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可以讓讀者產生共鳴,引發深入思考,甚至改變人的生活態度。在這里,小編為大家推薦一些優秀作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啟示和指導。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高中(模板13篇)篇一
親愛的同學們:
目前,非洲乃至全球面臨著嚴重的饑荒,上億人口餓得皮包骨頭,掙扎在死亡線上,而內戰動蕩及自然災害還會加劇這一狀況。
解決饑荒問題靠什么?一靠生產,二靠節約。
世界人口突破60多億,而人口可增長,城市和生產的發展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任何一個數乘以13億,將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包括生產、消費、浪費,當然還有節約。
我們上周在食堂垃圾的調查中,發現每頓飯有500多人就餐中有270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剩的和浪費,而晚來的同學卻吃不上飯,不得不冒著寒冷,舍近求遠去外面的餐廳吃飯。而每天倒掉的飯就有2大桶,100公斤由糧食轉化為豬飼料,食堂的叔叔阿姨為了讓我們吃飽足量打飯,而食堂卻存在嚴重的虧損。
從春耕到播種、洪水、施肥、收獲,用半年甚至一年時間種出來的糧食,在轉眼間被倒掉,有了饃饃甚至只咬了一口。
今年,由于氣溫低,我們的爸爸媽媽因棉花籽減少和農業成本上漲而收入銳減,甚至虧損。天氣一天天變冷,中午的時間越來越短。
我們提出倡議,請同學們節約糧食飯量小的主動給阿姨提出少打,同學之間相互合作,吃完盤中的每一粒飯,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縮減我們的開支,為爸爸媽媽減少一份負擔,為晚來的同學奉獻一份愛心。為食堂、為國家奉獻一份力量。
如果我們節約出來的糧食,被用于援助饑荒人們,使我國爭取到更多的援助。我們節約用于發展國防,用于科研,那么我們的節約愛國的。如果我們節約出來的錢用來學習,減輕父母的壓力,那么我們的節約是孝順的。如果我們的節約讓學多贏得學習的時間,我們的節約是溫暖的,我們的行動是可敬的。
世界是我們的,世界更是你們的,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文明于世界,則國聞名于世界。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養成文明就餐,節約糧食的習慣,不夾隊不隨手丟棄食物,文明使用餐具,吃完飯,將凳子放到原位,將餐具放到適當的位置,養成良好文明的就餐習慣,展現少年文明的風采。
倡議人:
日期: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高中(模板13篇)篇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我們二年級時學的一首節約糧食的古詩,它就出現在我們學校的食堂里,老師也經常以此教育我們要節約糧食。盡管老師經常教育我們,但還是有些人做不到。
有一次我在早晨上學路上,碰見一位男同學把喝了一口的牛奶和還沒有吃完的面包一起扔進了垃圾桶里。我連忙追了上去,認真地對他說:“請不要浪費糧食。你知道糧食是多么來之不易嗎?”“那有什么,反正是我花錢買來的。”“這些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如果我們中國十幾億人民都像你一樣,你扔一個,他扔一個,那么一天就扔了十幾億個面包,那是農民伯伯用很多汗水換來的呀!再說這些浪費的面包可以養活許許多多人啊!”我的聲音提高了一些。“關你什么事,多管閑事!”“這不是什么閑事,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浪費糧食就是犯罪!”“對不起,我以后再也不浪費糧食了。”“你以后一定要說到做到哦!因為現在我們的土地日益緊缺,一塊塊土地變成了高樓大廈,糧食的產量也在逐漸減少。”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浪費糧食的行為。比如說,我們在食堂吃飯時,有的同學的盤子里還有好多飯沒吃完就不吃了;有的把不喜歡的菜都挑出來扔在桌子上;還有的直接把沒吃完的飯倒到泔水桶里……這些都是浪費糧食的不良行為,請大家一定要改掉這些壞習慣。
同學們,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為了美麗中國,更為了我的中國夢,讓我們一起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吧!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高中(模板13篇)篇三
xxx: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大民族,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商隱曾在詩中寫到“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可惜的是,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很多人逐漸拋棄了節儉的傳統美德,做出了很多與之相悖的行為。對此,我們積極做到以下三個“者”:
一、爭做愛糧節糧的倡導者。“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溫飽不忘饑寒,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浪費糧食折射出奢華的思想觀念和浮華的社會心態。“奢靡之始,危亡之漸”,浪費沖擊的是思想的大堤,社會倫理的防線。反對講排場、擺闊氣、搞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樹立愛糧節糧的新風尚。
二、爭做愛糧節糧的踐行者。“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糧食行業在收購、儲藏、運輸、加工各環節提升職業道德,厲行節約、科學儲糧。每個公民,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一日三餐做起,適量定餐,避免剩餐,合理消費;以“光盤”為榮,以“剩飯”為恥,堅持“餐餐不余、年年有余”,爭做愛糧節糧的表率和楷模。
三、爭做愛糧節糧的宣傳者。“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全球每天約8、7億人挨餓的同時,每年食物總產量中的1/3,約13億噸被浪費。浪費食物令全球經濟每年損失約7500億美元。省下一顆糧食,或許可以救活一個人的生命!人人爭做節糧愛糧宣傳者,影響和帶動身邊的每一個人加入到愛糧節糧的行動中來,引領崇尚節儉的社會風尚。
倡議人:
日期: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高中(模板13篇)篇四
各位就餐的員工:
職工餐廳是院領導傾心為職工創辦的福利事業,是落實我院“民心工程”的重大舉措,是職工享受福利待遇的一種物質體現形式。“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縷半絲恒念物力維堅”。吃飯是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小餐桌,大文明,承載的不僅是人類的生生不息,更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尊重勞動、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作為省級文明單位的職工,我們應大力弘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自覺引領“文明消費、節約用餐”的良好風尚。在此,我們發出如下倡議:
一、遵守公共道德規范和餐桌禮儀,禮貌用餐,謙讓他人,愛護用餐環境及公物,談吐文雅,用餐時不吵、不鬧、不喧嘩。
二、樹立科學的飲食養生理念,珍惜糧食,杜絕浪費,盛餐適量,不暴飲暴食,人手一份,自覺排隊,不得代排、代領和帶出餐廳用餐;追求健康,摒棄不良飲食陋習。
三、進入餐廳就餐,統一使用餐廳配備餐具。用餐完畢請自覺回收,并將餐桌上的雜物隨盤帶走,將剩飯、剩菜及雜物倒入回收箱內,餐具輕放回餐具回收處,為下一位用餐者留出位置。
四、若餐廳為職工配備時令水果時,請自覺在就餐完畢領取,不得提前領取或帶出餐廳食用。
五、尊重和理解餐廳服務人員的勞動,存在意見或發生問題時,請向餐廳管理部門反映,以便及時解決,把矛盾消除在萌芽之中。
讓我們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做到“合理飲食、文明用餐、杜絕浪費”。讓我們與文明握手、與陋習告別,將環保進行到底,吃出文明、修養,吃出安全、理性與健康的生活方式!
倡議人:
日期: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高中(模板13篇)篇五
在我八九歲時,我是對食物十分挑剔的,比如什么胡蘿卜,油麥菜等等我都會挑出來不吃的,或者又是吃兩口就不吃了。直到后來發生了一件事,我才把這壞習慣改掉了。
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六,我和爸爸媽媽開車去順德玩,我在車上睡得正香呢,爸爸就叫醒了我,對我們說:“差不多到午飯時間了,我們先去周圍的餐館吃個飯先吧!”,我激動地說:“好啊,好啊!要不我們去吃自助餐吧!”,媽媽說:“這個提議不錯,正好這附近有自助餐館。”
來到了自助餐廳里,餐廳里裝飾非常溫馨、暖和,放著悅耳動聽的鋼琴曲,讓人全身心放松,再看食品琳瑯滿目,有垂涎欲滴的小蛋糕,有香噴噴的炸雞腿,有顏色艷麗的各色水果……看得我眼花繚亂,肚子咕嚕嚕直叫。
我跟隨媽媽找了一個位置坐下,媽媽寵溺地說:“你看看想吃什么,自己挑,可不能挑多喔,不然你小肚子裝不了。”,我一聽,迫不及待地站起身來,準備拿碟子裝食材。哇,一群可愛的披薩在向我招手,我不由自主地挑了二塊。雞腿的香氣撲鼻而來,我的手又伸向了它們。螃蟹的鉗子,哈哈,這些都是我最愛吃的。滿滿一大碟,我端著坐下來,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媽媽看見了,直笑話我說:“注意吃相啊!自己拿的東西,都要吃完啊!”,說完才慢條斯理的起身去裝食材,我看見爸爸媽媽什么都挑一點,并沒有像我這么大的胃口。
不一會兒,我動作就慢了起來,有點飽了,我面前還有一塊披薩、一根雞腿,我把它們往旁邊一挪,不吃了。哈哈哈,反正又沒人說什么。我聞著蛋糕的香味,起身要去拿點蛋糕,這時,媽媽眼睛瞪著我,慢條斯理地說:“你看看入口處寫著什么?先看看再拿食物。”我愉快地說了聲:“好的。”蹦蹦跳跳地往入口處跑去,“光盤行動從我做起”入口處赫然寫著八個大字,紅暈悄然地爬上我的臉頰,我悄悄轉過頭看看媽媽,媽媽若無其事地吃著東西。我拿蛋糕的時候,不再敢大張旗鼓地拿了,而是小心翼翼地拿了二塊,怕呆會吃不下。
“寫著什么啊?”,媽媽看著我說。
“光盤行動,從我做起。”
“那你桌上的食物怎么辦啊?”
“媽媽,我真不想吃了,您要吃不?”,我偷偷地看了媽媽。
“嗯,可以,但你現在拿多少,就得吃多少,吃不下,不要拿,我不會再幫你吃了,我自己想吃,自己拿。”,媽媽繃著臉。
“下不為例。”,我一聽,興奮起來。
轉頭看看四周,人們笑聲漣漣,文明用餐,桌上的食物拿得適度,都曉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從那刻起,我懂得了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高中(模板13篇)篇六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句,我們從小就開始學,我們每一個人也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它告訴我們要愛惜糧食,學會節約。節約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使命。
節約,實際行動比說任何好話都實在的多。我們每個人都應參與節約行動,“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集大家所有的力量,并持之以恒,才能真正締造一個節約型校園。
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一個“以勤儉節約為榮、以奢侈浪費為恥”的好隊員。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高中(模板13篇)篇七
近日,國家糧食短缺,有很多貧困地區連一片蔬菜葉兒都吃不上,可我們卻無時無刻不在浪費著糧食,你是否懺悔過,是否后悔過,是否改正過?當我們浪費糧食時,你可有想過,那些貧窮的人都在啃樹皮,吃綠草,就連土都吃。這些人不是想吃,而是為了充饑不得不吃。你有想過他們嗎?那些人多么渴望能頓頓都吃飽。
請大家不要浪費食物,國家的資源是有限的,吃多少,做多少,杜絕浪費。在我們去飯店時會發現,飯店里總會有這樣的牌子:浪費可恥。或者是這樣的:光盤行動現在開始。也是這樣的:浪費去無蹤,糧食更出眾。這都是為了提醒人們千萬不要浪費糧食。俗話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這也更好的說明了糧食的重要性。沒有了糧食,人類就沒有辦法生存。
糧食是一個人生存的必需品,人們與糧食的關系是密切的。當然,糧食也是人類創造的,可你們有沒有想過,有一天,國家的糧食會逐漸被浪廢掉,國家沒有能吃的食物,那么人類便會逐漸滅絕,可見糧食對我們多么的重要。浪費糧食是多么可恥的行為,同學們一定不要浪費糧食,相反,我們要節約糧食,不想吃的不要點,吃不下了,打包帶走。做一個節約糧食的好公民。
同學們,節約糧食,從我們做起,一定要為弟弟妹妹們做出一個好榜樣,讓全世界知道,沒有了糧食,人類根本無法生存。沒有了糧食,人類將會滅絕。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高中(模板13篇)篇八
古人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一直在我耳邊回響。
往事點點,匯成了我記憶的海洋。心中,每每泛起幾多銀白的浪花,讓我回味,讓我珍藏,讓我體會出人生的真諦與樂趣。
記得有一次,吃飯時,我由于飯菜不好吃,所以就沒吃多少。爸爸只見我碗里一粒粒的飯,語重心長地說:“糧食來之不易,可要好好珍惜啊!農民伯伯種出這些糧食是很辛苦的。”接著,爸爸給我講了農民伯伯種植糧食的經過和付出的辛苦和汗水。
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來節約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表面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愛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糧食是勞動者付出辛勤勞動、大自然消耗大量資源產生的財富,浪費它就是白白丟棄勞動成果、無端犧牲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一位學者就曾指出:“可持續發展,這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糧食。”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41000名兒童死于饑餓和有關疾病。人皆有食,也并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為。
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有了節約意識,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尊重勞動成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珍惜糧食吧,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設節約型社會,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高中(模板13篇)篇九
在我八九歲時,我是對食物十分挑剔的,比如什么胡蘿卜,油麥菜等等我都會挑出來不吃的,或者又是吃兩口就不吃了。直到后來發生了一件事,我才把這壞習慣改掉了。
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六,我和爸爸媽媽開車去順德玩,我在車上睡得正香呢,爸爸就叫醒了我,對我們說:“差不多到午飯時間了,我們先去周圍的餐館吃個飯先吧!”,我激動地說:“好啊,好啊!要不我們去吃自助餐吧!”,媽媽說:“這個提議不錯,正好這附近有自助餐館。”
來到了自助餐廳里,餐廳里裝飾非常溫馨、暖和,放著悅耳動聽的鋼琴曲,讓人全身心放松,再看食品琳瑯滿目,有垂涎欲滴的小蛋糕,有香噴噴的炸雞腿,有顏色艷麗的各色水果……看得我眼花繚亂,肚子咕嚕嚕直叫。
我跟隨媽媽找了一個位置坐下,媽媽寵溺地說:“你看看想吃什么,自己挑,可不能挑多喔,不然你小肚子裝不了。”,我一聽,迫不及待地站起身來,準備拿碟子裝食材。哇,一群可愛的披薩在向我招手,我不由自主地挑了二塊。雞腿的香氣撲鼻而來,我的手又伸向了它們。螃蟹的鉗子,哈哈,這些都是我最愛吃的。滿滿一大碟,我端著坐下來,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媽媽看見了,直笑話我說:“注意吃相啊!自己拿的東西,都要吃完啊!”,說完才慢條斯理的起身去裝食材,我看見爸爸媽媽什么都挑一點,并沒有像我這么大的胃口。
不一會兒,我動作就慢了起來,有點飽了,我面前還有一塊披薩、一根雞腿,我把它們往旁邊一挪,不吃了。哈哈哈,反正又沒人說什么。我聞著蛋糕的香味,起身要去拿點蛋糕,這時,媽媽眼睛瞪著我,慢條斯理地說:“你看看入口處寫著什么?先看看再拿食物。”我愉快地說了聲:“好的。”蹦蹦跳跳地往入口處跑去,“光盤行動從我做起”入口處赫然寫著八個大字,紅暈悄然地爬上我的臉頰,我悄悄轉過頭看看媽媽,媽媽若無其事地吃著東西。我拿蛋糕的時候,不再敢大張旗鼓地拿了,而是小心翼翼地拿了二塊,怕呆會吃不下。
“寫著什么啊?”,媽媽看著我說。
“光盤行動,從我做起。”
“那你桌上的食物怎么辦啊?”
“媽媽,我真不想吃了,您要吃不?”,我偷偷地看了媽媽。
“嗯,可以,但你現在拿多少,就得吃多少,吃不下,不要拿,我不會再幫你吃了,我自己想吃,自己拿。”,媽媽繃著臉。
“下不為例。”,我一聽,興奮起來。
轉頭看看四周,人們笑聲漣漣,文明用餐,桌上的食物拿得適度,都曉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高中(模板13篇)篇十
大家好!
我今天講話的題目是“勤儉節約美德不能丟”。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優良傳統。從厲行節約的晏嬰到“一錢大守”劉寵,從一代名相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孫中山,都為我們留下一份份憂苦萬民、勤勞天下的珍貴遺產。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鞠躬盡瘁、艱苦樸素的光輝事跡,更是彪炳千秋。中華民族正是具有這種精神,才能生生不熄、不斷繁衍、興旺發達。勤儉節約還是我們國家的建國方針”正是這一方針,才使我們年輕的共和國醫治了幾十年戰爭的創傷,甩掉一窮二白的帽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出現一種比闊斗富的不良現象,把勤儉的美德當作“過時”的觀念加以否定,以致出現以鋪張浪費為榮,艱苦樸素為恥的歪理。浪費的現象,在我們的學校里也屢見不鮮,例如:水龍頭中的長流水,教室、辦公室中人去燈不熄,教室外的垃圾桶里還可以用的書包、文具、還沒有吃或者沒有吃完的水果、點心、牛奶,食堂里每頓倒掉的剩菜剩飯,還有,每到暑假時候,畢業班的同學,把還可以穿的衣服當作垃圾丟到垃圾房里,那幾天,石巖鎮很多收垃圾的,三輪車、摩托車的工友穿著我校的校服在街上游蕩。
勤儉節約真是一種過時的觀念而應該丟棄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知道,改革開放后,國家的經濟在不斷提高,但是,我國尚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相當一部分地區是比較貧窮落后的。在城市里,還有許多下崗工人靠社會救濟金金生活,在農村,還有許多孩子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在西部山區,還有許多人為解決溫飽問題而奔波。我們國家還沒有富裕到可以比闊斗富的時候,勤儉節約的美德不能丟。勤儉是建立在“勤”與“儉”的結合上。只有勤奮才能創造勞動成果,只有節約才能珍惜勞動成果,兩者相加,勞動者創造的成果才會越累越多,社會才能發展進步。反之,則是社會衰敗,文明倒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上多少人,貧困時勤儉節約,奮發有為,終于成就大事,又有多少人富貴時驕奢淫逸、聲色犬馬,使千萬家財、百年基業毀于一旦。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即使國家足夠發達了,我們的生活真正富足了,勤儉節約的美德也不能丟。
在當今社會經濟條件下講勤儉,其意義已經不止是物質上的克勤克儉,而更多體現為一種高尚品格,一種可貴的精神,體現為奮發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勤儉節約美德更不能丟。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高中(模板13篇)篇十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我們耳熟能詳。
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糧食對我們人類來說就是我們的天,沒了糧食天就會塌。有很多同學的意識里并沒有覺得糧食的重要性,對于糧食沒有什么概念。殊不知,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全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僅達到溫飽水平,還有很多地方還打不到溫飽水平。
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浪費糧食的現象隨處可見,很多同學會說,我浪費的那一點點如大海一粟,微乎甚微,可是你想過嗎?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據官方網站上公布我國人口己超過12。5億,每年的凈增長是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遞;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從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因此而減少糧食生產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占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現實絕對不容樂觀!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現在的生活好了,吃什么有什么,早點攤位前,吃一半剩一半的包子有,油條有。前幾天我和媽媽去參加一個婚禮宴,起席的時候桌上剩的食物五花八門,有雞有魚,有蝦有肉,還有整晚的米飯,整盤的饅頭,點心……服務員一手拿著抹布,一手提一大垃圾桶,大手一揮,這一桌葷的素的全部倒進了垃圾桶里。有些同學出手也就大方了,這嘴也就更叼了,隔三差五約上一群小伙伴,到麥當勞里點上一大桌,吃到興起之時,竟然打起了食物大戰。
我說的這些現象每天都在發生,隨處可見,我們都不陌生,它就實實在在的發生在我們身邊。
可是就在我們身邊還有一些人們,他們再忍受著饑餓,他們還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小孩子們還沒有地方上學。人們天天吃野菜、白薯、山里的蘑菇,連大米都不多,更別說肉了,幾乎沒有,要是兩三星期能吃一次肉呀,就是謝天謝地了。
說起節食其實很簡單,在家里父母做什么,就吃什么,不挑食,吃多少盛多少。出去吃飯,吃多少,點多少,剩下的打上包,回家下頓接著吃。就是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不扔剩飯菜;更不要擺闊氣。
浪費可恥,從某種意義上說簡直是“犯罪”。凡事貴在堅持,勤儉節約是我們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作為人的根,我們不能丟掉我們的根。節約要從點滴做起,尤其需要堅持。
要我們讓節約成為自覺,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慣。
昨天是世界糧食日,我想借此文呼吁大家,節約糧食,我們做得到!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高中(模板13篇)篇十二
同學們:
在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向廣大師生發出以下倡議:
1、各班積極開展以“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為主題的班會,就我國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糧食安全壓力大等現狀進行充分地分析和討論,樹立節約意識。
2、積極倡導崇尚節儉、科學飲食、健康消費的生活理念,摒棄鋪張浪費等不良的飲食消費習慣。
3、珍惜糧食,適量定餐,不攀比,避免剩餐,減少浪費。
4、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如有剩余要打包。
5、做節約宣傳員,向家人,親戚,朋友宣傳浪費糧食的不良后果。
同學們,節儉是一種美德,節約糧食更是我們的責任。讓我們同心協力,拿出實際行動,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讓節約糧食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在我們的校園蔚然成風,為建設文明、和諧的校園作出應有的貢獻。
倡議人:
時間: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高中(模板13篇)篇十三
放暑假了,幾乎每天都是我一個人在家里復習功課做作業。今天下午,天下起了暴雨來。我一下子感覺肚子餓的“咕咕”叫。怎么辦才好呀!
我來到了廚房,發現中午還有些剩飯。這時,我想起了一首古詩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心想要是到了晚上被倒掉了多可惜。于是,我就把剩飯做成了“蛋炒飯”。吃著,自己做出來的勞動成果“蛋炒飯”。我感覺特別的美味可口。以前,我老喜歡挑食,也經常受到爸爸的批評。上小學二年級后,老師教我學會了更多的文化知識。我知道了“珍惜糧食就是熱愛生命”。
我出生在農村,我的家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平時家里也要進行農業耕種。在我們這里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聽爺爺說種一季水稻的工作可多了,需要半年時間。要經過播種、育苗、插秧、田間管理、收割,加工成為“米”后,才能夠煮成“飯”。
每當我端著香噴噴的“飯”。我的長輩都會嚴厲的對我說:“吃多少盛多少”。在這樣良好的家庭環境下,我養成了不浪費飯菜的好習慣,同時還學會了做家務活。
2013年7月10日星期四雨天。
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種崇高美德。
今年夏天是一個快樂有意義的暑假。爺爺帶我到菜園地里參加勞動。我學會了給蔬菜澆水拔草。我和爸爸路過菜籽油廠。我看見了菜籽加工成為我們吃的油有著好多程序。媽媽和我還讀了一本好書《毛澤東傳》。書里講到許多毛主席勤儉節約的小故事。讓我知道了“生產是幸福的右手,節約是致富的左手。”“節約糧食就等于生產了糧食”。
糧食是農民用汗水,用勤勞的雙手種出來的。在中國有13億人口,讓我們都行動起來節約每一粒糧食吧?捐給那些苦難中的災民好嗎?讓好習慣陪伴我們一起快樂成長,節約糧食就從我開始做起。