兩片蓮葉,為表弟納涼。
看著它,它視乎并不責備我的用心,在陽光下搖曳著,似乎想讓我盡快割下了它。但我只割下了一片荷葉,將荷葉擱在表弟的頭上。
我沒有割下它身體,因為它那身子,雖生于淤泥中,卻冰清玉潔;我沒有割下它身體,因為我不忍心讓獨傲的君子只剩下光禿禿的桿;我只割下一片荷葉,因為我盼望以后有幸見到它的人,能從這少一瓣的荷花,知道一切,并尊重它。
荷花在我的心中,一直是灑脫的所在,而在閱讀《愛蓮說》時,我突然想到了這朵荷花,因為它教會了我——如何做人。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