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吃湯圓日記篇一
母親的愛,是無私的,也是偉大的,它可以從我們生活中每一個細微之處體現出來,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就可以體會到母親對我們深深的愛。
那是過了元宵后的不久,那天,我正在寫作業,突然想起了元宵那天,媽媽煮的那香甜可口的湯圓,真是令我垂延三尺啊!于是我就對媽媽說:“媽媽,我真想吃一下您做的湯圓啊!”媽媽點了點頭,沒回答。
寫完作業后,我就去洗澡了。出來以后,只見媽媽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正站在我面前,媽媽和藹的說:“琦琦,過來嘗嘗媽媽的手藝!”頓時,我覺得鼻子一陣發酸,媽媽平常工作那么忙,那么累,可她還抽出時間來盡量滿足我的愿望,這可是一碗乘滿愛的湯圓啊!
這使我想起了一本書,里面有一句這樣的話:帶著愛去做的東西,比任何的山珍海味都好吃。是的,正因為媽媽是帶著這種對子女的愛去做的這碗湯圓,所以我覺得這碗湯圓比任何時候都要好吃!
正當我津津有味的吃著媽媽做的湯圓時,我突然想起了媽媽煮了那么多個湯圓,而自己卻一個也沒吃,看著碗里的最后一個湯圓,我決定把它給媽媽吃。可如果直接說的話,媽媽肯定不吃,看來得想一個妙計才行。我對媽媽說:“媽媽,這湯圓太甜了,一點也不好吃!”媽媽說:“不可能,我只放了一點兒糖呀?”“不信,你試試看。”我說。于是媽媽嘗了一口,說:“沒有啊,很好吃呀!”這時,她抬頭看見我那特別的笑容,突然明白了,也會心地笑了,可她的眼睛卻分明含著淚水。此時,我情不自禁吟起: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人間處處充滿愛,尤其是母愛,一種偉大而無私的愛!
吃湯圓日記篇二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
我們家也不例外。看!媽媽早就活好了糯米面,只見她取了一點糯米面揉成團,然后把面團捏匾扁,再把各種各樣的餡放入后捏圓,搓成圓形,這樣元宵就做好了。
水開了,媽媽把元宵放入開水里煮。不一會兒,元宵煮好了,我饞得直流口水,媽媽連忙盛了一碗湯圓遞給我,讓我趕緊趁熱吃。
啊!我的湯圓是花生餡的,看起來很好吃,我聞了聞,一股花生的香味撲鼻而來。元宵有一元硬幣那么大,有黃色·紫色,豆沙色,也有純白色作文網。用筷子夾了夾軟軟的,粘粘的,像小朋友們吃的棉花糖一樣。舔一舔,甜甜的。咬一咬,黃色的是花生味,紫色的香芋味,豆沙色的紅豆味。也有原味的純白色,真是又好吃又好看。
這天,我們還去了夫子廟賞燈,那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五彩的花燈比比皆是,爸爸為我和媽媽照了許多照片。回來后,放到電腦上一看:“喲!我的女兒還真像個小明星,十足的小美女呢!”媽媽驚叫道。
這個元宵節我們全家過得可真是有滋有味啊!
吃湯圓日記篇三
今天我在外婆家過年吃湯圓,吃出了新的感受。
那是元宵節晚,我們一家子吃過飯,就圍坐在電視機旁,等著收看元宵晚會。這時,外婆從廚房里拿出已經準備好的糯米和芝麻,準備包湯圓。我好奇地問:“外婆,為什么過年都要吃湯圓呢?”外婆神秘地笑著說:“你先幫我包湯圓,包好了我告訴你。”。
為了早一點知道結果,我請來哥哥幫忙。在我倆的努力下,我們很快就把湯圓包好了。由于我技術不到家,我做的湯圓,要么大,要么小,要么圓,要么扁,很不規則。
大約22點,我請外婆快告訴我答案,可外婆還是不慌不忙地一邊拿碗一邊說:“等你吃完了湯圓,你就會懂的,如果你還不明白,那時我再告訴也不遲呀!”我心存疑慮回到客廳。
“快來吃湯圓了。”廚房里傳來了外婆的聲音,我第一個沖到桌前,看到一碗碗熱汽騰騰的湯圓,饞得口水直流,恨不得一下子全都吃掉。
吃湯圓日記篇四
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要吃湯團、猜燈謎、放炮竹、賞花燈來慶祝元宵。
這天,爸爸教我包湯團。我們先把手洗干凈,拿出一只碗。開始和面了,只見爸爸在碗里倒上大半的糯米粉,將少許水一點一點放進去,再用手絞了幾下又放了點水。爸爸告訴我:注意每次放得水不能太多,少了可以再加,太多了會粘手。水夠了,我和爸爸各分一半,我們用手來回的揉,直到不再粘手了,揉面的工序完成了。
開始包湯團了,我照著爸爸的樣子,拿了一小團面,放在手掌中間挫一個小圓球,然后把右手的大拇指把插進剛揉好的面團,用筷子夾點芝麻餡放在剛弄的洞里,用四個手指配合大拇指一起往中間按,揉一揉又變成了圓形。我要把這個“半成品”放到碟子上面去時,爸爸叫住了我說:“兒子,這樣放上去可能會粘的,在糯米粉里滾一滾就不粘了。”我照著爸爸的方法一試果然不粘了。照這樣一連做了好幾個,不一會二十個就完成了,個個潔白如玉,讓人嘴饞。
晚上,我和爸爸到外面散步,此時的大街上燈火通明,四周掛滿了火紅的燈籠。天空閃耀著五彩的禮花,有的禮花在天空中像滿天的星星一閃閃,有的似流星雨,一瞬間就消失在天際中。
我愛包湯團,但我更愛元宵節。
吃湯圓日記篇五
下午2點,我們個個擼起袖子,很興奮,就讓阿姨教包湯圓。
我迫不及待地從那一大塊面團里捏出一小塊,阿姨說先在手心里揉一會,要有點軟性,然后壓著扁扁的一小塊,就可以包餡了。
可是我的手上沾滿了面團,真粘呀,怎么包不住餡呢?再看看其他隊員也是包不住,有的索性直接不包餡了。
阿姨看見了,又耐心的示范了一次給我們看,我又捏出一塊,搓成一個圓溜溜的小球,然后用大拇指在中間按了一個小窩,接著把芝麻餡放進窩里,再包起來。第一個湯圓做出來了,胖敦敦的,我看了笑起來。
又開始再包第二個湯圓,這次有經驗了,我把湯圓面團搓成一個圓形,再按個窩,在窩里放上芝麻餡,我用均勻的力把湯圓粘好搓圓,在手中滾呀,滾呀,不一會兒就變得又白又胖又圓,哇,真有趣。
就這樣一個個可愛的湯圓在我們手中誕生了。
阿姨把湯圓都煮熟了,分享勞動成果的時刻到了,這是我們第一次自己親手包湯圓,好激動,一會我們還要請爸爸媽媽品嘗。
我用湯勺盛了幾個在碗里,嘗了嘗,味道特別好,又香又甜,自己包的湯圓就是好吃,滿嘴的芝麻香味真是讓人唇齒留香,還有外面那層糯米,粘乎乎的糯糯的,我們你一個我一個吃的津津有味,爸爸媽媽也贊不絕口。
第一次包湯圓真是太有趣了,那么地美好,那么地愉快,那么地其樂融融,明年我們還要一起包湯圓。
吃湯圓日記篇六
“圓圓的,白白的,吃進嘴里甜甜的!”聽到這個謎語,你一定會想到元宵節那美味的湯圓吧!湯圓色香味俱全,我最喜歡吃了。
湯圓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有豆沙、芝麻、桂花、棗泥、果仁等;咸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
那湯圓白白的,像晶瑩剔透的珍珠,又像一個白色的小精靈,聞起來可香了。我最喜歡吃芝麻湯圓了。香濃的糯米,配上甜甜的芝麻,別提有多好吃了!
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在看電視,奶奶笑瞇瞇地端來幾碗湯圓叫我們吃。爸爸媽媽和奶奶只是象征性地吃幾個。其余的湯圓都被我一掃而空。
白白胖胖的湯圓,吃一口,甜糯糯,滑溜溜,吃在嘴里,甜在心里。這種甜,不是普通的甜,而是家人對我們的關愛。
吃湯圓日記篇七
星期四,下午第三節課,我校舉行了包湯圓活動。
包湯圓之前,同學們都興高采烈地去洗手。回到教室后。就開始包湯圓了。因為我在前年的元宵節里跟外婆學過怎樣包湯圓。所以,現在我一拿到老師發的面團,就知道該怎樣做了。首先,把面粉壓扁,再那一點兒餡,放在中間,然后,再把邊上封起來,輕輕的把它撮圓。
接著,我們又吃了一、二年級小朋友包的湯圓。一咬,哎呀,幾乎都沒餡的。但是,這畢竟是他們親手做的勞動成果呀!
雖然學會做了湯圓,但是,我還是不明白:為什么元宵節要吃湯圓?
后來我回家查了一下,原來,在宋朝時,民間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事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辛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了解了湯圓的來歷。我覺得這次活動,我既學習了更多包湯圓的秘訣,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