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是演講者根據幾條原則性的提綱進行演講,比較靈活,便于臨場發揮,真實感強,又具有照讀式演講和背誦式演講的長處。演講稿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演講稿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的演講稿篇一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做農村教育的播火者》。
我是來自湯溝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我的學生,他們都是來自農村的孩子。他們沒有上過正規幼兒園,沒有豐富多彩的童年,他們沒有條件去參加鋼琴班、舞蹈班、書法班,他們有人甚至會因為貧困而輟學。他們的父母大多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有的為了生計奔波在外不得不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由于環境的影響,孩子們的內心深處隱藏著自卑、怯懦,但他們和城里孩子一樣渴望被理解、被關愛。
面對這群孩子,作為農村教師,我想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是播火者,我要用我的一顆心去溫暖這一群孩子的心,用我的一點光去驅散孩子們心靈的霧霾。
在語文課上,我告訴我的學生們,雖然咱們是農村的孩子,但是我們不比任何人差;雖然,我們家庭條件不好,但是我們人窮不能志短。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改變命運只有靠自己。只有自己從怯懦、自卑中走出來,才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工作9年以來,我從來沒有輕視任何一個學生,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教育無貴無賤,每個學生都是一塊金子。教師的平等心,就是對他們最大的鼓勵。
我相信“好學生是夸出來的”,賞識他們,培養他們自信心特別重要。為此我要求他們在課堂上積極思考,主動地提問,大膽地回答問題;鼓勵他們多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鍛煉自己的能力;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翻開我結婚時他們送給我的祝福本,每一頁都留下孩子們自信的話語,我很欣慰。我相信,這些孩子帶著自信走出去,一定會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的學生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學生。他們有的住校,有的寄宿在親戚家。平時,他們沒有父母在身邊噓寒問暖,沒有父母做的美味佳肴,情緒波動時也沒有父母的安慰和鼓勵。他們像野草一樣孤獨地生長。這些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再三叮囑我們:“老師,孩子交給你,就像你們多了一個弟弟妹妹,麻煩你們了。”看著他們充滿信任又感激的眼神,我想其實這是我們的本分。作為人民教師,就應該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就是把家庭的希望交給我們。如此的信任,我們有什么理由辜負他們的囑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這是我們每個教師不容推卸的職責。學生的父母不在他們的身邊,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天氣變涼,我提醒學生添衣;學生生病,我送他們去看醫生;學生沒錢吃飯,我為他們買飯;學生叛逆,我寬容地引導;學生有情緒,我耐心地撫慰。我待他們一如待自己的弟弟妹妹。
在農村學校,因為大部分學生住校。我們教師早上7點就到班級,晚上10點半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有時聽到女兒在夢中呼喚“媽媽……媽媽”,我的內心也曾彷徨,也曾糾結:這樣辛苦是否值得?然而想到在棉花地里汗流浹背的農民,想到他們送孩子上學時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睛,想到在大山深處支教的老師,我的這點苦又算得了什么呢?能讓孩子的父母在外安心工作,能讓農村的孩子成龍成鳳,我無怨無悔!因為,農村的孩子多不容易啊!
為此,我有一個美好的夢想。我夢想,通過我們所有人的努力,多年以后,所有的農村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所有的農村孩子都能在優越的教育環境中接受教育,所有的農村孩子都能昂首行走在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上,他們和城里的孩子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到那時他們比拼的是自己的實力而不是家庭背景。
我有一個美好的夢想。我夢想中國的農村教育能夠綻放出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有人說振興中國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廣袤的農村。因為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多億人口的農業大國,農村教育的興衰決定著中華民族的未來。把農村孩子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我們農村教師的神圣使命,我們責無旁貸。我們雖不是詩人,但是可以培養出詩人;我們雖不是科學家,但是有可能培養出科學家,我們手中孕育著未來無限的希望。
所以,我夢想自己與時俱進,勤奮讀書,認真教書,做一個為民、務實、清廉的好教師,為農村孩子播撒希望的火種,為鄉村教育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我夢想有一天,從湯溝中學走出來的學生可以昂首行走在學府叢林,他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來自長江北岸的湯溝中學,那里是我成長的樂園,那里是我成才的搖籃。”
家庭教育的演講稿篇二
溝通———家園同步教育的關鍵隨著家園共育觀念的深入人心,但家園是兩個個體,常常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我們重視教育過程的做法與家長單純追求作業結果的愿望產生了矛盾,致使家長對幼兒園的教育質量產生了不信任感;家長對自己子女過分關注而產生的過于偏激、主觀的意見等等,因此,我們急需解決與家長溝通思想和統一認識的問題,否則教育幼兒就無法繼續進行。而且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同時也是實施教育者,所以做好老師與家長的聯系工作是教育好幼兒的關鍵。在這么多年的探索工作中,我感到家園聯合育兒的關鍵和內涵主要在于“溝通”二字,因為家園雙方只有在溝通中才能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互相合作。在實際工作中,我主要從以下方面開展與家長的“溝通”工作。
要與家長建立良好關系的前提是要尊重家長。我們要在平時言行舉止中樹立良好的形象,讓家長覺得你是值得信任的。這樣,家長在你的面前才敢暢所欲言。以前有些家長老是怕自己的孩子吃虧,對老師總是不信任,態度上也不友好。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會用關心、細心、親切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每一個生活細節,使幼兒對老師有依戀的情懷,孩子的行為使家長對老師的態度不知不覺中變得親切了,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愛和老師說了,真心真意地用行為來愛孩子,效果遠勝過我們的表白。
要堅持這個原則最忌緯的就是老師以教育專家自居,給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覺。如果平時你的態度不好,形象不好,那家長怎么會安心把孩子交給你呢?所以在平時與家長接觸中,我們要保持謙和的態度、親切的微笑對待家長,把復雜的道理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讓人一聽就懂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并帶著親切、和藹、謙虛的心,學會傾聽,注意講話的技巧,對家長提出的疑難問題,盡量提出一些建議幫助家長解決,表現出對家長的重視,在家長的眼里樹立一個值得信賴的形象。這樣,與家長溝通的效果就不一樣了。
家園教育方法不一樣,就有可能出現一個寶寶兩個樣,所以,我們通過家園聯系手冊、當面交流、電話咨詢、家訪等形式一起探討和磋商,使家園聯合為一個整體,家長了解到老師對自己的孩子是同樣的關心和愛護,增加了對老師的信任,成為了家長的教育伙伴、工作伙伴和生活伙伴,這樣,家長和老師都覺得對孩子的教育工作更有信心了!
幼兒園與家庭的溝通有很多形式,我們常用入園和離園的時間與家長進行直接的交流,這種交流形式反饋快、見效快,簡單易操作;對于教育觀念等深層次的認識問題的交流,我們采用輪流辦家園宣傳欄的方式,每月一期,介紹育兒經驗或保健知識,我們就利用“溫磬提示”欄。例如本期的話題是“孩子挑食怎么辦?”,那么我們就會給那些挑食孩子的父母寫上一張“您想孩子不挑食嗎?請關注本期的家園宣傳欄”的溫磬小紙片;如果話題是“好孩子,好習慣”,我們就會給那些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家長送上一張“您想您的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嗎?本期的家園宣傳欄將會給您提供良好的對策”的溫磬提示紙。家長從中吸收經驗,提高育兒的質量,也逐漸明白了幼兒教育的特點,也了解老師的辛苦和情懷,對老師就更尊重和體貼,配合工作也就更加主動了。
家庭教育的演講稿篇三
大家好:
人們對道德規范的敬重,人們心目中的誠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嚴,就是人們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種實踐理性,它要解決的是“我應該怎么做?”的問題。“我應該怎么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應該怎么做事?二是我應該怎么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后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過前者表現出來。道德信仰涉及這兩個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個方面。道德信仰是對道德理想目標的確認和篤信,是對怎樣做人的設定,是對理想人格的設定。道德信仰以人格來證明或顯示人性的神圣和尊嚴,顯示人的價值。一種道德信仰的確立,代表著一個道德價值體系的形成,又是對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觀念、道德動機的整合,從而將人們的各種關于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價值觀念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高低有序的道德價值觀系統,成為規范一個人全部人生活動和行為選擇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為一個價值系統整體,道德信仰又對道德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所說的“誠”是真實無欺的意思。天是真實無欺的,人也應該追求真實無欺。達到至誠就能使人感動,達不到至誠就不能使人感動。荀子也重視“誠”,認為“誠”是所有德行的基礎。他說:
“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把“誠”當作最重要的道德觀念的是《中庸》。《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可見,至誠是一種盡性知天并達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這是中國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過神學,而從人性與天性、人道與天道的合一,從相信人性善并通過盡性知天的途徑,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經不起利益的誘惑,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之事。出現這類現象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當前,在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在加強誠信教育中,我們應高度重視道德信仰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的演講稿篇四
兒童是人類最珍貴的資源,家庭教育則是萬源之本。在中國,教育兒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孟母擇鄰”、“岳母刺字”,陸放翁《示兒》詩等歷代嚴父慈母及他們的行為,為我們樹立了楷模。
雖然我們也深深懂得“言傳身教”、“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正影不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等古訓,但因諸種社會原因,仍然有不少父母走上了家教的誤區。你看街頭巷尾,孩子不是騎在爺爺奶奶頭上的,便是搖蕩在爸爸媽媽保駕的秋千上;不是口含巧克力糖,便是手玩變形金剛。孩子要啥給啥,吃這不敢買那,穿紅不敢著藍。孩子打麻將,夸獎孩子有靈氣;孩子打電子游戲機,夸獎孩子機智;孩子坐轎車上學,夸獎孩子有福氣……
于是,社會上出現了寵子奇觀:你給孩子買手風琴或鋼琴,拜師學藝,希望孩子成為未來中國的貝多芬,我就敢花巨款給孩子買世界著名畫冊和文房四寶,指望獨子他日成為蜚聲畫壇的中國凡·高。你給女兒聘請著名歌唱家面授機直指望趕超毛阿敏,我就敢請剛退居二線的施拉普那為兒子傳授絕招踢出個中國的馬拉多納。侃爺比侃,款爺比錢,我國首家貴族學校門口,每天停放的豪華轎車數相當于在校就讀孩子的總數。大腕兒家的子弟不是常常蹲在馬桶上,用大哥大喚“爺們兒,拿紙來”嗎?
教育必須以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為主。<
教育界出現的高分低能的反常現象,是有比較復雜的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的。這幾年,一說到學生讀書,閃現在教師頭腦中的第一個信號就是重點中學、重點大學;閃現在家長頭腦中的第一個信號就是文憑、專家。基于上述原因,雙方便齊心協力,將學生推進了一個浩淼無邊的名曰“刻苦學習”的苦海,學生在學校經受了各科教師一天的輪番“轟炸”以后,晚間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已經是六七點鐘了,再做兩三個小時的家庭作業,10點鐘能安寢已經算得上高效率了。顯而易見,學生根本就沒有時間接觸社會、接觸生活。
我們的學生,在高密度、高強度的作業重壓下,沒有星期日,沒有節假日,幾乎失去了他們能自由支配的一切時間!結果怎樣呢?請看這樣一則報道——1985年7月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的第26屆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擁有10億之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派出的兩名選手,竟輸給了人口只有3000萬而且許多方面都遠不及我們的一個小國!參加這次競賽評審工作的我國著名數學家王壽仁教授,總結了我們失敗的原因。他說:目前,我國中學教育完全圍繞高考題目轉,課上搞“填鴨式”教學,課后是“題海戰術”,不給學生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機會。試想通過這樣的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能適應以考察能力為目的的國際大競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