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顧茅廬讀后感20字篇一
這個故事講的是劉備、關羽和張飛去請諸葛亮當軍師的經過。第一次,三人在深冬里去邀請諸葛亮,可是諸葛亮不在家,只好掃興回去。第二次再拜訪,張飛提議讓武士去,不用親自去,但劉備拒絕了。去到諸葛亮家中,諸葛亮還是不在家。第三次終于見到了諸葛亮,他被劉備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了,于是答應成為劉備的軍師。
劉備的堅持是我最敬佩的,即使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他也還是要堅持再去拜訪。而且劉備非常尊重諸葛亮,他不讓武士邀請,認為這樣沒有誠意。即使在寒冬臘月,他也心甘情愿在茅廬門外等候。
劉備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在生活中所沒有的。我看到別的小朋友在騎自行車,我也想騎。于是我向爸爸媽媽求了好久,他們才同意給我買。但因為我才學了一會兒就放棄了,所以到現在我還是不會騎自行車。
《三顧茅廬》的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人應堅持不懈、積極向上。我以后做事絕對不能輕易放棄,要像劉備一樣不怕困難、堅持到底。
三顧茅廬讀后感20字篇二
暑假中,我讀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向人們講述了發生在東漢末年,以劉備、曹操、孫權為代表的群雄割據、混戰,長達百年的歷史故事。《三顧茅廬》中,聽說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
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飛、關羽二人的阻攔冒著大雪去的,還是沒見著;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這顯示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
而且第二次還下著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第三次關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沖沖聲稱要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難要有恒心,不能輕易放棄。
劉備注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欽佩。劉備為了能夠統一國家大業,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顧茅廬讀后感20字篇三
《三顧茅廬》是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中第十四回。這一回講的是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封他為軍師。次日,劉備請孔明調度軍事,于是孔明命關羽、張飛、關平和劉封四人領軍在不同的地方做好埋伏,曹兵一到,便可放火。后來果然如孔明所料,曹軍與夏侯惇大敗而逃,于是劉備等人更敬佩孔明了。
這個故事讓我充分體會到了孔明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首先他思維縝密,劉備想打敗曹軍,于是孔明就給他出主意,在曹軍必經之路設下埋伏,曹軍等人一道便可放火,這個計謀無疑是絕妙的,而且放火的地點選在密密的蘆葦蕩里。這說明孔明懂地理,知道在什么地方才能困住曹軍。
其次他考慮事情十分周全,他在各個地方都安排了軍隊和埋伏,孔明這樣做是為了讓曹軍被消滅得更多、更徹底,也是為了不讓曹軍有任何翻身的機會,更好的確認了曹軍無法反撲的事實。
最后,是他知道利用哪些人去干哪些事,知道誰擅長干什么,誰不擅長什么。這說明孔明先生會分配人,所以這回劉備才能圓滿取勝。這背后出謀劃策的人卻是孔明先生,真是讓人肅然起敬。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有許多地方值得向孔明先生學習。比如在小組活動中我們要把所有事情細節都要考慮到:a做ppt,b匯報成果。不僅如此,我們還要選擇相應的人做對應的事,這樣才能讓觀眾眼前一亮。
以后我還得多看《三國演義》,因為這樣不僅能了解歷史,還能學到更多智慧,這讓我的人生也變得更加充實。
三顧茅廬讀后感20字篇四
相信大家對三國演義這本書都不陌生吧!里面有許許多多的三國猛將和人物,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生動的故事。我今天要來談的便是《三顧茅廬》的故事。
故事主要講的是東漢末年,劉備三人去拜訪才華橫溢諸葛亮。于是他們拿好了禮物便去諸葛亮的茅廬拜訪他,可是第一次諸葛亮不在家過了幾天后第二次去還是沒人,劉備有點失落,但還是留下了一封充滿誠意的信。轉眼過了新年,劉備三人第三次拜訪諸葛亮,可是諸葛亮他在睡覺,最后經歷了一番周折后,他們終于請到了諸葛亮。
在看完三國演義的這個故事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劉備靠著自己堅持不懈的精神,最終打動了諸葛亮,答應下山,幫助劉備完成統一中原的夙愿。劉備放下身段,三顧茅廬,一次又一次地來請諸葛亮出山。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是他的堅持不懈使他最終獲得了成功,堅持下去,就可能創造奇跡。
這讓我想到了一些人,他們憑借著堅持不懈的精神,徹底地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司馬光警枕勵志、達·芬奇畫一千個蛋、老太太鐵桿磨成針、愛迪生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發明了燈泡、馬云歷經風雨和磨難最終成功開發出了微信,支付寶等現在人人都要使用的東西……是啊!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名人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也讓我明白,做一件事如果再努力,再堅持一下,說不定便能成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得到收獲!
三顧茅廬讀后感20字篇五
我很喜歡讀書,每到暑假、寒假,我都沉迷在書海中。今年的暑假,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受到很大啟發。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劉備為了統一天下,想請諸葛亮出山,當他的軍師。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重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的轉回去了。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羽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劉備回去的這段時間里,茶飯不思,準備又一次拜見諸葛亮。關羽可不悅了,說:“諸葛亮也許是圖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再去了。”張飛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兩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討論當前的局勢,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并得到了諸葛亮的幫助,在以后的軍事行動中百戰百勝,建立了蜀國。
劉備為什么會成功呢?當然是因為他的堅持。如果當初他和關羽、張飛一樣放棄的話,他就會少了一位得力的助手。也不會知道“三分天下西后合”這樣的道理,這樣便不會成功了。
在生活中,堅持是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我們沒有做好的許多事情中,想想看,許多事都只差那最后的堅持。
三顧茅廬讀后感20字篇六
第一縷光射到我眼里,我便被這一縷光驚醒。外面的大公雞也開始鳴叫,一切都蘇醒了。我興致勃勃地拿起《三國演義》讀起來了。
它講了東漢末年三國的開始和結束。我讀了許多篇目,但讓我嘆為觀止記憶猶新的是《三顧茅廬》這一篇。
劉備屢屢失敗后,遇到司馬徽,他告訴劉備:“你雖已有猛將,但唯獨缺謀士,你如果能得到臥龍,雛鳳其中一人即可得天下。”沒多久,一個叫單福的人前來投靠劉備,他幫助了劉備多次打敗曹操。曹操見其才華便以他母親來要挾單福,單福不得不離開劉備。臨走時告訴劉備:“臥龍—諸葛亮在隆中居住,君主可尋他做軍師。”于是劉備便與關羽和張飛一同前往。時間很巧前兩次諸葛亮都不在家。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第三次遇到了,劉備在經過重重考驗后終于請出了諸葛亮。
從此故事中,我讀到了劉備堅持前去的求賢若渴的精神和在請諸葛亮時的誠心。但我又何嘗又這份堅持的信念能?在學校我認真學習;在生活中我報了古箏,跳舞,奧數等等課程,我常常偷懶這不練,那不跳,這些不會算得都去問哥哥,從不好好想想這題我會不會。最終報復來了,跳舞和古箏越來越差,奧數考試也不及格。但我讀過了這一篇目,我懂得了堅持。于是我從新開始學習,這些課程也恢復了原來的成績。
最后,我想再說一遍,無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堅持,如果不堅持,則可能失去成功。忘著窗外的美景,我暗自開始努力,準備迎接今天的勝利。
三顧茅廬讀后感20字篇七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為《三顧茅廬》,講的是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請諸葛亮輔佐的故事。這篇文章含著很多的道理。
三顧茅廬也是一個不錯的成語,故是拜訪的意思,茅廬是草屋的意思。原為漢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聘諸葛亮的故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這個成語故事也揭露了深刻的道理,并且言簡意賅,含蓄雋久,引人深思。
這個故事是一段佳話,用來表示求賢若渴的一種態度和做法。表示對賢才的渴望和誠意。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我用了一首詩來概括:"三次來去諸葛廬,顧得三次得孔明,茅中臥龍之三分,廬內軍師絕對策。”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每當我讀了這個故事,都會非常敬佩劉備的人品,它為了請到諸葛亮三四堅持去拜見他,不顧天氣嚴寒,不顧路途遙遠,最終把諸葛亮請來了。他這種真誠、耐心、謙虛的優秀品質,多么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閱讀《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我有了很多收獲:對待朋友以誠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這樣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三顧茅廬讀后感20字篇八
《三顧茅廬》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里的一個故事。今天中午,我讀了這個故事,從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三顧茅廬》主要講的是劉備和關羽、張飛三人帶著禮物,到南陽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第一次去請,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和一個朋友外出閑游去了。第三次去請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在門外站著,直到諸葛亮醒來,請他進去,才彼此坐下談話。大概是諸葛亮覺得劉備很有誠意,就接受了劉備的邀請,決定出山輔佐他。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如果想請別人幫忙,就要像劉備這樣有誠意。假如讓張飛單獨去請諸葛亮,諸葛亮肯定不會答應幫助劉備的。因為文中的張飛這樣說:“諸葛亮也太不像話了,哥哥等了半天,他竟然裝睡不起來,等我到后屋放一把火,看他起來不起來!”就憑張飛這句不禮貌的話,諸葛亮定不會幫他的。
在生活中也有像張飛這樣的人,比如明明是向別人借錢,卻擺出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明明是向別人請教不會的題,可能是別人有事或別的原因,沒給你講,你就在背后說別人壞話。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道理:請別人幫忙,就要恭恭敬敬地請,不要不禮貌,即使別人不同意,也不能埋怨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